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周朝历代君王

钢丝讨论 | 贡献2018年12月28日 (五) 13:44的版本 周宣王

目录

西周

周武王 姬发

姬发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 ,周文王姬昌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为邑姜

约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沿用"受命"年号。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时年四十五岁(一作五十四岁),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 [1]

人物生平

先周崛起

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

周文王姬昌时期,国力逐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为灭商奠定了基础。九年,姬昌崩逝,其子姬发继位,史称周武王

姬发对内重用贤良,继续以姜太公(即姜尚)为军师,并用弟弟周公旦太宰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对外争取联合更多诸侯国,壮大力量。武王审时度势,积极为灭商准备条件,等待时机。为便于进攻商都朝歌周武王沣水东岸建立新都镐京(今西安)。

武王伐纣

受命九年姬发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一起举行伐商演习。

受命十一年,商纣王穷兵黩武,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见时机已到,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商都朝歌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进行的决战。由于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武王伐纣时,商朝因为军力不足,故武装奴隶以对抗周军,奴隶对殷商的残暴统治早已恨之入骨,阵前倒戈,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

灭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文王,并分封诸侯。在位十九年崩,谥号武王”。 [2]

为政举措

分封诸侯

周武王得灭商后,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为了加强对已经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对周的开国元老实行大分封,如将吕尚封于齐,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伯禽封于鲁。据记载,周初总计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15个,同姓之国40余个。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以及东夷势力,据记载,当时共讨伐了九十九国,有六百五十二国向武王臣服。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

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治理好国家,武王专门把箕子接来镐京,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根据箕子讲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议,决定将古时已有但还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和确定下来。即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各诸侯可以拥兵,但必须随时听从天子调遣,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贺;允许封侯世代承袭,并可在封国内分封卿、大夫;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权过问。毫无疑问,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3]

礼治天下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开创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伟大措施,其核心思想为“敬天保民”,从此陕西姬周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影响了中国长达三千多年。 [4]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巨桥发粟

巨桥,古桥名,位于今广宗张葛集村。周武王灭纣后,遣南宫括散发巨桥仓的粮食,赈济饥民,史称巨桥发粟

孟津观兵

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二年,率大军先西行至毕原(今陕西省长安区内)文王陵墓祭奠,然后转而东行向朝歌前进。在中军竖起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称太子发,意为仍由文王任统帅。大军抵达黄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姜尚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因时机还未完全成熟,还是班师回朝了。这次灭商预演,史称“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人物评价

总评

周武王有着广阔的心胸和长远的眼光,同时有着果断地处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无道,他打出了为民请命,替天行道的旗号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大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伐纣的过程中,他以大无畏的精神亲自带领兵马直捣朝歌,打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同时周武王有着很杰出的个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爱戴,这也是他获得人们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5]

名人评价

诗经·雅·文王之什·大明》:时维鹰扬,凉彼武王[6]

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7][8]

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9]

商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孟子:曾闻武王诛独夫纣,未闻弑君者也。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周文王姬昌

母亲:太姒

兄弟

长兄:伯邑考姬考),母为太姒。早卒

三弟:管叔鲜姬鲜),母为太姒。与蔡叔度霍叔处并称周初三监,监护殷商的顽军遗民,后发动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被杀。封国被废

四弟:周文公旦姬旦),母为太姒,也称周公周公旦

五弟:蔡叔度姬度),母为太姒。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周公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

六弟:曹叔振铎姬振铎

七弟:郕叔武姬武),母为太姒

八弟:霍叔处姬处),母为太姒。与管叔鲜蔡叔度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兵败后被贬为庶人,周公旦霍叔处的儿子继任霍国君主

九弟:卫康叔姬封),母为太姒。平定三监之乱后,于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徙封康叔于卫

十弟:冉季载姬载),母为太姒。由四兄封季载聃国,在今河南省颍州西,为周司空以辅佐周成王

十一弟:郜叔

十二弟:雍伯

十三弟:毛叔郑姬郑

十四弟:错叔绣姬绣

十五弟:毕公高姬高

十六弟:原伯

十七弟:酆侯

十八弟:郇伯

妻子

王后邑姜姜姓齐太公吕尚之女 [10]

子女

周成王姬诵

邘叔

唐叔虞

应侯

韩侯

长女:大姬(大音太),陈国君主陈胡公之妻

后世纪念

周武王陵

周武王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北郊五陵原,行政区划归渭城周陵街道,距咸阳市区5千米。

由于周武王陵周文王陵之北,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约1.3千米陵照村北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陵,周文王陵东南方向约1.6千米新庄村西有周成王之子周康王陵周成王陵西南约1.8千米还有周康王重孙、西周第六代国王周共王陵。因此民间用“背儿抱孙”形象总结这一带周陵分布形式。

周武王陵位于周文王陵北,陵前有新修水泥台阶,平台上是高大的碑楼,上书“周武王陵”4个大字,为清陕西巡抚毕沅所立。

轶事典故

武王封貔貅

姜子牙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周武王貔貅如此骁勇神奇,就给他封了一个官,官号为“云”。 [11]

武王与臊子面

臊子面起源于周朝。相传周武王伐商时在岐山遇到像“龙”的怪兽。杀了怪兽,为了鼓舞士气,决定每人分吃怪兽肉。但是人太多,不够分,就煮汤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这也是岐山臊子面的雏形。 [12]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明代著名作家许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在姜子牙的辅佐之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开启周代八百年江山。多版电视剧《封神榜》和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武王形象都与《封神演义》相关。

影视形象

张晓林姬发蓝天野版《封神榜》)

张松枝姬发陈浩民版《封神榜之忠义乾坤》)

周杰姬发马景涛版《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黄维德姬发林心如版《封神榜之武王伐纣》)

张迪姬发陈键锋版《封神英雄榜》)

周成王

姬诵姬姓,名周武王姬发之子,母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 。[13]

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驾崩,享年35岁,葬于毕原

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人物生平

受政周公

周武王克殷商后两年去世之时,姬诵被立为成主,由于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乃亲自摄政治理天下。

周公亲践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怀疑,于是管、蔡联合武庚发动叛乱,背叛周朝周公成王的命令,平复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让微子开继承殷朝的后嗣,在宋地建国。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遗民,封给武王的小弟弟封,让他做了卫康叔晋唐叔得到一种二苗同穗的禾谷,献给成王成王又把它赠给远在军营中的周公周公在东方接受了米谷,颂扬了天子赐禾谷的圣命。

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量,天下大服。周公在摄政的第七年,成王年长能亲政,于是周公还政于成王,北面就臣之位。

成王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将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圆七百里,革车千乘。并命后世鲁公可以天子礼仪祭祀周公

成王践奄

奄国主要分布于今山东曲阜附近,是商朝极有实力的方国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阳甲均曾定都于奄,到盘庚时才迁都于他处,而奄保留了大量商朝子民,逐渐发展成东方的强大方国,又因与商的密切关系,而被大量史料称为"商奄"。

"三监之乱"爆发后,原分封于殷商旧地的管叔蔡叔殷纣之子武庚禄父起兵叛乱,叛乱还得到徐国奄国薄姑等东方小国的支持。据史书记载,奄君薄姑当时劝禄父说:"武王刚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怀疑,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请举事!"叛乱的影响很大,成王周公调大军东征,"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才得以平叛。而此次叛乱的主角,武庚被杀,管叔自杀,蔡叔被俘,奄国被灭,并将其国君迁到蒲姑(现在的山东青州附近) 。

营建洛邑

平叛"三监之乱"之后,周成王开始继承武王的遗愿,在"有夏之居"的"土中"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东方广大的领土。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洛邑察看地形,具体规划建都的地址 。召公在途中走了半个月,三月初五到达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洛水北岸规度城郭宫室郊庙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规划完成。

第二天,周公到达洛邑,全面视察了新邑,并且进行了占卜,在涧水东瀍水西之间和瀍水东洛水之滨营建新邑,皆卜兆大吉。于是周公便把营建洛邑地图卜兆呈送给成王,得到成王的赞许批准后,于十四、十五日,杀牛、羊、猪等牺牲,在新邑立庙祭地。又过了七天,周公向各诸侯国民和殷民颁布命令,之后命令殷民开始大举动工,经过八九个月的兴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不久,周成王来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诸侯前来朝贺,并向周公成王奉献玉璋大弓等礼品。召公成王献词,并告诫成王要不负上天重托,不废先王之功业,成王虽然年幼,但为国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众。如今成王迁宅于土中(洛邑),亲理朝政,更应该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说:"上天将根据帝王的德行赐智慧,赐吉凶,赐享国期限。我王初据新都,更应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赐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众邦君长,入朝进贺,并非慰劳君王,只是供奉礼品,献祭于上天,使王位世代相传,永无止期。"

周成王召公说:"我还年轻,需要您的辅佐。希望公发扬伟大光显的功德,使我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奉答上帝的教诲,使四方百姓和悦,定都在洛师,隆重举行大礼,办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条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劳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虽遭横逆的事而不迷乱。文武百官努力实行您的教化,我这年轻人就早夜慎重进行祭祀好了。"

宅兹中国

成王五年四月,周成王在京宫大室对武王进行了丰福之祭,并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说道:"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就告祭于天,将以洛邑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你们这些后辈要记住祖先的荫福。"随后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

成王七年二月,周成王太保召公先前往之洛邑相土,三月又遣周公到成周占卜吉日迁宅。

洛邑举行祭祀大典时,周公说:"新都洛邑已成,它将是您始作万民明君之地。在那里,你将首次奉行隆重礼仪,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这一切都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安排。"成王说:"你勤勉辅佐我这个年轻人,指示我弘扬文王武王之功业,奉答天命,和抚万民,居于洛邑,举行大典。您的教导,我无不顺从。"

朝贺已毕,成王率满朝公卿众邦君长在洛邑举行冬祭,时在周公摄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武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赤色牛。成王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成王完成迁都和亲政大礼。

成王迁宅之说,在文献、考古均也得到证实。20世纪60年代,在陕西出土的"何尊铭文" ,对成王迁宅洛邑有明确记载,其"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语,记载了成王迁宅于成周(洛邑)的历史。古人称洛阳中国,意为天下之中,周王朝在这里建立新都,有利于对民众的统治。

成王亲政后,周公写有告诫之词《尚书·无逸》,是告诫成王不要过分追求享受,无节制地游乐、嬉戏、酗酒、田猎,于国于身均不利。

成周之会

周成王七年,周王朝苦心营建的洛邑宣告竣工,随即就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为由,决定以洛邑为新都,史称"新邑",颁布《召诰》、《洛诰》,并为此举行盛大的诸侯集会。这是周成王即位以后第一次会盟诸侯 ,在周朝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各方诸侯以其方物进献王室。史载,这场检阅诸侯的盛会规模盛大。成周朝会诸侯,坛上挂着红帐子,用黑羽毛作装饰。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没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间插着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没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坛上。

成康之治

成王临终,担心太子姬钊胜任不了国事,就命令召公毕公率领诸侯辅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后,召公毕公率领诸侯,带着太子钊去拜谒先王的宗庙,用文王武王开创周朝王业的艰难反复告诫太子,要他一定力行节俭,戒除贪欲,专心办理国政,写下了《顾命》,要求大臣们辅佐关照太子钊太子钊于是登位,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诸侯,向他们宣告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复加以说明写下了《康诏》(康王之诰)。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际,天下安宁,一切刑罚都放置一边,四十年不曾使用,史称"成康之治"。

人物评价

总评

周成王作周建立统一封建政权后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间完成了对东国的一系列征伐,巩固了周在东方的统治。此外,他继承了武王遗志,在周公的辅助下为周初政权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

西周的史墙盘和徕盘中,都认为成王是一个能够统御四方,能够刚柔并举的"宪圣"的君主。

历史评价

展喜:"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椒举:"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14]

戴德:"笃仁而好学,多闻而道慎,天子疑则问,应而不穷者,谓之道;道者,导天子以道者也;常立于前,是周公也。诚立而敢断,辅善而相义者,谓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于左,是太公也。洁廉而切直,匡过而谏邪者,谓之弼;弼者,拂天子之过者也;常立于右,是召公也。博闻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听朝,则四圣维之,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殷周之前以长久者,其辅翼天子有此具也。"

曹植:"成王继武,贤圣保傅。年虽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终焉克寤。旦、奭 佐治,遂致刑错。"

范晔后汉书》:"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风之变,而无中兴康宁之功也。"

房玄龄晋书》:"及成王之为太子也,则周召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闻道早备,登崇大业,刑措不用,流声洋溢。"

赵莹刘昫等《旧唐书》:"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15]

为政举措

周成王为政期间,大封诸侯,加强宗法统治权力,对内推行周公"以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另外还命令周公制礼作乐,规划各项规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础。成王时期,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歌颂太平盛世之声不绝于耳。

周成王病倒后,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于是下令召公毕公用心辅佐。 不久,姬诵病死,姬钊继位,是为周康王召公毕公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告诫他要节俭寡欲,勤于政事,守住祖先的基业。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东南各地的少数民族,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

成王与其子康王统治时期,合称成康之治,是周代的兴盛时期。后世以"成康之治"评价成王与其儿子周康王的政绩,史称当时天下安宁,四十余年不用刑罚。 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儿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会安宁,人民安居乐业,成为西周盛世,史称"成康之治"。

文献记载

史记·周本纪第四[16]

逸周书·王会

尚书·召诰

尚书·洛诰

何尊铭文

周康王

周康王姓,名西周第三代天子,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与其父周成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断代工程周康王在位时间定为前1020年至前996年,此观点的准确性有待考证。[17]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和《通鉴外纪》均记载周康王在位26年。[18][19]

生平

继位

周康王姬钊姬姓,名钊,是周武王姬发之孙,周成王姬诵之子。周成王在位时,将姬钊立为太子。

周成王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不能胜任君位,于是命令召公奭毕公高率领诸侯辅佐太子姬钊登基。周成王三十七年(公元前1083年),周成王去世,召公奭毕公高率领诸侯,引导太子姬钊拜见先王庙,反复告诫他周文王周武王能够成就王业,来之不易,重要的是在于节俭,没有贪欲,以专志诚信来统治天下,并写作《顾命》。于是,太子姬钊即位,是为周康王[20]

成康之治

周康王即位后,遍告诸侯,向他们宣告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以申诫诸侯,写下《康诰》。由于在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等贤臣的辅佐下,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周康王命令毕公高作策文,分出成周的一部分民众迁到郊区居住,作为成周的屏藩,写下《毕命

分赐宝器

当时,楚国国君熊绎鲁国国君伯禽卫国国君卫康伯晋国国君晋侯燮齐国国君齐丁公一起辅佐周康王(《史记》误作周成王)。 由于四国与周康王亲缘较近,因此都得到周康王赐予宝器,而楚国周康王无亲缘关系,所以没有得赐宝器。

统治期间

周康王继位后,作《康王之诰》通告天下诸侯,向他们宣扬周文王武王两代的功绩。周康王还命毕公高写下督促臣下努力工作的策书,并且派人划定了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的边界,让民众在不同的村落居住。[21]周康王还曾经在酆宫周文王庙,今陕西省户县东)举行诸侯大会,史称“酆宫之朝”。酆宫之朝作为着名的诸侯朝会与夏启时的钧台之享商汤时的景亳之命周武王时的孟津之誓周成王时的岐阳之蒐周穆王时的涂山之会齐桓公时的召陵会盟晋文公时的践土之盟并称。[22][23]周康王在位期间主张节俭,晋侯燮修筑了华丽的宫殿,周康王便派使者责备晋侯燮的铺张浪费。[24]周康王还封唐叔虞的少子公明于贾(今山西省襄汾县西贾乡),建立贾国[25]

康王十二年六月,周康王亲自由镐京步行至丰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河以西)祭祀先祖,沿途由毕公高率军护卫。周康王在祭祀时作《毕命》,督促毕公高要好好教化商朝的遗民。[26]周康王还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修筑城池。庐山康王谷,山顶有一城名叫钊城,就是为了纪念周康王游历至此而取名。[27]娄县东南九十里海中有金山城(今上海市金山区境内),由周康王下令修建。[28]

平定东夷

东夷是商、周时期中原居民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周成王康王时期,东夷多次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康王在位期间,命卫康伯率领殷八师溓公率领师氏有司和随从小国军队以及太保召公奭所率军队多路出击,平定了东夷的叛乱。经过此战,东夷元气大伤,再无能力发动大规模的叛乱。除此之外,周康王还命卫康伯率军北征,一直到达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附近。[29]

 
大盂鼎铭文拓片 大盂鼎是周康王时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征伐鬼方

鬼方是商、周时期中国西部以游牧、狩猎为主的部族。周康王在位期间,为了消除鬼方的隐患,于康王二十五年两次命大臣盂率军征伐鬼方。经过大规模的激战,周军共斩杀鬼方5039人,俘获鬼方4名首领以及俘虏1.3万多人,同时缴获大量战车、战马和牛羊。战后周康王太庙中举行了隆重的献俘礼,同时赏赐大臣盂弓矢贝胄等礼品。[30]

怠慢楚君

周康王时,吕尚之子齐丁公卫康叔之子卫康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同侍奉周康王,他们都得到了周康王赏赐的珍宝之器,而同时侍奉周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没有得到。前530年楚灵王提及此事时,仍然感到十分愤慨。周康王怠慢楚君熊绎,最终为楚国周昭王时期的反叛埋下了祸根。[31]

为政举措

政治

周康王作《康王之诰》,除用大量篇幅来叙述登基事项,更有不少关于加强法律法规和治理整顿军队等治国政策。周康王登基伊始,便已制订出一套比较合理的计划。周康王一直孜孜不倦地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履行他的治国安邦的理念。由于周文王周武王在位期间,周朝就已经比较强盛,后来再经过周公周成王的努力,周朝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周康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间所实行的国策,再接再厉,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国库丰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到处呈现一派升平盛世的景象。百姓生活富足,犯罪桉件逐渐减少,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司马迁甚至在他的《史记·周本纪》中说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天下安宁,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 ,史称成康之治。虽然有所夸大,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周康王治国的成功。所有这些,都与周康王的努力是密不可分。

去世

周康王去世后,其子周昭王继位。周昭王统治期间,西周国力开始走向衰落。[32]

历史评价

椒举:“臣闻诸侯无归,礼以为归。今君始得诸侯,其慎礼矣。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

司马迁史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司马贞史记索隐》:“成康之日,政简刑措。”

赵莹刘昫等《旧唐书》:“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

评价

周康王与其父周成王统治期间,百姓生活和睦,天下太平,歌功颂德之声四处兴起,“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33][34]

周昭王

周昭王(约前1027年-前977年),,名西周第四代天子。周康王之子。《史记》称他为昭王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卲王[35]或者王卲 王,与周代青铜器铭文将周文王周武王称为的格式是一样的[36]

简介

竹书纪年》载周昭王三次南征,第一次“伐荆楚涉沙,遇大兕”,第二次攻荆楚之战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第三次则“昭王南征而不复”。昭王十九年,他南巡荆楚不返,死于汉水之中。死因史书隐讳不言,传说为所坐船为胶船,行至水中胶解,溺死[37]。卫兵辛游靡长臂且多力,于水中取得昭王遗体,返回镐京。[38]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者据现代日食计算理论推得,「天大曀」可能是发生于公元前978年12月17日的日食[39],并把昭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95年至前977年。

人物生平

王道微缺

姬瑕周康王姬钊嫡长子。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周康王去世,姬瑕即位,是为周昭王

中国第一个见于史册的治世成康之治后,西周王朝应该迎来一个盛世,但此时西周王朝的执掌者却“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前982)夏四月初八,镐京突然出现反常的自然现象,河、井、泉、池里的水同时泛涨,井中的水竟然溢出井外,紧接着宫殿和民宅山川大地都摇晃起来。夜里有五色光气入贯紫徽星座,遍于四方,尽作青红色,天空竟然看不见二十八宿 。古人认为天象和人间为表里,王道缺失才招致异象叠生。

如果说所谓天象只是古人迷信无知,那么周昭王处置国事的态度就是确证无疑的“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鲁国发生政变,鲁侯之弟姬沸杀死兄长鲁幽公姬宰夺取侯位,自称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听之任之,既不发兵征讨,也不兴师问罪,致使天下恃强凌弱的现象屡屡发生,朝纲由此偏斜。

东夷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昭王率军对东夷各国(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进行军事威慑。

东夷是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西周初年,这些方国部落对周王朝时服时叛。经周公周成王东征,周势力达到今山东境地,淮夷徐夷仍倔强不服。是年,以楚为首的方国部落进犯周朝疆土,周昭王集结大军,南征楚荆。为稳定后方,先向东夷进兵。各夷国见众寡悬殊,纷纷归顺。至周昭王伐楚时,东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国前来臣服朝见。

东夷之战加强了周王朝东夷诸国的控制,孤立了荆楚

昭王伐楚

据《竹书纪年》记载,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周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 。一般认为此次战争与上述《墙盘》记载相同。周昭王领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 。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惊恐,军队损失严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据鲁纪年推算,此时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伐楚声势浩大,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但结果全军复没,周人讳言此事,模糊地说“南巡不返”。

昭王伐楚与早期楚史和楚文化研究有极重要的关系,但这样一件西周史楚史上的重大事件,却因为周人的隐讳而蒙上了重重迷雾,甚至连周昭王征伐的对象到底是谁都存在争议。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周昭王所伐之“楚”并非“楚国楚子)”,而是西周时期和楚国楚子)并立于楚地的楚蛮。

“楚”有二义,一是指芈姓楚国,二是指南方楚蛮周成王十九年,楚国先祖熊绎被封为楚子,封地在楚蛮之地,因此楚国楚蛮有交集,到东周时,楚国崛起吞并了楚蛮,两者才混为一体。在周昭王时期,楚国爵位不过是楚子,封地仅五十里,荒僻贫弱 。在这种情况下,周昭王不可能尽起六师,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更不会收获颇丰,大小贵族均兴高采烈地作器铭功 。而且如果周昭王果真的因为南征楚国而丧命,则必为不可解的死敌,周昭王之子周穆王不可能不报此仇,楚国更不可能在周穆王十四年还作为周朝的封国参与伐徐之役。

楚蛮周昭王时期占据地域广大,大约在今汉水中上游的丹江地区和下游的汉东地区,且占据铜矿主产地铜绿山。在先秦时期,铜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政治、经济、战争等方方面面都广泛需求。楚蛮虽然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但始终没有如从前的三苗和后来的楚国一样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治体,只是一些分散的部族,这种情形下的楚蛮正适合作为周昭王南下征伐的对象。

昭王南征之“楚”为楚国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东汉王逸注《楚辞·天问》 。后世学者多信此说,口口相传代代为继,昭王南征楚国几成定论。

南巡不返

古本竹书纪年》载:“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第三次伐楚对西周的军事力量打击很大,周昭王薨于汉水,全军覆没。经过春秋笔法润饰的正史对此事讳莫如深,无法获知详情。北宋时期,在湖北安陆一带出土了六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称为“安州六器”,透露了[[周昭王]南巡的相关信息。

周昭王十六年,昭王南巡亲征,征伐楚荆。为了保证进军的顺利,他任命一个姓南宫的人为统帅,一个叫的人为先锋。带领军队联络汉阳的姬姓诸侯,为大军开路,并在邓国曾国昭王准备行宫。一路上得到了汉北各姬姓诸侯的支持,军队人马更加壮大,很快深入江汉腹地。原来臣服于楚荆的大部族、小方国纷纷归顺。

的先头部队到达长江,后军随后赶到,王师攻占了鄂部驻地,大军沿汉水东岸南下,到达长江边后,昭王留下一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自己亲率大军渡江南下。扬越鄂部将主力退缩到南面的大山中,昭王占领了铜绿山。然后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大会汉阳诸侯,论功行赏,给先锋很多马匹和铜材,元帅南宫也得到了很多赏赐。后来,昭王赏赐的铜材铸造了一批青铜礼器,并在上面刻上了文字,记载此次战争和他所得到的赏赐,昭王给贵族们分发一些铜材,然后将大量铜材运回。这些铜材多被用来铸造青铜器,其中就包括安州六器

周昭王占领铜绿山后,留下了少数王师镇守铜绿山,率领大部队返回。然而,鄂部一听周军主力已经撤走,又夺取了铜绿山昭王决定再次亲征。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戍卫镐京的西六师再攻楚荆。开始时形势很好,周军从唐国(今湖北随州北面)出发,经过厉国曾国向南顺利推进。为了壮大声势,昭王还派出使臣到长江中游的大小邦国,争取支持。昭王本人则率师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今湖北秭归)。然而回师汉水时,周军却遭到了楚荆部队的强烈抵抗,又遭遇了异常天气,全军覆没。

姬瑕二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卒于昭王十九年(前977),终年四十六岁,尊号周昭王。古书上说“仪容恭美曰昭”,故谥号昭王周昭王崩后没有向诸侯告丧,宗室诸侯拥立周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陵墓

相传周昭王的陵墓在河南省登封市

历史评价

司马贞史记索隐》:“南巡不还,西服莫附。”

由于周人隐晦,正史中关于昭王正面的内容不多,但1970年在周原出土的《史墙盘》,却给周昭王姬瑕正面评价。铭文载:“弘鲁昭王,广批荆楚,唯狩南行”,对昭王南征作了完全肯定的评价。

周穆王

周穆王(又作周缪王),,名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天子。在位时间约为55年[40]([[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前976年—前922年,一说前1001年—前947年)。

人物生平

中年即位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姬瑕第三次亲征荆楚,薨于汉水。是年太子姬满践位,成为西周第5位帝王,是为周穆王。此时他已经50岁,传说享寿105岁,在位时间约为55年(前976年—前922年),一说(前1001年—前947年)。

关于周穆王的岁数,根据《史记》“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41]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被定论为105岁。而《竹书纪年》则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百岁。因此,周穆王究竟年岁几何,各有见解。

迄今为止,出土的周穆王时期青铜器有纪年的只到34年,尚未发现40年以上纪年。

臩命刑书

周穆王统治初期,没有像昭王那样靠武力征伐四方,平息国内各种矛盾,而是认为是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问题。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员重申执政规范,并发布《臩命》;又用吕侯(亦作甫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书制定、大辟5刑,其细则达3000条之多。

周穆王的励精图治下,天下再度安宁,保持了昭王盛世的延续。

两伐犬戎

周武王始,周王朝开拓经营的重点是东方,其次是东南。到周昭王时,强盛国力,又向南开拓发展,对北方戎族采取守势。周昭王虽死在第二次南征途中,但周仍达到向南扩张的目的。周穆王时继续保持向外扩展的态势,并开始对北方犬戎采取主动攻势。

国语·周语》记载,王朝西方边远地带的犬戎属于周的“荒服”,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没有及时进贡,周穆王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对犬戎征伐。大臣祭公谋父曾提出不同意出征的意见,主张实行文王时“耀德不观兵”的政策,即以政治手段求得犬戎的“荒服”(只按时来朝拜周王,无其他义务),但穆王不接受建议,执意西征。

穆王十二年(前964年)春,周穆王西征,进兵阳纡,周军大胜。但是由于史料缺乏,战争经过不详。从战果来看,此次战争的军事胜利并不大,仅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而且由于穆王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的政策,导致的后果对周极为不利。《史记·周本纪》谓:“自始荒服者不至” ,边远国家不再朝见周穆王,说明周王朝在周边外族中失去了威信。

边夷不朝,更加剧了矛盾,穆王重整人马二次讨伐,“广获其五王”,并把部分戎人迁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 [42] 。此次征战以周大获全胜告终,但却加剧了与犬戎的对立。

西征昆仑

两征犬戎,平定西方后,穆王继续西伐,于穆王十三至十七年(前963年—前959年),进军至昆仑之丘,这段历史被记录在《穆天子传》中。近代人认为《穆天子传》为战国所作,内容多不真实,但反映了当时西周与西北各方国部落往来的情况,是中原西域进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记载。 [43]


传统学者们认为,按照故事中所说的里程,西王母之国应在西亚欧洲。但在1992年中日两国关于《穆天子传》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指出,中国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长。因此,西王母之国应在今甘肃新疆一带,它以西宁兰州为前庭,以新疆为后庭,中心在敦煌酒泉一带。 [44][45]


东攻徐国

周穆王西略,长年不在朝,位于周王朝东南的徐国趁机作乱,率领臣服于自己的诸侯攻打周。于是周穆王西征之后,转战东南。

徐国商代就是淮夷大国,周初曾跟随武庚叛乱,周公二次东征后,徐国时叛时服。穆王时期,徐国再次兴盛起来。据《史记·周本纪》和《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徐国国君徐子自称徐偃王,率九夷淮夷诸部侵扰宗周,穆王便联合楚国攻徐。破徐国后,穆王封他的儿子嬴宝宗彭城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平定徐乱后,穆王继续东进,抵达九江,开始南征。通过巡游征伐,周穆王使东南许多方国和部落归顺于周的统治,对周王朝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南征取得成就后,穆王仿照祖先,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东南)会合诸侯,巩固了周在东南的统治。

为政举措

周穆王元年,穆王任命君牙大司徒伯同太仆,申诫周政。

周穆王十二年,穆王西征犬戎(居陕北神木山西保德一带),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氏族),遂迁于太原山西西南汾洮流域)。得炼赤刀,用之割玉如切泥。

周穆王十三年,造父因为善于驾马被周穆王宠幸,穆王得良骥,遂以造父御马西征,至于青乌之所解(乌居三危山,在甘川交界处)。

同年,淮夷大举西侵,前锋至芮国(今华阴境,为西入宗周的咽喉)。周穆王长驱归国,命录终(即《后汉书·东夷传》所称之楚文王)以成周八师伐淮夷,在古师(今湖北郧县东南八十里之“古塞”)安营扎寨。在此之前,白□父已率师省麸地至古师与录终会师,抄淮夷后路,淮夷崩退。

周穆王十四年,西极之国(中亚地区)有化人(魔术师)来见,能入水火,贯金石,变化多端,穆王为其所惑,遂西游。途中得能工巧匠偃师,制木偶人肖似真人,能合乐拍歌舞。穆王携其同归宗周。

周穆王十七年,西王母入周朝见,穆王以宾相待,赐居昭宫。

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大起九师,伐荆楚

周穆王三十九年,穆王大会诸侯于涂山泰山下会稽山)。

同年,周穆王东游,乐而忘返。陵翟致贿良马百匹,归还毕国宝器,想通过许男毕达成和平协定,未果,随即侵略毕。毕人告警,周穆王孟悉毕地讨戎。

同年,□戎侵□地,住防在堂地的白□率有司、师氏、虎臣追御戎于棫林(在凤翔境),执讯二夫,获兵、矛、盾、戈百余件,俘虏百余人。是役,□母健走聪敏,在军中参谋。九月既望,穆王妃王俎姜派内史友、员赐□玄衣,裸襟,以彰其功。

周穆王四十年孟春,穆王归于南郑,命吕侯为司寇。

周穆王五十一年,穆王吕侯作《吕刑》。

历史评价

左传·昭公十三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列子·周穆王》:“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

史墙盘铭文载:“只显穆王,刑帅宇诲......” 。在周代史官笔下的穆王满是一个充满智慧,而又能统御四方,威震宇内的君王。

春秋楚大夫伍子胥祖父伍举在劝说楚国国君时,把周穆王商汤周武王以及齐桓公晋文公等一代雄主相提并论;管仲齐桓公周穆王效法文王武王的治国理念,取得功绩而成就其美名。这些都肯定了周穆王的历史功绩。

周穆王在位期间东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断扩大,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然而,常年征讨,天子不在朝堂,导致朝政松弛,自穆王之后,周王朝开始由盛而衰。

史籍记载

左传·昭公十三年

国语·周语上

列子·周穆王

楚辞·天问

逸周书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穆天子传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周昭王姬瑕

母亲:房后

妻子:淑人盛姬王俎姜

子女

儿子:姬伊扈周恭王)、姬辟方周孝王)、嬴宝宗

女儿:叔㛗

后世纪念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恭张村村南,有一夯土台,传说这就是周穆王陵

夯土太封土原呈覆斗形,由于长期取土,南、东、北三面破坏严重,已经变得很不规则,已经成直上直下的陡壁。东西最长边约18米,南北最长边约35米,高8米。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在陵前竖一石碑:上书“周穆王陵”四个隶书大字,石碑现不知所踪。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周穆王陵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4月,周穆王陵顶部被挖开,露出砖砌的穹窿顶,顶部高出现在地面约2米。穹窿顶下面为方形前厅,其北为后室,东西有侧室,根据墓室形制、砖及封土分析,此墓似为汉代墓葬。

周共王

周共王[姓,名繄扈Template:标音),西周第六代国王,諡号共王Template:标音,为「恭」的通假字)。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他为龚王[46],有时又作恭王周穆王之子。

国语·周语一》载,[[密国|密康公]]跟随共王游于上时,有三个非常美貌的女子自愿献身于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认为这样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况一个小国的君主呢?应该要把她们献给共王密康公贪恋三女的美貌,不听母言,一年后,密国共王灭掉,康公被杀。

传世青铜器中可确定为周共王时期铜器有《五祀卫鼎》、《十五年趞曹鼎》(《休盘》尚有争议),《十五年趞曹鼎》记载「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龚王在周新宫」,据此可知周共王在位年数至少有15年以上。

夏商周断代工程共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22年至前900年。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公元前951年(周穆王五十五年),姬繄扈的父亲周穆王姬满去世,姬繄扈继承王位,当年改元,是为周恭王

消灭密国

公元前936年(周恭王十五年)春天,周恭王出游到泾水边上,当时密国国君密康公跟随周共王出游。恰逢有三位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隗氏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君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猎时,不敢猎取成群的兽;诸侯出行时,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个女子都很美丽。那么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拥有美物,最终准会灭亡。”密康公不听母亲的劝告,没有献出那三位女子。公元前919年(周共王四年),周共王派兵灭亡密国

去世

公元前936年(周共王十五年),周恭王去世,其子姬囏继位,是为周懿王

为政举措

周恭王继位时,国家因周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使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如为了表示赏罚分明,周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周王朝的国势开始衰落。

周恭王继位后,对治国的策略进行了很大调整,在军事上,他改变父祖两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裁减军队,明法息民,让更多的百姓安于生产,创造财富,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在对外关系上采取和平稳定的外交政策,对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的办法解决,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在政治上,他废除原来的“土地国有,分封臣下”的旧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按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周恭王这些举措对国家十分有利。因为在此之前国家只按原有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收税,贵族们私自开垦的耕地是不交税的。如今国家允许私田存在,私田拥有者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便视为非法私田,一经查出一律充公。这就迫使贵族们不得不将自己的私田如实上报,而一旦上报,就必须得按规定交税,从而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历史评价

国语》:“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47][48]

皇甫谧《帝王世纪》:“恭王能庇昭、穆之阙,故《春秋》称之。”[49]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50]


国语·卷一·周语上[51]


列女传·卷之三·仁智传[52]

家庭成员

父亲:周穆王姬满

儿子:周懿王姬囏

弟弟:周孝王姬辟方[53][54][55]

周懿王

周懿王(前899年-?在位),姓,名西周第七代天子,諡号懿王

史记》记载懿王时期,周朝开始衰落,有人写诗讽刺他。《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的现象,当时在陕西华县郑国一带可见到这个奇景。此后,周㦤王便有迁都打算,由镐京迁到犬丘为新都称槐里

夏商周断代工程懿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99年至前892年,《太平御览》引《史记》云「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据白川静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懿王在位时间有15年以上。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周懿王姬囏(囏又作艰、坚),是周穆王姬满之孙,周共王姬繄扈之子,约生于周穆王四十年(前937)。周共王在位时,将姬囏立为太子。周共王二十三年(前900),共王薨,太子姬囏继位,是为周懿王

诸戎侵周

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衰落。

周懿王元年,严允侵犯西周,国人深受其苦 ,作诗讽刺周懿王治国无能。

周懿王七年,西戎侵略周境,一度兵临宗周镐京

周懿王十三年,北方翟人侵略岐周[56]

成康昭穆时期,边境戎狄一直被压制,而周懿王即位后,他们不断侵犯西周,甚至数次抵达京畿所在,证明此时西周国力衰落的很厉害。

国力衰弱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而统治者自身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周懿王七年二月,朝廷任命益公牧统辖百事僚(天尹之职)。在任命辞中说:官僚骄横淫奢,不顾先王制定的律令乱行暴虐,残害小民,结果引起小民反抗,危及己身,都是咎由自取。严令益公牧要按先王政令办事,明察确断,以律量刑 。这既证明周懿王有整顿朝纲之心,也证明了当时政治溷乱的局面。而从事后的发展来看,周懿王并未能扭转颓势。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奉懿王命率领周师北伐犬戎,结果大败而归。

王权不振

册命制度是西周时期的一种任命、赏赐官员的制度,是周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彰显王权非常重要的表现仪式。

走簋》、《卫簋》、《免尊》、《师毛父簋》、《师奎父鼎》、《豆闭簋》、《辅师嫠簋》、《扬簋》、《免簋》等彝器铭文表明,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的册命制度,其主要标志是在任命、赏赐的过程中出现了导引受命者的佑者和宣读册命的史官。

册命制度进一步完善,是在任命、赏赐的过程中有朝觐周王的礼仪:“立中廷,北向”。要特别指出的是“立中廷,北向”并不是简单地立于庭院中央面向北方,它实际上是接受册命之前朝觐周王的两种礼仪的名称,相当于文章的标题。“立中廷”可能是受命者在佑者导引下到达接受册命的位置的礼仪,而“北向”则可能是受命者到达接受册命的位置后,对周王行拜见之礼的礼仪,这些可以从《望簋》、《盠方彝》、《救簋盖》、《利鼎》、《师虎簋》等彝器铭文中可以看出。

周懿王时期的《师□鼎》和《訇簋》铭文都只记载了册命的内容,却没有像前代那样对整个册命过程进行描述,昭穆时期宣读册命的史官在册命过程中消失了身影。特别是《訇簋》中具体提到了诸侯进宫接受册命:“王在射日宫,旦,王格,益公入佑訇。”过程却没有只言片语。这表明,在册命过程中朝觐周王的礼仪,显然引起了元老大臣们的不满,加剧了周王室与诸侯大臣之间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些旧有的礼仪和制度被打破,不再呼史官宣读册命。

不仅如此,从□簋盖 、同簋等铭文中直接用“命”这个词能够看出,册命程中宣读册命的人改为周懿王本人。由此可见,周王至高无上的光环这时已经开始消退。

史记·周本纪》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至于具体衰落到什么程度却语焉不详。这些彝器铭文正好可以补充史料的不足,从侧面证明周懿王时王权不振的情况。

虽然周懿王治国能力欠佳,不过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着周王朝的政权。周懿王九年九月,懿王命益公征眉国。益公获胜,归京向懿王报捷,并报告眉国酋长敖即将前来朝拜周王。同一年,周懿王委命吕服余接替备仲,统辖周六师,赐六师将服;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职,管辖丰人兼九戏祝 。周室顺利迁都也证明了这一点。

忧惧而终

周懿王七年(前893)冬,西周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暴雨和冰雹袭击王都槐里,有许多家畜和家禽被冰雹打死,继而寒流勐增,天气奇冷,连嘉陵江汉水都封冻。有的人来不及防寒,竟被活活冻死。

周懿王十分迷信,因为“天再旦”感觉不祥,将国都从镐京迁往新都槐里,没想到的是在新都依然诸事不顺,出兵远征犬戎被打得狼狈而归,民生怨恨。紧接着降临罕见的天灾,王都附近一片狼籍。他感到十分恐惧,认为是上天在惩罚他,终日担心天神会来索取性命,疑神疑鬼,寝食俱废。

周懿王八年(前892)春,周懿王去世,终年约四十六岁,谥号懿王,葬于毕原。史书上说“温柔贤善曰懿”,故谥号周懿王

周懿王死后,其叔父姬辟方继位,是为周孝王

为政举措

击败严狁

周懿王二年(前898),北方的狄人严狁入侵西周的发祥地宗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疯狂抢劫周人的财物,还杀死许多西周百姓。边关守军出击,反而被严狁军队击败,敌军乘胜追杀周军,一直攻至岐山。岐山离王都镐京距离不足二百千米,岐山的安危直接影响着镐京岐山守军一面坚守关隘,一面接连向朝廷告急。周懿王姬囏急忙挑选国中精兵,同时征调各诸侯国军队联合出兵,北征严狁,保卫岐山

周懿王虢公统帅六师讨伐严狁,大军进至凤翔(今陕西宝鸡市凤翔县)一带,与严狁军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经过数日交战,严狁军被击败,逃归本国。周军在后追杀,迫使严狁人一直逃往太行山

迁都槐里

史书记载,周懿王三年(前897),出现了“天再旦”的天文现象,即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实际上“天再旦”就是日出之后发生了日全食。

古人崇信天象,周懿王心中有一个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总觉得国都镐京对他不利。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将国都迁往他处。周懿王亲自选定新都为镐京西北的犬丘(又名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 ,认为此地处于周人的祖源岐周与宗周镐京之间,是最佳的建都之处,下令在全国征调工匠,采办建筑材料,择日开工营建新都。

周懿王四年(前896)秋,犬丘的宫殿还没有完全建造好,周懿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迁都,“天再旦”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他心头,他感觉多呆一天就多一分危险。在他的催促下,大臣们只好跟着他一起迁往新都。迁都后,周懿王将新都命名为槐里

北伐犬戎

周懿王六年(前894),由于多次遭受外敌入侵,周懿王感觉到军队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强大的军队既不能约束国内的诸侯,也无法抵御强大的外患。于是下令加大国防建设的投资,征招国中青壮年参军入伍。他任命虢公为主管军队的最高领导,扩大军队编制,加强军事训练。

位于周王朝西方的犬戎长期和周朝不睦,周穆王时曾经两次征讨,随着周王朝国力的衰退,来自西北方的威胁再次严峻起来。周军强大以后,周懿王亲自检阅这支威武之师,产生了征讨四方称霸天下的野心。

周懿王六年(前894)秋,懿王虢公率师北伐犬戎(今宁夏固原北),结果大败而归。征伐犬戎的失败,唤醒了周懿王对外扩张的梦想,也打消他称霸天下的野心。

历史评价

周懿王在位期间,周朝开始走上衰微之路,京畿之地数次遭到戎狄侵略,以至于《史记》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57]


周懿王不思进取,而是采取退避的消极态度,简单的以迁都作为挽救国运的手段,进一步打击了周王朝统治阶级,使其相关利益和尊严都受到了严重损害,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 。而这也为他死后周孝王夺取王位准备了条件。

史籍记载

竹书纪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家族成员

父:周共王姬繄扈

妻:姜氏

子:周夷王姬燮

相关考证

确定周懿王元年的依据是《竹书纪年》所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即天亮时分发生日食。

借助速率强大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现代天文学已经可以推算古天象记录。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张培瑜对相关时代的日食状况作出详细计算,提出发生“天再旦”的周懿王元年为前926年或前899年。贵州工学院葛真核算出:前926年或前899年确实发生日全食。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三位科学家的计算结果更为具体:“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48分发生的日食,陕西一带可见。而“郑”是今天的陕西华县凤翔。以此推论,前899年就是周懿王元年。

虽经数学推算,但缺乏实际验证。1996年7月26日,“懿王元年”专题组报告:1997年3月9日,中国境内将发生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其发生时间在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于是决定多角度观测这次日食,以印证“天再旦”的视觉感受,并使感受得到量化的理论表达。陕西天文台研究员刘次沅负责此专题研究,为使观测结果能够真正地说明问题,和专题组成员做了缜密的准备工作。

日出时的天光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难定量表达,却又必须定量表达。因此,刘次沅专题组首先对22个日出过程作了450次测量,并通过天体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得出一个可对日出时的日食现象进行数学描述的方法:

日全食发生时,当食分大于0.95,食甚发生在日出以后,就会发生很明显的天光渐亮、转暗、再转亮的过程,即“天再旦”现象。实际观测是否符合上述描述,是“天再旦”是否确为日全食记录的关键。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发生。专题组收到60人从18个地点寄来的35份报告。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1999阶段成果报告·简稿·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当时的观测结果与结论:“观测结果是: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天黑下来,星星重现;几分钟后,日全食结束,天又一次放明。这一过程证实通过理论研究得出的天光视亮度变化曲线,与实际观测的感觉一致,印证‘天再旦’为日全食记录是可信的。所以,可以确定公元前899年为懿王元年。”

周孝王

周孝王,姓,名辟方西周第八代国王,諡号孝王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逨盘》铭文作考王周共王的弟弟(一作周懿王之弟[58]),周懿王的叔父。周懿王病死后继承王位。[59]

人物生平

夺取王位

周懿王八年(前903年),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去世,周懿王的太子姬燮未能继位,而是由其叔祖姬辟方继位,是为周孝王[60]


周王朝为了长治久安,避免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整个西周时期,周王朝统治者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确定继承人,有效避免了王室内部因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确保了周王朝前期的稳定。但在宗法制森严的西周,却出现了一位没有遵守嫡长子继承制而登上王位的君主——周孝王,这是一种异常的现象。

史记》对于孝王的记载甚少,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之后再未提及孝王孝王作为违背祖制之君,司马迁好似有意回避,对于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丝毫未曾涉及,今人对周孝王继位缘由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载:“懿王七年西戎侵镐,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周懿王之时周王朝国力衰落,导致宗周镐京备受戎狄威胁,被迫迁都。

王朝的衰落必然引起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懿王之世,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统治集团内部对懿王国政心存不满,为周孝王成功登上王位准备了条件,尤其是由于懿王无能,放弃故都镐京,对于周王朝统治阶级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使其利益和尊严都受到了严重损害。而周懿王太子姬燮软弱无能,不能在危难之时重振周朝,最终周孝王凭借自身能力,在懿王统治无方和太子姬燮软弱无为的背景下成功夺得王位。

西征犬戎

周孝王元年(前910年),孝王不忘周朝遭受犬戎入侵之辱,命令申侯率军,大起六师西征。

申侯申国(姜姓封国,今河南唐河县西北)国君,他虽然受命率军出征,但内心却不愿去打仗。认为出兵征讨犬戎是不义之战,只能使两国的百姓和士兵遭受无谓的伤亡,给两国都造成巨大的损失。

申侯周孝王建议说:“从前我的祖先娶郦山氏之女,生下一个女儿,嫁给西戎的胥轩为妻,后来生下一个儿子名叫中潏(战国时秦国赵国的祖先)。中潏因为母亲的缘故归服周朝,使周朝西部的边境不受侵犯。现在我把女儿嫁给中橘的后人大骆,生下嫡子成。如果大王能保证让我的外孙来继承大骆的嗣位,两族就能保证让西戎人顺服,使西周西部边境永远安宁。”

那么申侯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呢?原来大骆庶生的长子名叫非子非子从小就喜欢养马,他养的马匹个个精良,人见人爱。有一次他往犬丘贩马,无意间撞见刚刚即位的周孝王周孝王见他精明能干,便把他留在王都担任主管畜牧的大臣。申侯担心日后周孝王会让非子回国承嗣,与他的外孙争位,故此才有以上建议。实际上他这是在假公济私,表面上是在为朝廷出主意,骨子里是为了自己的外孙。[61]

周孝王觉得这倒是个好办法,既可以减免士兵和百姓的伤亡,又可以节省军费开支。于是当即承诺,不会放非子回国,也不会支持非子回去与申侯的外孙争夺国君之位。于是申侯便出面与西戎讲和,西戎果然接受申侯的调解,同意与西周息兵言和,并且表示此后永不侵犯西周边境,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被申侯化解。[62]


西戎献马

周孝王登基之后励精图治,西败西戎,迫使西戎贡马求和,《竹书纪年》载:“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周孝王元年(前891年),西戎遣使入朝,进献良马百匹。周孝王十分高兴,重赏来使,并回赠许多粮食和布匹等礼物。

非子封秦

周孝王三年(前908年),孝王非子为王室养马。西周王朝时,马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祭祀、农耕、还是战争都需要大量优良健壮的良马。但周朝养马业发展一直缓慢,许多优质马匹都靠买进。此次西戎进献的一百匹马,大部分都是母马。周孝王为发展王朝的养马业,让非子前往(今陕西陇县西南汧山)、(今甘肃陇西县西北鸟鼠山)之间,为周王室养马。

孝王开辟专门的牧场,保证周王朝马匹供应,对于最终解除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是对周王朝内部各诸侯国进行军事震慑,加强了宗周的统治力量。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非子为王室养马三年,马群大增,为西周王朝创造一笔很大的财富。周孝王因非子养马有功,将他封于秦邑(今甘肃省张家川城南一带),建立秦国,号称秦赢

壮志未酬

周孝王六年(前896年),还没有完成中兴周室的大业,周孝王薨,谥号孝王,葬于毕陌。史书上说“慈惠爱亲曰孝”,故谥号孝王

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故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为政举措

周孝王元年正月,孝王命内史先正式册封为家宰,主司王室内外事宜兼管百工。

同年,孝王出入听懿王遗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用刑法严肃宫纪。

周孝王三年三月初,孝王居周师录宫,命晨更继承白俗父师氏之职,管辖邑人萑小臣守宫宫犬)人和膳夫等。 

周孝王八年九月,孝王命史先册命扬(即夷世器□匜铭中的白扬父)为司空司田甸司王居,司迎宾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讯审刑狱。

周孝王十三年九月,周孝王任命微为左史,赐服。是年前后,孝王同仲主管西宫事宜,命虢季子即司王周宫人,封察(弭叔)为弭(今蓝田境)伯家师氏。

周孝王十三年,非子犬丘西犬丘天水市西南90里),善养马,孝王召使其主马于千渭之间(凤翔西),马大蕃息,孝王非子于秦(今甘肃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大夫),号曰秦赢

在位年代

夏商周断代工程孝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91年至前886年,有人质疑它的准确性。传世青铜器中可确定为周孝王时期铜器有《三年兴壶甲》(《十三年兴壶》有懿王器物和孝王器物二说,尚有争议),可知周孝王在位年数至少有3年以上。

事迹

西元前九世纪初,周懿王病死,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太子懦弱无能,能干的王叔姬辟方就乘机夺取了王位,是为孝王孝王即位后,试图复兴周朝犬丘非子喜好马及畜,善于眷养。犬丘人向周孝王推荐,孝王非子负责主理马匹于汧河渭河之间,养的马匹匹膘肥腿壮,一年下来,马的匹数增加了一倍多。周孝王十分满意,就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他,做了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国君,这就是日后统一中国秦朝的发源地[63][64]。可惜,孝王却未能完成复兴便驾崩。周懿王之子继位。

历史评价

周孝王登基是西周王位继承史上的特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西周王朝内忧外患情况下的结果。孝王死后西周王位继承又恢复了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不仅影响着整个周王朝,也影响着后世王朝的继承制度。正是由于西周完善的继位制度,使得周王朝在一定时期内避免了王位的争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内部的稳定。

周孝王虽违反了周朝宗法制,但他励精图治,打击了西戎对于周王朝的威胁,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国力得到恢复。其死后谥为“”正是对其在位时期贡献的最好总结。

史籍记载

竹书纪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家族成员

父:周穆王姬满

兄:周共王姬繄扈

侄:周懿王姬嚭

侄孙:周夷王姬燮

陵墓

辟方死后葬在西周孝王陵(埋葬地址不详),谥法“慈惠爱亲曰孝”,故谥号孝王

周夷王

周夷王,姓,名西周第九代国王,周懿王之子。《史记》称他为夷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𢕌王[65]

夏商周断代工程夷王在位时期定为前885年至前878年,有人质疑它的准确性。《竹书纪年》称夷王三年「烹齐哀公于鼎」。据白川静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夷王在位时间有9年以上。据周夷王时期的青铜器太师虘簋》铭文「雉十又二年正月既望甲午」来看,在位至少有12年。

人物生平

煮杀齐君

周夷王二年,蜀国吕国派遣使者向周王朝进贡,进献琼玉周夷王周夷王黄河边上用宾客之礼接待。

周夷王三年,纪国国君纪炀侯周夷王进谗言,陷害齐国国君齐哀公周夷王于是烹杀(古代一种酷刑,施刑者将犯人衣服脱光,推入一个如成人般高的大锅中,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因灼伤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烧焦)齐哀公,并改立齐哀公之弟吕静为君,是为齐胡公

周夷王六年,周夷王社林打猎,捕获一头犀牛

出兵伐戎

周夷王七年,周夷王派遣虢国国君率领六军之师攻打不服王命、常来侵扰的太原之戎,一直打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

衰落去世

当时,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一些异姓诸侯国,乘国家衰落之际,便不来朝见进贡 ,甚至进攻周王室,起兵叛逆,态度十分嚣张,楚国国君熊渠便是其中的代表。熊渠僭越制度,仿效周天子,将其三子分封为王。

周夷王十五年,周夷王患病,使他不能治理国事。同姓诸侯十分忧虑,祈求天神保佑,但是依然不能挽救周夷王的生命,周夷王最终病逝,谥号夷王周夷王死后,由其子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

为政举措

政治

姬燮在位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因此诸侯有的不来朝贡,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曾听信纪国国君纪炀侯的谗言,将齐国国君齐哀公烹杀,并改立其弟齐胡公为君。

军事

姬燮在位时期,派遣虢国国君率军征讨太原之戎,一直攻到俞泉,获得一千匹马。

外交

姬燮在位时期,蜀国吕国曾遣使向周王朝进贡,周夷王黄河边以宾客之礼接待。

历史评价

范晔后汉书》:“夷王衰弱,荒服不朝” [66]

史籍记载

竹书纪年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67]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68]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69]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家族成员

祖父:周恭王姬繄扈

父亲:周懿王姬囏

儿子:周厉王姬胡

孙子:周宣王姬静

人物争议

司马迁的《史记》称姬燮夷王 ,而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多称姬燮为彳屖 王(彳屖音同夷,为古汉字,输入法无法输入,特注明)。

在位年数

现今流传文献记载的周夷王在位年数有3种说法:

近人依据文献及出土文物铭文考定的周夷王在位年数:

陵墓

太平寰宇记》记载夷王墓彭州九陇县(今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镇),《寰宇记》又说在蒙阳县(今四川省彭州市蒙阳镇 (彭州市)|蒙阳镇)西北二十里.

周厉王

周厉王(前890年-前828年),,名,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作“[70]。为周夷王之子。《史记》作厉王西周青铜器铭文作剌王[71],在文献中又作汾王[72]国人暴动之后,他居住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因此传世典籍和青铜器铭文又称他为汾王[73]厉王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约49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为约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连同共和的十四年。《太平御览》八十四引《史记》载:“周孝王七年,厉王生。”

人物生平

出生异象

姬胡姬姓,名胡,是周夷王姬燮之子。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姬胡继位,是为周厉王

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雹,牛马死,江汉俱动。及孝王崩,厉王立,王室大乱。 [74]


贪图财利

周厉王继位后,贪图财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劝谏周厉王说:“王室恐怕将要衰微!那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知大祸临头。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而有人想独占它,那么祸患就多。天地间生成的一切事物,人人都可以分享,怎么能一人独占呢?一人独占必然招致天怒人怨,却不知防备大祸患。荣夷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还能长治久安吗?作为君王,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天神、民众和万事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所以《颂诗》说:‘我祖后稷文德盖世,功高能够与天神相配,你使民众自立生存,没有谁不以你为标准。’《大雅》上的诗篇也说:‘普遍地赐福民众,成就周朝天下。’这不正是说要普遍地分配财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所以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学着独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人们还称他为盗贼,如果一个君王这样做,那么归附他的人就会减少。荣夷公如若受到重用,周朝肯定要衰败。”周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夷公做卿士,掌管国事。

厉王止谤

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这样一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但同时诸侯也不来朝拜。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6年),当时周厉王更加严苛,百姓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周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百姓对我的议论,百姓再不敢有怨言。”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塞回去而已。堵住百姓的嘴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处更严重。水蓄积太多,河流一旦决口,所伤害的人一定很多;不让百姓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流水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放言论,使百姓敢说话。因此天子治理国政,要使上至公卿、下到列士都能进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乐官进献所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进献前代得失利弊的史书太师进献有劝戒意义的文辞,然后由盲人乐师朗诵和宣读。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见辗转上达天子,左右近臣要尽规谏的责任,内亲外戚要考察和弥补天子的过失,乐师太史要负责教导、诲育天子。老臣汇集、整理各方面意见,然后君王斟酌考虑衡量取舍。这样政事施行起来就很顺当,不会违背常理。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土地有山川,人类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百姓有嘴巴,又好比土地有饶田沃野,百姓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百姓把话从嘴里说出来,善事加以推行,恶事加以阻止,这是能够产生财用衣食。百姓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么赞同你的,跟随你的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劝阻。从此百姓都不敢说话。

民众反叛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当时周厉王太子姬静躲藏在召公家里,百姓知道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但君王不听,所以才造成这次的灾难。如果现在杀害太子君王不会认为我把他当作仇人而发泄怨恨吗?事奉君主的人,即使处在危险之中,也不能仇恨怨怼,即使有责怪,也不能发怒,更何况是事奉天子呢?”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免遭杀害。召公周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 ,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彘地去世。

为政措施

政治

在政治上,周厉王改变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虢公长父。这一做法自然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被认为是召穆公哀伤周室大坏的诗《》,就抗议周厉王用“贪暴”之人而不用“旧章旧臣”,说周厉王的品德不明,因此不知道谁做辅佐,不知谁做公卿。然后话锋一转,用训诫的口吻讲起历史,说商朝的灭亡不能怨上帝,是商王不用旧臣的缘故,周厉王现在的做法可是有商朝的“典型”。这类意见还见于《诗·大雅·板》,说王族及世族的子弟才是国家的栋梁。诗中一再强调“大邦”、“大宗”, 意在不要打破旧的政治秩序。《诗序》说:“《》,凡伯厉王也”,郑笺曰:“凡伯,周同姓,周公之胤也,入为卿士”。魏源还认为这个凡伯就是共伯和。无论其是否为共伯和,但其人为“周同姓”的大族是确定无疑的,而且曾一度入为王朝的卿士高官,显见其本人在“大邦”、“大宗”之列。

经济

在经济上,周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他抓住“专利”和农业这两个主要环节。

芮良夫曾对周厉王有所谏言,历来认为是芮良夫“反对封建君主与贵族垄断山林川泽的生产”。实则西周时代的山林川泽早巳为各级贵族所有,周厉王的“专利”决不是“垄断”的意思,更谈不上“与民争利”,倒是他从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中规定若干项向王室交纳的“专项”物质财富。芮良夫明确指出“今王学专利”,“学”就是讲周厉王要在贵族的山林川泽中规定专项的贡赋税收之类的内容。胡寄窗先生说芮良夫“代表自由小工商业者利益”,这是正确的评价。《逸周书·芮良夫篇》有相似的记载,芮良夫称同僚为“执政小子”,说明执政者为中年以下的人,在周厉王时代的“执政小于”很可能就是荣夷公。从语气上看显然是以勋旧宿臣的口吻训诫后进的,指责的内容为“专利作威”、“以贪谀事王”。这主要是针对荣夷公帮助周厉王在经济上采取打击贵族经济以加强王室经济的改革措施。而其中的“爵以贿成”则说明爵位的授予开始有功利主义的倾向一一用金钱出卖爵位以解决王室经济的困难。

农业

重视农业是周厉王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周厉王主抓农业,以“稼穑”为国宝,使农业得以发展。

军事

在军事上周厉王力图改变周边少数族屡次入侵的状况,解决积弱之弊。

周厉王三年,淮夷进逼到洛邑,已为周王朝的大患,周厉王虢公长父攻打淮夷,但由于国力不强,故虢公长父不能取胜。

当时江汉间强大的楚国,在周夷王时即已称王。但到周厉王改革后,周王朝强大震摄四方。绝非即位初期连一个淮夷都不能制伏的状况。楚国国君熊渠畏惧周王朝强大,恐其伐楚,于是自动取消王号。

攻噩之战

西周周懿王以后,国力日渐衰弱,四周方国部落交相发动对周朝的进攻和侵扰。周厉王时,原来臣属于周朝噩国(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一带),乘机反叛周朝并企图侵占周朝的疆土。于是噩侯联络淮夷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朝的东部疆域和南部国土,声势浩大,气势凶猛,一直打到成周(今河南洛阳)附近,严重影响京畿安危。

周厉王为保卫京都周朝的社稷,从宗周调来西六师的部队,还从北部调来殷八师的大军,从西、北两个方向向河洛地区聚集,企图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歼灭噩国的军队。周厉王依靠贵族大臣的亲兵来抵御噩国的进攻,周朝将领禹率领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车百乘,厮御二百人,徒兵千人参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周厉王最终击败噩侯,保卫成周的安全。

淮夷之战

周厉王攻噩之战后,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发兵向周朝进攻。周厉王虢仲率兵反击,未能取胜。淮夷气势更为嚣张,又一次发动更加凶猛的进攻,一路浩浩荡荡,深入到周朝的中心地带,打到伊水洛河之间,并掠杀无辜平民,抢夺财物。周厉王亲临成周指挥反击战,命令周将率领精兵反击。

所率的周兵自洛水上游连续发动多次反攻,使淮夷无法招架,只得败退,纷纷逃窜。周军乘胜追击,最后彻底击败淮夷,斩俘一百四十余人,夺回被淮夷掳去的周民四百人。

由于周厉王攻噩和平定淮夷的胜利,大振军威,周朝的军力有所增强,周朝国威也有所振作。

法律

在法律上,周厉王采取加强法制的措施。这在先秦以来的儒家观念中就是行“暴政”。周厉王在宗法观念极强的时候,为了保证经济、政治上的改革,竟不惜使用高压手段:“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应注意的是:“以告则杀之”的标准是什么?是无故滥杀吗?显然不是。早在周穆王时已制订“五刑之属”,据说有三千种之多,周厉王行法,不必草创:刑罚三千,量一“诽谤”之罪必有所本。周厉王用法制来维护“革典”的进行,不会仅用卫巫一个人,很可能是以卫巫为首的一个执行法律的特别机构。因为明显不过的是:卫巫一人能监视多少“谤者”?可以推断:卫巫手下的人散在京城中监视在公众场合发表议论的“国人”,而卫巫本人及其亲信则可能留在宫廷周围监视官吏中敢对新政提出不同意见的人。由此可见,周厉王为了确保“革典”的进行,采用简单、幼稚粗暴的手段,被反对派(不妨说是保守派)用来指责其行“暴政”,上下唾骂几千年。然而,周厉王的“暴”不过是人们抽象出来的“以告则杀之”而已。

人物评价

总评

周厉王是一个面对“积重难返局面”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都进行改革。但他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旧贵族,加之他没有经验,改革的牵涉到过多人的利益,以至于贵族不满,连“国人”也反对。他进行一场失败的改革,但他的经验教训对后代的改革者是大有益处。

历代评价

墨翟墨子》:“暴王,兼恶天下之百姓,率以诟天侮鬼,其贼人多,故天祸之,使遂失其国家,身死为僇于天下,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司马迁史记》:“幽厉昏乱,既丧酆镐。”

王逸正部》:“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史籍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人物争议

为了维护政权,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会杀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为什么周厉王则独享此名?在这里不妨把周厉王与历史上的另几位著名昏君比较一下,就会发现问题:

人们对的结论是有具体内容的: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纣“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以酒为池,县肉为林”。追求个人靡烂的生活,是一切昏暴帝王的共同点,然而对于周厉王,《国语》只载其“虐”,没有一种记载涉及到其个人生活的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情况。到清代魏源的说法更集中地概括二王的情况,《诗古微》说: “幽厉之恶,无大于亲小人,而幽则艳妻、奄寺,皆倾惑柔恶之人;厉则疆御、掊克、皆爪牙刚恶之人”。古人称西周昏王,向以幽厉并称,而以幽居前,于贬损之中,尚稍有区别,因为周幽王的罪恶比周厉王具体得多。魏源说的“疆御”,指的是周厉王的卿士、主管军事征伐的虢公长父;所说的“掊克”,指的是周厉王另一卿士、主管财政的荣夷公。称二人为“爪牙刚恶之人”,倒说明周厉王的这两个心腹在推行改革时的坚决态度。

在位及逃亡

厉王在位期间,重用奸佞荣夷公,不听贤臣周定公召穆公等人劝阻,实行残暴的“专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让他们有丝毫的言论自由,“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5]以至于行人来往,只能透过眼神来示意。于是周朝国势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败。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于是在前842年聚众国人暴动,冲进王宫,试图杀掉厉王,史称“国人暴动”。厉王只好逃出镐京,越过黄河,逃到汾水流域(今山西霍州市),由共伯和执政(一说是周定公召公代为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周共和14年(前828年),厉王死,周定公召公厉王之子,是为宣王

在位年份的争议

按照《史记》当中数篇世家的内容,厉王出逃之年与共和元年(前841年)相差了一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则认为厉王37年与共和元年是同一年。据白川静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厉王在位时间有13年以上。

宗周钟

宗周钟》又名「钟」或「胡钟」,记载厉王亲自征服南方诸小国的故事,乃厉王存世最重要的西周天子作器,高65.6公分,重34.9公斤,计有铭文123字,是两朝甬钟单件铭文之最,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76]

家族成员

祖父:周孝王

父亲:周夷王

妻子:申姜

儿子:周宣王郑桓公

周宣王

周宣王(?-前782年),姓,名,一作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77]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人物生平

继位

周宣王周厉王之子。周厉王在位时,因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周厉王于是任命荣夷公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78]

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今山西省霍州市)才停下。[79]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太子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得以幸免遇难。[80]

国人平息怒气离去后,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註 1][82]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共伯和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83][82]

宣王中兴

周宣王继位时,历经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周宣王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法之遗风,并及时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84][77]


征伐猃狁

猃狁是位于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部族,在周厉王时期就曾出动部队劫掠镐京周围的财物及人口,被大臣[[武公 (西周贵族)|武公]]派多友击退。前823年,猃狁再次进攻西周,主力部队集中于焦获(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前锋部队抵达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境内),直接威胁到镐京旁京的安全,周宣王尹吉甫率军反攻。尹吉甫以元戎十乘为先头部队,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击败猃狁,继而追击至太原(今甘肃省平凉市附近)。[85]周宣王又派南仲率兵至朔方(北方边境地区)筑城设防,缓解了猃狁的威胁。[86]前816年,周宣王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斩首500人,俘获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下不其{{NoteTag|一说不其即秦庄公,见杨宽所着《西周史》第572页。

征讨西戎

西戎是对中国古代西部部族的统称,长期威胁西周王朝的西部边境。周宣王在位时,多次命诸侯征讨西戎。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大夫,命其带兵征讨西戎。前822年,秦仲战败身亡,周宣王召见秦仲之子秦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7000兵卒,命令其讨伐西戎秦庄公击败西戎周宣王秦庄公西垂(又称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大夫,加封大骆西犬丘的土地。[87][88]

此外,晋国也多次奉命征讨西戎。前805年,晋穆侯率军攻打条戎(今山西省夏县西南)。前802年,在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市南)战胜当地的戎族。[89]前790年,又在汾水隰水击败北戎[90]

宣王东征

淮夷淮河、汉江一带的东夷部族,又称南淮夷淮南夷南夷,自周穆王时期开始强盛,多次入侵伊水洛水流域。周厉王时期,曾为西周南方屏障的鄂国国君鄂侯驭方联合淮夷东夷大举进攻西周,深入周朝腹地。周厉王调集西六师殷八师虢公长父征讨,未能取胜。多亏大臣武公派属下调动兵车百辆、甲士200、徒兵千人参与作战,最终击退联军,俘获鄂侯,灭亡鄂国[91]周厉王随后又与虢公长父亲自率兵征讨淮夷(今江苏省淮阴市南)、(今江苏省宝应县南)、(今安徽省桐城市北)、(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南),终于平定了这次叛乱。战后淮夷震慑于周朝的武力,稍加臣服。前823年,周宣王尹吉甫淮夷征收布帛、财宝、粮食及力役,并且颁布法令,规定淮夷在经商时,不得扰乱当地的治安和市场秩序。后因淮夷停止纳贡以及再次反叛,周宣王召穆公率军征讨。[92][93]据《师寰簋铭文》记载,此战师寰作为随军将领统帅齐、等国军队,消灭了淮夷四位首领,获得俘虏、牲畜及财物,取得战功。此战过后,淮夷彻底臣服于西周

徐国西周时期是东夷的强国,后在周朝的连续打击下,徐国的一些部族南迁至淮水流域,逐渐发展成淮夷中最强的一支力量。周宣王在位时,命卿士南仲太师皇父太祖庙整顿周六师,然后亲率大军与太师皇父、司马程伯休父前往征讨。大军沿淮水东行,经过激烈战斗,周军击败徐国徐国臣服后,四周各方国、部族皆臣服于周。[94][95]前810年,南仲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部族都奉命迎接来使,进献财物。

讨伐楚国

楚国又称荆蛮,虽然被周天子封为子爵,但楚国极少承担周王室的职贡义务,加之周天子抑制楚国发展的政策、对于楚国国君的歧视以及楚国君主僭越称王,因而楚国屡次招致周王室的讨伐。周宣王时期以元老重臣方叔为将,率兵车3000进攻楚国,大获全胜。[96]据推算,周宣王此次伐楚动用军队多达36000人。晋穆侯墓所出土的楚公逆编钟,应在此战作为战利品被周宣王获得后转赠与晋穆侯段渝. 《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 成都市: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2004年. </ref>{{NoteTag|关于此战周宣王是否真正对楚国用兵尚存争议,杨宽认为周宣王只是利用方叔以征伐猃狁为名,出动大军恐吓楚国迫使其归降,见杨所着《西周史》第638页。经过以上一系列战争,西周的疆域以及国家声望得到大幅扩大。[97]

分封诸侯

周宣王时期延续了西周的分封政策,楚国降服后,周宣王召穆公在谢(今河南省南阳市)建造住宅、宫室、宗庙及都邑,开辟土田,命傅御王舅申伯的亲属、家臣和私属迁居于此。周宣王还亲自前往(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为申伯践行,赐予他车马及玉圭,建立申国,作为镇抚南方的军事重镇。吕国也在同时被周宣王改封于申国以西。[98][99]周宣王还封韩侯于韩城(今山西省河津市万荣县万泉乡一带),建立韩国,作为镇抚北方的军事重镇。[100]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建立郑国[101]此外,周宣王还封仲山甫(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南),建立樊国[102]封其子长父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103]

其他措施

除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外,周宣王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天子权威。周宣王在位时下令修建宫殿,[104]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加强东方边境的防御。[105]周宣王还效彷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会见诸侯。[106]

王道衰落

周宣王的一系列对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但因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加上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

干涉鲁政

前817年春,鲁武公和长子、少子戏入朝觐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戏,想立他为鲁国太子。仲山甫以废长立幼不合旧制劝谏周宣王周宣王不听,执意立戏为鲁国太子。同年夏,鲁武公朝见周宣王,回国后即去世,戏继位,即鲁懿公。前807年,括的儿子伯御联合鲁国国人攻杀鲁懿公伯御被国人推举为鲁君。前796年,周宣王率军讨伐鲁国,杀死伯御,并采纳仲山甫的建议,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鲁国君主,即鲁孝公。经过此次事件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107][108]

滥杀大臣

周宣王于前785年无辜杀害大夫杜伯。关于杜伯的死因,《太平广记》记载为: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为所动,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今河南省陕县南),又派薛甫司空锜将其杀害。周宣王后来因遭受冤魂袭扰,接连杀害了司空锜大臣祝二人。[109]杜伯之子隰叔则逃亡至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110][111]

屡战屡败

周宣王晚年多次对周边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前797年,周宣王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没有成功。[112]

前792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省夏县西南),战败。[112]

前789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申戎(即西申国,今陕西省米脂县北)获得胜利。[113]同年,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114]周宣王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115]

不听劝谏

藉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仪式,耕种集体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励集体耕作的作用。西周时期,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被贵族和国家官吏私有,原本用于祭祀、救济、尝新等公共开支的藉田收获也一同被侵占。藉礼就成为在春耕、耨耘、收获时,天子、公卿百官举行仪式,监督和巡查庶人耕种、无偿占有庶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周宣王在位时,不到千亩举行藉礼,虢文公劝谏周宣王,宣王不听。[116][117]有观点认为,井田制在周宣王时期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认了既定事实,相关的藉礼也被取消。

周宣王丧南国之师后,想在太原普查人口来补充兵员、征调物资。仲山甫认为:「自古以来,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数量,因为司民负责登记生死;司商负责赐族受姓;司徒负责人口来往;司寇负责处决罪犯;司牧知晓职员数量;司工知晓工匠数量;司场负责人口迁入;司廪负责人口迁出,天子通过询问百官就可以知晓人口数量了,还可以通过管理农事来调查,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刻意普查」。但是周宣王并不採纳,最终还是在太原进行人口普查。[118][119]

去世

周宣王于前782年去世,其子周幽王宫湦继位。[120]关于周宣王的死因,许多着作记载为周宣王游猎圃田(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时,杜伯的冤魂乘白马白车,由司空锜护左,大臣祝护右。杜伯戴着红帽子从道边奔驰而来,执红弓搭红箭,一箭射中宣王心脏,周宣王嵴梁折断后倒伏在箭囊上而死。[121][122][109]

趣闻轶事

姜后脱簪

周宣王的王后姜后齐国国君的女儿,周宣王经常早睡晚起,疏于朝政,姜后于是摘掉耳环簪子来到永巷请罪,并让傅母转告周宣王说是她让周宣王起了淫逸之心,使得君王疏于朝政。君王好色必然引起铺张浪费,长此以往就会天下大乱,这就是她请罪的原因。周宣王听后大为感动,从此勤于朝政。这就是“姜后脱簪”的典故。

告神祈雨

周宣王在位期间曾经发生旱灾,周宣王害怕旱灾会使黎民受苦、社稷倾覆,于是亲自到郊外及宗庙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祷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赞美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

兔舞马变

据记载,前798年(周宣王三十一年),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 ,有马变成人。 前795年(周宣王三十四年),有马变为狐狸。

命作史籀

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十五篇,作为太史教授史学童的课本教材。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统一各国文字为小篆,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大篆《史籀》。《史籀篇》中的文字又被称为籀文、籀篆,到汉光武帝时已失传六篇。

经过考证,《陈仓石鼓文》是现今仅存的、最近似于《史籀篇》的文字。

滥杀大臣

前786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周宣王无辜杀害大夫杜伯。 关于杜伯的死因,《太平广记》记载为: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为所动,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今河南陕县南),又派薛甫司空锜将其杀害。周宣王后来因遭受冤魂袭扰,接连杀害了司空锜大臣祝二人。杜伯之子隰叔则逃亡至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

亡国征兆

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宣王王后怀胎未满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说如果生下的男婴身体有残缺、骨骼有缺失,则国家无碍;如果男婴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认为这个男婴是不祥之兆,准备将其遗弃。仲山甫周宣王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婴遗弃了,那和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周宣王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果然周宣王死后十一年,西周周幽王统治下灭亡。

褒女亡国

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查阅史籍记载,夏朝时有两条神龙自称褒国国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经太卜占卜,杀死或赶走神龙都得到凶兆,唯独占卜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于是下令向神龙祷告,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封存于匣中,传至周厉王时都没有人打开过此匣。周厉王末年时,下令打开匣子观看。涎沫流淌于庭院,无法清除。周厉王决定用巫术除去,命女人赤身裸体向它大声呼叫,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后宫一名七岁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礼时未婚而孕,于是将生下的女童遗弃。到周宣王时有唱歌谣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恰巧遇到夫妇二人贩卖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后处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国的途中发现了被遗弃的女童,便收养了女童。后来褒国褒姁犯罪,便将成年后的女童献给周幽王抵罪,这个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致使西周灭亡。

逸事

  • 周宣王在位期间曾经发生旱灾,宣王害怕旱灾会使黎民受苦、社稷倾覆,于是亲自到郊外及宗庙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祷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赞美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124]
  • 据记载,前798年,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125]有马变成人。[126]前795年,有马变为狐狸。[127]
  • 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宣王王后怀胎未满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说如果生下的男婴身体有残缺、骨骼有缺失,则国家无碍;如果男婴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认为这个男婴是不祥之兆,准备将其遗弃。仲山甫周宣王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婴遗弃了,那和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周宣王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果然周宣王死后十一年,西周周幽王统治下灭亡。[130]
  • 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查阅史籍记载,夏朝时有两条神龙自称褒国国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经太卜占卜,杀死或赶走神龙都得到凶兆,唯独占卜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于是下令向神龙祷告,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封存于匣中,传至周厉王时都没有人打开过此匣。周厉王末年时,下令打开匣子观看。涎沫流淌于庭院,无法清除。周厉王决定用巫术除去,命女人赤身裸体向它大声呼叫,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后宫一名七岁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礼时未婚而孕,于是将生下的女童遗弃。到周宣王时有唱歌谣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恰巧遇到夫妇二人贩卖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后处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国的途中发现了被遗弃的女童,便收养了女童。后来褒国褒姁犯罪,便将成年后的女童献给周幽王抵罪,这个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致使西周灭亡。[註 2][131]

评价

正面评价

周宣王执政时期能够任用贤臣,并且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及影响力,成为中兴之主。《毛诗序》认为《诗经·大雅》中的《云汉》、《嵩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这些篇目都是称赞周宣王时期的文治武功,[132]历朝历代对于周宣王所营造的中兴之世也多有赞美之辞:董仲舒评价周宣王: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133]桑弘羊评价周宣王: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134]周宣王赞》称赞周宣王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惩难思理,官人以叙。山甫补阙,方叔御侮;是用中兴,恢复周宇。[135]柳宗元有诗称赞周宣王:然征于诗大小雅,其选徒出狩。则车攻、吉日,命官分士。则嵩高、韩奕、烝人,南征北伐。则六月、采芑,平淮夷。则江汉、常武,铿鍧炳耀。荡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与其辅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136]明代夏原吉称赞周宣王周宣王淮夷唐太宗颉利,当时文人咸形诸赋咏,以纪宏休。[137]清代邹漪评价周宣王:他若夏少康、商武丁、周宣王、汉世祖唐肃宗,凡边乱内难,一皆削除之,光复旧物,告成太庙,享有祈年保民之誉,以垂久远。[138]

负面评价

周宣王虽然缔造了宣王中兴,但在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而且不进忠言、滥杀大臣,使中兴之世终成昙花一现。东汉黄琼评价周宣王周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以为大讥,卒有姜戎之难,终损中兴之名。[139]明世宗实录》中有史官评价周宣王:虽然周宣王云汉之侧身,常武之平淮,内有山甫,外有申伯,非不赫然称盛,然乐色而忘德,失礼而晏起,不籍千亩,南国丧师,料太原,杀杜伯,以致虢公谏不听,山甫谏又不听,所以中兴之美未尽焉。[140]

文学形象

在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周宣王于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中登场。周宣王太原普查人口准备回镐京时,听到路边小孩童谣唱道“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预示后世有女子乱政。周宣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严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督查此事。恰有山野妇女不明政令,进城兜售弓矢被杀。周宣王认为童谣之言已经被平息,不再追究。前785年,周宣王晚上做梦梦见有美貌女子自西方来,入太庙携七庙神主东去。周宣王大惊,知道谣言未除,于是以督查不力之罪杀杜伯杜伯之友左儒劝谏周宣王不听,杜伯死后左儒随之自刎而死。周宣王在东郊游猎时,被杜伯左儒的冤魂所发之箭射中,受惊吓患病而死。[141][142]

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

周宣王继位于共和之后,在位46年,有观点认为周宣王继位于共和元年,而张培瑜根据逨鼎铭文推断周宣王元年为前826年,朱凤瀚认为宣王元年在哪一年仍须斟酌,但「如依宣王元年为公元前826年的方桉,有至少11件铜器可排入宣王年曆中」。张闻玉等认为当时存在着两个宣王纪年的体系。下文列出史书及近人考证的看法:

家庭成员

父亲:周厉王

妻子:姜后,齐国国君之女。

弟弟:郑桓公,周宣王庶弟(一说周宣王母弟 ),郑国第一任国君。

儿子: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国君。

周幽王

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 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周宣王(姬静,周朝第十一位王)的儿子,西周末代君主。出生于公元前795年(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82年(宣王四十六年)即位,以明年为元年。继位后,自然灾害严重,泾、渭、洛“三川皆震”。他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石父进行专利,引起国人强烈不满。又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骊山烽火,失信于诸侯。结果,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约前781——前720)前770年—前720年在位。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母亲是幽王的王后申后(申侯之女)。

西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经犬戎侵袭,十分残破。太子宜臼受到等诸侯拥戴,在申(今河南南阳北)即位,是为平王。为避犬戎,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依仗等诸侯的力量,勉强支持残局。但是周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其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各国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有发展,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春秋时期。

周桓王

姬林,(?——前697年) 前719年—前697年在位。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孙。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伯黑肩扶立为天子。

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卧室托付说:“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长子姬佗为太子。但是,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将姬克托付给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就兄终弟及,让姬克继位。你要尽力办好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于洛邑。

周庄王

姬佗(?——前682年10月)前696年—前682年在位。周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姬佗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临终时的嘱咐,策划要杀掉姬佗,改立姬克为国君。辛伯劝阻他说:“嫡庶有别,废嫡立庶,这是内乱的根源阿!” 周公黑肩不听。于是,辛伯将这一阴谋报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杀了周公黑肩。姬克见事情败露,逃奔燕国。这件事史称“子克之乱”。

姬佗在位的公元前685年,齐国经历了多年内乱后,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齐桓公。他不计私仇,将曾几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设计从鲁国接回,任命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国进行了改革,逐渐强盛了起来。第二年,因为鲁国曾经阻挠过齐桓公即位,齐桓公发兵攻鲁,鲁军迎战于长勺(今地不详)。鲁庄公见敌强我弱,急于想挥兵攻击,被臣子曹刿劝阻。齐军自恃强大,连续三次击鼓冲锋,都未能奏效,顿时气竭力衰,军心涣散。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发动反击,一鼓作气地击败了齐军。

前682年10月,姬佗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庄王。

周僖王

姬胡齐,(?——前677年)前681年—前677年在位。东周第四代国王,他是周庄王姬佗的长子,姬佗并不喜欢姬胡齐,而是喜欢姚姬女士生的小儿子姬颓。姬胡齐能继位是因为他是长子。

他在位间,宋国发生内乱,国君愍公被弑,齐桓公趁机约四国会盟,商议平定宋乱。谥号釐王(史称周僖王)

周惠王

姬阆,(?——652年12月)前676年—前652年在位。周庄王孙子,周釐王(僖王)儿子,非常贪婪,即位后占取蔿国的园圃饲养野兽,强取周大夫边伯靠近王宫的房舍,夺取周大夫詹父和子禽、祝跪的土地田产,收回膳夫石速俸禄,引起蔿国五大夫及石速的强烈不满。

公元前652年12月,姬阆病死。死后的谥号为惠王。

周襄王

姬郑,(?——前619年)前651年—前619年在位。周惠王之子。襄王时期,诸侯争霸日益激烈,诸侯为夺霸权各显其能,使用各种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扩张自己实力的机会。在大国争霸、小国林立时代,称霸于诸侯,为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及各诸侯国之上。襄王崩,其子顷王壬臣立。

周顷王

姬壬臣,(?——前613年)前618年—前613年在位。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

姬壬臣在位时,邾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的诸侯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也称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县南)。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

公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后的庙号为顷王。

周匡王

姬班,(?——前607年10月)前612年—前607年在位。周顷王之子。顷王死后继位。公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葬处不明,庙号为匡王(谥法云贞心大度曰匡),由弟定王瑜即位。

周定王姬瑜,(?——前586年11月)前606年—前586年在位21年。

姬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定王即位之时,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中央权力继续削弱。

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后的谥号为定王。

周简王

姬夷,(?——前572)前585年—前572年在位。周定王之子,东周第10代君王。公元前586年周定王死后即位,周简王在位时,周天子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故其本人也无要事可述。此期间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位于东南地区,原为楚国属国的吴国兴起,攻入楚国,几乎亡楚。公元前572年九月姬夷病死,谥号为简王。死后葬处不明。子灵王泄心即位,是为周灵王。

周灵王

姬泄心,(?——前545年)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周灵王心在位时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

“弭兵会盟”后的10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力开战,所以会盟的10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弭兵会盟”也就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

周景王

姬贵,(?——前520年)前544年—前521年在位。周灵王第二子,灵王死后继位。周景王姬贵在位时,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

周悼王

姬猛,(?——前520年10月)前520年—前520年在位。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而没来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

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姬猛死后的庙号为悼王。

周敬王

姬匄,(?——前476年)前519年—前476年在位。周景王次子,继兄周悼王为周王,称东周君。敬王继位后,和西王姬朝长期相互攻伐,争夺帝位。六年后,他在晋兵帮助下,击败姬朝,巩固了王位。公元前476年病死,葬于三壬陵(今河南洛阳西南10里),庙号为敬王。

周元王

姬仁, (?——前469年)前475年—前469年在位。周敬王子。敬王死后继位,周元王姬仁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州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后葬处不明,庙号为元王。

周贞定王

姬介, (?——前441年)前468年—前441年在位。周元王子。元王死后继位,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后的庙号为贞定王。

周哀王

姬去疾, (?——前441年)前441年—前441年在位3个月。为周贞定王长子。前441年周贞定王死后即位,即位后三个月为弟姬叔袭杀,葬处不明。谥号为哀王。

周思王

姬叔, (?——前441年)前441年在位5个月。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前441年,姬叔杀害周哀王即位,为周思王;在位仅五个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杀。

周考王

姬嵬, (?——前426年)前440年—前426年在位。贞定王子。攻杀兄思王而继位。在位15年,病死。谥法云:“大虑行节曰考”。葬处不明。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 “西周”、“东周”两个小国。

周威烈王

姬午,(?——前402年)前425年—前402年在位24年。周考王之子。在位时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为诸侯国。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 头号强国。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后的谥号为威烈王。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周安王

姬骄,(?——前376年)前401年—前376年在位26年。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后继位,中国东周第二十二代天子。在位时封齐国大夫田和为齐侯,是谓“田氏代齐”。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

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同年,姬骄病死,谥号为安王,全谥为周元安王。

周烈王

姬喜, (?——前369年)前376年—前369年在位8年。周安王之子。又称周夷烈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庙号为烈王。

周显王

姬扁,(?——前321年)前368年—前321年在位48年。也称为周显圣王或周显声王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慎靓王

姬定,(?——前315年)前320年—前315年在位。周显王子,显王死后继位。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的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秦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今四川省境内),接着大量移民,占领了巴、蜀,取得了日后顺长江东下攻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有利的战略地位,为日后灭楚创造了重要条件。公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后的庙号为慎靓王。

周赧王

姬延,(?——前255)前314年—前255年在位,周慎靓王之子,是东周的第25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显王在位期间,秦国的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无论周赧王是不是一个有道明君(从他的谥号上看不是),对于挽救危亡的周国都没有什么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公降秦尽献其邑三十六城三万,秦尽收其献,归其君于西周国。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岁的周赧王悲愤而死,周民东亡,秦取九鼎,后七岁,秦灭东周公国。

周顺王

姬杰,前256年——前249年在位。

前256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于咸阳(途中一鼎落于泗水),迁西周公于憾狐,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合纵伐秦,秦庄襄王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迁东周公于阳人之地,然诸侯还有韩国、卫国、魏国、燕国、楚国、赵国、齐国、朝鲜国,周朝尚底灭亡,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自以为统一天下。至公元前194年魏满灭周代最后一个诸侯国朝鲜周朝才彻底亡,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人称“战国七雄”。

参考资料

  1. 周武王,中华英烈祠
  2. 中国历代帝王:周武王姬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3. 中国列代帝王 周武王-姬发,中国网
  4. 《探索发现》 20150623 《东方帝王谷》 第一集 见证文明,中央电视台
  5. 姬发,国学网
  6. 《诗经》史诗与周民族的历史建构,中国社会科学网
  7. 《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谈,光明日报
  8. 《旧制度与大革命》:革命不是文明的动力,凤凰网
  9. 杨鹏评点史记人物:影响三千年 周武王的革命经验(图),凤凰网
  10.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的身世背景吓人:曾做过屠夫 女儿邑姜嫁给了周武王(图) ,人民网
  11. 周武王封貔貅的传说,中国网
  12. 周武王父子与面条的传说,中国网
  13. 周成王姬诵——周武王姬发之子,趣历史
  14. 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古诗文网8
  15. 旧唐书太宗本纪下,国学网
  16. 《《史记·周本纪第四》,国学网
  17.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
  18. 《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引《帝王世纪》曰:(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
  19. 见《通鉴外纪·卷三下·周纪一·康王》。
  20. 《史记·卷四·周本纪》: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太子钊遂立,是为康王。
  21. 《史记·卷四·周本纪》: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22. 《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
  23.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第1251页.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年. ISBN 7101002625. 
  24.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晋侯筑宫而美,康王使让之。
  25. 《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
  26. 见《尚书·周书·毕命》。
  27. 《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引《述异记》:庐山有康王谷,巅有一城,号为钊城…康王爱奇好异,巡历名山,不远而至…而山有康王之号,城又以钊爲称,斯言将有征。
  28.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四·南直六 苏州府 松江府》:金山,(娄县)府东南九十里海中。《志》云:周康王筑城处,后沦入海。
  29. 杨宽. 《西周史》第552至554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ISBN 7208045380. 
  30. 据《小盂鼎铭文》。
  31. 《左传·昭公十二年》: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32. 《史记·卷四·周本纪》: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时,王道微缺。
  33. 《史记·卷四·周本纪》: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34. 《史记·卷四·周本纪》: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35. 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来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
  36. 王卲 王出自鲜簋铭文,引自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7页。
  37.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拯得王。”
  38. 《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昔周昭王涉汉,中流而陨,其右辛游靡拯王,遂卒不复还。周乃侯其子于西翟,实为长公。”《宋书·乐志一》:“周昭王南征,殒于汉中,王右辛馀靡长且多力,振王北济。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西河,追思故处作哥,始为西音。”
  39. 李勇. 《授时历》对天再旦、天大曀的年代问题研究. 《文博》2001年 第2期 5 页 46-49页. 
  40. 从古至今出土的青铜器中,确定为周穆王时期的青铜器,有纪年的最多只到三十四年,尚未出现四十年以上的。
  41. 卷四 周本纪第四,中国社会科学网
  42. 卷一百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中国社会科学网
  43. 《文化大百科》 20140515 《穆天子传》,CCTV央视网
  44. 《文化大百科》 20140515 《穆天子传》,CCTV央视网
  45. 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国新网
  46. 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来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
  47. [http://www.guoxue.com/book/guoyu/0005.htm 卷五 鲁语下 战国·左丘明],国学网
  48. 周本纪,古诗文网
  49. 周本纪,古诗文网
  50. 史记周本纪第四,国学网
  51. [http://www.guoxue.com/book/guoyu/0001.htm 《国语》卷一 周语上 战国·左丘明],国学网
  52. 卷之三 仁智传,中华五千年
  53. 毛诗正义/卷十七,搜狐网,维基文库
  54. 孝王名辟方懿王弟在位十五年夀六十五,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55. 孝王方,懿王弟。,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56. 陕西春秋战国都发生了那些历史事件?,陕西文化网
  57. 史记 周本纪第四,国学网
  58. 《史记集解·三代世表》:孝王方,懿王弟。
  59. 周孝王,中国文明网
  60. [http://db.cssn.cn/sjxz/xsjdk/zgjd/sb/zsl/sj/201311/t20131119_838424.shtml 史记 卷四 周本纪第四],中国社会科学网
  61. [http://db.cssn.cn/sjxz/xsjdk/zgjd/sb/zsl/sj/201311/t20131119_838423.shtml 史记 卷五 秦本纪第五],中国社会科学网
  62. 周孝王姬辟方简介 在位6年即病死的西周皇帝,趣历史
  63. 史记 卷五 秦本纪 第五》: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64. 今本竹书纪年 周孝王八年》:初牧于汧、渭。
  65. 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来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由新出 公盨、逨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纪念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发表85周年. [2013-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9).  《周本纪》中的昭王、共王、孝王、夷王、厉王,逨盘铭文分别写作邵王、龚王、考王、𢕌王、剌王,相同的例子还见于其它青铜器铭文。
  66.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国学导航
  67. 史记周本纪第四,国学网
  68. 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国学网
  69. 史记楚世家第十,国学网
  70. 王辉:《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06页,“簋”。
  71. 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来氏铜器论夏商周世系及虞代问题》。
  72. 据《中华通史》第一册,章嶔
  73. 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韩侯取妻,汾王之甥。”郑玄笺:“厉王流于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时人因以号之。”又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厉王名胡”。 王国维注:“居彘,有汾水焉,故又曰汾王”。
  74. 太平御览,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75. 国语•周语上》
  76. 国立故宫博物院
  77. 77.0 77.1 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
  78. 史记·卷四·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
  79. 史记·卷四·周本纪》: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
  80. 史记·卷四·周本纪》:厉王太子静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仇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仇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81. 史记·卷四·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82. 82.0 82.1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共和行政的引用提供文字
  83. 史记·卷四·周本纪》: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84. 《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
  85. 见《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
  86.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87.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
  88. 《史记·卷五·秦本纪》: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89.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晋穆侯)七年,伐条…十年,伐千亩,有功。
  90.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
  91.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
  92. 见《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
  93. 《毛诗序·大雅·荡之什·江汉》:《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
  94. 见《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
  95. 《今本竹书纪年·周纪》:王帅师伐徐戎,(大师)皇父、(司马)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
  96. 见《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采芑》。
  97. 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98. 见《诗经·大雅·荡之什·嵩高》。
  99. 史记索隐·齐太公世家》引《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宛县之西也。
  100. 见《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
  101.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
  102. 史记正义·周本纪》引括地志云:古樊国仲山甫所封也。
  103. 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长父)封为杨侯
  104. 毛诗序·小雅·鸿雁之什·斯干》:《斯干》,宣王考室也。
  105. 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
  106. 毛诗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脩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脩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
  107.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武公九年春,武公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108. 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来朝。
  109. 109.0 109.1 太平广记·卷第一一九·报应十八(冤报)·杜伯》:杜伯名曰恒,入为周大夫宣王之妾曰女鸠,欲通之,杜伯不可。女鸠诉之宣王曰:“窃与妾交。”宣王信之,囚杜伯于焦,使薛甫司空锜杀杜伯,其友左儒九谏而王不听。杜伯既死,为人见王曰:“恒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杜伯语告,祝曰:“始杀杜伯,谁与王谋之?”王曰:“司空锜也。”祝曰:“何以不杀锜以谢之?”宣王乃杀锜,使祝以谢之。伯犹为人而至,言其无罪。司空又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宣王皇甫曰:“祝也为我谋而杀人,吾杀者又皆为人而见诉,奈何?”皇甫曰:“杀祝以谢,可也。”宣王乃杀祝以兼谢焉,又无益,皆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为罪而杀臣也?”后三年,宣王圃田,从人满野。日中,见杜伯乘白马素车,司空锜为左,为右,朱冠起于道左,执朱弓彤矢,射王中心,折嵴,伏于弓衣而死。
  110. 今本竹书纪年·周纪》:王杀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晋。
  111. 国语·卷十四·晋语八·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
  112. 112.0 112.1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
  113.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明年,王征申戎,破之。
  114. 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
  115.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
  116. 《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
  117. 见《国语·卷一·周语上·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
  118. 《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
  119. 《国语·卷一·周语上·仲山父谏宣王料民》: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
  120. 史记·卷四·周本纪》: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湦立。
  121. 论衡·死伪篇》: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宣王将田于囿,杜伯起于道左,执彤弓而射宣王宣王伏而死。
  122. 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嵴,殪车中,伏弢而死。
  123. 列女传·卷二·贤明传·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宣王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夫苟乐色,必好奢穷欲,乱之所兴也。原乱之兴,从婢子起。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
  124. 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是时,天大旱,王以不雨遇灾而惧,整身修行,欲以消去之,祈于群神,六月乃得雨。大夫仍叔美而歌之,今《云汉》之诗是也。
  125.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镐。
  126. 通鉴外纪·第三卷之下·周纪一·宣王》:宣王三十年,有马化为人。
  127. 古本竹书纪年·周纪》:周王三十三年, 有马化为狐。
  128.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
  129. 六书缘起》:周宣王太史籀,作篆十五篇,损益古文,或同或异。以其官,谓之史书;以其名,谓之籀文。李斯小篆兴,别之曰大篆。汉建武时,已亡六篇,今国学《石鼓》,籀文之仅存者。
  130. 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琐语》曰:宣王之元妃后,献不恒期月而生,后弗敢举。天子召问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体有不全,诸骨节有不备,者则可,身体全骨节备,不得于天子也,将必丧邦。”天子曰:“若而,不利余一人,命弃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长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将以是弃周,虽弃之何益!”天子弗弃之。
  131. 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
  132. 见《毛诗序·大雅·荡之什》。
  133. 见《资治通鉴·汉纪·卷十七·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134. 见《盐铁论·卷四·地广》。
  135. 见《初学记·卷九·帝王部》。
  136. 见《奉平淮夷雅表》。
  137. 见《平安南颂》。
  138. 见《明季遗闻·自序》。
  139. 见《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
  140. 见《明世宗实录·卷四》。
  141. 见《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
  142. 见《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


引用错误:组名为“註”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