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朝歷代君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2月28日 (五) 16:58 由 钢丝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家庭成员
前往: 導覽搜尋

目錄

西周

周武王 姬發

姬發周武王姬發(?―前1043年),姬姓,名(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 ,周文王姬昌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5年。其正妻為邑姜

約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發繼位,號為武王,沿用"受命"年號。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1]

人物生平

先周崛起

周文王十五歲時生武王

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九年,姬昌崩逝,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

姬發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並用弟弟周公旦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壯大力量。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周武王灃水東岸建立新都鎬京(今西安)。

武王伐紂

受命九年姬發盟津孟津)大會諸侯,前來會盟的諸侯有800個,一起舉行伐商演習。

受命十一年,商紂王窮兵黷武,持續發動征討東南夷的戰爭,把商朝弄得國困民乏。武王見時機已到,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親率戰車300輛,虎賁3000、甲士45000人,進攻商都朝歌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進行的決戰。由於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武王伐紂時,商朝因為軍力不足,故武裝奴隸以對抗周軍,奴隸對殷商的殘暴統治早已恨之入骨,陣前倒戈,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周武王以鉞砍紂王遺體,代表誅殺商紂殷商正式滅亡,史稱武王克殷

滅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親姬昌文王,並分封諸侯。在位十九年崩,諡號武王」。 [2]

為政舉措

分封諸侯

周武王得滅商後,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為了加強對已經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對周的開國元老實行大分封,如將呂尚封於齊,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伯禽封於魯。據記載,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繼而派兵征討商朝各地殘餘力量以及東夷勢力,據記載,當時共討伐了九十九國,有六百五十二國向武王臣服。還封了一些前王之後,如焦、祝、薊、陳、杞等。

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家,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決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向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3]

禮治天下

周武王建立西周後,開創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其核心思想為「敬天保民」,從此陝西姬周成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經濟組織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影響了中國長達三千多年。 [4]

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後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

巨橋發粟

巨橋,古橋名,位於今廣宗張葛集村。周武王滅紂後,遣南宮括散發巨橋倉的糧食,賑濟饑民,史稱巨橋發粟

孟津觀兵

周武王即位後的第二年,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省長安區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因時機還未完全成熟,還是班師回朝了。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

人物評價

總評

周武王有着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着果斷地處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無道,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伐紂的過程中,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歌,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同時周武王有着很傑出的個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是他獲得人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5]

名人評價

詩經·雅·文王之什·大明》:時維鷹揚,涼彼武王[6]

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7] [8]

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9]

商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孟子:曾聞武王誅獨夫紂,未聞弒君者也。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周文王姬昌

母親:太姒

兄弟

長兄:伯邑考姬考),母為太姒。早卒

三弟:管叔鮮姬鮮),母為太姒。與蔡叔度霍叔處並稱周初三監,監護殷商的頑軍遺民,後發動三監之亂,聲討周公。兵敗被殺。封國被廢

四弟:周文公旦姬旦),母為太姒,也稱周公周公旦

五弟:蔡叔度姬度),母為太姒。與管叔鮮霍叔處武庚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聲討周公。兵敗後被流放於郭鄰,卒於遷所。周公蔡叔度子仲繼位於蔡

六弟:曹叔振鐸姬振鐸

七弟:郕叔武姬武),母為太姒

八弟:霍叔處姬處),母為太姒。與管叔鮮蔡叔度武庚發動了著名的三監之亂,聲討周公。兵敗後被貶為庶人,周公旦霍叔處的兒子繼任霍國君主

九弟:衛康叔姬封),母為太姒。平定三監之亂後,於前商朝故墟朝歌建立衛國,徙封康叔於衛

十弟:冉季載姬載),母為太姒。由四兄封季載聃國,在今河南省潁州西,為周司空以輔佐周成王

十一弟:郜叔

十二弟:雍伯

十三弟:毛叔鄭姬鄭

十四弟:錯叔繡姬繡

十五弟:畢公高姬高

十六弟:原伯

十七弟:酆侯

十八弟:郇伯

妻子

王后邑姜姜姓齊太公呂尚之女 [10]

子女

周成王姬誦

邘叔

唐叔虞

應侯

韓侯

長女:大姬(大音太),陳國君主陳胡公之妻

後世紀念

周武王陵

周武王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北郊五陵原,行政區劃歸渭城周陵街道,距咸陽市區5千米。

由於周武王陵周文王陵之北,周文王陵西南方向約1.3千米陵照村北有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陵,周文王陵東南方向約1.6千米新莊村西有周成王之子周康王陵周成王陵西南約1.8千米還有周康王重孫、西周第六代國王周共王陵。因此民間用「背兒抱孫」形象總結這一帶周陵分布形式。

周武王陵位於周文王陵北,陵前有新修水泥台階,平台上是高大的碑樓,上書「周武王陵」4個大字,為清陝西巡撫畢沅所立。

軼事典故

武王封貔貅

姜子牙武王伐紂時,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但當時卻無人認識,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並當做自己的坐騎,帶着它打仗屢戰屢勝。周武王貔貅如此驍勇神奇,就給他封了一個官,官號為「雲」。 [11]

武王與臊子麵

臊子麵起源於周朝。相傳周武王伐商時在岐山遇到像「龍」的怪獸。殺了怪獸,為了鼓舞士氣,決定每人分吃怪獸肉。但是人太多,不夠分,就煮湯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這也是岐山臊子麵的雛形。 [12]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明代著名作家許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義》中的人物,在姜子牙的輔佐之下推翻商紂王的統治,開啟周代八百年江山。多版電視劇《封神榜》和動畫片《哪吒傳奇》中的武王形象都與《封神演義》相關。

影視形象

張曉林姬發藍天野版《封神榜》)

張松枝姬發陳浩民版《封神榜之忠義乾坤》)

周杰姬發馬景濤版《封神榜之鳳鳴岐山》)

黃維德姬發林心如版《封神榜之武王伐紂》)

張迪姬發陳鍵鋒版《封神英雄榜》)

周成王

姬誦姬姓,名周武王姬發之子,母邑姜(齊太公呂尚之女),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 。[13]

周成王繼位時年幼,由周公旦輔政,平定三監之亂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駕崩,享年35歲,葬於畢原

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人物生平

受政周公

周武王克殷商後兩年去世之時,姬誦被立為成主,由於成王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諸侯叛周,於是乃親自攝政治理天下。

周公親踐天子之位,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於是管、蔡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周公成王的命令,平復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後嗣,在宋地建國。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穀,獻給成王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谷,頌揚了天子賜禾穀的聖命。

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頒度量,天下大服。周公在攝政的第七年,成王年長能親政,於是周公還政於成王,北面就臣之位。

成王周公治理天下有功,將周公分封到曲阜,地方圓七百里,革車千乘。並命後世魯公可以天子禮儀祭祀周公

成王踐奄

奄國主要分布於今山東曲阜附近,是商朝極有實力的方國之一,在商中期,商王南庚陽甲均曾定都於奄,到盤庚時才遷都於他處,而奄保留了大量商朝子民,逐漸發展成東方的強大方國,又因與商的密切關係,而被大量史料稱為"商奄"。

"三監之亂"爆發後,原分封於殷商舊地的管叔蔡叔殷紂之子武庚祿父起兵叛亂,叛亂還得到徐國奄國薄姑等東方小國的支持。據史書記載,奄君薄姑當時勸祿父說:"武王剛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懷疑,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請舉事!"叛亂的影響很大,成王周公調大軍東征,"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才得以平叛。而此次叛亂的主角,武庚被殺,管叔自殺,蔡叔被俘,奄國被滅,並將其國君遷到蒲姑(現在的山東青州附近) 。

營建洛邑

平叛"三監之亂"之後,周成王開始繼承武王的遺願,在"有夏之居"的"土中"建立新的都城,用以管理東方廣大的領土。成王首先派太保召公洛邑察看地形,具體規劃建都的地址 。召公在途中走了半個月,三月初五到達洛邑。初七日,召公指使殷民洛水北岸規度城郭宮室郊廟朝市的位置,到十一日規劃完成。

第二天,周公到達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並且進行了占卜,在澗水東瀍水西之間和瀍水東洛水之濱營建新邑,皆卜兆大吉。於是周公便把營建洛邑地圖卜兆呈送給成王,得到成王的讚許批准後,於十四、十五日,殺牛、羊、豬等犧牲,在新邑立廟祭地。又過了七天,周公向各諸侯國民和殷民頒布命令,之後命令殷民開始大舉動工,經過八九個月的興建,年底成周城便告建成。

不久,周成王來到洛邑召公令各方諸侯前來朝賀,並向周公成王奉獻玉璋大弓等禮品。召公成王獻詞,並告誡成王要不負上天重託,不廢先王之功業,成王雖然年幼,但為國之元首,希望能和洽民眾。如今成王遷宅於土中(洛邑),親理朝政,更應該持重,敬重德行,躬行德教。召公說:"上天將根據帝王的德行賜智慧,賜吉凶,賜享國期限。我王初據新都,更應崇尚美德,祈求上天賜予永久的治理天下的使命。今我率眾邦君長,入朝進賀,並非慰勞君王,只是供奉禮品,獻祭於上天,使王位世代相傳,永無止期。"

周成王召公說:"我還年輕,需要您的輔佐。希望公發揚偉大光顯的功德,使我繼承文王武王的事業,奉答上帝的教誨,使四方百姓和悅,定都在洛師,隆重舉行大禮,辦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條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勞施於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雖遭橫逆的事而不迷亂。文武百官努力實行您的教化,我這年輕人就早夜慎重進行祭祀好了。"

宅茲中國

成王五年四月,周成王在京宮大室對武王進行了豐福之祭,並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說道:"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就告祭於天,將以洛邑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你們這些後輩要記住祖先的蔭福。"隨後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

成王七年二月,周成王太保召公先前往之洛邑相土,三月又遣周公到成周占卜吉日遷宅。

洛邑舉行祭祀大典時,周公說:"新都洛邑已成,它將是您始作萬民明君之地。在那裡,你將首次奉行隆重禮儀,在洛邑舉行祭祀大典,這一切都已經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安排。"成王說:"你勤勉輔佐我這個年輕人,指示我弘揚文王武王之功業,奉答天命,和撫萬民,居於洛邑,舉行大典。您的教導,我無不順從。"

朝賀已畢,成王率滿朝公卿眾邦君長在洛邑舉行冬祭,時在周公攝政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次年正月初一,成王親政,以朝享之禮獻祭於文王武王之廟,稟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廟武王廟各獻一頭赤色牛。成王入太廟,獻酒於先王之靈。至此,成王完成遷都和親政大禮。

成王遷宅之說,在文獻、考古均也得到證實。20世紀60年代,在陝西出土的"何尊銘文" ,對成王遷宅洛邑有明確記載,其"遷宅於成周"、"宅茲中國,自之乂民"語,記載了成王遷宅於成周(洛邑)的歷史。古人稱洛陽中國,意為天下之中,周王朝在這裡建立新都,有利於對民眾的統治。

成王親政後,周公寫有告誡之詞《尚書·無逸》,是告誡成王不要過分追求享受,無節制地遊樂、嬉戲、酗酒、田獵,於國於身均不利。

成周之會

周成王七年,周王朝苦心營建的洛邑宣告竣工,隨即就以"四方入貢道里均"為由,決定以洛邑為新都,史稱"新邑",頒布《召誥》、《洛誥》,並為此舉行盛大的諸侯集會。這是周成王即位以後第一次會盟諸侯 ,在周朝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 ,各方諸侯以其方物進獻王室。史載,這場檢閱諸侯的盛會規模盛大。成周朝會諸侯,壇上掛着紅帳子,用黑羽毛作裝飾。天子成王面朝南方,冠冕上沒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間插着大圭。唐叔郇叔在左,周公太公望在右,都有冠冕,也沒有垂珠,朝服七彩色,都腰插笏板,依傍天子站在壇上。

成康之治

成王臨終,擔心太子姬釗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着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覆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史稱"成康之治"。

人物評價

總評

周成王作周建立統一封建政權後的第二代君主,在他期間完成了對東國的一系列征伐,鞏固了周在東方的統治。此外,他繼承了武王遺志,在周公的輔助下為周初政權鞏固做出了傑出貢獻。

西周的史牆盤和徠盤中,都認為成王是一個能夠統御四方,能夠剛柔並舉的"憲聖"的君主。

歷史評價

展喜:"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

椒舉:"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啟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14]

戴德:"篤仁而好學,多聞而道慎,天子疑則問,應而不窮者,謂之道;道者,導天子以道者也;常立於前,是周公也。誠立而敢斷,輔善而相義者,謂之充;充者,充天子之志也;常立於左,是太公也。潔廉而切直,匡過而諫邪者,謂之弼;弼者,拂天子之過者也;常立於右,是召公也。博聞強記,接給而善對者,謂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於後,是史佚也。故成王中立而聽朝,則四聖維之,是以慮無失計,而舉無過事;殷周之前以長久者,其輔翼天子有此具也。"

曹植:"成王繼武,賢聖保傅。年雖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終焉克寤。旦、奭 佐治,遂致刑錯。"

范曄後漢書》:"高宗成王有雉雊迅風之變,而無中興康寧之功也。"

房玄齡晉書》:"及成王之為太子也,則周召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聞道早備,登崇大業,刑措不用,流聲洋溢。"

趙瑩劉昫等《舊唐書》:"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15]

為政舉措

周成王為政期間,大封諸侯,加強宗法統治權力,對內推行周公"以德慎罰"的主張,務從節儉,用以緩和階級矛盾;對外不斷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東方少數民族地區,取得了很大勝利。另外還命令周公制禮作樂,規劃各項規章制度,奠定了西周王朝的基礎。成王時期,社會安定,人民和睦,歌頌太平盛世之聲不絕於耳。

周成王病倒後,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於是下令召公畢公用心輔佐。 不久,姬誦病死,姬釗繼位,是為周康王召公畢公率領諸侯,陪姬釗來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告誡他要節儉寡慾,勤於政事,守住祖先的基業。姬釗在位時,不斷攻伐東南各地的少數民族,掠奪奴隸和土地,分賞給諸侯、大夫。

成王與其子康王統治時期,合稱成康之治,是周代的興盛時期。後世以"成康之治"評價成王與其兒子周康王的政績,史稱當時天下安寧,四十餘年不用刑罰。 因此,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兒子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後四十多年,周朝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成為西周盛世,史稱"成康之治"。

文獻記載

史記·周本紀第四[16]

逸周書·王會

尚書·召誥

尚書·洛誥

何尊銘文

周康王

周康王姓,名西周第三代天子,周成王之子。周康王與其父周成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

夏商周斷代工程周康王在位時間定為前1020年至前996年,此觀點的準確性有待考證。[17]太平御覽》引《帝王世紀》和《通鑑外紀》均記載周康王在位26年。[18][19]

生平

繼位

周康王姬釗姬姓,名釗,是周武王姬發之孫,周成王姬誦之子。周成王在位時,將姬釗立為太子。

周成王臨終前,擔心太子姬釗不能勝任君位,於是命令召公奭畢公高率領諸侯輔佐太子姬釗登基。周成王三十七年(公元前1083年),周成王去世,召公奭畢公高率領諸侯,引導太子姬釗拜見先王廟,反覆告誡他周文王周武王能夠成就王業,來之不易,重要的是在於節儉,沒有貪慾,以專志誠信來統治天下,並寫作《顧命》。於是,太子姬釗即位,是為周康王[20]

成康之治

周康王即位後,遍告諸侯,向他們宣告周文王周武王的事業,以申誡諸侯,寫下《康誥》。由於在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等賢臣的輔佐下,周成王周康王時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周康王命令畢公高作策文,分出成周的一部分民眾遷到郊區居住,作為成周的屏藩,寫下《畢命

分賜寶器

當時,楚國國君熊繹魯國國君伯禽衛國國君衛康伯晉國國君晉侯燮齊國國君齊丁公一起輔佐周康王(《史記》誤作周成王)。 由於四國與周康王親緣較近,因此都得到周康王賜予寶器,而楚國周康王無親緣關係,所以沒有得賜寶器。

統治期間

周康王繼位後,作《康王之誥》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揚周文王武王兩代的功績。周康王還命畢公高寫下督促臣下努力工作的策書,並且派人劃定了首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的邊界,讓民眾在不同的村落居住。[21]周康王還曾經在酆宮周文王廟,今陝西省戶縣東)舉行諸侯大會,史稱「酆宮之朝」。酆宮之朝作為着名的諸侯朝會與夏啟時的鈞台之享商湯時的景亳之命周武王時的孟津之誓周成王時的岐陽之蒐周穆王時的塗山之會齊桓公時的召陵會盟晉文公時的踐土之盟並稱。[22][23]周康王在位期間主張節儉,晉侯燮修築了華麗的宮殿,周康王便派使者責備晉侯燮的鋪張浪費。[24]周康王還封唐叔虞的少子公明於賈(今山西省襄汾縣西賈鄉),建立賈國[25]

康王十二年六月,周康王親自由鎬京步行至豐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灃河以西)祭祀先祖,沿途由畢公高率軍護衛。周康王在祭祀時作《畢命》,督促畢公高要好好教化商朝的遺民。[26]周康王還喜歡遊歷名山大川、修築城池。廬山康王谷,山頂有一城名叫釗城,就是為了紀念周康王遊歷至此而取名。[27]婁縣東南九十裏海中有金山城(今上海市金山區境內),由周康王下令修建。[28]

平定東夷

東夷是商、周時期中原居民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總稱。周成王康王時期,東夷多次發動大規模的叛亂。周康王在位期間,命衛康伯率領殷八師溓公率領師氏有司和隨從小國軍隊以及太保召公奭所率軍隊多路出擊,平定了東夷的叛亂。經過此戰,東夷元氣大傷,再無能力發動大規模的叛亂。除此之外,周康王還命衛康伯率軍北征,一直到達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附近。[29]

大盂鼎銘文拓片 大盂鼎是周康王時青銅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征伐鬼方

鬼方是商、周時期中國西部以遊牧、狩獵為主的部族。周康王在位期間,為了消除鬼方的隱患,於康王二十五年兩次命大臣盂率軍征伐鬼方。經過大規模的激戰,周軍共斬殺鬼方5039人,俘獲鬼方4名首領以及俘虜1.3萬多人,同時繳獲大量戰車、戰馬和牛羊。戰後周康王太廟中舉行了隆重的獻俘禮,同時賞賜大臣盂弓矢貝胄等禮品。[30]

怠慢楚君

周康王時,呂尚之子齊丁公衛康叔之子衛康伯唐叔虞之子晉侯燮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共同侍奉周康王,他們都得到了周康王賞賜的珍寶之器,而同時侍奉周康王的楚君熊繹卻沒有得到。前530年楚靈王提及此事時,仍然感到十分憤慨。周康王怠慢楚君熊繹,最終為楚國周昭王時期的反叛埋下了禍根。[31]

為政舉措

政治

周康王作《康王之誥》,除用大量篇幅來敘述登基事項,更有不少關於加強法律法規和治理整頓軍隊等治國政策。周康王登基伊始,便已制訂出一套比較合理的計劃。周康王一直孜孜不倦地按照既定的方針政策,履行他的治國安邦的理念。由於周文王周武王在位期間,周朝就已經比較強盛,後來再經過周公周成王的努力,周朝國力進一步得到發展。周康王即位後,繼續推行周成王在位期間所實行的國策,再接再厲,使經濟得到更大的發展,國庫豐裕,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到處呈現一派昇平盛世的景象。百姓生活富足,犯罪桉件逐漸減少,可以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司馬遷甚至在他的《史記·周本紀》中說周成王周康王統治期間,天下安寧,四十多年沒有使用刑罰 ,史稱成康之治。雖然有所誇大,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周康王治國的成功。所有這些,都與周康王的努力是密不可分。

去世

周康王去世後,其子周昭王繼位。周昭王統治期間,西周國力開始走向衰落。[32]

歷史評價

椒舉:「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啟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

司馬遷史記》:「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司馬貞史記索隱》:「成康之日,政簡刑措。」

趙瑩劉昫等《舊唐書》:「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

評價

周康王與其父周成王統治期間,百姓生活和睦,天下太平,歌功頌德之聲四處興起,「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33][34]

周昭王

周昭王(約前1027年-前977年),,名西周第四代天子。周康王之子。《史記》稱他為昭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卲王[35]或者王卲 王,與周代青銅器銘文將周文王周武王稱為的格式是一樣的[36]

簡介

竹書紀年》載周昭王三次南征,第一次「伐荊楚涉沙,遇大兕」,第二次攻荊楚之戰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第三次則「昭王南征而不復」。昭王十九年,他南巡荊楚不返,死於漢水之中。死因史書隱諱不言,傳說為所坐船為膠船,行至水中膠解,溺死[37]。衛兵辛游靡長臂且多力,於水中取得昭王遺體,返回鎬京。[38]

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者據現代日食計算理論推得,「天大曀」可能是發生於公元前978年12月17日的日食[39],並把昭王在位時間定為前995年至前977年。

人物生平

王道微缺

姬瑕周康王姬釗嫡長子。康王二十五年(前996)周康王去世,姬瑕即位,是為周昭王

中國第一個見於史冊的治世成康之治後,西周王朝應該迎來一個盛世,但此時西周王朝的執掌者卻「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前982)夏四月初八,鎬京突然出現反常的自然現象,河、井、泉、池裡的水同時泛漲,井中的水竟然溢出井外,緊接着宮殿和民宅山川大地都搖晃起來。夜裡有五色光氣入貫紫徽星座,遍於四方,盡作青紅色,天空竟然看不見二十八宿 。古人認為天象和人間為表里,王道缺失才招致異象疊生。

如果說所謂天象只是古人迷信無知,那麼周昭王處置國事的態度就是確證無疑的「王道微缺」。周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魯國發生政變,魯侯之弟姬沸殺死兄長魯幽公姬宰奪取侯位,自稱魏公。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周昭王竟聽之任之,既不發兵征討,也不興師問罪,致使天下恃強凌弱的現象屢屢發生,朝綱由此偏斜。

東夷之戰

周昭王十六年(前980),昭王率軍對東夷各國(今山東江蘇安徽一帶)進行軍事威懾。

東夷是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西周初年,這些方國部落對周王朝時服時叛。經周公周成王東征,周勢力達到今山東境地,淮夷徐夷仍倔強不服。是年,以楚為首的方國部落進犯周朝疆土,周昭王集結大軍,南征楚荊。為穩定後方,先向東夷進兵。各夷國見眾寡懸殊,紛紛歸順。至周昭王伐楚時,東夷南夷有二十六邦國前來臣服朝見。

東夷之戰加強了周王朝東夷諸國的控制,孤立了荊楚

昭王伐楚

據《竹書紀年》記載,昭王伐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前985),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 。一般認為此次戰爭與上述《牆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犀牛)。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前982),周昭王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周軍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損失嚴重。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據魯紀年推算,此時為周昭王二十四年(前977)。此次伐楚聲勢浩大,陝西扶鳳出土的「牆盤」銘文記載:「弘魯召)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但結果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

昭王伐楚與早期楚史和楚文化研究有極重要的關係,但這樣一件西周史楚史上的重大事件,卻因為周人的隱諱而蒙上了重重迷霧,甚至連周昭王征伐的對象到底是誰都存在爭議。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周昭王所伐之「楚」並非「楚國楚子)」,而是西周時期和楚國楚子)並立於楚地的楚蠻。

「楚」有二義,一是指羋姓楚國,二是指南方楚蠻周成王十九年,楚國先祖熊繹被封為楚子,封地在楚蠻之地,因此楚國楚蠻有交集,到東周時,楚國崛起吞併了楚蠻,兩者才混為一體。在周昭王時期,楚國爵位不過是楚子,封地僅五十里,荒僻貧弱 。在這種情況下,周昭王不可能盡起六師,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更不會收穫頗豐,大小貴族均興高采烈地作器銘功 。而且如果周昭王果真的因為南征楚國而喪命,則必為不可解的死敵,周昭王之子周穆王不可能不報此仇,楚國更不可能在周穆王十四年還作為周朝的封國參與伐徐之役。

楚蠻周昭王時期占據地域廣大,大約在今漢水中上游的丹江地區和下游的漢東地區,且占據銅礦主產地銅綠山。在先秦時期,銅是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政治、經濟、戰爭等方方面面都廣泛需求。楚蠻雖然人數眾多,分布廣泛,但始終沒有如從前的三苗和後來的楚國一樣形成一個強大統一的政治體,只是一些分散的部族,這種情形下的楚蠻正適合作為周昭王南下征伐的對象。

昭王南征之「楚」為楚國的說法最早出現於東漢王逸注《楚辭·天問》 。後世學者多信此說,口口相傳代代為繼,昭王南征楚國幾成定論。

南巡不返

古本竹書紀年》載:「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第三次伐楚對西周的軍事力量打擊很大,周昭王薨於漢水,全軍覆沒。經過春秋筆法潤飾的正史對此事諱莫如深,無法獲知詳情。北宋時期,在湖北安陸一帶出土了六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稱為「安州六器」,透露了[[周昭王]南巡的相關信息。

周昭王十六年,昭王南巡親征,征伐楚荊。為了保證進軍的順利,他任命一個姓南宮的人為統帥,一個叫的人為先鋒。帶領軍隊聯絡漢陽的姬姓諸侯,為大軍開路,並在鄧國曾國昭王準備行宮。一路上得到了漢北各姬姓諸侯的支持,軍隊人馬更加壯大,很快深入江漢腹地。原來臣服於楚荊的大部族、小方國紛紛歸順。

的先頭部隊到達長江,後軍隨後趕到,王師攻占了鄂部駐地,大軍沿漢水東岸南下,到達長江邊後,昭王留下一支人馬在江北守衛渡口,自己親率大軍渡江南下。揚越鄂部將主力退縮到南面的大山中,昭王占領了銅綠山。然後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國(今湖北隨州西北)大會漢陽諸侯,論功行賞,給先鋒很多馬匹和銅材,元帥南宮也得到了很多賞賜。後來,昭王賞賜的銅材鑄造了一批青銅禮器,並在上面刻上了文字,記載此次戰爭和他所得到的賞賜,昭王給貴族們分發一些銅材,然後將大量銅材運回。這些銅材多被用來鑄造青銅器,其中就包括安州六器

周昭王占領銅綠山後,留下了少數王師鎮守銅綠山,率領大部隊返回。然而,鄂部一聽周軍主力已經撤走,又奪取了銅綠山昭王決定再次親征。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戍衛鎬京的西六師再攻楚荊。開始時形勢很好,周軍從唐國(今湖北隨州北面)出發,經過厲國曾國向南順利推進。為了壯大聲勢,昭王還派出使臣到長江中游的大小邦國,爭取支持。昭王本人則率師沿江而上,直抵夔國邊境(今湖北秭歸)。然而回師漢水時,周軍卻遭到了楚荊部隊的強烈抵抗,又遭遇了異常天氣,全軍覆沒。

姬瑕二十七歲即位,在位執政虛記二十年,卒於昭王十九年(前977),終年四十六歲,尊號周昭王。古書上說「儀容恭美曰昭」,故諡號昭王周昭王崩後沒有向諸侯告喪,宗室諸侯擁立周昭王長子姬滿繼位,是為周穆王

陵墓

相傳周昭王的陵墓在河南省登封市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南巡不還,西服莫附。」

由於周人隱晦,正史中關於昭王正面的內容不多,但1970年在周原出土的《史牆盤》,卻給周昭王姬瑕正面評價。銘文載:「弘魯昭王,廣批荊楚,唯狩南行」,對昭王南征作了完全肯定的評價。

周穆王

周穆王(又作周繆王),,名滿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天子。在位時間約為55年[40]([[夏商周斷代工程]]定為前976年—前922年,一說前1001年—前947年)。

人物生平

中年即位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姬瑕第三次親征荊楚,薨於漢水。是年太子姬滿踐位,成為西周第5位帝王,是為周穆王。此時他已經50歲,傳說享壽105歲,在位時間約為55年(前976年—前922年),一說(前1001年—前947年)。

關於周穆王的歲數,根據《史記》「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41]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被定論為105歲。而《竹書紀年》則說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百歲。因此,周穆王究竟年歲幾何,各有見解。

迄今為止,出土的周穆王時期青銅器有紀年的只到34年,尚未發現40年以上紀年。

臩命刑書

周穆王統治初期,沒有像昭王那樣靠武力征伐四方,平息國內各種矛盾,而是認為是統治階層內部出現了問題。他命令大臣伯臩向朝廷官員重申執政規範,並發布《臩命》;又用呂侯(亦作甫侯)為司寇,命作《呂刑》,告四方,以正天下。刑書制定、大辟5刑,其細則達3000條之多。

周穆王的勵精圖治下,天下再度安寧,保持了昭王盛世的延續。

兩伐犬戎

周武王始,周王朝開拓經營的重點是東方,其次是東南。到周昭王時,強盛國力,又向南開拓發展,對北方戎族採取守勢。周昭王雖死在第二次南征途中,但周仍達到向南擴張的目的。周穆王時繼續保持向外擴展的態勢,並開始對北方犬戎採取主動攻勢。

國語·周語》記載,王朝西方邊遠地帶的犬戎屬於周的「荒服」,常向周王室進貢方物特產。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沒有及時進貢,周穆王以此為由,親自領兵對犬戎征伐。大臣祭公謀父曾提出不同意出征的意見,主張實行文王時「耀德不觀兵」的政策,即以政治手段求得犬戎的「荒服」(只按時來朝拜周王,無其他義務),但穆王不接受建議,執意西征。

穆王十二年(前964年)春,周穆王西征,進兵陽紆,周軍大勝。但是由於史料缺乏,戰爭經過不詳。從戰果來看,此次戰爭的軍事勝利並不大,僅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而且由於穆王對邊疆少數民族採取高壓的政策,導致的後果對周極為不利。《史記·周本紀》謂:「自始荒服者不至」 ,邊遠國家不再朝見周穆王,說明周王朝在周邊外族中失去了威信。

邊夷不朝,更加劇了矛盾,穆王重整人馬二次討伐,「廣獲其五王」,並把部分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一帶) [42] 。此次征戰以周大獲全勝告終,但卻加劇了與犬戎的對立。

西征崑崙

兩征犬戎,平定西方後,穆王繼續西伐,於穆王十三至十七年(前963年—前959年),進軍至崑崙之丘,這段歷史被記錄在《穆天子傳》中。近代人認為《穆天子傳》為戰國所作,內容多不真實,但反映了當時西周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是中原西域進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記載。 [43]


傳統學者們認為,按照故事中所說的里程,西王母之國應在西亞歐洲。但在1992年中日兩國關於《穆天子傳》的學術研討會上,學者們指出,中國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長。因此,西王母之國應在今甘肅新疆一帶,它以西寧蘭州為前庭,以新疆為後庭,中心在敦煌酒泉一帶。 [44][45]


東攻徐國

周穆王西略,長年不在朝,位於周王朝東南的徐國趁機作亂,率領臣服於自己的諸侯攻打周。於是周穆王西征之後,轉戰東南。

徐國商代就是淮夷大國,周初曾跟隨武庚叛亂,周公二次東征後,徐國時叛時服。穆王時期,徐國再次興盛起來。據《史記·周本紀》和《後漢書·東夷列傳》載:徐國國君徐子自稱徐偃王,率九夷淮夷諸部侵擾宗周,穆王便聯合楚國攻徐。破徐國後,穆王封他的兒子嬴寶宗彭城徐子,繼續管理徐國

平定徐亂後,穆王繼續東進,抵達九江,開始南征。通過巡遊征伐,周穆王使東南許多方國和部落歸順於周的統治,對周王朝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南征取得成就後,穆王仿照祖先,在塗山(今安徽懷遠東南)會合諸侯,鞏固了周在東南的統治。

為政舉措

周穆王元年,穆王任命君牙大司徒伯同太僕,申誡周政。

周穆王十二年,穆王西征犬戎(居陝北神木山西保德一帶),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氏族),遂遷於太原山西西南汾洮流域)。得煉赤刀,用之割玉如切泥。

周穆王十三年,造父因為善於駕馬被周穆王寵幸,穆王得良驥,遂以造父御馬西征,至於青烏之所解(烏居三危山,在甘川交界處)。

同年,淮夷大舉西侵,前鋒至芮國(今華陰境,為西入宗周的咽喉)。周穆王長驅歸國,命錄終(即《後漢書·東夷傳》所稱之楚文王)以成周八師伐淮夷,在古師(今湖北鄖縣東南八十里之「古塞」)安營紮寨。在此之前,白□父已率師省麩地至古師與錄終會師,抄淮夷後路,淮夷崩退。

周穆王十四年,西極之國(中亞地區)有化人(魔術師)來見,能入水火,貫金石,變化多端,穆王為其所惑,遂西遊。途中得能工巧匠偃師,制木偶人肖似真人,能合樂拍歌舞。穆王攜其同歸宗周。

周穆王十七年,西王母入周朝見,穆王以賓相待,賜居昭宮。

周穆王三十七年,穆王大起九師,伐荊楚

周穆王三十九年,穆王大會諸侯於塗山泰山下會稽山)。

同年,周穆王東遊,樂而忘返。陵翟致賄良馬百匹,歸還畢國寶器,想通過許男畢達成和平協定,未果,隨即侵略畢。畢人告警,周穆王孟悉畢地討戎。

同年,□戎侵□地,住防在堂地的白□率有司、師氏、虎臣追御戎於棫林(在鳳翔境),執訊二夫,獲兵、矛、盾、戈百餘件,俘虜百餘人。是役,□母健走聰敏,在軍中參謀。九月既望,穆王妃王俎姜派內史友、員賜□玄衣,裸襟,以彰其功。

周穆王四十年孟春,穆王歸於南鄭,命呂侯為司寇。

周穆王五十一年,穆王呂侯作《呂刑》。

歷史評價

左傳·昭公十三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

列子·周穆王》:「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遊。」

史牆盤銘文載:「只顯穆王,刑帥宇誨......」 。在周代史官筆下的穆王滿是一個充滿智慧,而又能統御四方,威震宇內的君王。

春秋楚大夫伍子胥祖父伍舉在勸說楚國國君時,把周穆王商湯周武王以及齊桓公晉文公等一代雄主相提並論;管仲齊桓公周穆王效法文王武王的治國理念,取得功績而成就其美名。這些都肯定了周穆王的歷史功績。

周穆王在位期間東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斷擴大,有力地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然而,常年征討,天子不在朝堂,導致朝政鬆弛,自穆王之後,周王朝開始由盛而衰。

史籍記載

左傳·昭公十三年

國語·周語上

列子·周穆王

楚辭·天問

逸周書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

穆天子傳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周昭王姬瑕

母親:房後

妻子:淑人盛姬王俎姜

子女

兒子:姬伊扈周恭王)、姬辟方周孝王)、嬴寶宗

女兒:叔㛗

後世紀念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恭張村村南,有一夯土台,傳說這就是周穆王陵

夯土太封土原呈覆斗形,由於長期取土,南、東、北三面破壞嚴重,已經變得很不規則,已經成直上直下的陡壁。東西最長邊約18米,南北最長邊約35米,高8米。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陝西巡撫畢沅在陵前豎一石碑:上書「周穆王陵」四個隸書大字,石碑現不知所蹤。

1957年5月31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周穆王陵陝西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4月,周穆王陵頂部被挖開,露出磚砌的穹窿頂,頂部高出現在地面約2米。穹窿頂下面為方形前廳,其北為後室,東西有側室,根據墓室形制、磚及封土分析,此墓似為漢代墓葬。

周共王

周共王[姓,名繄扈Template:標音),西周第六代國王,諡號共王Template:標音,為「恭」的通假字)。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龔王[46],有時又作恭王周穆王之子。

國語·周語一》載,[[密國|密康公]]跟隨共王游於上時,有三個非常美貌的女子自願獻身於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說認為這樣的事情即使共王都受不起,何況一個小國的君主呢?應該要把她們獻給共王密康公貪戀三女的美貌,不聽母言,一年後,密國共王滅掉,康公被殺。

傳世青銅器中可確定為周共王時期銅器有《五祀衛鼎》、《十五年趞曹鼎》(《休盤》尚有爭議),《十五年趞曹鼎》記載「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龔王在周新宮」,據此可知周共王在位年數至少有15年以上。

夏商周斷代工程共王在位時間定為前922年至前900年。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公元前951年(周穆王五十五年),姬繄扈的父親周穆王姬滿去世,姬繄扈繼承王位,當年改元,是為周恭王

消滅密國

公元前936年(周恭王十五年)春天,周恭王出遊到涇水邊上,當時密國國君密康公跟隨周共王出遊。恰逢有三位女子來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隗氏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君王。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眾』,美女夠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獵時,不敢獵取成群的獸;諸侯出行時,對眾人也要謙恭有禮,君王娶嬪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個女子都很美麗。那麼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麼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擁有美物,最終準會滅亡。」密康公不聽母親的勸告,沒有獻出那三位女子。公元前919年(周共王四年),周共王派兵滅亡密國

去世

公元前936年(周共王十五年),周恭王去世,其子姬囏繼位,是為周懿王

為政舉措

周恭王繼位時,國家因周穆王遠遊,耗費了巨量財富,使得國家財政十分空虛,經濟上漸漸難以支持。但是,在許多場合又不得不維持着天子的架子。如為了表示賞罰分明,周共王不得不將都城附近的土地陸繼分封給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來越小,收入越來越少。周王朝的國勢開始衰落。

周恭王繼位後,對治國的策略進行了很大調整,在軍事上,他改變父祖兩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裁減軍隊,明法息民,讓更多的百姓安於生產,創造財富,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在對外關係上採取和平穩定的外交政策,對邊境爭端主要採用和平談判的辦法解決,儘量避免武裝衝突。在政治上,他廢除原來的「土地國有,分封臣下」的舊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國家按規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繳稅金。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周恭王這些舉措對國家十分有利。因為在此之前國家只按原有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收稅,貴族們私自開墾的耕地是不交稅的。如今國家允許私田存在,私田擁有者必須如實申報,否則便視為非法私田,一經查出一律充公。這就迫使貴族們不得不將自己的私田如實上報,而一旦上報,就必須得按規定交稅,從而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歷史評價

國語》:「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闕而為『恭』。」[47][48]

皇甫謐《帝王世紀》:「恭王能庇昭、穆之闕,故《春秋》稱之。」[49]

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50]


國語·卷一·周語上[51]


列女傳·卷之三·仁智傳[52]

家庭成員

父親:周穆王姬滿

兒子:周懿王姬囏

弟弟:周孝王姬辟方[53][54][55]

周懿王

周懿王(前899年-?在位),姓,名西周第七代天子,諡號懿王

史記》記載懿王時期,周朝開始衰落,有人寫詩諷刺他。《竹書紀年》記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內,接連出現兩次天亮的現象,當時在陝西華縣鄭國一帶可見到這個奇景。此後,周㦤王便有遷都打算,由鎬京遷到犬丘為新都稱槐里

夏商周斷代工程懿王在位時間定為前899年至前892年,《太平御覽》引《史記》云「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據白川靜西周斷代銘器分類結果,懿王在位時間有15年以上。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周懿王姬囏(囏又作艱、堅),是周穆王姬滿之孫,周共王姬繄扈之子,約生於周穆王四十年(前937)。周共王在位時,將姬囏立為太子。周共王二十三年(前900),共王薨,太子姬囏繼位,是為周懿王

諸戎侵周

周懿王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衰落。

周懿王元年,嚴允侵犯西周,國人深受其苦 ,作詩諷刺周懿王治國無能。

周懿王七年,西戎侵略周境,一度兵臨宗周鎬京

周懿王十三年,北方翟人侵略岐周[56]

成康昭穆時期,邊境戎狄一直被壓制,而周懿王即位後,他們不斷侵犯西周,甚至數次抵達京畿所在,證明此時西周國力衰落的很厲害。

國力衰弱是由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而統治者自身問題是重要原因之一。周懿王七年二月,朝廷任命益公牧統轄百事僚(天尹之職)。在任命辭中說:官僚驕橫淫奢,不顧先王制定的律令亂行暴虐,殘害小民,結果引起小民反抗,危及己身,都是咎由自取。嚴令益公牧要按先王政令辦事,明察確斷,以律量刑 。這既證明周懿王有整頓朝綱之心,也證明了當時政治溷亂的局面。而從事後的發展來看,周懿王並未能扭轉頹勢。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奉懿王命率領周師北伐犬戎,結果大敗而歸。

王權不振

冊命制度是西周時期的一種任命、賞賜官員的制度,是周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也是彰顯王權非常重要的表現儀式。

走簋》、《衛簋》、《免尊》、《師毛父簋》、《師奎父鼎》、《豆閉簋》、《輔師嫠簋》、《揚簋》、《免簋》等彝器銘文表明,周昭王周穆王時期的冊命制度,其主要標誌是在任命、賞賜的過程中出現了導引受命者的佑者和宣讀冊命的史官。

冊命制度進一步完善,是在任命、賞賜的過程中有朝覲周王的禮儀:「立中廷,北向」。要特別指出的是「立中廷,北向」並不是簡單地立於庭院中央面向北方,它實際上是接受冊命之前朝覲周王的兩種禮儀的名稱,相當於文章的標題。「立中廷」可能是受命者在佑者導引下到達接受冊命的位置的禮儀,而「北向」則可能是受命者到達接受冊命的位置後,對周王行拜見之禮的禮儀,這些可以從《望簋》、《盠方彝》、《救簋蓋》、《利鼎》、《師虎簋》等彝器銘文中可以看出。

周懿王時期的《師□鼎》和《訇簋》銘文都只記載了冊命的內容,卻沒有像前代那樣對整個冊命過程進行描述,昭穆時期宣讀冊命的史官在冊命過程中消失了身影。特別是《訇簋》中具體提到了諸侯進宮接受冊命:「王在射日宮,旦,王格,益公入佑訇。」過程卻沒有隻言片語。這表明,在冊命過程中朝覲周王的禮儀,顯然引起了元老大臣們的不滿,加劇了周王室與諸侯大臣之間的矛盾。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一些舊有的禮儀和制度被打破,不再呼史官宣讀冊命。

不僅如此,從□簋蓋 、同簋等銘文中直接用「命」這個詞能夠看出,冊命程中宣讀冊命的人改為周懿王本人。由此可見,周王至高無上的光環這時已經開始消退。

史記·周本紀》載:「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至於具體衰落到什麼程度卻語焉不詳。這些彝器銘文正好可以補充史料的不足,從側面證明周懿王時王權不振的情況。

雖然周懿王治國能力欠佳,不過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着周王朝的政權。周懿王九年九月,懿王命益公征眉國。益公獲勝,歸京向懿王報捷,並報告眉國酋長敖即將前來朝拜周王。同一年,周懿王委命呂服余接替備仲,統轄周六師,賜六師將服;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職,管轄豐人兼九戲祝 。周室順利遷都也證明了這一點。

憂懼而終

周懿王七年(前893)冬,西周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暴雨和冰雹襲擊王都槐里,有許多家畜和家禽被冰雹打死,繼而寒流勐增,天氣奇冷,連嘉陵江漢水都封凍。有的人來不及防寒,竟被活活凍死。

周懿王十分迷信,因為「天再旦」感覺不祥,將國都從鎬京遷往新都槐里,沒想到的是在新都依然諸事不順,出兵遠征犬戎被打得狼狽而歸,民生怨恨。緊接着降臨罕見的天災,王都附近一片狼籍。他感到十分恐懼,認為是上天在懲罰他,終日擔心天神會來索取性命,疑神疑鬼,寢食俱廢。

周懿王八年(前892)春,周懿王去世,終年約四十六歲,諡號懿王,葬於畢原。史書上說「溫柔賢善曰懿」,故諡號周懿王

周懿王死後,其叔父姬辟方繼位,是為周孝王

為政舉措

擊敗嚴狁

周懿王二年(前898),北方的狄人嚴狁入侵西周的發祥地宗周(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瘋狂搶劫周人的財物,還殺死許多西周百姓。邊關守軍出擊,反而被嚴狁軍隊擊敗,敵軍乘勝追殺周軍,一直攻至岐山。岐山離王都鎬京距離不足二百千米,岐山的安危直接影響着鎬京岐山守軍一面堅守關隘,一面接連向朝廷告急。周懿王姬囏急忙挑選國中精兵,同時徵調各諸侯國軍隊聯合出兵,北征嚴狁,保衛岐山

周懿王虢公統帥六師討伐嚴狁,大軍進至鳳翔(今陝西寶雞市鳳翔縣)一帶,與嚴狁軍相遇,雙方展開激烈的戰鬥。經過數日交戰,嚴狁軍被擊敗,逃歸本國。周軍在後追殺,迫使嚴狁人一直逃往太行山

遷都槐里

史書記載,周懿王三年(前897),出現了「天再旦」的天文現象,即在一天之內,接連出現兩次天亮,實際上「天再旦」就是日出之後發生了日全食。

古人崇信天象,周懿王心中有一個陰影始終揮之不去,總覺得國都鎬京對他不利。經過反覆思考,他決定將國都遷往他處。周懿王親自選定新都為鎬京西北的犬丘(又名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 ,認為此地處於周人的祖源岐周與宗周鎬京之間,是最佳的建都之處,下令在全國徵調工匠,採辦建築材料,擇日開工營建新都。

周懿王四年(前896)秋,犬丘的宮殿還沒有完全建造好,周懿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遷都,「天再旦」的陰影始終籠罩在他心頭,他感覺多呆一天就多一分危險。在他的催促下,大臣們只好跟着他一起遷往新都。遷都後,周懿王將新都命名為槐里

北伐犬戎

周懿王六年(前894),由於多次遭受外敵入侵,周懿王感覺到軍隊建設的重要性,沒有強大的軍隊既不能約束國內的諸侯,也無法抵禦強大的外患。於是下令加大國防建設的投資,徵招國中青壯年參軍入伍。他任命虢公為主管軍隊的最高領導,擴大軍隊編制,加強軍事訓練。

位於周王朝西方的犬戎長期和周朝不睦,周穆王時曾經兩次征討,隨着周王朝國力的衰退,來自西北方的威脅再次嚴峻起來。周軍強大以後,周懿王親自檢閱這支威武之師,產生了征討四方稱霸天下的野心。

周懿王六年(前894)秋,懿王虢公率師北伐犬戎(今寧夏固原北),結果大敗而歸。征伐犬戎的失敗,喚醒了周懿王對外擴張的夢想,也打消他稱霸天下的野心。

歷史評價

周懿王在位期間,周朝開始走上衰微之路,京畿之地數次遭到戎狄侵略,以至於《史記》記載:「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 [57]


周懿王不思進取,而是採取退避的消極態度,簡單的以遷都作為挽救國運的手段,進一步打擊了周王朝統治階級,使其相關利益和尊嚴都受到了嚴重損害,加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懿王之世,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諸侯於是攜德」 。而這也為他死後周孝王奪取王位準備了條件。

史籍記載

竹書紀年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家族成員

父:周共王姬繄扈

妻:姜氏

子:周夷王姬燮

相關考證

確定周懿王元年的依據是《竹書紀年》所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即天亮時分發生日食。

藉助速率強大的計算機和專業軟件,現代天文學已經可以推算古天象記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張培瑜對相關時代的日食狀況作出詳細計算,提出發生「天再旦」的周懿王元年為前926年或前899年。貴州工學院葛真核算出:前926年或前899年確實發生日全食。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三位科學家的計算結果更為具體:「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指的是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時48分發生的日食,陝西一帶可見。而「鄭」是今天的陝西華縣鳳翔。以此推論,前899年就是周懿王元年。

雖經數學推算,但缺乏實際驗證。1996年7月26日,「懿王元年」專題組報告:1997年3月9日,中國境內將發生20世紀最後一次日全食,其發生時間在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際。於是決定多角度觀測這次日食,以印證「天再旦」的視覺感受,並使感受得到量化的理論表達。陝西天文台研究員劉次沅負責此專題研究,為使觀測結果能夠真正地說明問題,和專題組成員做了縝密的準備工作。

日出時的天光變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很難定量表達,卻又必須定量表達。因此,劉次沅專題組首先對22個日出過程作了450次測量,並通過天體力學方法進行計算,得出一個可對日出時的日食現象進行數學描述的方法:

日全食發生時,當食分大於0.95,食甚發生在日出以後,就會發生很明顯的天光漸亮、轉暗、再轉亮的過程,即「天再旦」現象。實際觀測是否符合上述描述,是「天再旦」是否確為日全食記錄的關鍵。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發生。專題組收到60人從18個地點寄來的35份報告。在《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1999階段成果報告·簡稿·徵求意見稿》中,可以看到當時的觀測結果與結論:「觀測結果是:日出前,天已大亮,這時日全食發生,天黑下來,星星重現;幾分鐘後,日全食結束,天又一次放明。這一過程證實通過理論研究得出的天光視亮度變化曲線,與實際觀測的感覺一致,印證『天再旦』為日全食記錄是可信的。所以,可以確定公元前899年為懿王元年。」

周孝王

周孝王,姓,名辟方西周第八代國王,諡號孝王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逨盤》銘文作考王周共王的弟弟(一作周懿王之弟[58]),周懿王的叔父。周懿王病死後繼承王位。[59]

人物生平

奪取王位

周懿王八年(前903年),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姬囏去世,周懿王的太子姬燮未能繼位,而是由其叔祖姬辟方繼位,是為周孝王[60]


周王朝為了長治久安,避免統治集團內部鬥爭,制定了嫡長子繼承制。整個西周時期,周王朝統治者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制確定繼承人,有效避免了王室內部因為爭奪王位自相殘殺,確保了周王朝前期的穩定。但在宗法制森嚴的西周,卻出現了一位沒有遵守嫡長子繼承制而登上王位的君主——周孝王,這是一種異常的現象。

史記》對於孝王的記載甚少,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之後再未提及孝王孝王作為違背祖制之君,司馬遷好似有意迴避,對於其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絲毫未曾涉及,今人對周孝王繼位緣由的了解主要來自於《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載:「懿王七年西戎侵鎬,十三年翟人侵岐,十五年,王自宗周遷於槐里」。周懿王之時周王朝國力衰落,導致宗周鎬京備受戎狄威脅,被迫遷都。

王朝的衰落必然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懿王之世,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共其職,諸侯於是攜德」。統治集團內部對懿王國政心存不滿,為周孝王成功登上王位準備了條件,尤其是由於懿王無能,放棄故都鎬京,對於周王朝統治階級來說是一種沉重的打擊,使其利益和尊嚴都受到了嚴重損害。而周懿王太子姬燮軟弱無能,不能在危難之時重振周朝,最終周孝王憑藉自身能力,在懿王統治無方和太子姬燮軟弱無為的背景下成功奪得王位。

西征犬戎

周孝王元年(前910年),孝王不忘周朝遭受犬戎入侵之辱,命令申侯率軍,大起六師西征。

申侯申國(姜姓封國,今河南唐河縣西北)國君,他雖然受命率軍出征,但內心卻不願去打仗。認為出兵征討犬戎是不義之戰,只能使兩國的百姓和士兵遭受無謂的傷亡,給兩國都造成巨大的損失。

申侯周孝王建議說:「從前我的祖先娶酈山氏之女,生下一個女兒,嫁給西戎的胥軒為妻,後來生下一個兒子名叫中潏(戰國時秦國趙國的祖先)。中潏因為母親的緣故歸服周朝,使周朝西部的邊境不受侵犯。現在我把女兒嫁給中橘的後人大駱,生下嫡子成。如果大王能保證讓我的外孫來繼承大駱的嗣位,兩族就能保證讓西戎人順服,使西周西部邊境永遠安寧。」

那麼申侯為何會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呢?原來大駱庶生的長子名叫非子非子從小就喜歡養馬,他養的馬匹個個精良,人見人愛。有一次他往犬丘販馬,無意間撞見剛剛即位的周孝王周孝王見他精明能幹,便把他留在王都擔任主管畜牧的大臣。申侯擔心日後周孝王會讓非子回國承嗣,與他的外孫爭位,故此才有以上建議。實際上他這是在假公濟私,表面上是在為朝廷出主意,骨子裡是為了自己的外孫。[61]

周孝王覺得這倒是個好辦法,既可以減免士兵和百姓的傷亡,又可以節省軍費開支。於是當即承諾,不會放非子回國,也不會支持非子回去與申侯的外孫爭奪國君之位。於是申侯便出面與西戎講和,西戎果然接受申侯的調解,同意與西周息兵言和,並且表示此後永不侵犯西周邊境,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就這樣被申侯化解。[62]


西戎獻馬

周孝王登基之後勵精圖治,西敗西戎,迫使西戎貢馬求和,《竹書紀年》載:「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西戎。五年,西戎來獻馬。」周孝王元年(前891年),西戎遣使入朝,進獻良馬百匹。周孝王十分高興,重賞來使,並回贈許多糧食和布匹等禮物。

非子封秦

周孝王三年(前908年),孝王非子為王室養馬。西周王朝時,馬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無論是祭祀、農耕、還是戰爭都需要大量優良健壯的良馬。但周朝養馬業發展一直緩慢,許多優質馬匹都靠買進。此次西戎進獻的一百匹馬,大部分都是母馬。周孝王為發展王朝的養馬業,讓非子前往(今陝西隴縣西南汧山)、(今甘肅隴西縣西北鳥鼠山)之間,為周王室養馬。

孝王開闢專門的牧場,保證周王朝馬匹供應,對於最終解除少數民族的軍事威脅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也是對周王朝內部各諸侯國進行軍事震懾,加強了宗周的統治力量。

周孝王六年(前905年),非子為王室養馬三年,馬群大增,為西周王朝創造一筆很大的財富。周孝王因非子養馬有功,將他封於秦邑(今甘肅省張家川城南一帶),建立秦國,號稱秦贏

壯志未酬

周孝王六年(前896年),還沒有完成中興周室的大業,周孝王薨,諡號孝王,葬於畢陌。史書上說「慈惠愛親曰孝」,故諡號孝王

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孫故太子姬燮繼位,是為周夷王

為政舉措

周孝王元年正月,孝王命內史先正式冊封為家宰,主司王室內外事宜兼管百工。

同年,孝王出入聽懿王遺孀姜氏之命,效忠姜氏,用刑法嚴肅宮紀。

周孝王三年三月初,孝王居周師錄宮,命晨更繼承白俗父師氏之職,管轄邑人萑小臣守宮宮犬)人和膳夫等。 

周孝王八年九月,孝王命史先冊命揚(即夷世器□匜銘中的白揚父)為司空司田甸司王居,司迎賓事,兼任司寇和司空主事,訊審刑獄。

周孝王十三年九月,周孝王任命微為左史,賜服。是年前後,孝王同仲主管西宮事宜,命虢季子即司王周宮人,封察(弭叔)為弭(今藍田境)伯家師氏。

周孝王十三年,非子犬丘西犬丘天水市西南90里),善養馬,孝王召使其主馬於千渭之間(鳳翔西),馬大蕃息,孝王非子於秦(今甘肅清水縣境),為周附庸(大夫),號曰秦贏

在位年代

夏商周斷代工程孝王在位時間定為前891年至前886年,有人質疑它的準確性。傳世青銅器中可確定為周孝王時期銅器有《三年興壺甲》(《十三年興壺》有懿王器物和孝王器物二說,尚有爭議),可知周孝王在位年數至少有3年以上。

事跡

西元前九世紀初,周懿王病死,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是太子懦弱無能,能幹的王叔姬辟方就乘機奪取了王位,是為孝王孝王即位後,試圖復興周朝犬丘非子喜好馬及畜,善於眷養。犬丘人向周孝王推薦,孝王非子負責主理馬匹於汧河渭河之間,養的馬匹匹膘肥腿壯,一年下來,馬的匹數增加了一倍多。周孝王十分滿意,就將秦地幾十里的土地封給他,做了附庸於鄰近大諸侯的小國國君,這就是日後統一中國秦朝的發源地[63][64]。可惜,孝王卻未能完成復興便駕崩。周懿王之子繼位。

歷史評價

周孝王登基是西周王位繼承史上的特例,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西周王朝內憂外患情況下的結果。孝王死後西周王位繼承又恢復了嫡長子繼承制。這種制度不僅影響着整個周王朝,也影響着後世王朝的繼承制度。正是由於西周完善的繼位制度,使得周王朝在一定時期內避免了王位的爭奪,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了內部的穩定。

周孝王雖違反了周朝宗法制,但他勵精圖治,打擊了西戎對於周王朝的威脅,一定程度上使西周王朝的國力得到恢復。其死後諡為「」正是對其在位時期貢獻的最好總結。

史籍記載

竹書紀年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家族成員

父:周穆王姬滿

兄:周共王姬繄扈

侄:周懿王姬嚭

侄孫:周夷王姬燮

陵墓

辟方死後葬在西周孝王陵(埋葬地址不詳),諡法「慈惠愛親曰孝」,故諡號孝王

周夷王

周夷王,姓,名西周第九代國王,周懿王之子。《史記》稱他為夷王西周青銅器銘文作𢕌王[65]

夏商周斷代工程夷王在位時期定為前885年至前878年,有人質疑它的準確性。《竹書紀年》稱夷王三年「烹齊哀公於鼎」。據白川靜西周斷代銘器分類結果,夷王在位時間有9年以上。據周夷王時期的青銅器太師虘簋》銘文「雉十又二年正月既望甲午」來看,在位至少有12年。

人物生平

煮殺齊君

周夷王二年,蜀國呂國派遣使者向周王朝進貢,進獻瓊玉周夷王周夷王黃河邊上用賓客之禮接待。

周夷王三年,紀國國君紀煬侯周夷王進讒言,陷害齊國國君齊哀公周夷王於是烹殺(古代一種酷刑,施刑者將犯人衣服脫光,推入一個如成人般高的大鍋中,放在柴火上烹煮。犯人大多因灼傷而死,有些甚至全身燒焦)齊哀公,並改立齊哀公之弟呂靜為君,是為齊胡公

周夷王六年,周夷王社林打獵,捕獲一頭犀牛

出兵伐戎

周夷王七年,周夷王派遣虢國國君率領六軍之師攻打不服王命、常來侵擾的太原之戎,一直打到俞泉,獲得一千匹馬。

衰落去世

當時,周王室處於衰落階段,一些異姓諸侯國,乘國家衰落之際,便不來朝見進貢 ,甚至進攻周王室,起兵叛逆,態度十分囂張,楚國國君熊渠便是其中的代表。熊渠僭越制度,仿效周天子,將其三子分封為王。

周夷王十五年,周夷王患病,使他不能治理國事。同姓諸侯十分憂慮,祈求天神保佑,但是依然不能挽救周夷王的生命,周夷王最終病逝,諡號夷王周夷王死後,由其子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

為政舉措

政治

姬燮在位時期,周王室處於衰落階段,因此諸侯有的不來朝貢,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曾聽信紀國國君紀煬侯的讒言,將齊國國君齊哀公烹殺,並改立其弟齊胡公為君。

軍事

姬燮在位時期,派遣虢國國君率軍征討太原之戎,一直攻到俞泉,獲得一千匹馬。

外交

姬燮在位時期,蜀國呂國曾遣使向周王朝進貢,周夷王黃河邊以賓客之禮接待。

歷史評價

范曄後漢書》:「夷王衰弱,荒服不朝」 [66]

史籍記載

竹書紀年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67]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68]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69]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第七十七

家族成員

祖父:周恭王姬繄扈

父親:周懿王姬囏

兒子:周厲王姬胡

孫子:周宣王姬靜

人物爭議

司馬遷的《史記》稱姬燮夷王 ,而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姬燮為彳屖 王(彳屖音同夷,為古漢字,輸入法無法輸入,特註明)。

在位年數

現今流傳文獻記載的周夷王在位年數有3種說法:

近人依據文獻及出土文物銘文考定的周夷王在位年數:

陵墓

太平寰宇記》記載夷王墓彭州九隴縣(今四川省彭州市天彭鎮),《寰宇記》又說在蒙陽縣(今四川省彭州市蒙陽鎮 (彭州市)|蒙陽鎮)西北二十里.

周厲王

周厲王(前890年-前828年),,名,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中作「[70]。為周夷王之子。《史記》作厲王西周青銅器銘文作剌王[71],在文獻中又作汾王[72]國人暴動之後,他居住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因此傳世典籍和青銅器銘文又稱他為汾王[73]厲王西周第十位君王,在位約49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為約前877年-前841年,在位37年),連同共和的十四年。《太平御覽》八十四引《史記》載:「周孝王七年,厲王生。」

人物生平

出生異象

姬胡姬姓,名胡,是周夷王姬燮之子。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姬胡繼位,是為周厲王

周孝王七年,厲王生,冬大雹,牛馬死,江漢俱動。及孝王崩,厲王立,王室大亂。 [74]


貪圖財利

周厲王繼位後,貪圖財利,親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勸諫周厲王說:「王室恐怕將要衰微!那榮夷公喜歡獨占財利,卻不知大禍臨頭。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而有人想獨占它,那麼禍患就多。天地間生成的一切事物,人人都可以分享,怎麼能一人獨占呢?一人獨占必然招致天怒人怨,卻不知防備大禍患。榮夷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還能長治久安嗎?作為君王,應該是開發各種財物分發給上下群臣百姓。使天神、民眾和萬事萬物都能得到所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還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來怨恨。所以《頌詩》說:『我祖后稷文德蓋世,功高能夠與天神相配,你使民眾自立生存,沒有誰不以你為標準。』《大雅》上的詩篇也說:『普遍地賜福民眾,成就周朝天下。』這不正是說要普遍地分配財物,而且要警惕禍難來臨嗎?正是因為這樣,先王所以能建立起周朝的事業,一直到現在。而如今,君王您卻學着獨占財利,這怎麼可以呢?普通人獨占財利,尚且人們還稱他為盜賊,如果一個君王這樣做,那麼歸附他的人就會減少。榮夷公如若受到重用,周朝肯定要衰敗。」周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夷公做卿士,掌管國事。

厲王止謗

周厲王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百姓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厲王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巫師告誰議論,周厲王就殺掉誰。這樣一來,議論的人逐漸減少,但同時諸侯也不來朝拜。

周厲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6年),當時周厲王更加嚴苛,百姓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周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百姓對我的議論,百姓再不敢有怨言。」召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塞回去而已。堵住百姓的嘴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處更嚴重。水蓄積太多,河流一旦決口,所傷害的人一定很多;不讓百姓說話,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流水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開放言論,使百姓敢說話。因此天子治理國政,要使上至公卿、下到列士都能進獻諷喻朝政得失的詩篇,樂官進獻所映民情的樂曲,史官進獻前代得失利弊的史書太師進獻有勸戒意義的文辭,然後由盲人樂師朗誦和宣讀。百官可以直接進諫言,平民則可以把意見輾轉上達天子,左右近臣要盡規諫的責任,內親外戚要考察和彌補天子的過失,樂師太史要負責教導、誨育天子。老臣匯集、整理各方面意見,然後君王斟酌考慮衡量取捨。這樣政事施行起來就很順當,不會違背常理。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土地有山川,人類財富用度都從這裡產生。百姓有嘴巴,又好比土地有饒田沃野,百姓衣服糧食也是從這裡生產出來。百姓把話從嘴裡說出來,善事加以推行,惡事加以阻止,這是能夠產生財用衣食。百姓心裡想什麼嘴裡就說什麼,心裡考慮好就去做。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麼贊同你的,跟隨你的能有幾個呢?」周厲王不聽勸阻。從此百姓都不敢說話。

民眾反叛

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不約而同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於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當時周厲王太子姬靜躲藏在召公家裡,百姓知道後,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但君王不聽,所以才造成這次的災難。如果現在殺害太子君王不會認為我把他當作仇人而發泄怨恨嗎?事奉君主的人,即使處在危險之中,也不能仇恨怨懟,即使有責怪,也不能發怒,更何況是事奉天子呢?」於是就用自己的兒子代替姬靜姬靜最終免遭殺害。召公周公二位相國共理朝政,號稱「共和」 ,史稱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9年),周厲王彘地去世。

為政措施

政治

在政治上,周厲王改變二公「世為卿士」的慣例,起用在經濟、軍事上有專長的榮夷公虢公長父。這一做法自然遭到貴族們的強烈反對。被認為是召穆公哀傷周室大壞的詩《》,就抗議周厲王用「貪暴」之人而不用「舊章舊臣」,說周厲王的品德不明,因此不知道誰做輔佐,不知誰做公卿。然後話鋒一轉,用訓誡的口吻講起歷史,說商朝的滅亡不能怨上帝,是商王不用舊臣的緣故,周厲王現在的做法可是有商朝的「典型」。這類意見還見於《詩·大雅·板》,說王族及世族的子弟才是國家的棟樑。詩中一再強調「大邦」、「大宗」, 意在不要打破舊的政治秩序。《詩序》說:「《》,凡伯厲王也」,鄭箋曰:「凡伯,周同姓,周公之胤也,入為卿士」。魏源還認為這個凡伯就是共伯和。無論其是否為共伯和,但其人為「周同姓」的大族是確定無疑的,而且曾一度入為王朝的卿士高官,顯見其本人在「大邦」、「大宗」之列。

經濟

在經濟上,周厲王力圖振興殘破的王室經濟,他抓住「專利」和農業這兩個主要環節。

芮良夫曾對周厲王有所諫言,歷來認為是芮良夫「反對封建君主與貴族壟斷山林川澤的生產」。實則西周時代的山林川澤早巳為各級貴族所有,周厲王的「專利」決不是「壟斷」的意思,更談不上「與民爭利」,倒是他從貴族占有的山林川澤中規定若干項向王室交納的「專項」物質財富。芮良夫明確指出「今王學專利」,「學」就是講周厲王要在貴族的山林川澤中規定專項的貢賦稅收之類的內容。胡寄窗先生說芮良夫「代表自由小工商業者利益」,這是正確的評價。《逸周書·芮良夫篇》有相似的記載,芮良夫稱同僚為「執政小子」,說明執政者為中年以下的人,在周厲王時代的「執政小於」很可能就是榮夷公。從語氣上看顯然是以勛舊宿臣的口吻訓誡後進的,指責的內容為「專利作威」、「以貪諛事王」。這主要是針對榮夷公幫助周厲王在經濟上採取打擊貴族經濟以加強王室經濟的改革措施。而其中的「爵以賄成」則說明爵位的授予開始有功利主義的傾向一一用金錢出賣爵位以解決王室經濟的困難。

農業

重視農業是周厲王改革的一項重大措施。周厲王主抓農業,以「稼穡」為國寶,使農業得以發展。

軍事

在軍事上周厲王力圖改變周邊少數族屢次入侵的狀況,解決積弱之弊。

周厲王三年,淮夷進逼到洛邑,已為周王朝的大患,周厲王虢公長父攻打淮夷,但由於國力不強,故虢公長父不能取勝。

當時江漢間強大的楚國,在周夷王時即已稱王。但到周厲王改革後,周王朝強大震攝四方。絕非即位初期連一個淮夷都不能制伏的狀況。楚國國君熊渠畏懼周王朝強大,恐其伐楚,於是自動取消王號。

攻噩之戰

西周周懿王以後,國力日漸衰弱,四周方國部落交相發動對周朝的進攻和侵擾。周厲王時,原來臣屬於周朝噩國(在今河南南陽東北一帶),乘機反叛周朝並企圖侵占周朝的疆土。於是噩侯聯絡淮夷東夷部落,出兵進攻周朝的東部疆域和南部國土,聲勢浩大,氣勢兇猛,一直打到成周(今河南洛陽)附近,嚴重影響京畿安危。

周厲王為保衛京都周朝的社稷,從宗周調來西六師的部隊,還從北部調來殷八師的大軍,從西、北兩個方向向河洛地區聚集,企圖形成夾擊之勢,一舉殲滅噩國的軍隊。周厲王依靠貴族大臣的親兵來抵禦噩國的進攻,周朝將領禹率領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車百乘,廝御二百人,徒兵千人參戰,經過激烈的戰鬥,周厲王最終擊敗噩侯,保衛成周的安全。

淮夷之戰

周厲王攻噩之戰後,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發兵向周朝進攻。周厲王虢仲率兵反擊,未能取勝。淮夷氣勢更為囂張,又一次發動更加兇猛的進攻,一路浩浩蕩蕩,深入到周朝的中心地帶,打到伊水洛河之間,並掠殺無辜平民,搶奪財物。周厲王親臨成周指揮反擊戰,命令周將率領精兵反擊。

所率的周兵自洛水上游連續發動多次反攻,使淮夷無法招架,只得敗退,紛紛逃竄。周軍乘勝追擊,最後徹底擊敗淮夷,斬俘一百四十餘人,奪回被淮夷擄去的周民四百人。

由於周厲王攻噩和平定淮夷的勝利,大振軍威,周朝的軍力有所增強,周朝國威也有所振作。

法律

在法律上,周厲王採取加強法制的措施。這在先秦以來的儒家觀念中就是行「暴政」。周厲王在宗法觀念極強的時候,為了保證經濟、政治上的改革,竟不惜使用高壓手段:「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應注意的是:「以告則殺之」的標準是什麼?是無故濫殺嗎?顯然不是。早在周穆王時已制訂「五刑之屬」,據說有三千種之多,周厲王行法,不必草創:刑罰三千,量一「誹謗」之罪必有所本。周厲王用法制來維護「革典」的進行,不會僅用衛巫一個人,很可能是以衛巫為首的一個執行法律的特別機構。因為明顯不過的是:衛巫一人能監視多少「謗者」?可以推斷:衛巫手下的人散在京城中監視在公眾場合發表議論的「國人」,而衛巫本人及其親信則可能留在宮廷周圍監視官吏中敢對新政提出不同意見的人。由此可見,周厲王為了確保「革典」的進行,採用簡單、幼稚粗暴的手段,被反對派(不妨說是保守派)用來指責其行「暴政」,上下唾罵幾千年。然而,周厲王的「暴」不過是人們抽象出來的「以告則殺之」而已。

人物評價

總評

周厲王是一個面對「積重難返局面」的改革家,他在政治、經濟、軍事、法律等方面都進行改革。但他的對立面是強大的舊貴族,加之他沒有經驗,改革的牽涉到過多人的利益,以至於貴族不滿,連「國人」也反對。他進行一場失敗的改革,但他的經驗教訓對後代的改革者是大有益處。

歷代評價

墨翟墨子》:「暴王,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於天下,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

司馬遷史記》:「幽厲昏亂,既喪酆鎬。」

王逸正部》:「禮樂崩壞,諸侯力政,轉相吞滅,德不能懷,威不能制。」

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人物爭議

為了維護政權,任何一個統治者都會殺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為什麼周厲王則獨享此名?在這裡不妨把周厲王與歷史上的另幾位著名昏君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問題:

人們對的結論是有具體內容的: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紂「好酒淫樂,嬖於婦人」、「以酒為池,縣肉為林」。追求個人靡爛的生活,是一切昏暴帝王的共同點,然而對於周厲王,《國語》只載其「虐」,沒有一種記載涉及到其個人生活的奢侈腐化、濫用民力的情況。到清代魏源的說法更集中地概括二王的情況,《詩古微》說: 「幽厲之惡,無大於親小人,而幽則艷妻、奄寺,皆傾惑柔惡之人;厲則疆御、掊克、皆爪牙剛惡之人」。古人稱西周昏王,向以幽厲並稱,而以幽居前,於貶損之中,尚稍有區別,因為周幽王的罪惡比周厲王具體得多。魏源說的「疆御」,指的是周厲王的卿士、主管軍事征伐的虢公長父;所說的「掊克」,指的是周厲王另一卿士、主管財政的榮夷公。稱二人為「爪牙剛惡之人」,倒說明周厲王的這兩個心腹在推行改革時的堅決態度。

在位及逃亡

厲王在位期間,重用奸佞榮夷公,不聽賢臣周定公召穆公等人勸阻,實行殘暴的「專利」政策,奴役百姓,不讓他們有絲毫的言論自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75]以至於行人來往,只能透過眼神來示意。於是周朝國勢更加衰落,朝政更加腐敗。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於是在前842年聚眾國人暴動,衝進王宮,試圖殺掉厲王,史稱「國人暴動」。厲王只好逃出鎬京,越過黃河,逃到汾水流域(今山西霍州市),由共伯和執政(一說是周定公召公代為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周共和14年(前828年),厲王死,周定公召公厲王之子,是為宣王

在位年份的爭議

按照《史記》當中數篇世家的內容,厲王出逃之年與共和元年(前841年)相差了一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則認為厲王37年與共和元年是同一年。據白川靜西周斷代銘器分類結果,厲王在位時間有13年以上。

宗周鐘

宗周鐘》又名「鍾」或「胡鍾」,記載厲王親自征服南方諸小國的故事,乃厲王存世最重要的西周天子作器,高65.6公分,重34.9公斤,計有銘文123字,是兩朝甬鍾單件銘文之最,現藏於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76]

家族成員

祖父:周孝王

父親:周夷王

妻子:申姜

兒子:周宣王鄭桓公

周宣王

周宣王(?-前782年),姓,名,一作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厲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繼位後,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一幫賢臣輔佐朝政;軍事上藉助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陸續討伐獫狁西戎淮夷徐國楚國,使西周的國力得到短暫恢復,史稱「宣王中興」。[77]周宣王晚年對外用兵接連受挫,尤其在千畝之戰大敗於姜戎南國(今長江漢江之間的地區)之師全軍覆沒,加之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也為西周周幽王時期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人物生平

繼位

周宣王周厲王之子。周厲王在位時,因連年對外征戰,造成國內消耗巨大、國庫空虛。周厲王於是任命榮夷公卿士,實行專利政策,將山林湖澤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國人進入謀生。國人對此議論紛紛,厲王又命衛巫監謗,禁止國人談論國事,違者殺戮,周厲王的高壓政策最終引發國人暴動[78]

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武器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逃離鎬京,沿渭水一直逃到(今山西省霍州市)才停下。[79]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轉而尋找太子靜召穆公太子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國人殺召穆公之子,太子得以倖免遇難。[80]

國人平息怒氣離去後,宗周無主,諸侯推舉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史稱共和行政[註 1][82]前828年,周厲王死於共伯和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諸侯擁立太子靜繼位,即周宣王[83][82]

宣王中興

周宣王繼位時,歷經周厲王統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敗壞、百姓離散,周宣王於是下令修復公室、廣進諫言、安頓百姓、修繕武器;興畋狩禮樂,法之遺風,並及時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仍叔張仲一幫賢臣輔佐朝政,陸續發動對周邊部族的戰爭,使衰落的周王室權威得到恢復,諸侯又重新朝見天子,四夷咸服,史稱「宣王中興」。[84][77]


征伐獫狁

獫狁是位於中國北方和西北方的部族,在周厲王時期就曾出動部隊劫掠鎬京周圍的財物及人口,被大臣[[武公 (西周貴族)|武公]]派多友擊退。前823年,獫狁再次進攻西周,主力部隊集中於焦獲(今陝西省涇陽縣西北),前鋒部隊抵達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境內),直接威脅到鎬京旁京的安全,周宣王尹吉甫率軍反攻。尹吉甫以元戎十乘為先頭部隊,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陝西省白水縣東北)擊敗獫狁,繼而追擊至太原(今甘肅省平涼市附近)。[85]周宣王又派南仲率兵至朔方(北方邊境地區)築城設防,緩解了獫狁的威脅。[86]前816年,周宣王虢季子白率軍攻打獫狁,在洛水北岸大敗獫狁,斬首500人,俘獲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師回朝舉行獻俘禮時,又命屬下不其{{NoteTag|一說不其即秦莊公,見楊寬所着《西周史》第572頁。

征討西戎

西戎是對中國古代西部部族的統稱,長期威脅西周王朝的西部邊境。周宣王在位時,多次命諸侯征討西戎。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大夫,命其帶兵征討西戎。前822年,秦仲戰敗身亡,周宣王召見秦仲之子秦莊公兄弟五人,給他們7000兵卒,命令其討伐西戎秦莊公擊敗西戎周宣王秦莊公西垂(又稱西犬丘,今甘肅省禮縣境內)大夫,加封大駱西犬丘的土地。[87][88]

此外,晉國也多次奉命征討西戎。前805年,晉穆侯率軍攻打條戎(今山西省夏縣西南)。前802年,在千畝(今山西省介休市南)戰勝當地的戎族。[89]前790年,又在汾水隰水擊敗北戎[90]

宣王東征

淮夷淮河、漢江一帶的東夷部族,又稱南淮夷淮南夷南夷,自周穆王時期開始強盛,多次入侵伊水洛水流域。周厲王時期,曾為西周南方屏障的鄂國國君鄂侯馭方聯合淮夷東夷大舉進攻西周,深入周朝腹地。周厲王調集西六師殷八師虢公長父征討,未能取勝。多虧大臣武公派屬下調動兵車百輛、甲士200、徒兵千人參與作戰,最終擊退聯軍,俘獲鄂侯,滅亡鄂國[91]周厲王隨後又與虢公長父親自率兵征討淮夷(今江蘇省淮陰市南)、(今江蘇省寶應縣南)、(今安徽省桐城市北)、(今安徽省霍邱縣西南),終於平定了這次叛亂。戰後淮夷震懾於周朝的武力,稍加臣服。前823年,周宣王尹吉甫淮夷徵收布帛、財寶、糧食及力役,並且頒布法令,規定淮夷在經商時,不得擾亂當地的治安和市場秩序。後因淮夷停止納貢以及再次反叛,周宣王召穆公率軍征討。[92][93]據《師寰簋銘文》記載,此戰師寰作為隨軍將領統帥齊、等國軍隊,消滅了淮夷四位首領,獲得俘虜、牲畜及財物,取得戰功。此戰過後,淮夷徹底臣服於西周

徐國西周時期是東夷的強國,後在周朝的連續打擊下,徐國的一些部族南遷至淮水流域,逐漸發展成淮夷中最強的一支力量。周宣王在位時,命卿士南仲太師皇父太祖廟整頓周六師,然後親率大軍與太師皇父、司馬程伯休父前往征討。大軍沿淮水東行,經過激烈戰鬥,周軍擊敗徐國徐國臣服後,四周各方國、部族皆臣服於周。[94][95]前810年,南仲駒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國、部族都奉命迎接來使,進獻財物。

討伐楚國

楚國又稱荊蠻,雖然被周天子封為子爵,但楚國極少承擔周王室的職貢義務,加之周天子抑制楚國發展的政策、對於楚國國君的歧視以及楚國君主僭越稱王,因而楚國屢次招致周王室的討伐。周宣王時期以元老重臣方叔為將,率兵車3000進攻楚國,大獲全勝。[96]據推算,周宣王此次伐楚動用軍隊多達36000人。晉穆侯墓所出土的楚公逆編鐘,應在此戰作為戰利品被周宣王獲得後轉贈與晉穆侯段渝. 《楚公逆編鐘與周宣王伐楚》. 成都市: 四川師範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2004年. </ref>{{NoteTag|關於此戰周宣王是否真正對楚國用兵尚存爭議,楊寬認為周宣王只是利用方叔以征伐獫狁為名,出動大軍恐嚇楚國迫使其歸降,見楊所着《西周史》第638頁。經過以上一系列戰爭,西周的疆域以及國家聲望得到大幅擴大。[97]

分封諸侯

周宣王時期延續了西周的分封政策,楚國降服後,周宣王召穆公在謝(今河南省南陽市)建造住宅、宮室、宗廟及都邑,開闢土田,命傅御王舅申伯的親屬、家臣和私屬遷居於此。周宣王還親自前往(今陝西省眉縣東北)為申伯踐行,賜予他車馬及玉圭,建立申國,作為鎮撫南方的軍事重鎮。呂國也在同時被周宣王改封於申國以西。[98][99]周宣王還封韓侯於韓城(今山西省河津市萬榮縣萬泉鄉一帶),建立韓國,作為鎮撫北方的軍事重鎮。[100]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於鄭(今陝西省華縣東),建立鄭國[101]此外,周宣王還封仲山甫(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東南),建立樊國[102]封其子長父於楊(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建立楊國[103]

其他措施

除軍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外,周宣王在政治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恢復天子權威。周宣王在位時下令修建宮殿,[104]仲山甫前往齊國築城,加強東方邊境的防禦。[105]周宣王還效彷先祖興畋狩之禮,在東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附近)會見諸侯。[106]

王道衰落

周宣王的一系列對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現「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局面。但因連年征戰消耗國力,加劇了西周王朝的社會危機,加上周宣王晚年獨斷專行、不進忠言、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曇花一現。

干涉魯政

前817年春,魯武公和長子、少子戲入朝覲見周宣王周宣王喜歡戲,想立他為魯國太子。仲山甫以廢長立幼不合舊制勸諫周宣王周宣王不聽,執意立戲為魯國太子。同年夏,魯武公朝見周宣王,回國後即去世,戲繼位,即魯懿公。前807年,括的兒子伯御聯合魯國國人攻殺魯懿公伯御被國人推舉為魯君。前796年,周宣王率軍討伐魯國,殺死伯御,並採納仲山甫的建議,立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為魯國君主,即魯孝公。經過此次事件周天子聲望大減,諸侯多有違抗王命之舉。[107][108]

濫殺大臣

周宣王於前785年無辜殺害大夫杜伯。關於杜伯的死因,《太平廣記》記載為:周宣王有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設法勾引他。杜伯不為所動,女鳩惱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聽信了女鳩的話,不顧左儒的屢次勸諫,先將杜伯囚禁於(今河南省陝縣南),又派薛甫司空錡將其殺害。周宣王後來因遭受冤魂襲擾,接連殺害了司空錡大臣祝二人。[109]杜伯之子隰叔則逃亡至晉國,成為晉國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110][111]

屢戰屢敗

周宣王晚年多次對周邊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敗而告終:

前797年,周宣王派軍隊攻打太原之戎,沒有成功。[112]

前792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條戎、奔戎(今山西省夏縣西南),戰敗。[112]

前789年,周宣王派軍隊征討申戎(即西申國,今陝西省米脂縣北)獲得勝利。[113]同年,周軍在千畝之戰大敗於姜戎,南國之師全軍覆沒,[114]周宣王奄父的幫助下才得以突圍。[115]

不聽勸諫

藉禮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種農業勞動開始前,由首領帶頭舉行儀式,耕種集體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勵集體耕作的作用。西周時期,原本屬於集體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被貴族和國家官吏私有,原本用於祭祀、救濟、嘗新等公共開支的藉田收穫也一同被侵占。藉禮就成為在春耕、耨耘、收穫時,天子、公卿百官舉行儀式,監督和巡查庶人耕種、無償占有庶人勞動成果的一種活動。周宣王在位時,不到千畝舉行藉禮,虢文公勸諫周宣王,宣王不聽。[116][117]有觀點認為,井田制在周宣王時期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認了既定事實,相關的藉禮也被取消。

周宣王喪南國之師後,想在太原普查人口來補充兵員、徵調物資。仲山甫認為:「自古以來,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數量,因為司民負責登記生死;司商負責賜族受姓;司徒負責人口來往;司寇負責處決罪犯;司牧知曉職員數量;司工知曉工匠數量;司場負責人口遷入;司廩負責人口遷出,天子通過詢問百官就可以知曉人口數量了,還可以通過管理農事來調查,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去刻意普查」。但是周宣王並不採納,最終還是在太原進行人口普查。[118][119]

去世

周宣王於前782年去世,其子周幽王宮湦繼位。[120]關於周宣王的死因,許多着作記載為周宣王遊獵圃田(今河南省中牟縣西)時,杜伯的冤魂乘白馬白車,由司空錡護左,大臣祝護右。杜伯戴着紅帽子從道邊奔馳而來,執紅弓搭紅箭,一箭射中宣王心臟,周宣王嵴梁折斷後倒伏在箭囊上而死。[121][122][109]

趣聞軼事

姜後脫簪

周宣王的王后姜後齊國國君的女兒,周宣王經常早睡晚起,疏於朝政,姜後於是摘掉耳環簪子來到永巷請罪,並讓傅母轉告周宣王說是她讓周宣王起了淫逸之心,使得君王疏於朝政。君王好色必然引起鋪張浪費,長此以往就會天下大亂,這就是她請罪的原因。周宣王聽後大為感動,從此勤於朝政。這就是「姜後脫簪」的典故。

告神祈雨

周宣王在位期間曾經發生旱災,周宣王害怕旱災會使黎民受苦、社稷傾覆,於是親自到郊外及宗廟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禱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讚美周宣王,即《詩經·大雅·雲漢》。

兔舞馬變

據記載,前798年(周宣王三十一年),鎬京城內有兔子跳躍舞蹈 ,有馬變成人。 前795年(周宣王三十四年),有馬變為狐狸。

命作史籀

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十五篇,作為太史教授史學童的課本教材。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決定統一各國文字為小篆,於是令李斯作《倉頡》七章、趙高作《爰歷》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七章作為全國規範字帖,皆取材於大篆《史籀》。《史籀篇》中的文字又被稱為籀文、籀篆,到漢光武帝時已失傳六篇。

經過考證,《陳倉石鼓文》是現今僅存的、最近似於《史籀篇》的文字。

濫殺大臣

前786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周宣王無辜殺害大夫杜伯。 關於杜伯的死因,《太平廣記》記載為:周宣王有寵妃叫女鳩,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設法勾引他。杜伯不為所動,女鳩惱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誣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聽信了女鳩的話,不顧左儒的屢次勸諫,先將杜伯囚禁於焦(今河南陝縣南),又派薛甫司空錡將其殺害。周宣王後來因遭受冤魂襲擾,接連殺害了司空錡大臣祝二人。杜伯之子隰叔則逃亡至晉國,成為晉國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

亡國徵兆

太平御覽》引《瑣語》記載,周宣王王后懷胎未滿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們詢問是何徵兆。大臣們回答說如果生下的男嬰身體有殘缺、骨骼有缺失,則國家無礙;如果男嬰身體完好無損,則國家就會滅亡。周宣王認為這個男嬰是不祥之兆,準備將其遺棄。仲山甫周宣王說:「天子您年齡大了也沒有男嗣,這本身就是上天遺棄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嬰遺棄了,那和國家滅亡有什麼區別?」周宣王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果然周宣王死後十一年,西周周幽王統治下滅亡。

褒女亡國

周幽王時,太史伯陽父查閱史籍記載,夏朝時有兩條神龍自稱褒國國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經太卜占卜,殺死或趕走神龍都得到凶兆,唯獨占卜收集神龍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於是下令向神龍禱告,收集神龍留下的涎沫,封存於匣中,傳至周厲王時都沒有人打開過此匣。周厲王末年時,下令打開匣子觀看。涎沫流淌於庭院,無法清除。周厲王決定用巫術除去,命女人赤身裸體向它大聲呼叫,涎沫化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後宮一名七歲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禮時未婚而孕,於是將生下的女童遺棄。到周宣王時有唱歌謠道:「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恰巧遇到夫婦二人販賣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後處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國的途中發現了被遺棄的女童,便收養了女童。後來褒國褒姁犯罪,便將成年後的女童獻給周幽王抵罪,這個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致使西周滅亡。

逸事

  • 周宣王在位期間曾經發生旱災,宣王害怕旱災會使黎民受苦、社稷傾覆,於是親自到郊外及宗廟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禱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讚美周宣王,即《詩經·大雅·雲漢》。[124]
  • 據記載,前798年,鎬京城內有兔子跳躍舞蹈,[125]有馬變成人。[126]前795年,有馬變為狐狸。[127]
  • 太平御覽》引《瑣語》記載,周宣王王后懷胎未滿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們詢問是何徵兆。大臣們回答說如果生下的男嬰身體有殘缺、骨骼有缺失,則國家無礙;如果男嬰身體完好無損,則國家就會滅亡。周宣王認為這個男嬰是不祥之兆,準備將其遺棄。仲山甫周宣王說:「天子您年齡大了也沒有男嗣,這本身就是上天遺棄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嬰遺棄了,那和國家滅亡有什麼區別?」周宣王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果然周宣王死後十一年,西周周幽王統治下滅亡。[130]
  • 周幽王時,太史伯陽父查閱史籍記載,夏朝時有兩條神龍自稱褒國國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經太卜占卜,殺死或趕走神龍都得到凶兆,唯獨占卜收集神龍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於是下令向神龍禱告,收集神龍留下的涎沫,封存於匣中,傳至周厲王時都沒有人打開過此匣。周厲王末年時,下令打開匣子觀看。涎沫流淌於庭院,無法清除。周厲王決定用巫術除去,命女人赤身裸體向它大聲呼叫,涎沫化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後宮一名七歲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禮時未婚而孕,於是將生下的女童遺棄。到周宣王時有唱歌謠道:「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恰巧遇到夫婦二人販賣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後處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國的途中發現了被遺棄的女童,便收養了女童。後來褒國褒姁犯罪,便將成年後的女童獻給周幽王抵罪,這個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寵愛褒姒致使西周滅亡。[註 2][131]

評價

正面評價

周宣王執政時期能夠任用賢臣,並且多次發動對外戰爭,擴大了周朝的疆域及影響力,成為中興之主。《毛詩序》認為《詩經·大雅》中的《雲漢》、《嵩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這些篇目都是稱讚周宣王時期的文治武功,[132]歷朝歷代對於周宣王所營造的中興之世也多有讚美之辭:董仲舒評價周宣王:夫周道衰於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於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敝,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復興,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133]桑弘羊評價周宣王:湯、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國千里,非貪侵也;所以除寇賊而安百姓也。[134]周宣王贊》稱讚周宣王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懲難思理,官人以敘。山甫補闕,方叔禦侮;是用中興,恢復周宇。[135]柳宗元有詩稱讚周宣王:然征於詩大小雅,其選徒出狩。則車攻、吉日,命官分士。則嵩高、韓奕、烝人,南征北伐。則六月、采芑,平淮夷。則江漢、常武,鏗鍧炳耀。盪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與其輔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136]明代夏原吉稱讚周宣王周宣王淮夷唐太宗頡利,當時文人咸形諸賦詠,以紀宏休。[137]清代鄒漪評價周宣王:他若夏少康、商武丁、周宣王、漢世祖唐肅宗,凡邊亂內難,一皆削除之,光復舊物,告成太廟,享有祈年保民之譽,以垂久遠。[138]

負面評價

周宣王雖然締造了宣王中興,但在晚年對外用兵接連遭受失敗,而且不進忠言、濫殺大臣,使中興之世終成曇花一現。東漢黃瓊評價周宣王周宣王不籍千畝,虢文公以為大譏,卒有姜戎之難,終損中興之名。[139]明世宗實錄》中有史官評價周宣王:雖然周宣王雲漢之側身,常武之平淮,內有山甫,外有申伯,非不赫然稱盛,然樂色而忘德,失禮而晏起,不籍千畝,南國喪師,料太原,殺杜伯,以致虢公諫不聽,山甫諫又不聽,所以中興之美未盡焉。[140]

文學形象

在長篇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周宣王於第一回《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中登場。周宣王太原普查人口準備回鎬京時,聽到路邊小孩童謠唱道「月將升,日將沒;桑弓箕袋,幾亡周國」,預示後世有女子亂政。周宣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嚴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督查此事。恰有山野婦女不明政令,進城兜售弓矢被殺。周宣王認為童謠之言已經被平息,不再追究。前785年,周宣王晚上做夢夢見有美貌女子自西方來,入太廟攜七廟神主東去。周宣王大驚,知道謠言未除,於是以督查不力之罪殺杜伯杜伯之友左儒勸諫周宣王不聽,杜伯死後左儒隨之自刎而死。周宣王在東郊遊獵時,被杜伯左儒的冤魂所發之箭射中,受驚嚇患病而死。[141][142]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

周宣王繼位於共和之後,在位46年,有觀點認為周宣王繼位於共和元年,而張培瑜根據逨鼎銘文推斷周宣王元年為前826年,朱鳳瀚認為宣王元年在哪一年仍須斟酌,但「如依宣王元年為公元前826年的方桉,有至少11件銅器可排入宣王年曆中」。張聞玉等認為當時存在着兩個宣王紀年的體系。下文列出史書及近人考證的看法:

家庭成員

父親:周厲王

妻子:姜後,齊國國君之女。

弟弟:鄭桓公,周宣王庶弟(一說周宣王母弟 ),鄭國第一任國君。

兒子:周幽王,西周最後一位國君。

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姓,名宮涅史記》作宮湦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也是西周亡國之君。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間在位,共11年,諡號幽王

生平

周宣王年紀很大才生下幽王[143]汲冢《瑣語》載幽王出生時,因「不利於天子也,將必喪邦」,險被宣王棄養,但被仲山甫以「天子年長矣,而未有子」勸阻。

幽王二年(前780年),關中發生大地震地震天災令到國基不穩,迷信的人傳說伯陽甫認為是周朝滅亡的徵兆。

幽王三年,美女褒姒入宮,得到幽王寵愛,不久懷孕,生下一個兒子伯服。於是幽王廢其正室申后與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后,以其子伯服做太子。

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幽王為博美人一笑,試用許多方法,但不成功,最後用烽火戲諸侯,舉烽火諸侯軍隊引來,卻沒有敵軍,自己則與褒姒觀看他們被愚弄之可笑,褒姒終於笑起來,使幽王喜悅, 此後,屢次舉烽火,但從此失去諸侯對他的信任,不再理會他舉烽火。此外,幽王又任用佞臣虢石父為卿,但國人埋怨。此人善於阿諛奉承,又相當勢利。再加上他廢申后與太子的事,讓申后的父親申侯很憤怒。

幽王十一年 (前771年),申侯串連繒國西夷犬戎進攻幽王。此時幽王再舉烽火求救,已經沒有諸侯願意來救他了。最後幽王驪山下被殺,褒姒犬戎擄後自縊而亡,犬戎「盡取周賂而去」,西周滅亡[144]。另有一說是周幽王廢除原太子宜臼,廢太子宜臼逃到申國周幽王派兵攻打申國要求交出廢太子申國拒絕並和周幽王交戰,結果幽王戰死。

幽王死後,諸侯與申侯共同立廢太子宜臼為平王,以奉周祀。由於鎬京受到嚴重破壞,公元前770年[145]周平王把都城遷到東面的雒邑,史稱平王東遷,是為東周之始。同時虢公翰等也擁立幽王余臣為王,史稱周攜王,出現了二王並立。

但近代考古研究發現另一說法,李峰西周的滅亡》一書認為沒有證據能說明先秦已有烽火台的設施,目前發現的烽火台遺蹟全是漢代所留。況且此事最早的記錄是出自呂氏春秋,寫的是"擊鼓戲諸侯",然史記卻記是"烽火戲諸侯",二者差異甚大有疑義。

2012年初,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相左。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后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因而滅亡。竹簡上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史學界就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編造。[146]

趣聞軼事

三川地震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西周鎬京和附近的三條河川都發生震動。 大夫伯陽甫(一作伯陽父) 說:「周朝將要滅亡。天地間陰陽二氣,不能失掉規律,如果失掉規律,便是人擾亂了它。陽氣伏在地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着陽氣不能上升,這樣就會發生地震。現在三河一帶都發生地震,是由於陽氣失去應有的位置,而被陰氣鎮壓着。陽氣失序而在陰氣下面,河川的源頭一定阻塞了,源頭阻塞,國家一定要滅亡。水土氣通而濕潤,便能生產東西,為民所用。土地沒有水源,民眾缺乏財物日用,國家不滅亡,要等到何時!從前伊水洛水枯竭,夏朝滅亡,黃河枯竭,商朝滅亡。如今周朝的德行也像二朝的末代了,河川的源頭又被阻塞,源頭阻塞必定枯竭。國家的建立必須依靠山川,山崩塌,川枯竭,這是亡國的象徵。川枯竭一定會發生山崩塌。若國要滅亡不會超過十年。因為十是天數的一個輪迴。上天所要拋棄的國家,不會超出十的期限。」同年,三條河川枯竭,岐山崩塌。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河枯山崩事件發生正好十年,周幽王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寵幸褒姒

夏朝末年,有二條神龍停在夏帝的朝廷前,說道:「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王。」夏帝占卜,或殺掉龍,或趕走龍,或留下龍,都不吉利。夏帝又占卜請求能得到龍的唾沫儲藏起來,才吉利。於是陳列玉帛,並以簡策寫文告請神龍,龍離去後留下唾沫,夏帝用匣子把唾沫裝起來,除掉地上的唾沫痕跡。夏朝滅亡,這匣子傳到商朝商朝滅亡,這匣子又傳到周朝。經過三個朝代,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周厲王末年,打開觀看。唾沫流到宮中,無法除去。周厲王就命令婦女赤着身子對它大聲呼喊,唾沫便變成一隻黑蜥蜴,竄到周厲王的後宮。後宮有個侍女,剛七八歲,碰上它。周宣王時,這個侍女成年後便懷孕,沒有丈夫卻生下孩子,她很害怕,就將那個孩子丟棄。

曾有小女孩唱着歌謠:「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製成的箭袋,是要滅亡周國的。」當時周宣王聽到這首歌,正好有一對夫婦賣桑弓箕箭袋,於是周宣王派人抓住並殺掉他們。夫婦倆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那侍女丟棄在路旁的那個怪女孩,夜間啼哭,因此可憐她,便將她收養。於是,夫婦倆逃到褒國。後來,褒國人有罪,便請求獻上那位侍女丟棄的怪女孩給周幽王來贖罪。此女便是褒姒,因是從褒國而來,故稱褒姒

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非常寵愛。後來,褒姒周幽王生下兒子姬伯服褒姒生下兒子姬伯服後,周幽王對她更加寵愛。最終周幽王竟然廢黜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後來周幽王立她為王后,故稱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申後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為王后,姬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周幽王太過寵幸褒姒,認為禍患已經形成,誰也無法改變,西周必會滅亡。 最終西周果然滅亡。

烽火戲諸侯

史記》版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呂氏春秋》版 在《呂氏春秋》的記載中,周幽王不是點燃烽火,而是擊鼓。當時西周建都在二京,那裡靠近戎人周幽王與諸侯約定,在大路上修築高大的土堡,上面設置大鼓,使遠近都能聽到鼓聲。如果戎兵入侵,就由近及遠擊鼓傳告,諸侯的軍隊就都來援救天子戎兵曾經入侵,周幽王擊鼓,諸侯軍隊都如約而至,褒姒看到非常高興,很喜歡周幽王這的種做法,周幽王希望看到褒姒的笑容,於是屢屢擊鼓,諸侯的軍隊多次到來,卻沒有敵兵。到後來戎兵真的入侵,周幽王擊鼓,但諸侯的軍隊不再到來,周幽王於是被殺死在驪山之下。

事件爭議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對《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之事提出疑義:「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

2012年,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故事有所偏差。清華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後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清華簡上並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教授劉國忠稱,史學界對「烽火戲諸侯」曾有過質疑,認為《史記》中所載只是「小說家言」。清華簡的內容一定程度上支持這種質疑,從而部分推翻《史記》的記載。劉國忠認為,史學界就此可以得出結論:西周滅亡不是因為「烽火戲諸侯」,該故事甚至並不存在。[147]

歷史評價

墨翟墨子》:「暴王,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於天下,後世子孫毀之,至今不息。」 [148]

司馬遷史記》:①「周幽王無道。」[149];②「周幽王淫亂。」[150] ;③「幽王以襃後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151] ;④「幽厲昏亂,既喪酆鎬。」[152]

劉向列女傳》:「幽王惑於褎姒,出入與之同乘,不恤國事,驅馳弋獵不時,以適褎姒之意。飲酒流湎,倡優在前,以夜續晝。」[153]


王逸正部》:「禮樂崩壞,諸侯力政,轉相吞滅,德不能懷,威不能制。」[154]

性格

周幽王為人昏庸無道,喜好逸事,不理政事,是導致西周滅亡的主因。

為政舉措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在位期間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為政貪婪腐敗,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對百姓的剝削,激起百姓怨憤 ,最終致使西周滅亡。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周宣王姬靜

母親:姜後,姜姓,齊國國君之女。

后妃

申後,姜姓,申國國君申侯之女。

褒姒姒姓褒國人,周幽王寵妃。

兒子

周平王姬宜臼申後所生。

姬伯服褒姒所生。

兄弟

周攜王姬余臣周宣王姬靜子

周幽王陵

周幽王陵,位於今陝西省臨潼區代王鎮宋家村,關於此陵眾說紛紜,具體情況待考,據《兩京道里記》記載:「陵高一丈三尺,周三百步」。

周幽王陵

根據《西京雜記》記載,西漢時期廣川王劉去(一作劉去疾)曾盜掘周幽王陵周幽王陵很高大,墓道門打開以後,再下去一尺左右裡面全是白堊土,這土實際是一種石炭岩石,有一丈多厚,劉去的手下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將白堊土剷除掉。再往下是大量的雲母石。再往下挖一尺多深,意外地看到一百多具屍體,縱橫交錯,相互枕靠,疊壓在一起,都沒有朽爛。其中只有一個男子,其餘全是女子。有的坐着,有的躺着,有的站着,身上的衣服款式和活人穿的一樣。想必那名男子便是周幽王。其餘一百多名女子應該是殉葬的妃子或侍女。

人殉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喪葬惡俗,一般認為出現於父系社會。父權家族把自己的妻妾孫女侍僕,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對其有生殺權力。既然金玉珠寶都能隨葬,人這種財物自然也難免。現已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墓主是秦景公,其墓的殉人之多令人觸目驚心,殉人屍骨多達186具 ,墓室上下層的平台上擺放有殉人棺具,有的甚至是裸葬

據《史記》記載,秦穆公死後曾殉人達177人。周幽王是否有殉人,史料上並無記載。如果《西京雜記》所記是真實的話,這將進一步證實,中國古代殉葬陋習,在西周時仍然是十分盛行。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

東周

周平王

周平王(?-前720年),姓,名宜臼,是東周第一位國王。[155]他是周幽王的兒子,母親是幽王的正室申后。申后是申侯之女兒。

宜臼原本是幽王太子。後來褒姒入宮,相當得寵,並生有一子伯服幽王便廢掉正室與太子母子二人——即申后與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和她的兒子伯服王后太子[156]宜臼逃奔申國。申后的父親申侯相當憤怒,趁着幽王烽火戲諸侯使眾人不再信任他的時候,聯合繒國與西方的犬戎攻擊幽王前771年周幽王太子伯服被敵軍殺於驪山之下,褒姒犬戎擄走,西周覆亡。幽王死後,申侯繒侯許文公等眾諸侯擁立廢太子宜臼於申即位[157]。由於鎬京在戰後已殘破不堪,宜臼為避犬戎,在前770年遷都雒邑,歷史學家稱之為東周

宜臼在位51年去世,諡號平王太子洩父早逝,平王之孫周桓王|王孫林繼位,是為桓王

在位期間執政為鄭武公|鄭伯掘突鄭莊公|鄭伯寤生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周平王姬宜臼姬姓,名宜臼,是[[周幽王]姬宮湦之子。其母為王后申後姜姓,是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周幽王在位時,將姬宜臼立為太子

後來,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5年),周幽王竟然廢嫡立庶,廢黜申後的王后之位,姬宜臼太子之位;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太子姬宜臼便與母親申後暗中逃到申國,投奔申侯

擁立繼位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2年),申侯周幽王廢黜女兒申後、外孫姬宜臼之事而惱怒,於是聯合鄫國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不久,犬戎攻陷鎬京,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擄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財物離去。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

東周之始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68年),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侵襲,於是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將都城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周平王任命鄭武公擔任司徒,讓他與晉文侯一同輔佐周王室周平王鄭武公晉文侯的輔佐下,勉強支撐殘局。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

周平王繼位同時,諸侯虢石父擁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天子,史稱周攜王周王朝出現兩王並列的局面。周攜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晉文侯攻殺周攜王,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統一。結束周王朝長達10年的兩王並立局面,穩定東周初年的局勢。[158]

列秦諸侯

周平王東遷時,因秦國國君秦襄公犬戎攻打周朝時,作戰得力,立有大功,而且還派兵護送他遷都,於是提升秦襄公為諸侯,賜封給他西戎攻占的岐山以西土地(今陝西省鳳翔縣一帶),說:「西戎兇惡無道,掠奪我們岐、豐的土地,只要秦國能攻打並趕走西戎,如果秦國攻占這些土地,那這些土地就歸秦國所有。」並與秦襄公盟誓。不久,[[秦國]攻占岐山以西地區,秦國從此開始發展起來。

勢力減弱

由於大片故土喪失,周王朝僅僅擁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餘里,地窄人寡,與方圓數千里的大諸侯國相比,它只相當於一個中等諸侯國而已。周王朝因此大大衰落。鄭、晉、齊、魯、燕、宋、楚等大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相互之間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形成諸侯爭霸的紛亂局面,中國歷史進入一個大變革的動盪時期。

去世孫繼

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諡號平王周平王太子姬泄父姬洩父)很早去世,故由周平王之孫、姬泄父之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為政舉措

周平王在位時期,相繼委任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擔任周王室卿士。後來由於鄭國實力雄厚,周平王鄭莊公懷有戒心,不願朝政讓鄭莊公所操縱,便乘鄭國多事,鄭莊公沒有前來上任的機會,想撤掉他卿士的職務,並暗中將朝政分托給虢公鄭莊公得知後,便埋怨周平王,馬上趕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對周平王施加壓力。周平王再三賠禮,但鄭莊公仍然不依。周平王只好提出讓王子狐姬狐)到鄭國作人質。不過此舉太有損周天子的顏面,於是群臣提出相互交換人質的辦法,讓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也來洛邑作人質,而王子狐鄭國則用學習的名義。史稱周鄭交質。從這一史實可知;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已勢力衰微,周王名天子,實際上要看大諸侯的臉色行事。

史籍記載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159]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周幽王姬宮湦

生母: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

繼母:褒姒

兄弟

姬伯服周平王異母弟,褒姒所生)

兒子

長子:姬洩姬泄姬泄父

次子:姬狐王子狐

少子:姬武(武姓得姓始祖,武則天先祖)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世忠弘飾演周平王

評價

周平王周幽王去世後,在東都雒邑建立東周,為一復國君主。但由於周平王即位時,有許多諸侯反對他,當時傳聞他和母親申后因被其父周幽王廢掉後一直懷恨在心,故意聯合諸侯國繒和外族犬戎入宮殺害幽王褒姒,然後即位為天子,故此周平王有殺父之嫌,亦令同朝的國勢一落千丈。故此,所有諸侯都不再聽從天子,而造成春秋時代的開始。

周桓王

周桓王前697年去世),,名東周第二代國王諡號桓王。他是周平王的孫子。由於平王駕崩時,太子洩父早死,身為洩父之子的他被擁立繼位。

桓王即位後,便計劃削弱卿權以加強王權。加上周朝領地與鄭國 (諸侯國)|鄭國領地鄰接,鄭國多次越界取禾,故他罷免了鄭莊公卿士的職位,莊公大怒,便不再朝見天子。自此周王室鄭國交惡。十三年(前707年),桓王蔡國|衞國|陳國|聯軍攻鄭,於繻葛之戰|繻葛大敗桓王本人更於此役中為鄭將祝聃射箭中傷。

此後桓王雖然仍能影響虢國,但已無力阻止王室轉衰,也無力阻止諸侯間的互相攻伐。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桓王去世,傳位於子,是為周莊王

在位期間執政為鄭莊公|鄭伯寤生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周公黑肩

人物生平

繼承君位

周桓王姬林姬姓,名,是周平王姬宜臼之孫,太子姬泄父之子。周平王五十一年(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去世 ,大臣們因太子姬泄父早逝,於是擁立姬泄父之子姬林繼位,是為周桓王

干涉晉國

周桓王二年(魯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天,晉國曲沃封君曲沃莊伯賄賂周桓王,聯合鄭國邢國攻打晉國都城翼城周桓王派大夫尹氏武氏出兵協助曲沃莊伯晉國國君晉鄂侯戰敗,逃奔隨邑。同年夏天,晉鄂侯去世,曲沃莊伯於是再度攻打晉國。由於當時曲沃莊伯背叛周桓王,同年秋天,周桓王便反過來支持晉國,並派遣虢公率領軍隊討伐曲沃莊伯曲沃莊伯兵敗,只得逃回曲沃防守。周桓王晉鄂侯之子晉哀侯為君。

無禮鄭國

周桓王三年(魯隱公六年,公元前717年),鄭國國君鄭莊公前來朝見周桓王。這是鄭莊公首次朝見周桓王周桓王對他不加禮遇。周公周桓王說:「我們周室東遷,依靠的就是晉國鄭國。友好地對待鄭國,用以鼓勵後來的人,還恐怕人家不來,何況不以禮接待呢?鄭國不會再來朝見。」

當初,戎人朝覲周王向公卿送財幣,唯有凡伯不以賓禮款待。周桓王四年(魯隱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冬天,周桓王凡伯魯國訪問。凡伯返回時,戎人楚丘對他加以截擊,將他俘虜回去。

周桓王五年(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春天,鄭莊公因怨恨周桓王不禮遇自己,於是與魯國互換許田周天子祭祀泰山的專用田)。同年夏天,周桓王任用虢公忌父擔任周王朝卿士

訪問魯國

周桓王六年(魯隱公九年,公元前714年)春天,周桓王南季魯國訪問。

周桓王十二年(魯桓公四年,公元前708年)春天,周桓王宰官渠伯糾魯國訪問。 同年冬天,周桓王聯合秦國出兵包圍芮國,俘虜芮國國君芮伯萬

繻葛之戰

周桓王十三年(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當時鄭莊公周王朝卿士身份專權。周桓王不甘心受鄭莊公的控制,於是奪去鄭莊公的權力,因此鄭莊公便不再前來朝覲。

同年秋天,周桓王帶領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出兵抵禦。周桓王率領中軍;虢公林父率領右軍,蔡軍、衛軍隸屬於右軍;周公黑肩率領左軍,陳軍隸屬於左軍。

鄭國子元建議鄭莊公用左方陣來對付蔡軍和衛軍,用右方陣來對付陳軍,說:「陳國動亂,百姓都缺乏戰鬥意志,如果先攻擊陳軍,他們必定奔逃。周天子的軍隊看到這種情形,一定會發生混亂。蔡國衛國的軍隊支撐不住,也一定會爭先奔逃。這時我們可集中兵力對付周天子的中軍,我們就可以獲得成功。」鄭莊公聽從子元的建議,讓曼伯擔任右方陣的指揮,祭仲擔任左方陣的指揮,原繁、高渠彌帶領中軍護衛鄭莊公,擺開一種名叫魚麗的陣勢,前有偏,後有伍,以伍彌補偏的空隙。雙方在繻葛(今河南長葛東北)雙方交戰。鄭莊公命令左右兩邊方陣說:「大旗一揮,就擊鼓進軍。」鄭國的軍隊發起進攻,蔡、衛、陳軍一起奔逃,周軍因此混亂。鄭軍從兩邊合攏來進攻,周軍最終大敗。鄭國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雖然受傷,但還能指揮軍隊。祝聃請求前去追趕,鄭莊公說:「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裡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國家免於危亡,這就足夠。」於是鳴金收兵,周桓王便逃走,史稱繻葛之戰。戰後當天夜間,鄭莊公派遣祭仲前來慰問周桓王及其左右隨從。

擁立晉君

周桓王十五年(魯桓公七年,公元前705年)冬天,晉國曲沃封君曲沃武公誘殺晉小子侯

周桓王十六年(魯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冬天,周桓王命令虢仲晉國,擁立晉哀侯之弟、晉小子侯叔父晉侯緡為君。

周桓王十八年(魯桓公十年,公元前703年),虢仲周桓王進讒言誣陷大夫詹父周桓王認為詹父有理,詹父於是帶領周天子的軍隊進攻虢國。同年夏天,虢公逃亡到虞國

因病去世

周桓王二十三年(魯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三月,周桓王病重,於是徵召周公黑肩前來,將寵愛的少子王子克子儀)託付給周公黑肩,希望在太子姬佗繼位死後,讓周公黑肩擁立王子克繼位。三月乙未日,周桓王去世 ,諡號桓王太子姬佗繼位,是為周莊王

為政舉措

周桓王在位期間,因鄭國有扶立周王室之功,於是將位於黃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溫地(今河南省溫縣西南)賜給鄭國,故此周王朝的疆域再度縮小。

以前,諸侯去世,其兒子在繼位和治喪完畢後,必須趕往都城接受周天子的冊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周桓王八年(魯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魯桓公謀殺其兄魯隱公,自立為君 ,不向周桓王請求冊封。從此,諸侯由周天子冊封的制度遭到破壞。

歷史評價

皇甫謐帝王世紀》:「桓王既失於信,禮義陵遲,男子淫奔,讒偽並作,諸侯背叛,構怨連禍,九族不親,故詩人刺之。」 [160]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明珠彈雀古來譏,豈有天王自出車?傳檄四方兼貶爵,鄭人寧不懼王威!」

史籍記載

左傳隱公三年至桓公十五年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161]

家族成員

祖父:周平王姬宜臼

父親:太子姬泄父

兒子:周莊王姬佗王子克

周桓王陵

周桓王陵,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50公里處的鳳凰山頂,因周桓王葬於此地,故人們將鳳凰山稱為桓王山周桓王陵依山勢凌頂而建,高30餘米,占地約4畝,墓陵為圓形土包,其土質與周邊迥然不同,呈粒狀如蟻穴,大雨如注而不見其流。深秋時他處枯旱,獨此地鬱鬱蔥蔥。[162]

影視形象

1996年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張永強飾演周桓王

周莊王

周莊王前682年去世),姬姓|,名東周第三代國王,諡號莊王。他是周桓王的兒子。莊王三年(前694年),周公黑肩|黑肩欲殺莊王,而立莊王王子克,事泄,黑肩莊王辛伯所殺,克奔南燕河南延津)。

在位期間執政為虢公林父周公黑肩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周莊王姬佗姬姓,名佗,是周桓王姬林之子。周桓王二十三年(魯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三月乙未日,周桓王去世,姬佗繼任君位,是為周莊王

平定內亂

當初,周莊王的弟弟王子克(一名子儀)受到其父周桓王的寵愛,周桓王臨終前將他囑託給周公黑肩周莊王三年(魯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史記》誤作周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打算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為君。周朝大夫辛伯勸諫周公黑肩說:「妾媵並同於王后,庶子相等於嫡子,權臣卿士互爭權力,大城和國都一樣,這都是禍亂的根本。」 周公黑肩沒有聽從。於是辛伯將此陰謀報告給周莊王周莊王辛伯的幫助下殺死周公黑肩王子克見事情敗露,便逃亡到南燕國,史稱王子克之亂。

賞賜魯桓

周莊王四年(魯莊公元年,公元前693年)夏天,周莊王為了籠絡齊國,要將妹妹(史稱周王姬)嫁給齊國國君齊襄公為妻。周莊王魯國國君魯桓公作媒,並派遣單伯先周王姬護送到魯國。同年冬天,周莊王派大臣榮叔魯國賞賜魯桓公魯桓公就派人將周王姬嫁往齊國

周莊王六年(魯莊公三年,公元前691年)五月,周莊王才將父親周桓王安葬,這在喪禮的時間上太過遲緩。

救援衛國

周莊王八年(魯莊公五年,公元前689年)冬天,魯國聯合齊國宋國陳國蔡國攻打衛國

周莊王九年(魯莊公六年,公元前688年)正月,周莊王派遣屬官子突率軍救援衛國

周莊王十五年(魯莊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周莊王去世,其子姬胡齊繼位,是為周釐王

為政舉措

周莊王在位時期,平定王子克之亂,並與齊國聯姻,將妹妹周王姬嫁給齊國國君齊襄公,還曾出兵救援衛國

史籍記載

左傳桓公十五年至莊公六年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

家庭成員

父親

周桓王姬林[163]

兄弟姐妹

弟弟:王子克[164]

妹妹:周王姬(嫁齊襄公[165]

妻妾

姚姬(生王子頹[166]

兒子

周釐王姬胡齊[167]

王子頹[168]

周僖王

姬胡齊,(?——前677年)前681年—前677年在位。東周第四代國王,他是周莊王姬佗的長子,姬佗並不喜歡姬胡齊,而是喜歡姚姬女士生的小兒子姬頹。姬胡齊能繼位是因為他是長子。

他在位間,宋國發生內亂,國君愍公被弒,齊桓公趁機約四國會盟,商議平定宋亂。諡號釐王(史稱周僖王)

周惠王

姬閬,(?——652年12月)前676年—前652年在位。周莊王孫子,周釐王(僖王)兒子,非常貪婪,即位後占取蔿國的園圃飼養野獸,強取周大夫邊伯靠近王宮的房舍,奪取周大夫詹父和子禽、祝跪的土地田產,收回膳夫石速俸祿,引起蔿國五大夫及石速的強烈不滿。

公元前652年12月,姬閬病死。死後的諡號為惠王。

周襄王

姬鄭,(?——前619年)前651年—前619年在位。周惠王之子。襄王時期,諸侯爭霸日益激烈,諸侯為奪霸權各顯其能,使用各種手段,抓住一切可以擴張自己實力的機會。在大國爭霸、小國林立時代,稱霸於諸侯,為後人稱為春秋五霸的齊桓公、晉文公,在周襄王時地位已凌駕於周王及各諸侯國之上。襄王崩,其子頃王壬臣立。

周頃王

姬壬臣,(?——前613年)前618年—前613年在位。王室財政拮据,竟致於無法辦理襄王的喪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魯國討錢。魯國國君派使者送錢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這時已經是襄王死後第二年的2月了。

姬壬臣在位時,邾國(今山東省鄒縣東南)的諸侯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準備遷都到繹山(也稱嶧山,在今山東省鄒縣南)。占辭上說:「遷都有利於民,但是有害於君,會使君短命。」當時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紛紛勸阻遷都,邾文公卻說:「上天讓民樹立了君,就是為了替民謀利.如果遷都有利於民,就遷吧。」他還是把都城遷到了繹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這雖是巧合,時人卻紛紛讚譽邾文公的賢良。

公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後的廟號為頃王。

周匡王

姬班,(?——前607年10月)前612年—前607年在位。周頃王之子。頃王死後繼位。公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葬處不明,廟號為匡王(諡法雲貞心大度曰匡),由弟定王瑜即位。

周定王姬瑜,(?——前586年11月)前606年—前586年在位21年。

姬瑜,周頃王之子、周匡王之弟。定王即位之時,大諸侯國對周王朝及周天子已無尊敬可言,中央權力繼續削弱。

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後的諡號為定王。

周簡王

姬夷,(?——前572)前585年—前572年在位。周定王之子,東周第10代君王。公元前586年周定王死後即位,周簡王在位時,周天子權威已經蕩然無存,故其本人也無要事可述。此期間晉、楚、秦,宋、鄭等國相互攻伐不止,位於東南地區,原為楚國屬國的吳國興起,攻入楚國,幾乎亡楚。公元前572年九月姬夷病死,諡號為簡王。死後葬處不明。子靈王泄心即位,是為周靈王。

周靈王

姬泄心,(?——前545年)前571年—前545年在位。周靈王心在位時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國大夫向戍約晉、楚兩國在宋國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開會,調停兩國間的戰爭,晉、楚、宋、魯、衛、陳、鄭、曹、許、蔡等十國的有勢力的大夫參加了會議。會議約定各國間停止戰爭,奉晉、楚兩國為共同霸主,平分霸權,誰破壞協議,各國共討之。這次大會史稱「弭兵會盟」。

「弭兵會盟」後的10多年間,因為楚國專注於對付吳國,晉國則忙於應付內事,無力開戰,所以會盟的10個國家沒有發生過戰爭。然而,各國內部的爭權鬥爭卻異常尖銳。「弭兵會盟」也就成為春秋時期兩個階段的分水嶺。會盟以前以諸侯國之間的兼併為主,會盟以後卻以各國內部大夫間的兼併為主。

周景王

姬貴,(?——前520年)前544年—前521年在位。周靈王第二子,靈王死後繼位。周景王姬貴在位時,財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國乞討。病死,葬於翟泉(今河南省洛陽市舊城)。

周悼王

姬猛,(?——前520年10月)前520年—前520年在位。景王在位時,因嫡長子太子壽早死,原立姬猛為太子,但景王又寵愛庶子姬朝,於病重時要大夫孟賓扶立姬朝,而沒來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後,同月貴族劉卷、單旗將盂賓殺死,仍擁立姬猛為帝。

姬猛繼位後,姬朝很不甘心,就帶領失去職位的舊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亂,爭奪王位。劉卷被打敗逃了,單旗保護着姬猛待在王宮內。姬朝的黨徒乘深夜潛入宮中,劫走了姬猛。單旗突圍而逃,姬朝的徒眾挾持着姬猛追趕單旗。半路上,晉頃公遣大夫籍談、荀躒帶兵救出了姬猛,護迎他避於王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不久,派兵護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姬猛死後的廟號為悼王。

周敬王

姬匄,(?——前476年)前519年—前476年在位。周景王次子,繼兄周悼王為周王,稱東周君。敬王繼位後,和西王姬朝長期相互攻伐,爭奪帝位。六年後,他在晉兵幫助下,擊敗姬朝,鞏固了王位。公元前476年病死,葬於三壬陵(今河南洛陽西南10里),廟號為敬王。

周元王

姬仁, (?——前469年)前475年—前469年在位。周敬王子。敬王死後繼位,周元王姬仁繼位的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不過也有學者把三家分晉做為戰國的開端。姬仁在位期間,越王勾踐於攻滅吳國後,統帥大軍乘勝北渡淮河,在徐(今山東省滕州南)約齊、晉、魯、宋等國會盟。會盟後,派人給姬仁送去貢品,姬仁也回贈勾踐以祭祖用的肉,冊命他為伯,承認他處於諸侯的領袖地位,勾踐成為一時的霸主。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姬仁死後葬處不明,廟號為元王。

周貞定王

姬介, (?——前441年)前468年—前441年在位。周元王子。元王死後繼位,姬介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53年,晉國的3家大夫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在陸續併吞了其他貴族後,共同攻滅了最後一家貴族智伯,形成實際上的3個國家(趙國、韓國、魏國),晉國國君幽公反而要分別向他們朝貢。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後的廟號為貞定王。

周哀王

姬去疾, (?——前441年)前441年—前441年在位3個月。為周貞定王長子。前441年周貞定王死後即位,即位後三個月為弟姬叔襲殺,葬處不明。諡號為哀王。

周思王

姬叔, (?——前441年)前441年在位5個月。貞定王之子,周哀王之弟。前441年,姬叔殺害周哀王即位,為周思王;在位僅五個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殺。

周考王

姬嵬, (?——前426年)前440年—前426年在位。貞定王子。攻殺兄思王而繼位。在位15年,病死。諡法云:「大慮行節曰考」。葬處不明。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間,封弟姬揭於王城,以繼續周公的官職,史稱周桓公。時人稱此國為「西周」。周桓公死,傳位於子威公。威公死,傳位於惠公。惠公長子史稱西周公。惠公又封少於班於鞏(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史稱「東周」。這樣,在周王室的領地內,又建立了 「西周」、「東周」兩個小國。

周威烈王

姬午,(?——前402年)前425年—前402年在位24年。周考王之子。在位時封晉國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韓侯、趙侯、魏侯,此即「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間的公元前403年,分別冊封為諸侯國。魏國當時的國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進行改革,使魏國很快富強起來,成為戰國初期的 頭號強國。趙國國君烈侯也任用公孫連等一批賢能之士整頓吏治,提高統治機構效率,節省財政開支,使趙國逐漸強盛起來。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後的諡號為威烈王。病死,葬於今河南省洛陽市。

周安王

姬驕,(?——前376年)前401年—前376年在位26年。周威烈王之子,威烈王死後繼位,中國東周第二十二代天子。在位時封齊國大夫田和為齊侯,是謂「田氏代齊」。姬驕在位期間,齊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將齊國國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齊國實際上的國君。

公元前386年,姬驕封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這標誌着齊國的新興的封建勢力取代了舊勢力。當時,楚國國君是悼王,他於公元前382年任用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衛國人吳起進行變法。吳起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改善財政,增加軍事力量。這有力地打擊了舊貴族,使楚國迅速強大起來,南平百越,北滅陳、蔡等國,又大敗魏國。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後,仇視變法的舊貴族發動叛亂,用亂箭射死了吳起,廢除了新政,使楚國的社會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國沒有能發展成為統一六國的力量,最終為秦國所攻滅。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一起將徒有虛名的晉國國君俱酒廢為平民,瓜分了他僅有的一點領地,使晉國名實俱亡。同年,姬驕病死,諡號為安王,全諡為周元安王。

周烈王

姬喜, (?——前369年)前376年—前369年在位8年。周安王之子。又稱周夷烈王。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廟號為烈王。

周顯王

姬扁,(?——前321年)前368年—前321年在位48年。也稱為周顯聖王或周顯聲王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後繼位,在位48年。病死,葬處不明。

周慎靚王

姬定,(?——前315年)前320年—前315年在位。周顯王子,顯王死後繼位。周慎靚王姬定在位期間,戰國七雄為了保存自己,壯大自己,各自找尋盟友,有時幾個較弱的國家聯合,攻打一個強國,稱為「合縱」:有時一個或兩個強國(主要是秦國和齊國)聯合,攻打較弱的國家,稱為「連橫」。一些遊說之士研究天下形勢,奔走於各國之間,勸說國君進行合縱或連橫,歷史上稱他們為縱橫家。為了解除當時最強盛的秦國對各國的威脅,公元前318年,魏國的相公孫衍發起了一次五國合縱攻秦的戰役,五國是魏、趙、韓、楚、燕,推舉楚國為縱長。同年,五國聯軍進抵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縣境內),秦出兵迎擊,聯軍撤走。第二年,秦軍又與五國中的韓、趙、魏軍隊大戰於修魚(今河南省原陽縣西),秦軍斬殺敵方8萬人,取得大捷,挫敗了這一次的五國合縱。公元前316年,秦軍攻滅了巴、蜀兩個小國(今四川省境內),接着大量移民,占領了巴、蜀,取得了日後順長江東下攻擊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楚國的有利的戰略地位,為日後滅楚創造了重要條件。公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後的廟號為慎靚王。

周赧王

姬延,(?——前255)前314年—前255年在位,周慎靚王之子,是東周的第25位國王,也是最後一位國王,是兩周在位最長的君主;但他在位時期,東周王室的影響力僅限於洛邑(現在的洛陽附近,當時是東周的首都)。早在他的祖父周顯王在位期間,秦國的勢力迅速膨脹,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時期,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所以無論周赧王是不是一個有道明君(從他的諡號上看不是),對於挽救危亡的周國都沒有什麼作用了。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公降秦盡獻其邑三十六城三萬,秦盡收其獻,歸其君於西周國。周赧王六十年(前255年),一百多歲的周赧王悲憤而死,周民東亡,秦取九鼎,後七歲,秦滅東周公國。

周順王

姬傑,前256年——前249年在位。

前256年,秦未立新天子,取九鼎置於咸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遷西周公於憾狐,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合縱伐秦,秦莊襄王呂不韋為大將,起兵十萬,執東周君而歸,盡收鞏城等七邑。遷東周公於陽人之地,然諸侯還有韓國、衛國、魏國、燕國、楚國、趙國、齊國、朝鮮國,周朝尚底滅亡,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後滅韓、魏、趙、楚、燕、齊六國,自以為統一天下。至公元前194年魏滿滅周代最後一個諸侯國朝鮮周朝才徹底亡,周朝至此徹底滅亡。

戰國時期最有實力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人稱「戰國七雄」。

參考資料

  1. 周武王,中華英烈祠
  2. 中國歷代帝王:周武王姬發,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3. 中國列代帝王 周武王-姬發,中國網
  4. 《探索發現》 20150623 《東方帝王谷》 第一集 見證文明,中央電視台
  5. 姬發,國學網
  6. 《詩經》史詩與周民族的歷史建構,中國社會科學網
  7. 《周易》的人生智慧漫談,光明日報
  8. 《舊制度與大革命》:革命不是文明的動力,鳳凰網
  9. 楊鵬評點史記人物:影響三千年 周武王的革命經驗(圖),鳳凰網
  10. 歷史上真實的姜子牙的身世背景嚇人:曾做過屠夫 女兒邑姜嫁給了周武王(圖) ,人民網
  11. 周武王封貔貅的傳說,中國網
  12. 周武王父子與麵條的傳說,中國網
  13. 周成王姬誦——周武王姬發之子,趣歷史
  14. 僖公·僖公二十六年,古詩文網8
  15. 舊唐書太宗本紀下,國學網
  16. 《《史記·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17. 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
  18.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八十五》引《帝王世紀》曰:(周康)王在位二十六年,崩。
  19. 見《通鑑外紀·卷三下·周紀一·康王》。
  20. 《史記·卷四·周本紀》: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
  21. 《史記·卷四·周本紀》: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22. 《左傳·昭公四年》:夏啟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蒐,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
  23.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第1251頁.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年. ISBN 7101002625. 
  24.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晉侯築宮而美,康王使讓之。
  25. 《新唐書·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賈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於賈,為賈伯,河東臨汾有賈鄉,即其地也。
  26. 見《尚書·周書·畢命》。
  27.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八十五》引《述異記》:廬山有康王谷,巔有一城,號為釗城…康王愛奇好異,巡歷名山,不遠而至…而山有康王之號,城又以釗爲稱,斯言將有徵。
  28.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四·南直六 蘇州府 松江府》:金山,(婁縣)府東南九十裏海中。《志》云:周康王築城處,後淪入海。
  29. 楊寬. 《西周史》第552至554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ISBN 7208045380. 
  30. 據《小盂鼎銘文》。
  31. 《左傳·昭公十二年》: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
  32. 《史記·卷四·周本紀》: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時,王道微缺。
  33. 《史記·卷四·周本紀》: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34. 《史記·卷四·周本紀》: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
  35. 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來氏銅器論夏商周世系及虞代問題》。
  36. 王卲 王出自鮮簋銘文,引自王輝:《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27頁。
  37. 《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長臂且多力,拯得王。」
  38. 《文選》卷四載左思《蜀都賦》:「昔周昭王涉漢,中流而隕,其右辛游靡拯王,遂卒不復還。周乃侯其子於西翟,實為長公。」《宋書·樂志一》:「周昭王南征,殞於漢中,王右辛餘靡長且多力,振王北濟。周公乃封之西翟,徙宅西河,追思故處作哥,始為西音。」
  39. 李勇. 《授時曆》對天再旦、天大曀的年代問題研究. 《文博》2001年 第2期 5 頁 46-49頁. 
  40. 從古至今出土的青銅器中,確定為周穆王時期的青銅器,有紀年的最多只到三十四年,尚未出現四十年以上的。
  41. 卷四 周本紀第四,中國社會科學網
  42. 卷一百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中國社會科學網
  43. 《文化大百科》 20140515 《穆天子傳》,CCTV央視網
  44. 《文化大百科》 20140515 《穆天子傳》,CCTV央視網
  45. 絲綢之路:人類文明交往的歷史足跡國新網
  46. 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來氏銅器論夏商周世系及虞代問題》。
  47. [http://www.guoxue.com/book/guoyu/0005.htm 卷五 魯語下 戰國·左丘明],國學網
  48. 周本紀,古詩文網
  49. 周本紀,古詩文網
  50. 史記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51. [http://www.guoxue.com/book/guoyu/0001.htm 《國語》卷一 周語上 戰國·左丘明],國學網
  52. 卷之三 仁智傳,中華五千年
  53. 毛詩正義/卷十七,搜狐網,維基文庫
  54. 孝王名辟方懿王弟在位十五年夀六十五,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55. 孝王方,懿王弟。,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56. 陝西春秋戰國都發生了那些歷史事件?,陝西文化網
  57. 史記 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58. 《史記集解·三代世表》:孝王方,懿王弟。
  59. 周孝王,中國文明網
  60. [http://db.cssn.cn/sjxz/xsjdk/zgjd/sb/zsl/sj/201311/t20131119_838424.shtml 史記 卷四 周本紀第四],中國社會科學網
  61. [http://db.cssn.cn/sjxz/xsjdk/zgjd/sb/zsl/sj/201311/t20131119_838423.shtml 史記 卷五 秦本紀第五],中國社會科學網
  62. 周孝王姬辟方簡介 在位6年即病死的西周皇帝,趣歷史
  63. 史記 卷五 秦本紀 第五》: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64. 今本竹書紀年 周孝王八年》:初牧於汧、渭。
  65. 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來氏銅器論夏商周世系及虞代問題》。由新出 公盨、逨氏銅器論夏商周世系——紀念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發表85周年. [2013-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9).  《周本紀》中的昭王、共王、孝王、夷王、厲王,逨盤銘文分別寫作邵王、龔王、考王、𢕌王、剌王,相同的例子還見於其它青銅器銘文。
  66. 後漢書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國學導航
  67. 史記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68. 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國學網
  69. 史記楚世家第十,國學網
  70. 王輝:《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06頁,「簋」。
  71. 江林昌《由新出遂公盨、來氏銅器論夏商周世系及虞代問題》。
  72. 據《中華通史》第一冊,章嶔
  73. 詩經·大雅·盪之什·韓奕》「韓侯取妻,汾王之甥。」鄭玄箋:「厲王流於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時人因以號之。」又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厲王名胡」。 王國維註:「居彘,有汾水焉,故又曰汾王」。
  74. 太平御覽,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75. 國語•周語上》
  76. 國立故宮博物院
  77. 77.0 77.1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八十五》:王於是進用賢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韓侯顯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張仲之屬,並爲卿佐。自厲王失政,獫狁、荊蠻交侵中國,官政隳廢,百姓離散,王乃修復宮室,興賢人,納規諫,安集兆民。命南宮仲邵虎方叔吉父並征定之,復先王境土,繕車徒,興畋狩,禮天下,喜王化復行,號稱中興
  78. 史記·卷四·周本紀》: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
  79. 史記·卷四·周本紀》: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
  80. 史記·卷四·周本紀》:厲王太子靜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仇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仇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
  81. 史記·卷四·周本紀》: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82. 82.0 82.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共和行政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83. 史記·卷四·周本紀》: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
  84. 《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
  85. 見《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六月》。
  86. 《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於襄。
  87.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為戎所殺。
  88. 《史記·卷五·秦本紀》: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宣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復予秦仲後,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89.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晉穆侯)七年,伐條…十年,伐千畝,有功。
  90.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後二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
  91. 《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厲王無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
  92. 見《詩經·大雅·盪之什·江漢》。
  93. 《毛詩序·大雅·盪之什·江漢》:《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能興衰撥亂,命召公平淮夷。
  94. 見《詩經·大雅·盪之什·常武》。
  95. 《今本竹書紀年·周紀》:王帥師伐徐戎,(大師)皇父、(司馬)休父從王伐徐戎,次於淮。
  96. 見《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采芑》。
  97. 詩經·大雅·盪之什·江漢》:於疆於理,至於南海
  98. 見《詩經·大雅·盪之什·嵩高》。
  99. 史記索隱·齊太公世家》引《地理志》:申在南陽宛縣申伯國也。呂亦宛縣之西也。
  100. 見《詩經·大雅·盪之什·韓奕》。
  101.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於鄭。
  102. 史記正義·周本紀》引括地誌云:古樊國仲山甫所封也。
  103. 新唐書·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楊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長父)封為楊侯
  104. 毛詩序·小雅·鴻雁之什·斯干》:《斯干》,宣王考室也。
  105. 詩經·大雅·盪之什·烝民》: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仲山甫徂齊,式遄其歸。
  106. 毛詩序·小雅·南有嘉魚之什·車攻》:《車攻》,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內脩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境土,脩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
  107. 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武公九年春,武公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故出令不可不順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順,民將棄上。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今天子建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宣王弗聽,卒立戲為魯太子。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以為魯後。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不干所問,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乃立稱於夷宮,是為孝公。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
  108. 史記·卷四·周本紀》:(周宣王)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109. 109.0 109.1 太平廣記·卷第一一九·報應十八(冤報)·杜伯》:杜伯名曰恆,入為周大夫宣王之妾曰女鳩,欲通之,杜伯不可。女鳩訴之宣王曰:「竊與妾交。」宣王信之,囚杜伯於焦,使薛甫司空錡殺杜伯,其友左儒九諫而王不聽。杜伯既死,為人見王曰:「恆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杜伯語告,祝曰:「始殺杜伯,誰與王謀之?」王曰:「司空錡也。」祝曰:「何以不殺錡以謝之?」宣王乃殺錡,使祝以謝之。伯猶為人而至,言其無罪。司空又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宣王皇甫曰:「祝也為我謀而殺人,吾殺者又皆為人而見訴,奈何?」皇甫曰:「殺祝以謝,可也。」宣王乃殺祝以兼謝焉,又無益,皆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為罪而殺臣也?」後三年,宣王圃田,從人滿野。日中,見杜伯乘白馬素車,司空錡為左,為右,朱冠起於道左,執朱弓彤矢,射王中心,折嵴,伏於弓衣而死。
  110. 今本竹書紀年·周紀》:王殺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晉。
  111. 國語·卷十四·晉語八·范宣子與和大夫爭田》:昔隰叔子違周難於晉國,生子輿為理…世及武子,佐文、襄為諸侯。
  112. 112.0 112.1 後漢書·卷八十七·西羌傳》:後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後五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
  113.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明年,王征申戎,破之。
  114. 史記·卷四·周本紀》:(周宣王)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國之師。
  115.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伐戎,為御。及千畝戰,奄父脫宣王
  116. 《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不修籍於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
  117. 見《國語·卷一·周語上·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118. 《史記·卷四·周本紀》: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
  119. 《國語·卷一·周語上·仲山父諫宣王料民》: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仲山父諫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協孤終,司商協民姓,司徒協旅,司寇協奸,牧協職,工協革,場協入,廩協出,是則少多、死生、出入、往來者皆可知也,於是乎又審之以事,王治農於籍,蒐於農隙,耨獲亦於籍,獮於既烝,狩於畢時,是皆習民數者也,又何料焉?不謂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惡事也。臨政示少,諸侯避之。治民惡事,無以賦令。且無故而料民,天之所惡也,害於政而妨於後嗣。」王卒料之。
  120. 史記·卷四·周本紀》: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
  121. 論衡·死偽篇》: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宣王將田於囿,杜伯起於道左,執彤弓而射宣王宣王伏而死。
  122. 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田於圃田,車數百乘,從數千,人滿野。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嵴,殪車中,伏弢而死。
  123. 列女傳·卷二·賢明傳·周宣姜後》:周宣姜後者,齊侯之女也…宣王嘗早臥晏起,後夫人不出房。姜後脫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其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見矣,至使君王失禮而晏朝,以見君王樂色而忘德也。夫苟樂色,必好奢窮欲,亂之所興也。原亂之興,從婢子起。敢請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實自生過,非夫人之罪也。」遂復姜後而勤於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興之名。
  124.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八十五》:是時,天大旱,王以不雨遇災而懼,整身修行,欲以消去之,祈於群神,六月乃得雨。大夫仍叔美而歌之,今《雲漢》之詩是也。
  125.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鎬。
  126. 通鑑外紀·第三卷之下·周紀一·宣王》:宣王三十年,有馬化為人。
  127. 古本竹書紀年·周紀》:周王三十三年, 有馬化為狐。
  128.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歷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
  129. 六書緣起》:周宣王太史籀,作篆十五篇,損益古文,或同或異。以其官,謂之史書;以其名,謂之籀文。李斯小篆興,別之曰大篆。漢建武時,已亡六篇,今國學《石鼓》,籀文之僅存者。
  130. 太平御覽·皇王部·卷八十五》:《瑣語》曰:宣王之元妃後,獻不恆期月而生,後弗敢舉。天子召問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體有不全,諸骨節有不備,者則可,身體全骨節備,不得於天子也,將必喪邦。」天子曰:「若而,不利餘一人,命棄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長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將以是棄周,雖棄之何益!」天子弗棄之。
  131. 史記·卷四·周本紀》: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昔自夏後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后宮。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宣王之時童女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餎於褒。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棄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
  132. 見《毛詩序·大雅·盪之什》。
  133. 見《資治通鑑·漢紀·卷十七·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
  134. 見《鹽鐵論·卷四·地廣》。
  135. 見《初學記·卷九·帝王部》。
  136. 見《奉平淮夷雅表》。
  137. 見《平安南頌》。
  138. 見《明季遺聞·自序》。
  139. 見《後漢書·卷六十一·左周黃列傳》。
  140. 見《明世宗實錄·卷四》。
  141. 見《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142. 見《東周列國志·第二回·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143. 搜神記》:周宣王三十三年,幽王生。是歲有馬化為狐。
  144. 學者錢穆在其着作《國史大綱》中指出「史公幽王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舉烽,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爲之數舉烽。及犬戎之,舉烽,諸侯救不至,遂殺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匈奴事耳。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了了也。」
  145. 年份有爭議,見平王東遷
  146. 清華簡推翻《史記》記載 「烽火戲諸侯」是戲說. 成都日報. 2012-01-13 [2013-04-19]. 
  147. 清華簡推翻「烽火戲諸侯」橋段,新浪網
  148. 墨子·卷一·親士第一》 ,國學網
  149.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國學網
  150.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國學網
  151.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國學網
  152.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國學網
  153. 《列女傳·卷之七·孽嬖傳》,中華五千年
  154. 太平御覽·卷八十五·皇王部十》,國學導航
  155. 周平王,中國國學網
  156. 《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為太子。」
  157. 通鑑外紀》卷三引《竹書記年》:「幽王死,申侯、魯侯(繒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並立。」
  158. 3小時穿越五千年之典出山西(十二):文侯勤王,新浪網8
  159.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160. 《太平御覽·卷八十五·皇王部第十》,國學導航
  161.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162. 桓陵秋草,西部在線
  163.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164.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165.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166.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167.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168.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國學網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