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郑成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图片来源:中时电子报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郑森,字明俨大木幼名福松,为南明政权的将领、后受南明桂王封为延平王隆武帝明朝国姓,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朱成功。因受永历帝敕封为延平王,而称郑延平。其孙郑克塽追谥为潮武王,后世则多尊称延平郡王开台尊王开台圣王开山王东宁王[1]等。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曾为海盗,后为南明水师将领,出身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安平镇(现分属中国福建省泉州市辖下的晋江市安海镇南安市石井镇[2],母田川氏出身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郑成功生于平户,六岁时回到闽南故乡,及长被送往金陵求学,成为监生。后继承发展父业,曾垄断福建和东洋的贸易,凡福建商船出海均需向郑氏纳税,因此与荷兰人的远东利益冲突(见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在明朝尚存时,尚与占据台湾西南部的荷兰人和睦共处。而在南明政权陷落后,郑成功的基地仅剩厦门金门,为其大军觅得其它据点,正好此时何斌向郑成功建议攻取台湾,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控制,以建立反清复明基地,郑成功遂禁止福建商船与荷兰人贸易,断其殖民利益大半,最终成功驱逐荷兰人在台湾西南部的殖民势力,以台湾西南隅为基地建立南明延平王政权。[3]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乃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海岛厦门金门。永历十五年(1661年)率军约2万5千人自金门料罗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东印度公司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开启南明延平郡王在台湾澎湖的统治,但不久即病死。郑成功死后,台湾民间陆续建立庙宇祭祀,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为重要。

称呼

自郑森被赐姓朱、改名成功后,为了避讳便以“国姓成功”自名,此后终身不改。民间多称为国姓爷;而非明朝臣民的日本人,因不避讳便以“朱成功”称之[注 1]。朱成功起兵时多自称“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朱成功对荷兰西班牙交涉时,多数自称“大明招讨大将军国姓”,有时也自称本藩。后世惯用的郑成功称谓,其实起于清廷将“朱成功”改为“郑成功”,在清朝史料常见“逆贼郑成功”、“海贼郑成功”等字样[5]。为此,台湾部份尊崇郑成功的人,便向台南市文献委员会提议,希望将郑成功正名为朱成功,然而因一般人已习惯称之郑成功,此提议并未被接受[6]

经历

早年经历

出生与童年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原为海盗,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日本人。当时的日本平户藩很重视郑芝龙,平户藩藩主松浦也送宅邸给郑芝龙,让他可以再来到日本时居住。

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认识当地女子田川氏,并结为夫妻

1624年8月27日(旧历: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宽永元年七月十四日),田川氏就在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产下郑森[7]。有传说指称,田川氏是在平户千里滨捡拾海贝、海菜时,忽然感到腹痛难忍,便急忙走到一块岩石上,就因此产下了她的长子郑森,而现在这块岩石被叫做“儿诞石”,至今仍然立于平户海边[8]。郑森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

返回中国

1628年年底,当时的福建巡抚熊文灿再度招安郑芝龙,成为“海防游击”。在郑森六岁的时候,才被接回泉州府晋江县安平镇(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安海成功小学校址[9]

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森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董友

崇祯十七年(1644年),进入南京国子监深造,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字“大木”[10]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闯王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是为甲申之变;随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清兵入关,击破李自成,进驻燕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九日,崇祯殉难消息传至淮安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至南京金陵,南京诸臣皆认为国家不可一日无君,议立新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张慎言高弘图姜曰广李沾郭维经、诚意伯刘孔昭司礼监太监韩赞周等在朝中会议,李沾、刘孔昭、韩赞周议定以福王朱由崧继统,祭告太庙并修武英殿。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七日甲申,南京礼部率百司迎福王于仪征

1644年6月19日,南京诸臣遂于南直隶首都金陵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五月(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金陵阁部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遭到杀害,弘光朝乃亡[11]

拥戴唐王朱聿键

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同年闰六月(清历为七月)改元“隆武[注 2]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森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赐国姓;这就是世称郑成功“国姓爷”的由来[注 3]

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顺治三年)起,郑成功领军多次奉命进出,与清军作战,颇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时,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隆武朝廷所在地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学士洪承畴为泉州武荣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郑芝龙三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著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归顺清朝。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率领约二十馀人到南安孔庙祭孔,焚烧儒服,向孔子痛哭发誓,曰:“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仅谢儒衣,祈先师昭鉴。!”[注 4][12],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降清后得保家业,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抗清决心。

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继承,明年改元永历

东南抗清

起兵抗清

隆武政权灭亡,郑成功避走金门,然后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注 5];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西历为隔年1月),郑成功在小金门(今日金门县烈屿乡),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明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原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退回海上。

同年,清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明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但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廷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隔年灭亡。

据《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记载,绍武帝死后,桂王朱由榔于1646年继任帝位(年号永历),但郑成功不知,隆武四年春正月拥立朱常清为监国。八月林察航海成功后郑成功始知永历帝已即位。朱由榔的使节在十月到,晋郑成功威远侯,郑成功奉朔改称永历,淮王逊位取消监国及年号。永历九年四月,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注 6],从此亦有人称成功为“郑延平”。

潮州之役

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队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税金,宛如军阀;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次第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已于隆武四年(1648年)随李成栋反清,但曾袭击施琅、郑鸿逵等部,也曾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军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之为难,与郑成功素有嫌隙。永历四年(1650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击之;郝部不敌,退守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清军再次攻入广东;郝尚久背腹受敌下负气降清,引清军入潮州城以抗郑军。郑军围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气低落,又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厦门攻守

永历四年(1650年,清顺治七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注 7]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府;郑成功奉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潮州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清顺治八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西历4月14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同年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今广东惠东)。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东石镇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同年五月,郑军大将施琅擅自处决郑成功麾下部将曾德,郑成功以此为由欲诛施琅全家;施琅虽在友人帮助下逃脱,但父亲、胞弟均遭处死。经此事件,施琅与郑成功结下大仇,乃再度降清。

漳州、海澄之役

永历五年(1651年,清顺治八年)下半年,郑军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市)等地战斗,获得了磁灶战役钱山战役小盈岭战役的胜利,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翌年(永历六年,1652年,清顺治九年)正月,清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朝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著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军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馀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一碗稀粥索价白银四两,居民老鼠麻雀树根树叶浮萍纸张皮革等物为食,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14],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史载“城中人自相食,百姓十死其八,兵马尽皆枵腹”[15]。永历六年(1652年,清顺治九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16];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镇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都在激战中阵亡。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17]。清军趁胜收复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县。

永历七年(1653年,清顺治十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双方都是以作为主战武器。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初七日(西历6月2日)五更,金砺下令以空炮掩护,派绿营打头阵,旗兵后续,填河攀栅蜂拥而来,企图一举登城,被郑营所拒。天亮以后,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海澄战役以后,金砺被清廷召回京师,双方再度处于相持局面。

与清议和

永历七年(1653年,清顺治十年)五月,清军两度大败后,顺治帝敕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成功不接受。八月,双方于泉安报恩寺内议和,郑军得以休兵筹措粮饷,稍事整顿。十一月,顺治帝再度敕封[18],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将,郑成功仍不接受[注 8]

永历八年(1654年,明清顺治十一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等地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沿长江进攻,直达金山寺,威胁江宁府城;但因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封地;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渡、郑荫跪求郑成功答应,但郑成功却说清廷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我若茍且受诏削发,则父子俱难料也”,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同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注 9];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同年十一月,清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设官改制

永历九年(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因为明昭宗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宁靖王朱术桂等明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19]。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定远大将军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州、泉州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门、厦门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处死苏茂黄梧杜辉,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将苏茂一人斩首,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金门、厦门等闽南沿海岛屿为主。但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走私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南岛人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反清复明情报组织洪门

鸥汀事件

有部分文献指出,由于郑军的阶级本性和清廷对沿海的封锁,郑军对攻陷的一些地区采取报复行为,例如:永历十年(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超过3000艘郑氏军队的舢板从海口溯中国大陆福安河而上,郑军一着陆便开始大为抢劫,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杀戮、强奸妇女、抓捕壮丁并且放火烧毁许多村镇。此次郑军滞留闽东长达十个月之久,直到1657年夏天才撤出[20]。同时,于潮州鸥汀寨屠杀了六万馀人,仅百馀人侥幸得生而已[21][22]

长江、南京之役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翌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江宁府城(原明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南一时震动,百姓纷纷剪去发辫脱去旗袍并哭声言道:“时久不见大明衣冠矣!”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遭到清军突袭,使明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潘庚锺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此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辉煌及重要一役,却是先盛后衰,大败收场,使郑成功反清大业受到重大挫折。

永历十四年(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馀人,取得厦门战役胜利,声威复振。[注 10]

清军动态

1661年2月5日,清顺治帝崩,皇三子玄烨继位。

郑氏降将黄梧向清廷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成功之父郑芝龙宁古塔(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菜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

退守台湾

攻取台湾

自从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在小金门(今金门县烈屿乡)起兵抗清后,郑军转战行省东南沿海,多次帮助明朝宗室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此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然而,统领数万人的大军抗清,却始终无法取得较大的根据地,郑成功被迫必须通过海外贸易筹备粮饷。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至东南亚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永历十年(1656年)到十四年(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23]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夺取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支配的台湾。

永历十五年(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当局于福尔摩沙岛西南建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今台南市安平区)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今台南市中西区)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ia[[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nl的条目]])。同年三月十四日(西历4月12日)和二十四日(西历4月22日),郑成功两次写信给揆一,令其投降。使者说:“此地非尔所有,乃前太师练兵之所。今藩主前来,是复其故土。”[24]后来《台湾通史》收录〈与荷兰守将书〉则与当时荷兰所记书信不同[25],因此〈与荷兰守将书〉被学者认为可疑甚至可能是杜撰的[26][27]。四月二日(西历4月30日),郑军经由鹿耳门水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赫克特(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

不久,永历十五年四月初六日(1661年5月4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

永历十五年五月十八日(1661年6月14日),郑成功改赤崁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天兴万年二县。

然而,虽然连雅堂先生并未特别注明〈与荷兰守将书〉的引用来源(但有注明使者携带书信日期),交战时期双方文件记录各说各话(为了利益或面子)的情形古今中外屡见不鲜,如明万历年间的“沈有容谕退红毛番碑”。[28]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nl的条目]])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永历十五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

永历十五年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战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

永历十五年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日耳曼裔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九日(1662年1月28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历经数次谈判。

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62年2月9日),荷兰大员当局终于向国姓爷屈服,退出台湾。

寓居台南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今宜兰县),南至琅峤(今屏东县恒春镇),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今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今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吕宋骚乱

郑成功于攻下台湾不久后,听闻在被西班牙人在菲律宾有杀戮与掠夺华侨的罪行,勃然大怒。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西班牙开始殖民统治菲律宾群岛;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和崇祯十二年(1639年),西班牙殖民当局两次屠杀在最大岛吕宋华侨华商,死亡人数高达五万馀人。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永历十一年(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通过意大利神父李科罗菲律宾的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29],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当他又听闻其子郑经厦门居然跟其幼弟的乳母陈氏私通,郑成功勃然大怒,命自己的堂兄郑泰斩杀郑经,郑泰因不忍与辈分关系而抗命。

死因之谜

郑成功患何种病症而死,缺乏真正病程的记载与医疗纪录,唯一能确定的是:发病的时间约在1662年5月1日,死亡的日期则是5月8日,年仅39岁。

道明会神父李科罗1676年的著作记载:“国姓爷罹患了严重的日射病,因为极度愤怒与痛苦,而啮咬手指、撕抓脸面,五天后便将灵魂交给了魔鬼。他直到临死之前仍然犯下许多骇人的行为,对于服侍他的人拳打脚踢,不断下令将人处死,最后脸上带著狰狞的表情死去。”[30]

邵廷采的《东南纪事》:“壬申五月,成功死于台湾。成功感风寒,月朔受谒,尚坐胡床,诸将不知其病。数日,卒,年三十九。”[31]

1713年出版的江日昇章回体小说《台湾外纪》记载:五月朔日,成功偶感风寒。但日强起登将台,持千里镜,望澎湖有舟来否。初八日,又登台观望。回书室冠带,请太祖祖训出。礼毕,坐胡床,命左右进酒。折阅一帙,辄饮一杯。至第三帙,叹曰:“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也!”以两手抓其面而逝。[32]

根据康熙时代作家夏琳所著之《闽海纪要》:“五月朔,成功感冒风寒;文武官入谒,尚坐胡床谈论,人莫知其病。及疾革,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成功投之于地;叹曰:‘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顿足抚膺,大呼而殂。”[33]

沈云于1836年所撰写的《台湾郑氏始末》:“五月癸酉朔,成功病,强掖黄安登将台,望彭湖,有船东至否?安曰:‘无之。梧、琅奸计,北既赤族,又将灭是。中冓事隐,安见显悦非为梧卖者?愿王勿疑,疑则左右皆义、禄、霸等。父子至亲且若是,他更何以自处’?成功益忿怒,狂走。越八日庚辰初八日,啮指而卒,年三十有九。”[34]

身后

后来,其子郑经也于永历二十四年(1670年)和二十五年(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郑经率军西渡中国大陆,支援福建耿精忠而未能实现。

轶事

国姓称呼

南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建受到郑芝龙的拥护,建立了隆武政权。郑芝龙随后将自己的儿子郑森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看到郑森后,十分赏识他的才华,将本朝的“国姓朱姓赐给郑森,并把原名“森”改为“成功”,寓意反清复明成功,从此,郑森就叫朱成功,普通百姓尊称他为“国姓爷”[35]

官爵

官位

  • 宗人府宗正协理宗人府事
  • 提督禁旅、仪同驸马都尉
  • 御营御武副中军勋戚、总统御营军务
  • 招讨大将军

爵位

  • 忠孝伯 - 受封于隆武二年三月(1647年)
  • 威远侯 - 受封于永历二年十月(1648年)
  • 漳国公 - 受封于永历三年七月(1649年)
  • 延平王 - 明昭宗于永历八年(1654年)八月敕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谦辞不受。九年(1655年)四月昭宗再次下诏并赍延平王册印至厦门,郑成功乃不再推辞受封为延平王。[注 6]
  • 潮王(辞未就) - 明昭宗于永历十一年(1657年)十一月敕封郑成功为潮王,郑成功谦无功辞不敢受。永历三十五年(1681年)四月郑克塽追谥其祖父为潮武王。[36]

朝政

永历八年(1654年)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次年,永历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郑任免各官,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至此,郑成功拥有闽浙部分辖土、民政、军事等权。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37]。郑成功同时将厦门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家族

祖辈

郑成功的高祖父是郑荣(乐斋);[38]曾祖父是郑瑢(西庭,另一说郑王容);[39]祖父郑士表(另一说郑绍祖),字毓程,号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

父母

父亲郑芝龙(1604年4月16日-1661年11月24日[40]),又名“一官”,号飞黄。为明末时期东南沿海武装海商集团之领导人,因从事海上贸易而致富,并组织强大的武力做为后盾,为后来明郑抗清实力的奠基人。

母亲田川氏(1602年10月3日-1647年1月5日[41]),是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人,她生于田川家,后来母亲改嫁给从中国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户的华人铁匠翁翊皇,她也成为翁翊皇的继女[42],因而亦作“翁氏”[43]。1646年郑芝龙降清后,她以剑切腹自杀身亡,时年45岁。

后宫

弟妹

  • 田川七左卫门,郑芝龙将他过继给妻子娘家。实际上是次子,所以又称为“田川次郎左卫门”,后人分姓“郑”及“福住”
  • 郑渡(《清史稿》作“郑世忠”),郑芝龙次子
  • 郑恩(《清史稿》作“郑世恩”),郑芝龙三子,字恩庆
  • 郑荫(《清史稿》作“郑世荫”),郑芝龙四子
  • 郑袭(《清史稿》作“郑世袭”),郑芝龙五子,号葵庵;康熙年间投诚清朝,钦命荣禄大夫头等兼管内阁大臣
  • 郑默(《清史稿》作“郑世默”),郑芝龙六子,后与父亲一同就戮
  • 郑婉,郑芝龙之女,嫁杨瑞琏

子女

王子

排行 封号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备注
1
延平王
郑经
1642年
1681年
王妃董氏
延平王妃唐氏
东宁第三任国王,英国人称之“福尔摩沙国王”。
2
辅政公
郑聪
哲顺
怡堂
王妃董氏
明鲁王女朱氏
策动东宁之变;康熙二十二年,授三品之职。(注:杨英“先王实录”第104叶记载:(永历)十二年(1658年)…船中失去...二,三舍,五舍三位。)
3
郑明
哲熙
熙之
王妃董氏
林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注:杨英“先王实录”第104叶记载:(永历)十二年(1658年)…船中失去...二,三舍,五舍三位。)
4
郑睿
哲圣
圣之
王妃董氏
早卒。
5
郑智
哲锡
锡之
王妃董氏
洪氏
失踪[45]。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6
郑宽
哲硕
硕之
林氏
1683年收朱术桂所书“风来竹有声”后,隐姓埋名于台湾,未被施琅献予北京。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46]
7
郑裕
哲益
益之
王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8
郑温
哲念
念斋
刘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9
郑柔
哲能
能之
洪氏
康熙二十二年,授四品之职。
10
郑发
哲奋
奋之
早卒。

王女

排行 封号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备注
1
县主
郑氏
仪宾柯良
2
县主
郑氏
仪宾甘孟煜
夫之父:崇明伯甘辉
3
县主
郑氏
仪宾洪允中
4
县主
郑氏
仪宾朱弘桓
夫之父:鲁王朱以海

王孙

排行 称号 生年 卒年 生母 配偶 备注
1
延平监国
郑克臧
1664年
1681年
陈昭娘
废妃陈氏
丈人为谘议参军陈永华
2
潮王
郑克塽
1670年
1707年
王妃冯氏
丈人为侍卫镇冯锡范
3
恭谨侯
郑克壆

后代

  • 台湾鱼类学家、樱花钩吻鲑的复育者郑守让(原名郑明能)为郑成功九代裔孙,是郑成功第六子郑宽的后代。[47]
  • 诗人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则为郑成功十一代裔孙。
  • 郑超英号拔甫,福建泉州永春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随钦差大臣沈葆祯赴台南府城,后因功叙奖升任道标都司守备、恒春营游击等官职,光绪十六年(1890年)官拜从二品安平水师副将。根据近年考证,郑超英系明延平王郑成功后人,参与台湾民主国乙未(1895年)抗日战争,为国捐躯。[48][49]
  • 现祭祀公业郑姓宗祠(目前通称郑成功祖庙(台南市中西区忠义路二段36号)产权所有人,现任工党主席郑昭明,据传为郑成功十三代裔孙。

墓葬及纪念

郑成功墓

郑成功死后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区);郑克塽降清迁居北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康熙皇帝对此下诏:“朱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并提赠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农历五月二十二日,郑成功、郑经父子迁葬福建省南安县康店乡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郑乐斋坟墓内。[50]也有说法称[51],为免台湾人起抗清之心,郑氏诸祖在台诸坟悉遭朝廷下令迁葬大陆

民间传说郑克塽为了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扰,护送郑成功灵柩从北京到固始郑家飨堂安葬。1970年固始汪棚乡大规模平坟还田时曾发现规模较大的“郑成功墓”,引起轰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墓葬被破坏;另一方面,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但此说并无具体证据支持。[52]

祀奉庙宇

命名纪念

当前中国大陆、台湾有些学校街道地名军舰等以郑成功的人名称号命名,大陆的河南省固始县也有一条街道以郑成功的名字命名,玆纪念;例如:

街道地名

学校

台南市国姓桥

剑井

其他

官方评价

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厦门起兵,自袭延平郡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之南明永历帝为正朔,而实际控制台湾之延平王政权,则成为南明抗清之最后一块领土。

永历三十二年(1680年)郑经及陈永华先后死去,权臣冯锡范拥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后施琅领清军攻克澎湖,郑克塽乃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降清。南明延平王政权统治台湾合计仅23年的时间而已。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台湾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53]

清朝

康熙帝曾说“朱成功明室遗臣,非吾之乱臣贼子”,也写下楹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赠与泉州三邑南安郑氏祖坟。然,清廷初期官方却将郑成功视为叛国海贼定义。

清末,为笼络台湾人清廷逐渐将郑成功形象定位为“忠义典范”。1874年,清廷派遣钦差大臣沈葆桢来台办理海防事务,沈葆桢在该年底与其他官员联名上奏,以郑成功“感时仗节,移孝作忠”之义,应属"为民表率",而奏请皇帝准为其建祠祭祀。此举,系有助于“正风励俗、正化人心”之效。翌年(1875年),光绪帝悉准其奏,正式在台为郑成功立祠,并由礼部忠节”。同年三月,沈葆桢拆除了旧的开山王庙,在原址重建福州式建筑式样之“延平郡王祠”一座。沈葆桢并亲写对联一副:“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刱格完人。”

自彼时起,郑成功即成为清廷所承认之模范人物。台湾重要官员包括刘铭传唐景崧等人,亦皆曾为延平郡王祠作赞颂楹联[注 11]

日本

台湾日本统治时期日本殖民当局以拥有大和民族血统之郑成功统治过台湾,以此解释日本统治台湾是继承遗储,合理化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当时在台湾的公学校曾教学童唱“郑成功之歌”[54]。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称为“开山神社”,并整修为神社样式,但其福州式建筑格局大致保留。战后国民政府再改回为延平郡王祠,并将原日式与福州式交杂之建筑全部拆除,改建为较高级别之宫殿式建筑并于入口牌楼加设国徽,以示为中华正统。

日本存在小中华思想且深受水户学影响,而水户学基于明朝遗臣朱舜水影响,使得日本史更重视大义名分论而发展为尊皇论。《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归。无论明治维新思想,亦或今日历代天皇系谱,无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体系下,对于明朝遗臣郑成功一生从事反清复明的功过,日人四方赤良评为: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鞑靼本蒙古一部落,为明朝中后叶时的外患,明朝时的汉人,通称住在长城以北的蒙古人女真人为鞑靼)。

传说和演绎

民间轶闻

金门县烈屿乡剑井

明末清初时,郑成功聚集部属于烈屿,会盟之前,率部抵小金门,于今湖井头附近登陆,进入下田村,借民屋驻足,因岛上缺乏河川湖泊,士兵缺水干渴,传说郑成功乃挥剑指地,掘井得泉,井水清澈甘美,逢旱不竭,并传端阳节午时若饮此水可避免瘴疫,后人称为“国姓井”,又名“剑井”。

郑成功是东海大鲸

郑成功起兵猖獗,有僧识其前因,语人曰:“此东海大鲸也”。问:“何时而灭”?僧曰:“归东即灭矣”。凡成功兵到处,海水皆暴涨。顺治辛丑攻台湾,红毛先梦见一人冠带骑鲸,从鹿耳门入;未几,成功突至,红毛遂遁。明年五月,其辖下人复梦一鲸,冠带乘马由鲲身出外海,而成功遽卒。正应“归东即灭”之语,异哉(“旧志”)![55]

寻三宝复明

有天,郑成功(下简称郑)到泉州的仙公庙去,问吕仙公,明朝有无中兴的可能。吕仙公托梦说:“你是明朝忠臣,若想中兴明朝必先到台湾取三宝:一个玉印、一件乌山柴、以及出米岩。”

玉印 版本一:
郑在台找寻玉石时途经打狗山,向一位仙翁打听,但仙翁却先请郑在洞穴里过一晚。隔天仙翁询问:“昨夜睡的床为何?”郑答:“石床”,仙翁叹道:“一切都是天意,不然您如此聪明,何将玉床误认为石床?”语毕送郑一条玉带。
版本二:
郑带少数将领前往玉山找寻玉石,但一行人整天下来,只见遍地石子,却无玉石。当一行人打算打道回府时玉山的土地公现身了,说未经许可,任谁都找不到玉石。

郑表明来意后,土地公却叹道:“当作佩玉尚可,但玉印恕难奉送,只因天意如此。”郑惊讶道:“只是要刻印章,有什么天意呢?”。见郑坚持,土地公勉为其难地随手捡起一块石头给郑,说也奇妙,当郑接过来时,瞬间石子变为玉石。然而等郑将玉石刻成印章后,每次盖在纸上却都是“南无观世音菩萨”。

乌杉柴 郑在阿里山时,找到三棵乌杉,其中两颗需约三十馀人才能围住,另外一颗小一点,但也要二十七、八人。第一天砍了树身的三分之一,但隔日见被砍的地方竟然自动愈合,像是没砍过一般。接连试了好几天皆如此,郑便祈神请求帮忙,当晚他梦见一老人对他说:“这三棵乌杉是神树,正果快修成了,谁砍,谁就会受伤。然而你之所以安然无恙,正是因为你是明朝忠臣,上天在保护你。若你一定要取乌杉柴,请筑檀祭杉,若该你得则会自动倒下…”隔日郑照其指点而做,正祭祀时忽然一声巨响,较小的乌杉倒下了。
出米岩 版本一:
郑途经大岗山时令士兵扎营,自己则去庙里拜祭,祈求早日得三宝以便复明。当晚郑就梦见观音佛祖托梦,佛祖带他四处游玩,并指点藏宝处,说道:“谷仓位于庙后面的岩穴中,左有千人斧,右有万人火。”,接著授与火斧的用法,嘱咐道:“产出的米只能在此食用,并照人数取之,不可多取。”

隔日,郑率兵去找寻,果然有米从岩穴流出,他便照佛祖授与的方法煮饭,全师粮食便足够。

版本二:
郑成功昔日在闽南听闻清水祖师凿岩出米之说,所以郑军乏粮时独自到清水岩祈祷,见到一小僧往庙后跑去,郑追去时,小僧即不见,面前有一锄头,上以朱砂书写:“廉饱贪饥”,郑领悟之后,立刻以锄头打破岩石,洞中随即流出白米。郑成功甚喜,携锄头回营,命督粮官率兵来取米。谁知督粮官手下小兵觉得流速太慢,又持刀斧挖大此洞,就再无白米了。

只是郑无法全得三宝,注定无法反清复明。

台北市剑潭

相传1660年代,郑成功及其所属军队行经此河段时,遇见神怪与神怪造成的大风浪,为伏怪,郑成功抛一身边宝剑,始降服神怪。后人为纪念此事件,故将该河段与所涵盖流域皆以剑潭命名。但经后人考证,此一民间传说并不确实。

台中市大甲区铁砧山

传说郑成功到诸罗山时,诸罗山土地公刚好新庙落成,郑成功向土地公拈香拜拜,当晚就梦到土地公向他托梦,如果要攻打番兵千万不要攻打铁砧山,郑成功是鲤鱼神转世投胎,而鲤鱼经过有如砧板的铁砧山,鱼碰到铁砧就被煮熟了,所以注定有此一劫,没想到郑成功铁齿不信邪,真的带兵经过铁砧山,虽然跪拜祈祷插剑取水,涌泉冒出而顺利脱困。但是,过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随之倒下,一命呜呼哀哉,不听土地公的话,就去见祖公了。

台中市大甲区剑井

郑成功北上抚番,然后被西边的大甲西社,南边的大甲东社原住民包围,北边是一个断崖,所以那边是没有退路,郑成功就跪著向上天祷告,祷告完以后剑一插,果然冒出水。 山顶竖立大型延平郡王石雕像,也兴建一座国姓庙,庙门对联“师驻此山千秋圣地,剑沉星井一脉名泉”,国姓爷神像坐山面海,笑看乡野传闻。

南投县草屯镇

据传为明末郑成功率军征番,驻军于此,兵士丢弃旧草鞋弃草鞋成墩,所以旧名“草鞋墩”

新北市莺歌区的鹦哥石
基隆市的仙洞


注释

  1. 这点可见于日本乞师时,郑成功寄给德川幕府的信件[4]
  2. 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翌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3. 郑肇基比郑成功早一天受赐国姓,但因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后来肇基出海投靠成功时遇海难身亡,故其事迹鲜见于史籍。
  4. 版本甚多,大同小异。如:“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谨谢儒服,祈先师昭鉴!” 、“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今为孤臣,昔为孺子,向背去留,各行各事,谨谢儒衣,惟先师圣鉴之!”或“今日孤臣,昔日孺子,向背去留,各有所是,谨谢儒服,祈先师昭鉴之!”
  5. 在南澳岛上有一棵“郑成功招兵树”,现在已经成为岛上的观光景点,传闻郑成功当时就是在这棵大榕树下阅兵
  6. 6.0 6.1 明朝的王爵,一字王号为亲王(如:福王),两字王号为郡王;郑成功受封的“延平王”为郡王阶级,书上常称其为“延平郡王”,但事实上“延平王”即等于“延平郡王”。 郑成功受封延平王的时间,各种史料记载多有出入,有永历三年、七年、八年、十一年、十二年等说法。如《南明史》第3559页载永历九年四月、《续明纪事本末卷七载永历十一年十二月。朱希祖著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综合各家之说并排除错误之处,认为其昭宗两次敕封郑成功延平王的时间,第一次当在永历八年八月,第二次受封则在永历九年四月。
  7. 《台湾外记》、《台湾郑氏记事》等文献多称郑彩、郑联为郑成功族兄;近年泉州市郑成功研究会根据族谱研究,发现两人与郑成功是叔侄关系[13]
  8. 最终,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时才受封海澄公。
  9. 郑、李两家在相约会师之时,即有连姻的约定。后因郑成功的女儿已经先许配给别人,于是郑成功将自己的侄女嫁与李定国的长子。
  10. 2004年,郑家后人提出厦门古书手抄本野史《延平郡王起义实录》,其中记载顺治于此役中遭郑成功炮毙,军威复振,顺势创造郑成功大军攻台的优势政治时机,但也种下日后郑成功父郑芝龙遭清朝斩首的祸因。但目前无其他史料证据支持此一说法,录于附注仅供参考。
  11. 刘铭传于1889年时作楹联:“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参考文献

引用

  1. 《东宁王》. 黑蛟子. 
  2. 《郑氏石井宗谱序》中说:“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田〕、于漳〔州〕、于潮〔州〕、于泉〔州〕,是不一其处。”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郑成功长孙郑克塽撰文、次孙郑克举勒石)云:“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
  3. 《福尔摩沙1662》郑麒杰 著 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出版
  4. 江树生. 《郑成功和荷兰人在台湾的最后一战及换文缔和》. 台北: 汉声. 1992: 60. 
  5. 洪瑞琴. 委员谢碧连提案 郑成功应正名朱成功. 自由电子报. 2008-08-18 [2013-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Chinese (Taiwan)). 
  6. 为郑成功正名 南市文献委员建议改名朱成功. 大纪元. 2008-09-16 [2013-04-17] (Chinese (Taiwan)). 
  7.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 谈古论今. 2011-09-03 [2014-01-17] (中文). 
  8. 孙芹. 《郑成功和他的日本母亲》. 《档案时空》. 01期. 
  9. 星塔郑成功读书处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9-02-12.
  10. 时涛; 宋岩.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1——南明永历帝时期台湾明郑政权及延平郡王郑成功》.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10700873 (中文). 
  11. 王唯唯. 拜谒史可法. 中国旅游报. 2011-03-14 [2014-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中文). 
  12. 泉州刺桐吟社选编,《泉州古今诗选》
  13. 郑成功族谱破译两大误传[失效链接]
  14. 顺治十年二月二十八日福建巡按王应元题本中说:“八年五月发难之初,属县无恙,军需能应。自十二月后,漳浦、海澄破而东南去矣。至扼江东之桥,断朝天之岭,长泰、南靖失而东北咽喉俱塞矣。城堡村寨尽为贼掠,一城孤注,四顾无援,迁延七月犹搜括仓储,派借绅民以支吾。迨浙闽援兵继进,兵马盈万,刍粮倍前,储蓄告匮,民力罄竭。八、九两月,每石米价贵至五百五十两,草根木叶鼠雀牛马搜索食尽,继之人肉。父子相食,爨不烟火者月余,病死、饿死、投水投缳而死,兵丁威取强夺棰楚而死,日以千百计。尸骨山积,秽闻数里。嗟此残民靡有孑遗矣。虎狼士卒晓夜鼎沸,金帛珠玉,腰缠索满,犹有醉酒酣歌以娱其主将者。前无战气,后无守心,使大兵稍迟数日,则城社不为丘墟,文官不为齑粉者鲜矣。”(《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
  15. 《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第七十五页《查明漳州解围功次残件》。
  16. 顺治九年十月福建巡按王应元揭帖中说,金砺“于九月初十日由省城(福州)进发,闻二十六日已直抵漳境矣”。(《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
  17. 福建巡抚佟国器在顺治十年十二月初二日《三抚捷功奏疏》称“为恭报大兵抵漳,解围获捷,仰慰圣怀事”题本中说:“夫漳围之解在于顺治九年十月初三日也。先该各大人率兵临泉,与杨提督商度进发。遂于九月二十八日兵马抵漳。初二日进剿,初三日贼窜,围解。”
  18. 《清史稿》卷一百六十八.表八.诸臣封爵世表一
  19. 2004,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朱术桂”条目,页303。台北:文建会。
  20. 张先清《17世纪欧洲天主教文献中的郑成功家族故事》,《学术月刊》2008年3期,第131-142页:“1656年基督降临节的第四个主日,大大小小超过3000艘的国姓的舢板从海口溯福安河而上。当他们刚一著陆,这些海寇们立即开始蛮横地洗劫该地。他们抢夺一切东西,不分男女老幼肆意杀戮。他们强奸妇女,抓捕壮丁。最后,他们放火烧毁了许多村镇。远远就能望见陆地上令人可怖的浓烟。”
  21. 《潮州志》,大事志,清,第十页:“十一月闽兵屠鸥汀,十月二十八日,成功统舟师南下,十一月朔至南澳,陈豹曰:‘欲攻惠、潮,防苏利、许龙,不如先取鸥汀。’乃以黄廷为帅,林胜为先锋,分拨诸镇入揭阳、潮阳,以分其势,成功逐回厦门。十一月二十三日,黄廷令造木牌遮身,以铁锹掘寨脚,堆积火药、地雷,火发寨崩十馀丈,而甘辉约寨中人为内应,寨遂陷,屠男女六万馀人,活者仅百馀人而已。”
  22. 郑绪荣《郑成功在潮州活动资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第390-391页
  23. 陈锦昌,2004,《郑成功的台湾时代》,p.053-073。台北:向日葵文化。
  24. 陈昭瑛. 《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 台湾: 正中书局. 1998-04-01. ISBN 9789860197495 (中文(繁体)‎). 
  25. Davidson, James Wheeler.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U.S.A: London and New York : Macmillan & co.; Yokohama [etc.] Kelly & Walsh, ld. 1903 (英语). 
  26. 吴密察. 《台湾通史:唐山过海的故事》. 台湾: 时报文化出版社. 2012-10-22. ISBN 9789571356433 (中文(繁体)‎). 
  27. 汤子炳台湾史纲》引
  28. 全台第一碑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 澎湖时报. 2006-07-19 [2015-01-28] (中文). 
  29. 骆芬美. 被误解的台湾史: 1553~1860之史实未必是事实. 时报文化. 2013年2月22日: 128 [2017-05-06]. ISBN 9571357286 (中文). 
  30. 欧阳泰,《决战热兰遮:欧洲与中国的第一场战争》(台北市:时报文化,2012),页343-344。
  31.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6%9D%B1%E5%8D%97%E7%B4%80%E4%BA%8B/%E5%8D%B7%E5%8D%81%E4%B8%80
  32.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8%87%BA%E7%81%A3%E5%A4%96%E7%B4%80/%E5%8D%B712
  33.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96%A9%E6%B5%B7%E7%B4%80%E8%A6%81/%E5%8D%B7%E4%B9%8B%E4%B8%8A
  34. 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23295
  35. 颜清湟; 庄国土. 清朝对华侨看法的变化. 《南洋资料译丛》 ,. 1984 (3) :81-91. 
  36. 郭弘斌:《郑氏东宁王国年表》
  37. 许雪姬总策划,《台湾历史辞典》,“朱术桂”条目,页303。台北:文建会,2004。
  38. 解读新发现的郑成功族谱,《厦门晚报》,2002年6月30日。
  39. 郑芝龙伯母黄氏墓志读后记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9-19,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2006年9月22日。
  40. 见《台湾外纪》。
  41. 见《南明史》、《郑氏族谱》。
  42. 汤锦台《开启台湾第一人郑芝龙》,页七十五。
  43. 譬如郑克塽所撰《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就称“曾祖母翁”;清代江日昇著《台湾外记》也称成功生母为翁氏。
  44. 见《郑氏族谱》。
  45. 杨英“先王实录”第104叶记载:(永历)十二年(1658年)…船中失去...二,三舍,五舍三位。
  46. 郑守让 自称郑氏10代孙【联合报╱记者吴淑君/宜兰报导】 2009.03.08 02:12 am
  47. 《时报周刊》2007年7月16日报导。
  48. 陈文纬主修、屠继善总纂,《恒春县志》卷三,台湾恒春县地方史志,1894年。连雅堂著,《台湾通史》卷四 独立纪,台湾通史社出版发行,1920年。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49. 郑成功史料“百年孤本”发现始末,《厦门海峡生活报》2006年10月10日报导。
  50. 陈锦昌,2004,《郑成功的台湾时代》,p.301-302。台北:向日葵文化。
  51. 民族英雄郑成功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5.
  52. 追问扑朔迷离的固始“郑成功墓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4-05-26.
  53. 然而在1870年代的中日“番地”管辖权争议以前,清的统治范围与明郑同样,不及台湾全岛。
  54. 台湾总督府编,《公学校唱歌 第四、五、六学年用》,1935。
  55. 谢金銮, [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dhism/tb/mq/g2_12.html 续修台湾县志/卷一 地志/丛谈 页三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