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第二卷序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本草纲目[1](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著。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 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 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目录
第二卷 序列
书籍简介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2]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3]
内容索引
草部
甘草、荠苠、桔梗、长松、黄精、萎蕤、知母、肉苁蓉、列当、赤箭(天麻)、苍术、狗脊、巴戟天、远志、仙茅、玄参、地榆、丹参、紫参、紫草、白头翁、三七、黄连、胡黄连、黄芩、秦艽、茈胡、前胡、防风、独活、升麻、苦参、延胡索、贝母、石蒜、白茅、龙胆、细辛、及己、徐长卿、白薇、白前、锦地罗、檀香、锁阳、铁线草、当归、蘼芜、蛇床、白芷、芍药、牡丹、木香、甘松香、杜若、高良姜、郁金、姜黄、补骨脂、益智子、缩砂密、白豆蔻、豆蔻、荆三棱、莎草香附子、藿香、零陵香、兰草、泽兰、马兰、香薷、假苏、薄荷、水苏、菊、野菊、艾、茵陈蒿、青蒿、白蒿、茺蔚、夏枯草、刘寄奴草、青葙、鸡冠、红蓝花、番红花、燕脂、续断、苎麻、大青、小青、蠡实、恶实、箬、芦、甘蕉、灯心草、木贼、麻黄、地黄、牛膝、紫菀、麦门冬、萱草、淡竹叶、鸭跖草、葵、蜀葵、龙葵、酸浆、蜀羊泉、败酱、款冬花、鼠曲草、决明、地肤、瞿麦、王不留行、葶苈、车前、马鞭草、蛇含、鳢肠、连翘、蓝、青黛、甘蓝、蓼、荭草、虎杖、蒺藜、谷精草、海金沙、半边莲、紫花地丁、见肿消、大黄、商陆、防葵、大戟、泽漆、甘遂、续随子、莨菪、蓖麻、藜芦、附子、天雄、侧子、漏篮子、乌头、白附子、虎掌、半夏、蚤休、鬼臼、射干、玉簪、凤仙、坐拿草、曼陀罗花、羊踯躅、芫花、莽草、茵芋、石龙芮、钩吻、使君子、木鳖子、番木鳖、马兜铃、预知子、牵牛子、旋花、紫葳、王瓜、葛、天门冬、百部、何首乌、萆解、土茯苓、白蔹、山豆根、黄药子、白药子、威灵仙、茜草、防己、通草、通脱木、白英、乌蔹莓、络石、木莲、忍冬、泽泻、羊蹄、酸模、菖蒲、菰、水萍、苹、萍蓬草、水藻、海藻、昆布、石斛、骨碎补、石韦、金星草、景天、虎耳草、石胡荽、酢浆草、地锦、陟厘、昨叶何草、卷柏、石松、马勃。
木部
柏、丁香、松、杉、桂、木兰、辛夷、降真香、楠、樟、钓樟、枫香脂、没药、骐竭、安息香、龙脑香、樟脑、檀香、芦荟、乌木、苏方木、芜荑、榆、白杨、水杨、树柳、柳、榉、诃黎勒、无患子、皂荚、合欢、秦皮、槐、楝、海桐、罂子桐、梧桐、桐、楸、漆、椿樗、杜仲、檀、蘖木、桦木、棕榈、巴豆、大风子、阿魏、相思子、桑、柘、楮、枸橘、栀子、酸枣、白棘、蕤核、山茱萸、胡颓子、金樱子、郁李、鼠李、女贞、冬青、枸骨、卫矛、南烛、五加、石南、牡荆、紫荆、木槿、木芙蓉、接骨木、茯苓、琥珀、猪苓、雷丸、桑上寄生、竹、竹黄
火部
谷部
胡麻、大麻、小麦、大麦、雀麦、荞麦、稻、粳、籼、稷、黍、蜀黍、玉蜀黍、粱、粟、参子、稗、罂子粟、阿芙蓉、大豆、黄大豆、赤小豆、绿豆、豌豆、豇豆、扁豆、刀豆、豆腐、蒸饼、曲、神曲、红曲、饴糖、酱、醋、酒、烧酒、糟
果部
李、杏、巴旦杏、梅、栗、乌芋、梨、木瓜、楂子、枣、山楂、林檎、柿、榅柏、橘、柑、橙、安石榴、枸橼、枇杷、杨梅、柚、银杏、胡桃、樱桃、橡实、槲实、荔枝、阿月浑子、橄槛、榧实、海松子、龙眼、椰子、波罗蜜、无花果、槟榔、枳、秦椒、蜀椒、马槟榔、毕澄茄、盐麸子、胡椒、甜瓜、西瓜、葡萄、茗、猕猴桃、甘蔗、沙糖、莲藕、芰实、芡实、石蜜、慈姑
鳞部
龙、吊、鲮鲤、石龙子、守宫、蛤蚧、蛇蜕、蚺蛇、白花蛇、乌蛇、水蛇、石首鱼、鲥鱼、鲫鱼、鳜鱼、金鱼、鳢鱼、鳗鲡鱼、鳅鱼、黄颡鱼、乌贼鱼、虾、海马、鱼子、鲤鱼、青鱼
兽部
狗、羊、牛、马、驴、驼、阿胶、黄明胶、牛黄、狗宝、虎、豹、象、犀、野猪、熊、羚羊、鹿、麋、麝、灵猫、猫、兔、水獭、鼠、猕猴
禽部
鹤、鹈鹕、鹅、凫、雉、雀、伏翼、寒号虫、斑鸠、乌鸦、鹊、鹰、鹗
虫部
蜂蜜、蜜蜡、蜜蜂、土蜂、露蜂房、艺翁、虫白蜡、螳螂桑螵蛸、蚕、原蚕、九香虫、樗鸡、斑蝥、芫青、葛上亭长、地胆、蜘蛛、壁钱、蝎、水蛭、蛆、蛴螬、蚱蝉、蝉蜕、蜣螂、天牛、蝼蛄、萤火、衣鱼、鼠妇、蜚蠊、蜚虻、蟾蜍、蛤蟆、蛙、蜈蚣、蚯蚓、蜗牛、蛞蝓、蛔虫
介部
水龟、玳瑁、鳖、蟹、牡蛎、蚌、真珠、石决明、海蛤、蛤蜊、车渠、贝子、淡菜、田螺、蜗螺
菜部
韭、葱、薤、蒜、葫、芥、白芥、芜菁、莱菔、生姜、干姜、胡荽、菥、鸡肠草、苜蓿、苋、马齿苋、苦菜、莴苣、翻白草、蒲公英、蕺、蕨、薇、翘摇、鹿藿、藜、芋、薯蓣、甘薯、百合、竹笋、茄、壶卢、苦瓠、石花菜、冬瓜、南瓜、胡瓜、丝瓜、苦瓜、紫菜、鹿角菜、龙须菜、睡菜、芝、木耳、皂荚蕈、香蕈、蘑菰蕈、土菌、地耳、石耳
水部
露水、明水、冬霜、腊雪、夏冰、半天河、流水、井泉水、醴泉、温汤、盐胆水、地浆、热汤、浆水
人部
金石部
银、自然铜、铜青、铅、铅霜、粉锡、铅丹、密陀僧、铁、铁粉、铁落、铁精、白石英、水银、水银粉、粉霜、银朱、灵砂、雄黄、雌黄、石膏、滑石、不灰木、五色石脂、炉甘石、无名异、石钟乳、石脑油、石炭、阳起石、代赭石、禹余粮、空青、曾青、绿青、扁青、石胆、砒石、金星石、礞石、花乳石、金牙石、石燕、食盐、卤碱、凝水石、玄精石、朴硝(马牙硝)、玄明粉、硝石、石硫磺、石硫赤、矾石、绿矾、黄矾
作者简介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现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明以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 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难。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之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修养,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著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熏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压。这股势力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换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道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迎接科举考试。。。。。。
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伟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尊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1956年科学家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医史文献
五十二病方 | 灵枢经 | 素问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针灸甲乙经 |
脉经 | 肘后备急方 | 刘涓子鬼遗方 | 雷公炮炙论 | 神农本草经集注 |
黄帝内经太素 | 诸病源候论 | 备急千金要方 | 新修本草 | 千金翼方 |
本草拾遗 | 食疗本草 | 外台秘要方 | 食医心鉴 | 海药本草 |
太平圣惠方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圣济总录 | 本草衍义 |
圣济经 | 小儿药证直诀 | 伤寒明理论 | 幼幼新书 | 宣明论方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儒门事亲 | 妇人大全良方 |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脾胃论 |
仁斋直指方 | 外科精要 | 洗冤录 | 兰室秘藏 | 秘传眼科龙木论 |
汤液本草 | 瑞竹堂经验方 | 饮膳正要 | 世医得效方 | 十四经发挥 |
格致余论 | 局方发挥 | 回回药方 | 丹溪心法 | 普济方 |
救荒本草 | 本草品汇精要 | 名医类案 | 古今医统大全 | 医学纲目 |
本草纲目 | 万密斋医学全书 | 赤水玄珠 | 万病回春 | 针灸大成 |
证治准绳 | 寿世保元 | 外科正宗 | 医贯 | 济阴纲目 |
景岳全书 | 类经 | 霉疮秘录 | 温疫论 | 审视瑶函 |
医方集解 | 汤头歌诀 | 外科证治全生集 | 医宗金鉴 | 临证指南医案 |
幼幼集成 | 喉科指掌 | 串雅内编 | 串雅外编 | 徐灵胎医学全书 |
本草纲目拾遗 | 续名医类案 | 竹林寺女科 | 温病条辨 | 疡科心得集 |
傅青主女科 | 医林改错 | 验方新编 | 植物名实图考 | 理瀹骈文 |
血症论 | 重楼玉钥 | 新针灸学 | 黄帝 | 神农 |
岐伯 | 医和 | 扁鹊 | 淳于意 | 张仲景 |
华佗 | 王叔和 | 皇甫谧 | 葛洪 | 雷NFDC4 |
陶弘景 | 徐之才 | 巢元方 | 杨上善 | 孙思邈 |
王焘 | 陈藏器 | 鉴真 | 王冰 | 庞安时 |
钱乙 | 唐慎微 | 寇宗奭 | 成无己 | 许叔微 |
刘昉 | 陈言 | 张元素 | 宋慈 | 陈自明 |
李迅 | 刘完素 | 张子和 | 李杲 | 杨士瀛 |
罗天益 | 齐德之 | 危亦林 | 朱震亨 | 忽思慧 |
王好古 | 倪维德 | 滑寿 | 汪机 | 薛己 |
万全 | 高武 | 徐春甫 | 李时珍 | 杨继洲 |
孙一奎 | 方有执 | 龚廷贤 | 王肯堂 | 吴昆 |
陈实功 | 张景岳 | 喻昌 | 吴有性 | 傅仁宇 |
赵献可 | 傅山 | 汪昂 | 张璐 | 叶桂 |
尤在泾 | 薛雪 | 王洪绪 | 吴谦 | 徐大椿 |
赵学敏 | 郑梅涧 | 陈修园 | 吴瑭 | 王清任 |
费伯雄 | 王旭高 | 吴尚先 | 王士雄 | 药王 |
医圣 | 疾医 | 疡医 | 食医 | 太医 |
医博士 | 针博士 | 按摩博士 | 咒禁博士 | 太医署 |
太医局 | 太医院 | 尚药局 | 御药院 | 和剂局 |
惠民局 | 十三科 | 大方脉 | 杂医科 | 小方脉 |
风科 | 产科 | 眼科 | 口齿科 | 咽喉科 |
正骨科 | 金疮肿科 | 针灸科 | 祝由科 | 禁科 |
金元四家 | 温病学派 | 砭石 | 刺禁 | 灸禁 |
本草 | 医经 | 诊籍 | 明堂图 | 麻沸散 |
五石散 | 寒食散 | 人痘接种术 | 厘 | 分 |
钱 | 两 | 斤 | 合 | 升 |
寸 | 尺 | 炮炙 | 修事 | NFDC5咀 |
炼丹术 | 煮散 | 平旦服 | 七方 | 大方 |
小方 | 缓方 | 急方 | 奇方 | 偶方 |
重方 | 十剂 | 宣剂 | 通剂 | 补剂 |
泄剂 | 轻剂 | 重剂 | 滑剂 | 涩剂 |
燥剂 | 湿剂 | 八阵 | 补阵 | 和阵 |
攻阵 | 散阵 | 寒阵 | 热阵 | 固阵 |
因阵 | 八法 | 汗法 | 吐法 | 下法 |
和法 | 温法 | 清法 | 消法 | 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