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秦国历代君王”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回退人间百态 (讨论)做出的 1 次编辑,到由风清扬做出的前一个修订版本)
1个标签撤销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没有差异)

2022年8月23日 (二) 06:13的最新版本

目录

秦非子

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西周犬丘人。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继任君位。

人物生平

善于养马

秦非子的祖先是上古部族首领颛顼。其先祖伯益辅佐舜帝驯服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来伯益的后代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即为嬴姓赵氏

周孝王时期(前897年―前886年),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欢马和牲畜,善于喂养繁殖。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

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视马匹饲养情况,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非子极会养马,马只要一经他手,就会又肥又俊。周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周孝王问到养马之道,非子对答如流,对于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周孝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便让非子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

赐封秦地

非子接受任命之后,尽职尽责,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量就大大增加了,而且他养的马雄峻无比,周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非子的功劳,周孝王想让非子继承其父大骆的宗脉。申侯的女儿是大骆的妻子,生有儿子成。

申侯便向周孝王说:"从前,我们先祖住在骊山生下一个女儿,成为戎胥轩的妻子,生下中潏,因有亲戚关系,而中潏归附周朝,保卫西部边垂,西部边垂也因而和睦。现在我把女儿嫁给大骆,生下嫡子再次联姻,西戎都归服,所以您才坐稳王位。求您仔细考虑一下。"于是周孝王说:"从前伯益舜帝主管牲畜,牲畜繁殖得很好。

所以封有土地,赐姓嬴。现在他的后人也替我养马,我就分给他土地,让他作为一个附庸国。"便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而且也不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成做大骆的宗脉,以便与西戎和睦。[1]


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非子死后,其子秦侯继任秦国国君之位。[2]

主要成就

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 不过非子只是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等到秦襄公时,才正式列为诸侯。

历史评价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3]

秦侯

秦侯嬴姓秦氏,其名失传,秦非子之子,秦侯于公元前857-公元前848年在位,是秦国第二任国君,名字已失传。《史记》记载,他在位十年,史书上很少有关于他的记载,只知道他是秦非子之子,其子为秦公伯[4]

家庭成员

父亲

秦非子:即嬴非子秦国开国君主。颛顼伯益后裔,伯益因助治水有功,又助训练鸟兽,舜赐姓嬴姓。《史记》载,秦人先祖"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召使主马,马大蕃息。周孝王时封嬴非子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分土为附庸,保西陲,延续嬴姓的祭祀,号曰秦嬴[5]

儿子

秦公伯:秦侯之子。在位仅三年,史书上很少有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秦非子之后。

孙子

秦仲:秦公伯之子,在位二十三年。



秦公伯

秦公伯(?-前845年),西周时期秦国君主。秦侯之子。仅在位三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秦非子之后,其子为秦仲[6]

人物介绍

秦公伯:秦侯之子。嬴姓,其名失考。在位3年。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大略知道他是秦侯秦非子之后,其子为秦仲

公元前847年―公元前845年在位。

前任:秦侯(公元前857年―公元前848年在位)

继任:秦仲(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

家庭成员

祖父:秦非子

父亲:秦侯

儿子:秦仲


秦仲

秦仲(?―公元前822年),嬴姓,名不详,秦公伯之子 ,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44年―公元前822年在位。公元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大夫,令其率军进攻西戎。公元前822年,秦仲在与西戎交战中,战败阵亡。秦仲死后,由其长子秦庄公即位。

人物生平

继承君位

前845年,公伯去世,其子秦仲继位。[7]

族人遭杀

秦仲三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2年),由于周厉王姬胡残暴无道,实行暴政、苛政,致使百姓、诸侯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此时西戎(泛指西方部落)趁机入侵周王朝,进行抢夺掳掠,竟然进入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杀害秦仲高祖父大骆的族人。

伐戎阵亡

前842年,周厉王无道,诸侯反叛。西戎反叛王室,灭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大骆一族。[8]

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大夫,命他攻打西戎[9]

前822年,秦仲战死于西戎秦仲有子五人,长子秦庄公继位。[10]周平王时追念秦仲之功,封秦仲少子公子康夏阳陕西省韩城市南),建立梁国[11]

为政举措

秦仲在位时期,秦国得到车马、礼乐和服侍的臣子,从此使秦国开始逐渐强大起来。[12]

趣闻轶事

西周末年,郑国国君郑桓公史伯询问姜姓嬴姓诸侯中哪个国家会强盛,史伯回答说:"国土广大而且国君有德行的国家差不多都能强盛,秦仲齐侯吕购姜姓嬴姓中的俊杰,而且还是大国,恐怕他们将强盛吧?" 郑桓公十分赞同史伯的话。

历史评价

郑桓公曾向史伯询问姜姓嬴姓诸侯中哪个国家会强盛,史伯回答说:“国土广大而且国君有德行的国家差不多都能强盛,秦仲(嬴姓)和齐庄公姜姓)是人中俊杰,又是大国,恐怕他们该强盛吧?”郑桓公十分赞同史伯的回答。[13]

史料记载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

后世纪念

东周初年,周平王姬宜臼追念秦仲的功劳,于是将秦仲的小儿子公子康封在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建立梁国 ,爵位为伯爵 ,史称梁康伯

家族成员

长辈

曾祖父:秦嬴(秦非子)。

祖父:秦侯

父亲:秦公伯

母亲:孟姬

子孙

儿子

秦仲生有五子,长子秦庄公 、少子梁康伯(公子康) ,其余三子名不详。

孙子

世父,秦庄公长子。

秦襄公世父之弟。

秦庄公

秦庄公(?―公元前778年),嬴姓秦氏,《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记载名其,秦仲长子,西周时期诸侯国秦国国君,公元前821年-公元前778年在位。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仲西戎攻杀,太子其即位,是为秦庄公

人物生平

继任君位

秦仲二十三年(公元前822年),秦庄公的父亲秦仲在讨伐西戎的战役中阵亡 ,秦庄公于是继任国君之位,成为秦国第五任国君[14][15]

击败西戎

秦庄公元年(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召见秦庄公兄弟五人,派给他们七千士兵,让他们率领前往讨伐西戎秦庄公一战击败西戎周宣王于是封秦庄公西垂大夫,并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之地赐给秦庄公[16]

因病去世

秦庄公居住在先祖故地西犬丘,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名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死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不敢进城安居。",于是率军攻打西戎,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秦襄公

秦庄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78年),秦庄公去世,秦襄公继任国君之位。

历史评价

左丘明:"及平王之末,而代兴,秦景、襄(秦庄公、秦襄公)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齐前庄公齐僖公)于是乎小伯,楚蚠冒(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

不同观点

李学勤根据《不其簋铭文》所记载前816年周宣王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下不其率兵追击败退至洛水猃狁,取得胜利。推断不其即秦庄公,(不其)应为(示其)即祺。[17]杨宽也赞同此观点。[18]

秦襄公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19]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犬戎所杀,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国君位置让给秦襄公。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20]同年,西戎包围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公子世父率军迎击,被西戎俘虏。过了一年多西戎才放还公子世父[21]

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人物生平

发展国力

秦人祖居东方。西周初年,嬴姓一支西迁,游牧于渭水流域。后因秦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秦地(今甘肃天水)封给非子西周晚期,秦仲诛伐西戎有功,获封西垂大夫,后传位长子秦庄公秦襄公秦庄公次子,其长兄世父知其有雄心壮志,于是将太子之位让给秦襄公

秦庄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78年),秦庄公去世,秦襄公即位。当时,戎狄之势仍非常强大,直接威胁秦国的基业之本。另一方面,秦国仅为"大夫"之职,只有卖命效力的义务,并未得到周王室的信任。秦襄公深知秦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稍有不慎将会导致灭种之祸。秦襄公审时度势,于秦襄公元年(公元前777年),将其妹穆嬴嫁与西戎丰王为妻 </ref>同年,西戎包围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公子世父率军迎击,被西戎俘虏。过了一年多西戎才放还公子世父。[22],秦襄公的决策显示出他的敏锐判断力和战略眼光[23]

始封诸侯

周幽王在位期间政治腐朽,为博宠爱的妃子褒姒一笑多次用烽火戏诸侯的方式将诸侯军队骗至京师,致使诸侯众叛亲离。周幽王还想废申后之子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之子伯服。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犬戎进攻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周幽王命士兵点起烽火召集诸侯救援,但诸侯没有派兵,周幽王骊山下被犬戎杀死。秦襄公率兵救援,立有战功。周幽王死后,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骚扰,将都城东迁到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嘉奖秦襄公之功,封其为诸侯,并向秦襄公承诺说:“西戎不讲道义,侵占我岐山沣河的土地,秦国人如果能赶走西戎,那么被占领的土地就归秦国所有”。秦襄公秦国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秦襄公随后与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互致聘问献纳之礼。[24][25]

秦襄公成为诸侯后,居住于西垂宫[26]他认为嬴秦家族是白帝少昊氏的后代,于前770年建西畤,用黑鬃赤身的小马、黄牛、公羊各一匹祭祀白帝[27][28]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垂(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继位,其子秦文公继位。[29][30]

伐戎去世

尽管秦人获得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建国之初,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实际上布满戎、狄部落,秦国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不断壮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几年的斗争,均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襄公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连年向戎、狄发动进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终于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退回"西垂"故地。

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讨伐西戎,打到岐山时突然去世,其子秦文公继位。

历史评价

左丘明国语》:"及平王之末,而代兴,秦景、襄(秦庄公、秦襄公)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齐前庄公齐僖公)于是乎小伯,楚蚠冒(楚蚡冒)于是乎始启濮。"

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31]

司马贞史记索隐》:"襄公救周,始命列国。金祠白帝,龙祚水德。

秦文公


秦文公(?―公元前71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襄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

秦文公在位时期,设史官以纪事;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制定罪诛三族的刑法。当时秦人已完全定居、从事农业。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谥号文公,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其孙秦宁公(秦宪公)继位。


人物生平

父死继位

秦文公嬴姓赵氏,名不详,是秦襄公之子。秦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于是秦文公继任秦国国君之位[32]

营建城邑

秦文公元年(公元前765年),秦文公居住在西垂宫

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带领七百名士兵到东边打猎。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到达汧水渭水的会合地,秦文公说:"从前,周王室把这里的土地赐给我的祖先秦嬴(即秦非子)作为封邑,后来我们最终成为诸侯。"秦文公于是命人占卜这里是否适宜居住,占卜的结果说吉利,秦文公便下令在这里营建城邑[33]

设立史官

秦文公十三年(公元前753年),秦文公设立记载大事的史官,百姓大多受到教化[34]

集民扩地

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派兵攻打西戎西戎兵败逃走。于是,秦文公收集周朝的遗民归自己所有,地盘扩展到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35]

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秦文公设立诛灭三族的刑法[36]

一方诸侯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之后,即位第二年的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标志着春秋战国历史的开始。

东周历史开始后,勤王有功的秦人周平王授予了伯爵的爵位。在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伯爵可以称得上中等诸侯的标配。自此之后,爵位加持的秦国一下子就成为了关中地区的重量级诸侯。

不过,周平王也是老江湖了。之所以要把秦人提拔为诸侯国,并且把岐山西边的土地都给秦国,主要是因为这片土地靠着周王室的力量已经难以收回了。所以,干脆就把这虎口的肥肉赏赐给秦人,从而不让功臣感到寒心。

公元前766年,在晋升伯爵、位列诸侯后的第四年,秦开就立刻率领军队冲向祖先秦仲牧马之地。但是,秦开带领的秦人,在这一次战争中全军覆没,秦开也魂归西天,与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为犬戎所杀。秦开战死,他死后也得到了秦襄公]的谥号,此后在秦邑即位的是秦开年少的嫡子,是为秦文公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即位第三年,便迫不及待统领七百秦族男丁,来到了汧河渭水交界处,这里不仅是他祖先牧马的地方,也是自己父亲战死的沙场。于是,秦文公率领秦人下山,纵然前方随时有死亡的威胁,也要勇往直前,此时的秦人,并不知道犬戎已经瓦解,秦人最大的敌人已经不复存在。

历史上雄才伟略的国君,可谓武力和政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秦文公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国君。

利用西虢百姓希望依附强有力诸侯的心理,秦文公笼络了大量的西周遗民。为了名正言顺,秦文公立下了“军民共存亡,一起讨犬戎!”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感染下,被犬戎欺凌了几百年的西虢百姓仿佛见到了希望。一直都盼望有一个强力诸侯出现来保护自己,秦人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公元前750年,秦文公下山十多年后,秦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张到了岐山,不只是岐山以西,他们还越过岐山,到达了岐山以东。

按照周平王的分封,秦国可以占有岐山以西的土地,那么岐山以东,秦国在法理上就不能去占领了。因此,秦文公向天下宣告,我们已经占领了西周所封的土地,至于岐山以东,我们还给周王朝。因为东周王朝不可能派兵来接手岐山以东的土地,那么,秦国所占的全部关中土地,尽管名义上是东周王朝的,实质上却是秦国的国土。

最后,虽然穷武功表面上宣传岐山以西的土地都是周王室,但这恰恰体现了秦文公的政治智慧。尽管东周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周王室日薄西山,但是打着周王室的旗号来实际占领这片土地,也就省去了被周边诸侯国觊觎的麻烦。

总而言之,从晋升伯爵到辟土千里,成为一方诸侯大国,秦国人民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相对于几百年的春秋战国历史,秦文公用这二十年帮助秦国成为西部的霸主,实在是值得称道。[37]

去世安葬

秦文公四十八年(公元前718年),秦文公太子去世,赐谥号竫公(一作静公,史称秦竫公秦静公)。秦文公于是改立孙子(秦静公的儿子)为继承人。

秦文公五十年(公元前716年),秦文公去世,安葬于西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秦文公死后,他的孙子继位,是为秦宪公(一作秦宁公)[38]

为政举措

秦文公在位时期,下令营建城邑;设立记事史官,使百姓受到教化;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归己所有,将秦国国土延伸到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以西;设立诛灭三族的刑法。

趣闻轶事

建鄜畤

黄蛇自天而降,止于山阪,头如车轮,下属于地,其尾连天”,秦文公有一天梦见黄蛇降临在骊邑之野,专门来给秦文公托梦说是“帝命汝为白帝,以主西方之祀”。秦文公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专门在秦国修筑白帝庙,以祭祀白帝。这件事情的真假不用细究,可是从这个事情上可以看出,当年有资格祭祀上古帝君的权力,已不再是周天子的垄断了。而且秦国秦襄公周天子赐封而后,就对中原礼乐产生浓厚兴趣,秦文公祭祀白帝的做法,是一种野心的彰显。

陈宝祠

秦文公时,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人捕获了一只不知道姓名、外表像猪的野兽,想献给秦文公。在路上陈仓人遇见两位童子,童子说:“这个怪兽名叫,生活在地下,以死人脑为食。”当陈仓人想用敲击的头部的方式杀死它时,说道:“这两个童子名叫陈宝,一雌一雄。得到雄性的能称王,得到雌性的能称霸。”陈仓人于是追赶两位童子,童子化身为雉飞走,其中雌性的一只飞到陈仓北坂城化为石头。[39]前747年,秦文公陈仓山游猎时得到这块石头,色彩像肝脏一样。秦文公于是命人在陈仓北坂城建陈宝祠,用一头牲畜祭祀。祭祀的神有时一年也不出现,有时一年出现几次,而且经常在夜晚出现,光辉照耀,像流星一样。从东南方飞来的神聚集在立祠的城中,发出雷鸣般晖晖的响声,野鸡都跟随着鸣叫,因此称作“鸡鸣神”。[40][41]

怒特祠

前739年,秦文公派人砍伐南山(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山)的大梓树,砍树时总是风雨大作,树身能够自愈创伤砍而不断。当时有一个人生病夜晚到山里去,听到有鬼对树神说:“秦文公如果派人披头散发,用红绳缠绕树身砍伐你,你有什么办法?”树神沉默不语。第二天,这人将所听到的话转告给秦文公秦文公按照他的话去砍伐大梓树,树砍倒后窜出一头大青牛逃进了沣河。后来青牛沣河逃出,秦文公派大力士与青牛搏斗,没有获胜。有的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发髻摔掉后披头散发,青牛看到后很害怕,逃入沣河中不敢露面。魏晋在君主、帝王出宫时,前方设有披头散发的开道武士,名叫“髦头”,据说由此而来。秦时在武都郡故道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南)建有怒特祠,用来祭祀南山大梓树牛神[42][43]

历史评价

秦武公:"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

司马迁史记》:①"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②"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

秦靖公

秦靖公(?―公元前718年),又称秦静公《史记·秦本纪》秦竫公嬴姓秦氏,名已失传。春秋时期秦国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继位便去世。

人物生平

秦靖,又称秦静公嬴姓,名已失传。

史记·卷五·秦本纪》作秦竫公春秋时期秦国太子秦文公之子,未继位便去世[44]

公元前718年,太子秦静公去世,静公之子秦宁公被立为太子[45]

秦宪公

秦宪公(?-公元前76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庄公次子,是春秋时期秦国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第一任国君,公元前778年―公元前766年在位。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犬戎所杀,他的长子世父率军与犬戎作战,而把国君位置让给秦襄公。当时秦国力弱,狄戎为近患。秦襄公即位初,将其妹缪嬴嫁给戎人丰王为妻,以分化戎人。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进逼。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诸侯国,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基础。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葬于故地西垂(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 ,其子秦文公继位。

生平

前718年,秦文公之子秦静公去世,其孙秦宪公被立为太子[46]

前716年,秦文公去世,秦宪公继位。[47]

前714年,将秦国国都由汧渭之会(今陕西省眉县附近)迁至[[平阳[[(秦国国都)|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

前713年,与亳戎交战,亳王战败,逃往西戎。同年,秦宪公发兵攻灭荡社[48]

前710年,次子秦德公出生。[49]

前709年,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厌恶芮伯的宠姬太多,将他赶走,让他居住在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县北)。[50]

前708年,少子秦出子出生。[51]同年秋,秦国攻打芮国,由于轻视敌军而战败。冬,周桓王和秦国的军队一起包围魏城,俘虏了芮伯万[52]

前704年,攻灭荡氏[53]同年,秦宪公去世。

英年早逝

秦宪公十二年(公元前704年),秦宪公派兵攻打西戎小国荡氏,不久秦军夺取荡氏。同年,秦宪公去世,终年二十一岁,葬于西山 大麓 (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陵园)[54]

秦宪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鲁姬子所生,少子秦出子王姬所生。秦宪公死后,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废黜太子秦武公,改立秦出子继位。

奇闻轶事

编钟之谜

1978年1月,原宝鸡太公庙村村民冉怀绪在自家的后院断崖上取土时,发现一套青铜乐器,计有秦公钟5件、秦公镈3件,宝鸡市博物馆得知消息后前去清理。发现出青铜器的地方在村前老城墙外的一处断崖上的窖穴里,窖穴距崖面约3米,5件青铜乐器在窖内一字形排列,3件镈围绕钟作半圆状。

出土的这套乐器为秦宫室重器,5件秦公钟的形制是一致的,惟大小有差。最大的通高48厘米,重24公斤;最小的通高27.6厘米,重6公斤。秦公钟上的纹饰也是一致的,甬上饰四条小龙,带上有四组变形雷纹,旋部饰重环纹,舞部纹饰可分四个区段,每一区段内有三条变体夔纹相绕。钲部可分五个区段,内饰两条双身夔纹。鼓部饰相向而立的凤鸟一对。3件镈的形制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只是大小有所不同。最大的通高75.1厘米,身高53厘米,舞宽30.4×26厘米,重62.5公斤。最小的通高64.2厘米,身高46厘米,舞宽26.6×22.4厘米,重46.5公斤。

这套编钟是秦国早期有铭文的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因此被定为国宝,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8件乐器上分铸5套铭文,内容完全一致,3件镈上各铸一套,3件秦公钟上分铸两套,但其中较小的3件钟上范铸的铭文缺少一段,说明这套乐器尚少一件。因这套编钟并非科学发掘出土,是由村民挖土时挖出,当时挖出后也并未及时报告文物部门,农民将镈装到架子车内用土掩盖准备拉回家,由于镈体太大,舞钮部分露出,被人发现,于是才报告了文物部门。后经做工作,器物才被文物部门收回。因此,缺失的那一件是原来就缺失还是后来缺失?这始终是一个谜。

铭文长达135字,铭文中的“先祖既受天命”又“赏宅受国”则非秦襄公莫属。先祖之下紧接文公亦与秦世系相合。铭只叙到宪公,则作器者当宪公之子。宪公有三子,三子曾均即位,多数认为作器者当为乃东伐彭戎氏而至华山,诛三父夷三族,西伐邽、冀之戎、县杜、郑、灭小虢的秦武公。但仍有一些学者认为出子为作器者的可能也不能排除,这是其二。

这套秦公编钟的发现对于确定秦早期徙都平阳意义重大,它的出土地太公庙一带应当是平阳故址所在地,这一点已被学术界所接受。有专家推测,太公庙这套编钟不应当是一个窖藏,应当是一个乐器坑。在其边可能有秦公大墓。惜那里为现代民宅,无法作进一步确定。这是其三。

国家博物馆梁云先生依据礼县发现的这套编钟铭文中的“秦子××在位”推测认为,此秦子非秦宪公子出子莫属。这就有了故事:太公庙出土的那套编钟,也有学者认为当是秦宪公之子出子所作。因为时代相近,都涉及到秦宪公,且学界对史载秦宪公西山的理解也意见不一。可秦宪公的墓葬只会是一处,不可能是两处。这就给这套编钟又增加了一个难解之谜。[55]

历史评价

秦武公:"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

秦出子



秦出子 [56](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98年),嬴姓赵氏,名秦宪公幼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在位。

人物生平

秦出子(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98年),公元前703年―公元前698年在位,秦宪公(《史记》中称秦宁公)的幼子,五岁即位,共在位六年。


大庶长三父等令贼人杀之,葬于西山墓区(今宝鸡市北陵园),复立旧太子武公武公秦出子的大哥,秦武公三父等杀出子之罪,夷(灭)其(三父)全族。



生平

继位

前704年,秦宪公去世,大庶长弗忌威垒[57]

前702年,秦国芮伯万护送回芮国[58]

去世

前698年,弗忌威累三父派刺客在鄙衍杀害秦出子秦出子死后葬于衙县(今陕西省白水县彭衙村一带),三庶长拥立原太子秦武公继位。[59]

前695年,秦武公追究三父等人谋害秦出子之罪,杀之并灭其三族[60]

秦出公秦小主夫人被杀,两人的尸体被扔进了深沟。秦出公死后,嬴师隰登上的秦君的宝座,他就是颇有作为的秦献公

两位“秦出子”年幼懵懂,未及加冠,就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可惜可叹。

历史评价

秦武公:"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

秦武公

秦武公 (?―公元前678年),嬴姓赵氏 ,名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鲁姬子秦出子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78年在位。

秦武公初立太子秦宪公死后,弗忌等三庶长另立秦出子秦国国君。后秦出子弗忌等杀,他才得以即位。诛弗忌等三族,集大权于王室。秦武公在位时,先后征服、并吞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等戎族,初设县制以管理所得之地,次年使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武公死后葬于平阳,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传位于同母弟秦德公

人物生平

秦武公秦宪公(秦宁公)的长子,母为鲁姬子,后被立为太子秦武公的父亲秦宪公生有三子:长子秦武公;次子秦德公秦武公同母鲁姬子;三子秦出子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十二年),秦宪公去世 ,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掉太子秦武公,拥立秦出子为国君。 公元前698年(秦出子六年),三父等人共同合谋派人暗杀秦出子,又拥立秦武公为国君。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二十年),秦武公去世,葬在雍邑平阳秦武公开了用活人殉葬的先例,他死后用了六十六个活人陪葬。秦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在秦武公死后未能继位,受封于平阳秦武公的弟弟秦德公继位。

称霸天下

古往今来,秦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广为历史学家注意。关注的焦点不外乎:春秋时代秦穆公称霸西戎、战国时代秦因商鞅变法骤强、以及[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帝国的迅速强大与崩溃。

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秦帝国的霸业亦非史籍中寥寥可数的豪杰在关键时刻所缔构,这条通往天下的大道,是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为对于东方文明世界(例如今天河南山东地区)的渴望,在血与泪的交织下完成。这里将以秦武公为例子,说明秦作为西隅小邦最终称雄天下的原点。

陕西太公庙秦公钟谈起

1978 年,考古队于陕西宝鸡太公庙村一铜器窖藏发现五件秦公钟,三件秦公镈,皆带铭文,此组秦公钟、镈按器形应属于春秋早期,按钟、镈上铭文所载秦先公世系,则此组钟镈器主应为秦武公

秦公钟、镈的铭文皆铸了这么一句:“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

西周时期,“受天命”为天子及其先祖之特权,此原则至春秋时代因王室式微而屡遭僭越,诸侯纷纷在铭文提及天命与先祖的关系。因此,秦于乐器铭文的僭越并非特例,而是这个时代的总体趋势。但这套乐器的铭文,若被同时期的东方贵族看见,大概只会换来文雅的嘲弄,因为其略为嚣张的用辞与实际拥有的力量,倒有些名实不符。

平王东迁后,春秋初期在中原隐隐然有霸主姿态的是郑庄公,南方汲汲营营于兼并汉阳诸姬的楚武王楚文王父子也相当活跃,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日后足以称霸的强国晋、齐则约莫于此时先后陷入内乱,虽暂时无力扩张,但终究站在历史舞台的核心。

这时的秦却是边陲中的边陲,孤悬于西陲一隅,仍与霸业无缘。但秦武公在西元前698 年踏出了那一步。

秦武公的困境

西元前698 年,一支秦国军队从西陲(又称犬丘,今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出发,由于渭水上游的河谷高山深豁,当时也没有修筑高速公路,故难以沿河谷行军。又由于山高水急,难以顺流而下,这支军队只能翻越位于西垂东北的陇山,穿越关中平原,终于来到关中平原东侧,今西岳华山一带。

原先周人王畿内道路,因为过去戎人入侵,路况已失修荒废多时,旷野中一列列队伍,一辆辆马车朝着华山前进,车轮不停地压过地面的碎石,颠簸前行。这支军队首领立于一辆镶满金银、装饰华丽马车之上。随侍武官需手扶车轼才能稳住身形,而这个人却将双手放在背后,视线坚定地投往东方的华山。他年纪不大,没有贵族少年的飞扬神采,有种超乎其年龄的稳重深沉,他是秦武公

秦武公宪公的长子,宪公英年早逝,作为长男的自己原应即位,继续父祖未竟之业,然而朝中权臣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等趁大位虚悬之隙夺取朝政,独揽大权,自己君位被废。权臣另立他的弟弟出子为国君。几年后(西元前698 年),以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等为核心的权臣集团又弑杀出子,大位再次虚悬。

被废太子的那段日子,也许是秦武公人生中最为凶险、低潮的时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恰巧描述了他的危险处境。限于史料,无从得知这段期间,武公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但合理推测他还是做足准备,否则接下来的事情将无法发生。首先,他想尽办法活了下来;其次,重新获取朝中权臣集团的信任。

权臣集团弑杀出子后,让武公重返君位。获得初步胜利的武公依然寝食难安,因为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一干人等一日不除,西垂就是险境,可是自身羽翼未丰,也不能轻举妄动,他意识到离开西垂是反击的第一步。

秦武公面临这些困境时,秦国已是逐渐东进之势,向岐山丰镐进军,但整个国家仍以西垂(今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一带)为政治核心。远在秦国势力范围边缘的华山一带,戎人发生动乱,秦必须东征平乱。

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甫重返君位的武公,是这次东征的领帅。然而,我们已无从得知秦武公如何让权臣集团同意其东征。也或许秦武公帐下有个像电视剧〈琅琊榜〉中“麒麟才子”般神机妙算的谋士,替武公出谋划策,不但让武公得到权臣集团信任,更让武公能够以东征为由,带着军队离开西垂

踏上东征之路的秦武公,心情应当是复杂的,情感上应该相当激动,因为这是他继父祖之后,又重新踏上了这块土地。他也许会这么想:这片沃土曾孕育出取代“大邑商”的“小邦周”,若能够牢牢掌握这片沃土,也许自己或子孙有朝一日,亦能够取代周王室,成为诸夏共主。

这次东征是精心策画的谋略,唯有远离权臣集团的挟持,才有可能厚植自身力量,未来才有机会翻转局势。秦武公心里清楚,亲自东征是借口,也是迫不得以的孤注一掷。

为政举措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元年),秦武公率军讨伐彭戏氏,直到华山脚下。

公元前695年(秦武公三年),秦武公三父等人暗杀秦出子为由,将三父等人诛杀,并夷灭他们的三族。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十年),秦武公攻打两地的戎族,开始把这两地作为秦国的县。

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十一年),秦武公两地设置为县;同年灭亡小虢国

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秦德公


秦德公 (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宪公次子,秦武公之弟,秦出子之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7年-公元前676年在位。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未能继位,其弟秦德公继位。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秦国首都迁至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适宜。占卜的结果是:后代子孙将在黄河边饮马。同年,梁、芮两国国君前来朝见。


公元前676年,初次设立伏祭,在城邑四门杀狗祭祀,祛除传播疾病的暑气。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长子秦宣公继位。


人物生平

继承君位

前678年,秦武公去世,其子公子白受封于平阳 (秦国国都)|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未能继位,其弟秦德公继位。[61]

前677年,秦德公秦国首都迁至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62]并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城是否适宜。占卜的结果是:后代子孙将在黄河边饮马。同年,两国国君前来朝见。[63]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前676年,秦德公去世,葬于长子秦宣公继位。[64][65]

设立伏日

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下令在历法中设立伏日 ,并下令修建在伏日祭祀的伏祠[66][67]。农历六月三伏天的说法就起自秦德公时期的秦国。伏就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产生伏天的说法以后,人们一听说入伏,就会想到盛夏来临。伏天盛暑天热,容易致病,人们要想办法避暑、少动,自我保养的意识提高许多。在此之前,秦国没有伏天的说法,周朝和其他诸侯国也不存在;在此之后,人们特别重视伏天的来临,汉朝初期,朝廷甚至明确要求各地根据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伏日,不必求同。我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但是没有几个人知道是秦德公开始规定入伏。

当然,既然入伏,总得想想避暑热的办法。当时的人认为热毒恶气会产生蛊,需要用狗血禳除。于是秦德公命令把狗杀死肢解,将狗的肢体悬挂在城邑的四门,用来驱厉鬼、避邪气。

同年,秦德公去世,终年三十四岁。秦德公共有三子,都相继成为国君,长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少子秦穆公

为政举措

秦人祭祀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开始用牛、羊、猪各三百头在今陕西境内的眉县祭祀天地。秦德公命人占卜迁都雍城是否吉利,结果是后代子孙可以以此地为依托向东发展,直至饮马黄河。秦国迁都以后,大臣梁伯芮伯迫于压力而前来朝见秦君。这一年,秦国开始确定有三伏的节气,用在城门杀狗的方法来祛除热毒邪气。

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坚实基础。 由于秦国关中的力量越来越强劲,早就不指望周天子照应的本地小诸侯--梁伯芮伯前来朝见秦德公,算是把自己国家的安危置于秦国的保护之下。芮伯就是秦宪公时让秦国碰钉子的芮国的国君,可能已是芮伯万的子孙。芮国是姬姓国,始封君是周宣王的著名卿士姬良夫,因封于芮而以芮良夫著称。梁国位于今天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龙亭两镇地域内,和芮国毗邻,也是嬴姓诸侯国,据说始封君是秦仲的小儿子康,和秦国有血缘关系。关于梁国始封君的这个说法值得探讨,秦仲长子其(就是秦庄公)不过就是西垂大夫,还不是诸侯,秦仲的小儿子为什么反而会被封为伯爵成为诸侯呢?比较合理一些的解释应该是梁国国君是秦嬴之族,但未必真的是秦仲的儿子,其始封可能与秦襄公建立秦国的时间相差不远。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68]

秦宣公

秦宣公 (?-公元前664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德公长子秦成公秦穆公长兄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64年在位,葬于平阳墓区(陕西省宝鸡东阳平镇)。有子九人,未立,传位于其弟秦成公[69]

人物生平

韬光养晦

秦宣公元年(公元前675年),碰上了周王朝的宫廷政变。卫国南燕国攻打周王室,把周惠王赶出了朝廷,拥立王子颓为王。秦宣公三年(公元前673年),郑伯虢叔又杀死了王子颓,送惠王返回朝中。

王子颓篡位后,秦宣公的近臣也曾力劝宣公勤王的名义出兵,但宣公认为,一是周惠王以大王之尊强抢臣子的土地是为不义。二是王子颓自己也是周庄王庶子,是周王室血脉,这件事本是周王室自己的家事,外人不宜插手。三是秦国当时实力不济,纵然强力支撑,扶惠王重新登基,取得天子信任,予以封赏,以自己国家的实力,不久也必然会被人赶下台去。与其自取其辱不如坐观时事,以静制动也许可以占得先机。于是不予应允。

从当时的形势上来看,秦宣公的选择是对的,就是因为他的选择,秦国才获得了几年和平发展的机会。当他们都在那里折腾的时候,宣公却继承了德公的和平发展蹈光养晦的国家发展战略,在那里按兵不动。于是秦国又有了四年的和平。

===与晋开战===[70][71]晋国黄河以北交战,战胜了晋军。[72]


但天不遂人愿,好景不长,秦国的发展和另一个高速发展的诸侯国发生了撞车。这个诸侯国就是晋国晋献公自恃实力强大数次入侵秦国秦国国人忍无可忍。大臣多次劝谏秦宣公发令抵抗晋国秦宣公见时机已到,于秦宣公四年(公元前672年)秦宣公祭祀了青帝后,终于向晋国开战。

这或许是第一次秦国晋国发生的战争。以前秦国都是和西戎打仗的。常年和西戎打仗的秦国练就了一支彪悍的部队。这支部队的实力当时似乎还及不上晋国。但它无疑是一支充满野性的虎狼之师。虽然实力悬殊,秦国还是把晋国打败了。自此后秦与晋的战争变成了家常便饭。

这代表着秦国终于敢于和位于其东方的文明的诸侯国开战了。它不再自认为是蛮夷之族。它不再甘于仅仅占领荒凉的西戎蛮族的土地了。它要向那些所谓的文明的国度进军了。至少它不再像原来那样,自认为低人一等了。

宣公逝世

秦宣公十二年(公元前664年),宣公去世。他生了九个儿子,没有一个继位,立了宣公的弟弟成公,成公在位四年就驾崩了。这个人基本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从简。

秦成公在位四年去世。他有七个儿子,没有一个继位,立了成公的弟弟任好,即秦穆公

三代成霸

艰难发展

秦德公死后,周王室因“子颓之乱”事件也开始衰败,中原地区进入了动乱期,齐国晋国开始称霸诸侯。公元前675年,秦德公长子继位,史称其为秦宣公。在周王室的内乱事件上,秦宣公选择了旁观,低调地发展着秦国,继续执行韬光养晦的富国政策。

无事家中坐,他人也会寻事找上门。秦国的东邻晋国,对秦有了觊觎之心,率先动手入侵秦国。公元前672年,秦宣公正式对晋宣战,这既是秦晋之间的第一次正式开战,也是秦国第一次对东方诸侯国家正式作战。两国在小打小闹中斗了七八年,战事对两个国家和春秋的总体形势,也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影响。

公元前644年,在位十二年的秦宣公去世了。有人曾评说他的历史功绩是:将秦国从一个专注于内部发展的封闭式诸侯,转向了与中原文明国家争强的自信社会。这个观点,我不认同,主要理由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是,秦晋之战,是因为晋国的侵扰而进行的防御性保卫战,是被动的被人欺负。

二是,历史记载中没有秦国此时主动进攻的记载,秦的参战是被动的。

三是,秦国也是在同晋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战争中,逐渐了解和熟悉了与中原诸侯国之间打交道的一些规则,政治视野才得以扩大,或许会在打的过程中产生想法,不过最重要的可能还是要想办法先渡过眼前的战争危机。

四是,也正是在与晋的交往中,让秦国认识到了与中原国家的实力差距。

公元前664年,秦宣公的弟弟继位,史称为秦成公。在位仅四年他,没有大错,但有大功,而这个大功则是政治上的成熟和自知之明。当齐国戎人孤竹国时,秦国没有出兵援助孤竹国,没有选择和齐国对抗,而是继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国内的稳定发展与长久治理上,成公尽到了一位守成之君的责任。

穆公继位

公元前660年,秦成公的弟弟继位,史称秦穆公。当看完宣公成公穆公这三兄弟对待爵位的传承时,我不仅想到,在中国历史上,兄弟之间为争夺权力自相残杀的例子比比皆是,大秦帝国的末期,秦二世对兄弟的屠戮,导致帝国二世而亡;郑庄公兄弟相残,被《春秋》讥讽为兄不兄弟不弟;曹植虽然七步成诗,终被曹丕幽禁而死;李世民更将兄弟相残的场面演得鲜血淋淋……而这三兄弟能够在权力问题上做得这么好,确实在后世的历史中极为少见!也正是兄弟一心,才给秦穆公留下了一个国力较西戎来说相对强盛的国家。

秦穆公继位后,他的胸襟,他的抱负,他的才能,他的功绩,他的求贤若渴,让他成为了一位秦国历史上的有为君主,成为了秦国历史发展中又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不仅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更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今天,我们再来看那些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时,依然会被他的魅力所征服,令人心生敬仰。

一是,义服由余,实现了称霸西北的愿望。由余本西戎绵诸部族派来出使秦国的使者,他以“仁义治国”的理念,在让穆公耳目一新,也让穆公心绪不宁,急切的想笼络为己所用。君明臣贤,内史廖就给献了一个“诱戎王声色享乐,让由余因劝谏失宠”的离间计,收服了由余,为以后的讨伐西戎进行了人才储备。关于与由余这个人有关的故事,我将会再写一篇文章,题目是《秦获由余西称霸,戎失由余亦丧邦》,重点对他个人的功绩以及当时的秦国的形势进行探讨,敬请期待,也请朋友们到时多指正。

在发生了烛之武退秦师(我个人之前曾在历史大学堂公众号中发过一篇关于此事件的文章,题目是《烛之武为什么能几句话就劝退秦师,这背后有何玄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参照一下),弦高犒师等故事之后,秦国崤山晋国偷袭了,全军覆灭,主帅被擒。政治场合的运作,军事场合的复仇,让这两家又打了几年,直到公元前624年夏天,秦穆公孟明视再率秦军,东渡黄河,采取破釜沉舟的战术,在王官大胜晋军。王官之战并没有彻底打伤晋国晋国暂时采取守势,而秦国东进中原的势头却也被晋国阻挡住了,秦国在战略生存空间的拓展上也暂时的陷入了困境。

公元前624年秋,秦军携王官之战的余威,在由余的带领、参与和谋划下,以雷霆不及掩耳之势降服了戎人中最强的绵诸戎。绵诸王的被俘,让其它西戎小国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和勇气,之后多闻战而降。平戎一年,穆公开地千里,益国十二,将秦国的国界向南扩至秦岭,向西直达狄道甘肃临洮),向北到朐衍戎宁夏盐池),往东进驻黄河,扬名扩地西北,中原诸侯震惊。为此,周襄王派人送来了金鼓予以祝贺,穆公的西方霸主地位得到了周室的认可。

二是,通过联姻,建立起来的“秦晋之好”,为双方换来了暂时的和平。公元659年,派兵征服了和晋国之间的这部分戎人,与晋国成为了邻居。任何一门政治联姻,背后都有双方各自的打算。对于晋国来讲,年老的晋献公为了稳定周边的等国,虽然看到了秦国的崛起,但因为秦国的韬晦,故将威胁的防御重点放在了那个显得咄咄逼人的楚国身上;与秦国的和好,也会让晋国的西边有一个安全的屏障,防止戎人侵扰;另外,让一个诸侯国的君主当自己的女婿,对晋献公来说,也变相的提升了自己的威望。接到穆公的求娶信后,同意将大女儿穆姬嫁给他。也正是这个穆姬,后来极力劝说穆公,将被俘的晋惠公放回了晋国。后来,晋文公又娶了穆公的女儿文嬴崤山兵败后,这个文嬴又求儿子晋襄公,将被俘的孟明视等三名秦国大将放回了秦国

对于秦国来讲,经过多年与晋抗争的实践证明,对抗没有出路,只有和平才能换来发展;晋国作为东方有影响力的大国,与晋搞好关系,就可能与东方其它诸侯国拉上关系;这也可能是一个为了拉拢示好的手段,通过向晋献公讨娶女儿这种政治联姻的方法,借“秦晋之好”,顺利地进入了中原诸侯国的政治圈子内。秦穆公的这次政治联姻,还给穆公带来了意外惊喜,让他意外的获得了“五羖大夫”百里奚(我个人之前曾在历史百家争鸣公众号中发过一篇关于百里奚的文章,题目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来的贤相百里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百家争鸣里,翻到2016年12月22日,参照一下)。百里奚与蹇叔的入秦,不仅为秦国带来了中原大国先进的文化、政治和耕作技术及理念,更带来了广阔的政治视野,为秦国的发展带来了第一次思想技术层面的飞跃。

孔子在一次与齐景公的交谈中,曾经谈到秦国齐景公问,秦国从一个弱小的西方狄戎之国,变强的原因是什么?孔子说:秦国国小,但志大。

三是,“秦晋之好”也为秦国插手晋国内政提供了便利。秦穆公刚继位时,秦国根本不能和齐晋等中原老牌诸侯国相提并论,风云变幻的局势给了他充分施展的机会。在与东邻晋国的交往中,从晋国骊姬之乱”、“里克弑君”到晋公子夷吾请求派军队护送回国登基成为晋惠公等一系列事件中,穆公找到了以后能够干涉晋国内部事务的理由。公元前645年秦晋之战中,晋惠公被俘了,用儿子公子圉(yǔ)换回了自由。接着,公子圉又成了穆公的女婿。不久,公子圉成了晋怀公,执政能力比他的父亲还要差。秦穆公又将嫁给公子圉的女儿嫁给了公子圉的叔父重耳,并派兵护送重耳回晋,重耳就是后来的晋文公。此后,因为扶持晋文公秦国的影响又开始在东方诸国中被传唱。

公元前621年,在位三十九年的秦穆公去世了。不过,陪葬的人数达到了177人,中间还有三位贤臣。秦人哀痛,流传下来了一首关于当时秦人悼念他们的诗《黄鸟》,其中有这样一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穆公这位有为的君王,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将秦国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此时的秦国,这个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崛起的国家,终于可以和中原的老牌诸侯国齐晋等国坐到一个桌子上了,进入了当时的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行列。不过,秦国虽然在国际上的影响已经产生,可是在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上,依然不能和中原的诸侯大国对抗,它的崛起依然不能对其他诸侯国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因为,它还被晋国阻挡在千里之外,除过它的事迹曾随风飘到过中原诸侯国外,它还没有从实质意义上进入中原

秦成公

秦成公 (?―公元前660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在位。据《史记》记载,成公元年,两个西周旧国的王来朝见;有子七人,皆未立,其弟任好继位,是为秦穆公

人物生平

秦成公(?―公元前660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德公次子秦宣公之弟,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63年―公元前660年在位。

前664年,秦宣公去世,其弟秦成公继位。[73]

前663年,梁伯芮伯前来朝见。[74]

前660年,秦成公去世,葬于秦成公有七个儿子,都没有被立为太子秦德公少子秦成公之弟秦穆公继位。[75][76]

秦穆公

秦穆公(?-前621年),部份记载中被称为秦缪公[77][78]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枝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四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生平

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他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两国。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后在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亲自率兵讨伐晋国,渡过黄河以后,将渡船全部焚毁,表示誓死克敌的决心。秦军夺得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郊。晋军拒不出战,秦军从茅津渡过黄河,到南岸崤地,在当年的战场为战死的将士堆土树立标记,然后回国。转而向西方发展,秦国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韩非子·十过篇》)。

秦穆公晋太子申生的姊姊穆姬为妻。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今陕西凤翔东南)[79],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秦穆公虽是明主,但殉葬之举却导致秦国人才大量凋零,《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80]

家庭

西部开疆

时秦西部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如陇山以西有昆戎绵诸北有义渠乌氏朐衍之戎,洛川大荔之戎,渭南陆浑之戎。他们生产落后,披发衣皮,各有君长,不相统一。他们常常突袭秦的边地,抢掠粮食、牲畜,掳夺子女,给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难。

秦穆公向西发展,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次第征服。当时,西戎诸部落中较强的是绵诸(在今甘肃天水市东)、义渠(在今甘肃宁县北)和大荔(今陕西大荔东)。其中,绵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与秦疆土相接。

正好,绵诸王听说秦穆公贤能,派了由余出使秦国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展示秦国壮丽的宫室和丰裕的积储,向他了解西戎的地形、兵势。又用内史廖的策略,挽留由余在秦居住。同时,给绵诸王送去女乐二八。动听美妙的秦国音乐舞蹈,使戎王大享眼耳之福。他终日饮酒享乐,不理政事,国内大批牛马死亡,也不加过问。等到绵诸国内政事一塌煳涂,秦穆公这才让由余回国。由余的劝谏,受到戎王的拒绝。在秦人的规劝下,由余终于归向秦国秦穆公以宾客之礼接待由余,和他讨论统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军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绵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绵诸王秦穆公乘胜前进,二十多个戎狄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秦国辟地千里,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史称“秦穆公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

秦康公

秦康公 (?-公元前609年),嬴姓赵氏,名秦穆公之子,母穆姬晋文公的姐妹,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9年在位。

秦康公在位期间,秦国晋国多次发生战争,而秦国也从秦穆公时期的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

秦康公晋公子重耳回国,送到渭阳,作诗:"我送舅氏,曰到渭阳",后人以渭阳喻甥舅关系。

人物生平

早年

前636年,秦穆公派身为太子秦康公护送晋文公回国,秦康公见到舅舅怀念起已经去世的母亲穆姬,送到渭河北岸时秦康公作《秦风·渭阳》,后世以渭阳比喻甥舅关系。[81]

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其子秦康公继位。[82]

秦穆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太子罃奉父亲秦穆公之命,护送舅父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太子罃即位,是为秦康公

八月,晋文公之子、秦康公的表兄弟晋襄公去世。

秦康公元年(公元前620年),晋国卿士赵盾主张废黜太子夷皋,立晋襄公庶弟公子雍为君,派人到秦国迎回公子雍,于是秦康公派兵护送公子雍晋国。但在晋襄公夫人穆嬴的压力下,赵盾变卦改立太子夷皋即位,是为晋灵公秦国的护送军队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遭到晋军的拦截和伏击,秦军大败,先蔑士会被迫逃亡秦国,史称"令狐之役"[83]同年夏,秦国实行报复性进攻,夺取了晋国的北征(今陕西省澄城县西)。[84]

秦康公二年(公元前619年),秦康公派兵攻打晋国,夺取晋国武城,以报令狐之役[85]

秦康公四年(公元前617年),晋国攻打秦国,夺取秦国少梁

士会归晋

晋国群臣害怕秦康公重用士会晋国造成祸患,于是派魏寿余假装率领魏邑(今山西芮城县东北)的百姓发动叛乱。晋灵公缉拿了魏寿余的家属,魏寿余则趁夜逃奔秦国魏寿余魏邑归秦为诱饵,会见秦康公,在会见时魏寿余故意踩了一下士会的脚,示意士会与他一起回晋国。因魏邑黄河以东,魏寿余要求秦康公派一位能与魏邑官员打交道的秦国官员随行,秦康公士会前往。士会秦康公说:“晋国人是老虎豺狼,如果他们背弃诺言不让微臣回来,君上将微臣的家属杀害,恐怕对君上的声誉不利。”秦康公说:“如果晋国人违背诺言不让你回来,我向河神保证一定送还你的家属到晋国。”士会于是和魏寿余渡过黄河,从魏邑返回晋国魏邑的百姓得知士会回到晋国后欢呼雀跃,而秦康公也按照许诺送还了士会的家属。[86]

去世

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秦共公即位

走向衰落

秦康公在位期间多次与强大的晋国发生战争,导致秦国国力的削弱,此外秦康公在父亲秦穆公建立的辉煌下不思进取,穷奢极乐,甚至为了游乐,让百姓耗时三年修建豪华的观景台,导致国内民怨沸腾,民心又离异分化。

秦共公

秦共公 (?-公元前605年),嬴姓赵氏,名,或名,《史记索隐》记载名,《左传》名秦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公元前608年-公元前605年在位。《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就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人物生平

前609年,秦康公去世,其子秦共公继位。[87]

前608年,晋国赵穿进攻秦国的盟国崇国[88]

前607年,秦共公为报复晋国入侵盟国崇国,派兵包围晋国(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同年夏,晋成公赵盾率军救援。[89]

前605年,秦共公去世,葬于竘社康公南,其子秦桓公继位。[90][91]

趣味阅读

《吕氏春秋》中有秦三公,也就是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评价还算中肯,从穆公时期开始,秦国晋国的阴影下活了上百年。秦国三公本身不算庸碌之辈,可惜活非其时,周王国的优良基因,全部被晋国继承。

穆公雄霸,知进退;康公守成,慕中华;共公低调,懂战略。三公基本是一脉相承,穆公自与晋国数次交战后,便将注意力放在西部地区,事实上也是为后面两位定下国策,即稳固东部、开发西部、结盟楚国,抑制晋国三公穆公曾数次大举攻伐晋国,后面两位都因受到穆公的大遗策,而再未与晋国大动干戈,多是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公元前608年,仰慕中原文化的秦康公驾崩,秦共公继位。晋国暂时处于灵公时期,晋国秦国是始终看不过去的,尤其是秦穆公而后,晋秦之间久仇未解,晋国内忧外患,仍与秦国旗鼓相当,即便是与秦国楚国两线作战,还是占据上风,可见当时晋国国力之强。

左转》中有“赵穿侵崇,秦弗与成。晋人伐郑,以报北林之役。”张牙舞爪的晋国挑衅秦国,结果秦共公受到父亲秦康公的嘱咐,坚定贯彻穆公国策,不与晋国大面积作战,居然未派兵援救崇国晋国自讨没趣,便也退兵而去。

秦穆公功业高于后面两位继承者的缘由,不仅在于其确定坚守数代之国策,还为秦国的发展未雨绸缪,要图谋中原,要稳固西部后方。而要开发西部,则要稳固晋国后方,如何稳固呢?在《诅楚文》中有“昔我先君穆公楚成王,是僇力同心,两邦若壹,绊以婚姻,袗以斋盟。曰枼万子孙,毋相为不利。”这里说的是,秦穆公楚国成王联姻,结成盟国,秦楚之间的外交关系自此开始建立。而楚国,则即可能是秦穆公秦国稳固晋国大后方的一颗重要棋子。

因此,秦康公秦共公期间,楚国晋国多年交战,对秦国而言,可谓是天赐良机。这种良机的深层次原因,跟秦穆公的深谋远虑有着绝对关系,更是与秦共公的坚守关系密切。秦共公执政五年,基本上是楚国晋国之间扳手腕的时期,中原的战场多半与双方有关,尤其是郑国的倒戈相向,引发了晋国楚国的数年战斗。

秦共公三公之中,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不过绝非愚蠢之辈,在秦穆公大政国策之下,在秦康公仰慕中华却遭受忽悠的前车之鉴中,秦共公必是更倾向依靠楚国牵制晋国的。而秦共公默默无闻的在西方发展秦国经济,也让秦国国力在数年的和平中慢慢崛起。同时,秦共公也非懦弱之辈,晋国侵略崇国秦国并非不救,只是时候未到而已。公元前607年,秦共公派小规模部队偷袭晋国焦邑,以报围崇之役,可见秦共公也是极为聪明的君主。[92]

秦桓公

秦桓公(?-前577年),《春秋分纪》记载名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共公之子,在位28年,《史记》误作为27年{{NoteTag|《史记》将秦共公在位时间4年误作为5年,而将秦桓公在位时间28年误作为27年。《左传·宣公四年》记载鲁宣公四年(前605年)即秦共公四年秦共公去世,秦共公五年应为秦桓公元年。见梁玉绳所著《史记志疑》134页。[93]

人物生平

秦桓公,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77年在位。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81年),与晋厉公沿黄河结盟,后秦国违背盟约,与翟族合谋攻伐晋国秦桓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79年),晋国派遣大夫魏相赴秦国宣告绝交,即率诸侯国讨伐秦国,秦军战败逃跑,诸侯联军追击至泾阳,而后还师。秦桓公继位二十七年后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

战役

辅氏之战

公元前601年,晋国会同白狄攻打秦国,抓获了秦国间谍,在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的街市上将其处决,六日后秦国间谍死而复生。

公元前594年七月,秦桓公派兵攻打晋国,两军在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交手,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杜回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晋军大获全胜。原来魏颗的父亲魏武子魏犨有一小妾没有生孩子,魏犨刚刚生病时,命魏颗将小妾另嫁他人,魏犨病危时又命魏颗将小妾用来殉葬。魏犨死后,魏颗将小妾另嫁他人,并说:"这是从父亲头脑清醒时的嘱咐。"后来魏颗做梦梦见那位老人,老人说:"我就是那位小妾的父亲,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救了我的女儿。这就是成语"结草衔环"中结草的典故。[94]

公元前589年,鲁成公楚国公子婴齐蔡景侯许灵公秦国右大夫说、宋国华元陈国公孙宁卫国孙良夫郑国公子去疾齐国大夫曹国邾国薛国鄫国蜀地(今山东省泰安市西)结盟。

麻隧之战

公元前582年,秦国会同白狄攻打晋国

公元前581年,晋景公病重,派使者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前往晋国晋景公治病。

晋景公去世,晋厉公继位后,想与秦国罢兵结盟,为此晋厉公秦桓公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会盟。公元前580年冬,晋厉公先到达令狐,而秦桓公却不肯渡过黄河,仅派大夫史颗到河东与晋侯结盟,晋厉公于是派大夫郤犨到河西同秦国结盟。秦桓公回国后就背弃令狐之盟,联络楚国狄人图谋伐晋,诸侯因为秦桓公背信弃义的行为纷纷倒向晋国

公元前579年秋,秦国白狄攻打晋国,晋在交刚击败白狄。次年,晋厉公率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与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筹划攻秦事宜,周简王也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同年四月,晋国派遣大夫魏相赴秦,以绝秦书历数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代君主屡次背弃盟约,破坏两国友好,挑起战争的罪状,向秦国宣战。

晋厉公亲帅晋国四军出战,随军将领有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赵旃,新军佐郤至郤毅晋厉公驾驭战车,栾针为车右,此外还有诸侯联军助阵。秦桓公见诸侯大军压境,发兵进军至泾河以东与诸侯联军对峙。公元前578年五月,双方在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展开激战,秦军大败,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被俘。诸侯方面,曹宣公]死于军中。秦军残部败退,晋师及诸侯联军渡过泾河追击到侯丽(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后退兵[95]

史籍记载

史记·秦本纪》相关原文如下:

"二十四年,晋厉公初立,与秦桓公夹河而盟。归而秦倍盟,与翟合谋击晋。二十六年,晋率诸侯伐秦,秦军败走,追至泾而还。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吴越春秋·阖闾九年》::桓公大惊:"楚有贤臣如是。吴犹欲灭之?寡人无臣若斯者,其亡无日矣。

秦景公

秦景公(?-前537年),《春秋分纪》记载名,《世本》误记载名后伯车[96]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桓公之子,在位40年。

人物生平

秦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77年),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97]

秦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64年),秦景公士雃楚国请求援军攻打晋国子囊以晋强秦弱为由劝说楚共王不要出兵,楚共王不听。同年秋,楚共王驻兵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作为秦国的援军,秦国随后攻打晋国晋国国内正遭受饥荒,无力反击。作为报复,晋悼公于次年派荀罃攻打秦国

秦景公四十年(公元前537年),秦景公去世,葬于丘里南,其子秦哀公继位。同年,后子针回到秦国

战役

栎之战[98][99]秦景公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庶长鲍先进入晋国国境,晋军守将士鲂因为秦军人少而放松警惕。庶长武从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渡过黄河,同庶长鲍夹击晋军,秦军与晋军在栎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交战,晋军大败。[100]

秦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62年),楚共王率军攻打郑国,并派子囊秦国求援,秦景公派右大夫詹率军救援,郑简公背弃与晋国的同盟,与楚国结盟。同年,楚国郑国派兵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救援宋国秦景公派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庶长鲍先进入晋国国境,晋军守将士鲂因为秦军人少而放松警惕。庶长武从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渡过黄河,同庶长鲍夹击晋军,秦军与晋军在栎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交战,晋军大败。

为报复晋国攻打郑国,公元前561年,楚国派子囊,秦国派庶长无地在杨梁(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会师,攻打宋国。同年,楚共王派司马子庚到秦国聘问,以感谢秦景公将女儿嫁给楚国[101]

迁延之役

为报栎之战战败之仇,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荀偃率领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郳国攻打秦国[102][103],诸侯联军到达泾河后却不肯渡河,叔向会见叔孙豹后,鲁国莒国先率军渡河。在公孙虿北宫括的劝说下,诸侯联军渡过泾河后驻扎。秦国人在泾河上游放置毒药,诸侯联军死伤惨重。在公孙虿的激励下,晋军主将荀偃下令填平取水的井,拆毁做饭的炉灶,诸侯联军到达棫林(今陕西省华县东)后撤军。晋国将领栾针士鞅冲入秦军营中,栾针战死,栾黡因其弟栾针之死迁怒于士鞅士鞅被迫出奔秦国

秦景公士鞅询问晋国的大夫谁会先灭亡,士鞅回答说是栾氏秦景公说:"是因为栾黡骄横的缘故吗?"士鞅回答说:"是的,栾黡太骄横了,但祸患恐怕要降落在栾盈身上。"秦景公为他为何,士鞅回答说:"栾书的恩德还留在百姓中间,而栾黡积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栾盈一代,栾盈的恩德还没能积累,栾书一代的恩德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栾氏灭亡应该在栾盈一代。"秦景公认为士鞅说的话很有见地,就让士鞅返回晋国,并请求晋悼公恢复了他原来的职位。

诸侯和谈

晋悼公死后,秦晋两国都想结束战争,于是两国开始和谈。为此,秦景公公元前549年,晋平公派韩起到秦国结盟,秦景公也派后子针晋国结盟,但双方存在分歧,同意罢兵休战而未结盟。公元前547年,秦国再派后子针晋国重新结盟。同年夏,楚国秦国联合攻打吴国,到达雩娄(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得知吴国早有防备后退兵。秦楚联军趁机攻打郑国,击败郑国军队,一直打到城麇楚国俘虏了皇颉印堇父楚国押送皇颉回国,将印堇父交给秦军。子太叔按照子产的吩咐,用礼品赎回了印堇父[104]

秦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召集诸侯举行弭兵之盟,派使者通报秦国,但秦国没有派使者参加会盟。

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同母弟弟后子针因为有人说坏话诬陷他,他害怕被杀,于是逃奔到晋国,逃走时带着锱重车上千辆。晋平公说:"您这样富有,为什么还要逃亡呢?"后子针回答说:"秦君无道,我害怕被杀害,想等到他的继承人继位后再回去。"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105]

秦哀公

秦哀公嬴姓赵氏,名不详,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前 505年,吴国攻陷楚国国都,申包胥秦国求救,哀公不理;包胥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动容道:"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于是发兵救楚,击败了吴军,吴王阖闾收兵回国。

生平

前537年,秦景公去世,其子秦哀公继位。

同年,于前541年出奔晋国秦景公同母弟后子鍼回到秦国[106]

柏举之战

楚平王在位期间,宠信奸佞,致使国内政治更加腐败。前523年,楚平王为长子太子建迎娶秦哀公之女伯嬴作为妻子,太子少傅费无忌为获得楚平王的信任,说秦国女子漂亮,平王可自纳伯嬴,另为太子建选妻。正月,伯嬴到达楚国楚平王听费无极之言,自娶伯嬴,后生下楚昭王。同年,楚平王令尹子瑕秦国聘问,感谢秦哀公将女儿嫁给楚国[107][108]致使太子建先被调往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东)防守边关,后出奔宋国伍奢及其长子伍尚被杀,伍奢次子伍子胥出奔吴国[109]当时,晋国国内六卿势力强大而国君的势力衰弱,六卿之间想相互吞并,所以秦晋两国很久也没有发生战争。[110]

楚平王死后,楚昭王继位。前506年,吴王阖闾联合唐、蔡两国,与伍子胥孙武伯嚭率军伐楚。吴军五战五胜,攻陷楚国国都(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楚昭王被迫出奔至云梦(今湖北省云梦县),又逃往郧国,最后逃到随国才安定下来。[111]伍子胥没有找到楚昭王,于是掘开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112]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认为伍子胥倒行逆施,于是向秦国求援。秦哀公认为楚王无道,不应救援,于是敷衍申包胥申包胥秦国宫门外水食不进,痛哭七天七夜,秦哀公大为感动,为申包胥赋《秦风·无衣》,派子蒲子虎帅兵车五百辆救楚,申包胥秦哀公叩头九次表示感谢。[113][114]

前505年,子蒲子虎率军至楚,在稷地与楚军会合,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击败夫概所率领的吴军,子西也率领楚国残军在军祥击败吴军。七月,子期子蒲率领的楚秦联军攻灭唐国。吴军在雍澨(即司马河,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石龙镇境内)击败楚军,但又被秦军击败。楚军又在麇地(今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境内)和公婿之溪(位于汉水江畔)击败吴军,吴国被迫撤军,楚昭王得以回国复位。[115]

去世

前501年,秦哀公去世,葬于车里北。[116]其子秦夷公早死,秦夷公之子秦惠公 (春秋)|秦惠公继位。[117]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118]

文学形象

诗经·秦风·无衣》(有研究者认为此诗是秦哀公所作,其根据是《左传·定公四年》有"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的记载。)

影视形象

1996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谭涛饰演秦哀公

秦夷公

秦夷公秦哀公之子。

人物生平

秦夷公中国春秋时期秦国人,秦哀公之子,嬴姓,名不详,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未及即位就死了。

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也就是说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史书记载

1.《史记·卷五·秦本纪[119]: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

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120]:夷公不享国。死,葬左宫。生惠公。

秦惠公春秋时期

秦惠公(?-公元前491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00年-公元前491年在位。

人物生平

前400年秦简公去世,他的儿子秦惠公继位。[121]

前395年简公派兵攻打绵诸[122]

前393年秦国魏国(一说在陕西省澄城县境内)[123][124]击败。[125]

前391年简公派兵攻打韩国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夺取六座城邑[126]同年,楚悼王派使者用重金与秦国交好,随后与秦国结盟。[127]

前390年,与魏国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交战。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设县。[128]

前389年秦国出兵五十万进攻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129]但被魏西河郡郡守吴起以士兵五万、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击败。{{NoteTag|关于阴晋之战的战况,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详细叙述见林剑鸣所着《秦史稿》第171页。[130][131]

前388年秦惠公之子秦出公出生。[132]

前387年蜀国攻取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东),秦惠公派兵夺取南郑[133]同年,秦惠公去世,葬于陵圉,其子秦出公继位。[134]

惊现重名

位于周王室西北蛮夷之地的秦国,曾经出现过两位秦惠公。一位是春秋时期秦惠公(?-公元前491年),另一位是战国时期秦惠公(?-公元前387年),为了区别这两位国君,史家将前者称为“春秋秦惠公”,而后者称为“战国秦惠公”。

公元前501年,秦哀公病重,由于哀公的儿子夷公早死,哀公决定将君位传给夷公的儿子,这就是春秋秦惠公。在司马迁的《史记 秦本纪》中,春秋秦惠公记载只有十个字:“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由此判断,这位秦君在位十年,并没有什么大作为。《左传桓公三年至桓公四年[135]

秦悼公

秦悼公(?-公元前477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惠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15年,《史记·秦本纪》和《十二诸侯年表》误作为14年。在位时间前491年-前477年。秦悼公十五年(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西。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筑城,死后其子秦厉共公继位。[136]

人物生平

秦惠公九年(公元前492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悼公继位。

秦悼公元年(公元前491年),埋葬秦惠公[137]

秦悼公十五年(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西。秦悼公在位期间在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筑城,死后其子秦厉共公继位。[138]

筑都城雍

秦悼公在位15年,期间也没启动对外的扩张,或迎来敌国的入侵,秦国的格局依然相对安宁和平,便于秦国继续积聚实力。不过那时候的秦宫建筑,样式古老、规模也是较小的,秦悼公便着手于筑都城雍,有所劳民伤财,但长远来看,那是值得的,这也是秦国自第十一代君主秦德公迁都雍城以来的大规模扩建建设都城,有利于秦国核心国力的进一步积聚,为秦国问鼎中原的战略推进。

据说当时老子还曾骑青牛离乡西行,过函谷关,直抵咸阳见到了秦悼公,并劝说君主实行德政,以道治国。从秦惠公秦悼公,大国之间相对安宁,也正值古代学术百家争鸣的时期,孔子、老子等学术大师正值活跃并被推崇。

史籍记载

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悼公二年,齐臣田乞弑其君孺子,立其兄阳生,是为悼公。六年,吴败齐师。齐人悼公,立其子简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盟,争长于黄池,卒先吴。吴强,陵中国。十二年,齐田常简公,立其弟平公,常相之。十三年,楚灭陈。秦悼公立十四年卒。

秦厉共公

秦厉共公(?-公元前443年),又称秦剌龚公秦利龚公嬴姓赵氏,名不详(一说名),秦悼公之子。《史记·秦本纪》作其秦剌龚公,《史记正义》作其秦利龚公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43年在位。公元前476年派兵攻魏城。公元前467年,天空出现哈雷彗星,明亮易见。公元前461年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以兵2万伐西戎大荔(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

人物生平

秦厉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蜀国前来秦国进贡。

秦厉共公五年(公元前472年),楚国前来秦国进贡。

秦厉共公六年(公元前471年),义渠前来秦国进贡,绵诸前来求援。

秦厉共公七年(公元前470年),天空出现彗星。同年,楚国王子英投奔秦国

秦厉共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天空再次出现彗星, 庶长率兵修补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县北) 。

秦厉共公十四年(公元前463年),晋国楚国前来秦国进贡。

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派兵在黄河边修筑护城河;派军队二万攻打西戎大荔(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东),夺取其王城; 派兵修补庞戏城(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

秦厉共公二十年(公元前457年),秦厉共公亲自率军讨伐绵诸

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在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北)设县。晋国夺取了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

秦厉共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53年),知襄子战败被杀,其领地被三家瓜分。

秦厉共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52年),知襄子族人智开及其从属逃亡到秦国

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左庶长在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建城。

秦厉共公二十八年(公元前449年),越国派使者迎娶秦厉共公的女儿。

秦厉共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48年),知襄子族人智宽及其从属逃亡到秦国

秦厉共公三十二年(公元前445年),楚国秦国结盟。

秦厉共公三十三年(公元前444年),派兵征伐义渠,俘虏其国王

秦厉共公三十四年(公元前443年),出现日食,白天光线昏暗,能看到星星。 同年,秦厉共公去世,葬于人里。秦厉共公有子二人,秦躁公秦怀公,长子秦躁公继位。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139]秦悼公立十四年卒,子厉共公立。孔子悼公十二年卒。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十六年,巉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二十一年,初县频阳。晋取武成。二十四年,晋乱,杀智伯,分其国与。二十五年,智开邑人来奔。三十三年,伐义渠,虏其王。三十四年,日食。厉共公卒。

秦躁公

秦躁公(?-公元前429年),又称秦趮公嬴姓赵氏,名不详(一说名),秦厉共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42年-公元前429年在位。秦躁公元年(公元前442年)即位为秦公秦躁公十三年(公元前430年),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直至渭水蒿域,被秦军击退。次年,躁公卒,其弟从晋归来即位,是为怀公[140]

人物生平

前443年,秦厉共公去世,其子秦躁公继位。[141]

前442年,天空出现了彗星[142]

前441年,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东)发生了叛乱。[143]

前435年,六月下起了大雨雪,发生日食月食[144]

前430年,义渠秦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进兵至渭水才撤军。[145]

前429年,秦躁公去世,葬于丘里悼公南。秦国国内重臣就拥立在晋国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秦怀公回国继位。[146][147]

史籍记载

《史记·秦本纪》记载:厉共公卒,子躁公立。躁公二年,南郑反。十三年,义渠来伐,至渭南。十四年,躁公卒。

秦怀公

秦怀公(?-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不详,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28年-公元前425年在位。秦躁公卒,其弟由庶长从晋国迎入,是为怀公。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怀公四年(公元前425年),秦庶长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由于昭太子早卒,次年大臣立怀公之孙为君,是为秦灵公

人物生平

继位

前429年,秦躁公去世,秦国国内重臣拥立在晋国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秦怀公回国继位。[148][149]同年,秦怀公之子秦简公出生。{{NoteTag|《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记载秦怀公元年,生灵公。杨宽考证后认为此处灵公为简公之误,见杨所著《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39页。[150]

去世

前425年,庶长鼌联合大臣围攻秦怀公怀公自杀,葬于栎圉氏。由于太子秦昭子早死,大臣们迎立秦昭子之子、秦怀公之孙秦灵公继位。[151][152]

史籍记载

史记·秦本纪》记载:躁公卒,立其弟怀公怀公四年,庶长晁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

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秦怀公在位时有名无权。

秦灵公

秦灵公(?-公元前411年),嬴姓秦氏,名秦怀公之孙,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24年-公元前415年在位。公元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师隰(即其后的秦献公)年幼,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人物生平

前425年,庶长鼌联合大臣围攻秦怀公怀公自杀。由于太子秦昭子早死,大臣们迎立秦昭子之子秦灵公继位。[153]

前424年,秦灵公之子出生。[154]

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155]

前419年,魏国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筑城,秦国派兵进攻,两军在少梁交战两年。[156][157]

前417年,魏军击败秦军,再次在少梁筑城。[158]秦军则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阻止魏军西进。[159]同年,初次在国内为河伯娶妻。[160]

前415年,派兵修补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在籍姑(今陕西省韩城市北)筑城。[161]同年,秦灵公去世,葬于丘里悼公西,其子公子连没有能够继位。秦国国内重臣拥立在晋国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之叔公子悼子回国继位,[162][163]公子连被迫流亡至魏国[164]

史籍记载

史记·秦本纪[165] 相关记载原文如下:

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十三年,城籍姑。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简公昭子之弟而怀公子也。

秦简公

秦简公(公元前429年─公元前400年),嬴姓秦氏,名悼子(有人认为,"悼子"非名),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叔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414年-公元前400年在位。秦简公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改革,他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则是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表明秦国开始向封建制度转化。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子秦惠公继位[166][167][168]

人物生平

继位

秦国秦厉共公以后,国内国政长期由旧贵族把持,国君的废立也由他们掌握。[169]前415年,秦灵公去世后,其子公子师隰(即后来的秦献公)没有能够继位。秦国国内重臣拥立在晋国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之叔秦简公回国继位,[170][171]公子连被迫流亡至魏国[172]

河西之战

魏国魏文侯继位后,政治上任用翟璜吴起李悝魏成子等人进行改革,使魏国国势逐渐强盛。面对内外交困的秦国魏国采取主动进攻的方式,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

前413年,魏国大举进攻秦国魏国上地郡守李悝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大败秦军。{{NoteTag|林春溥的《战国纪年》认为李悝在担任上地郡守期间指挥了这场战役,见杨宽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161页。《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简公)二年,与晋战,败郑下。</ref>次年,魏文侯太子击包围并占领了秦国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迁出当地的居民。[173]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并筑城。[174]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攻克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并筑城。[175][176][177]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的重泉村)加以防守。[178]至此,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179]

魏国占领河西地区后,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前401年,秦简公派兵攻打魏国,到达阳狐,但此时秦军无力穿越西河郡到达河东。{{NoteTag|《史记正义·魏世家》引《括地志》、《水经注》和《九域志》皆记载阳狐位于河东,杨宽认为此时河西地区已经完全被魏国占领,秦军无力越过西河郡到达河东,阳狐的具体位置不详,见杨宽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辑证》第202页。[180]直到前330年,秦国才从魏国手中完全收复河西地区。[181]

改革

经过一系列失败后,秦简公被迫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主要措施有:

佩剑是诸侯国内贵族代表身份的象征,早在改革前秦国国内就有民间佩剑的风气。秦简公于前409年允许官吏佩剑,[182]次年,又允许百姓佩剑。[183]

因河西之战的失败,使秦国失去关中平原重要的产粮区,秦简公被迫于前408年在国内开始按亩征收禾稼作为租税。[184]

去世

前400年,秦简公去世,葬于丘里景公西,其子秦惠公继位。[185][171]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186]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简公昭子之弟而怀公子也。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巉洛。城重泉。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秦惠公 战国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是秦简公的儿子[187]。做了十三年国君,在位的第十三年,秦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188]

生平

前393年,秦国魏国 (战国)|魏国在汪(一说在陕西省澄城县境内)击败。[189]

前391年,派兵攻打韩国 (战国)|韩国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夺取六座城邑。[190]同年,楚悼王派使者用重金交好秦国,与秦国结盟。[191]

前390年,与魏国武城(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东)交战。在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设县。[192]

前389年,秦国出兵五十万进攻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193]但被魏西河郡郡守吴起以士兵五万、战车五百辆、骑兵三千击败。{{NoteTag|关于阴晋之战的战况,史书没有详细记载,详细叙述见林剑鸣所着《秦史稿》第171页。[194]

前388年,秦惠公之子秦出公出生。[195]

前387年,蜀国攻取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东),秦惠公派兵夺取南郑。</ref>同年,秦惠公去世,葬于陵圉,其子秦出公继位。[196]

惊现重名

位于周王室西北蛮夷之地的秦国,曾经出现过两位秦惠公。一位是春秋时期秦惠公(?-公元前491年),另一位是战国时期秦惠公(?-公元前387年),为了区别这两位国君,史家将前者称为“春秋秦惠公”,而后者称为“战国秦惠公”。

公元前501年,秦哀公病重,由于哀公的儿子夷公早死,哀公决定将君位传给夷公的儿子,这就是春秋秦惠公。在司马迁的《史记 秦本纪》中,春秋秦惠公记载只有十个字:“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由此判断,这位秦君在位十年,并没有什么大作为。《左传桓公三年至桓公四年[197]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198]“十六年卒,子惠公立。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十三年,伐蜀,取南郑惠公卒,出子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199]:“惠公享国十三年。葬陵圉。生出公。”

秦出公

秦出公 (公元前389或388年-公元前385年),又称秦少主嬴姓赵氏,名不详,秦惠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86年-前385年在位。

世本》作秦少主,《吕氏春秋》作秦小主嬴姓赵氏。在位2年。史上又名出子。公元前387年,惠公死,出公即位,时方二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元前385年左庶长菌改发动政变,杀出子及其母,迎灵公太子公子赢连回国。自秦厉共公(公元前477年-公元前443年在位)之后,到秦出公在位时,大臣专权,数易君主,国政不稳,秦国日衰。

人物生平

秦惠公十二年(公元前388年,一说十一年即公元前389年),秦出公出生。

秦出公元年(公元前386年),秦出公继位。秦出公继位时年幼,由其母秦小主夫人主持朝政。秦小主夫人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悦纷纷隐居,百姓忧郁埋怨议论纷纷,流亡在魏国秦献公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秦国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秦小主夫人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倒向秦献公

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献公与哗变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秦小主夫人自杀(一说被杀),秦出公被杀,母子尸体被丢进深渊(《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出公自杀,葬于雍,然出公不过三、四岁,于理不合)。秦出公死后,秦献公正式继位。

王位更替

前389年或前388年,秦出公出生。

前386年,秦惠公去世,秦出公继位。秦出公继位时年幼,由其母主持朝政。出公母亲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悦纷纷隐居,百姓忧郁埋怨议论纷纷,流亡在魏国 (战国)|魏国秦献公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秦国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出公母亲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倒向秦献公

前385年,秦献公与哗变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出公母亲自杀,秦出公被杀[注 1]秦出公死后葬于雍,秦献公正式继位。[201][202][203]

历史评价

秦武公:"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虩事蛮方。"

史籍记载

史记·秦本纪》作秦出子,原文如下:惠公卒,出子立。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204]

秦献公

秦献公(前424年-前362年),《世本》作秦元献公,《越绝书》作秦元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师隰(xí),《吕氏春秋》记载公子连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

秦献公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国内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并且数次发动收复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失地的战争。他为了终止秦国继续沦落的脚步,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是秦国实现再度崛起的奠基人。

人物生平

秦献公初出奔于魏。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后庶长菌改杀出子,他乘机回国,被菌改迎立即位。曾废止从死(殉葬)制度,城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万,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

太子被废

秦献公前424年出生。[205]秦献公出生前,秦国国政长期由权臣把持。秦献公的曾祖父秦怀公庶长鼌为首的大臣们围攻,自杀而死,其祖父秦昭子早死,秦献公之父秦灵公继位。[206]秦灵公死后,身为太子秦献公没有能够继位,权臣迎立从晋国归来的秦简公继位,[207][208]秦献公被迫流亡至魏国

回国继位

秦国经历秦简公秦惠公 (战国)|秦惠公两代君主后,前386年,年仅两岁的秦出公继位。因君主年幼,朝政由太后主持。太后重用宦官,贤臣心中不高兴纷纷隐居,百姓忧虑国政而议论纷纷,流亡在魏的秦献公得知消息后就想返回秦国秦献公及其随从来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以东的边塞,守将右主然不让他们通过。秦献公被迫前往戎族之地,自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由菌改迎立回国。太后派军队捉拿秦献公,但军队在行进途中发生哗变。

前385年秦献公与哗变军队到达秦国首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太后自杀,秦出公被杀《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秦出公及太后被秦国群臣杀死后沉入深渊。[209]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出公为自杀,秦出公死时年仅三、四岁,不可能自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为避讳秦出公被杀而这样记载。秦献公正式继位。在监突的劝说下,秦献公赦免了右主然,另赐守城的兵士每人二十石米,菌改因迎立之功被封为官大夫。《吕氏春秋·卷二十四·不苟论·当赏》: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ref>《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太子,立为献公。诛出公

大力改革

秦献公继位时,秦国历经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210]秦献公继位后,为改变内外交困的局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主要政策包括:

废止人殉

秦国秦武公时开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达六十六人。[211]自此之后,秦国的人殉制度经久不衰。秦穆公死时,人殉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212]

迁都栎阳

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位于渭北平原东部,属于水力发达的良田区,同时也是商业贸易繁荣,通往三晋的必经之路。《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曾称赞栎阳:(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为了削弱国内权臣势力以及便于收复河西失地,秦献公前383年发兵营造新都栎阳,并将秦国首都自雍城迁至此。[213]

初行为市

秦献公前378年秦国国内颁布“初行为市”的政策。[214]

户籍相伍

秦献公前375年秦国国内颁布新的户籍制度,按照五家为一伍作为基本单位将全国人口进行编制。

推广县制

早在前688年秦武公就在新征服的边境要地设县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215]秦献公前379年在蒲(今山西省隰县北)、蓝田县|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西)、善明氏设县。[216]

对外战争

秦献公刚继位时,发兵抵达渭水上游,攻打獂戎羌族首领的叔父因畏惧秦国的兵力,带领自己的部族向南出走到赐支河以西数千里,与其他羌人部族不再往来。[217]前374年,秦献公胡苏率军攻打韩国 (战国)|韩国,但在酸水被韩将韩襄击败。[218]前371年秦国赵国高安 (消歧义)|高安交战,被赵国击败。[219]

废止人殉

秦国秦武公时开始使用人殉,其陪葬者多达六十六人。[220]自此之后,秦国的人殉制度经久不衰。秦穆公死时,人殉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车氏三良奄息仲行鍼虎[221]

个人评价

身先士卒

这一点,我们在《大秦帝国》电视剧中多处可以发现这个场面,另外从秦献公嬴师隰身中毒箭这一关键场面也可以得知,秦献公嬴师隰是一个马背国王,不仅执政而且也执戈天下,可以说是一代武王,另外,还有书上提到的石门大捷,也能证明其赫赫武功,为了使穷困潦倒的秦人不惧大魏方阵,竟也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使弱秦能敌强魏,其英雄浩气永世长存。其过人之志,也是令后人敬仰不已。

善操士气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粮草官之死,与粮草官之葬这两点可以看出,在王命未履之时,为正王命,为示王威,为维护制度法规之尊严,铁面无私毫不留情,立即要斩杀粮草官。这一点作为一个行军打仗的统帅,是要起码要做到的。但是当得知粮草官饥困劳累而死,立即放下身段。作为一个亲民爱兵,慈祥有情的一国之父,立即命军前厚葬以示昭章。这一高一低之间,能不让军前士卫感动流涕?所以秦献公嬴师隰不仅能打仗而且善度人心,善操士气。


不累细节

赢渠梁提出秦兵必须休息,而且指出秦国必败之时,秦献公嬴师隰并未一蹶不振,而是仍然坚信自己,秦军也未因此有所士心动摇,那都是秦献公嬴师隰藐视魏军,自己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所致。虽然少梁失败,自己也命赴黄泉,后来孝公也不得不割地求和,但是大家想一下,要是没有秦献公嬴师隰不幸中箭,那么少梁之战,最终结果还未知。很有可能秦献公嬴师隰赢得这场战争。所以秦献公嬴师隰这个人稳重深沉,不漏玄机,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不因战前小节动摇其雄心壮志,这是何等的气魄。

内藏外显

这一点和第3点类似,在赢渠梁秦献公争吵之后,在后来秦献公和他的将军们开作战会议的时候,献公就像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同时将这么严重的问题,并没有说给他的将军们,难道献公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吗?显然不是,而是秦献公将这万斤重负深深的藏在了自己的心里,然而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往直前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

史记·卷五·秦本纪[222]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选择后人

艰难选择

其实按照孙老的描述来讲秦献公少梁战役的时候已经有54岁了,这个年龄在古代已经是地道的老者,应该早已经有后世安排。当然孙老的书中要交待,是怕两子出现隔阂,但是我个人认为秦献公嬴师隰更为难得是两个儿子那个更能带领秦国走下去的选择。其实两个儿子都很有特点,秦献公嬴师隰在两者之间不断的在犹豫,犹豫的原因就是他和其他国王不一样,他不是仅仅想找一个像自己的,而是他要找一个能领导秦国走向富强的接班人,如果他只是找一个像自己的,答案就很简单,那就是赢虔,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个性脾气,都是赢虔莫属,但是他还是在犹豫,这说明秦献公嬴师隰心思不简单。

广征意见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秦献公嬴师隰为了选定接班人,他什么人的意见都听,家内争取王后,甚至是黑伯的意见都听。庙堂之上听臣子,特别是重要臣子,如甘龙等的意见。更重要,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包括老兵在内,都一一询问。更有意思的是征求两个儿子的意见,这个意见也让他踏实,甚至成了确定人选的关键参考。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谨慎彻底

这一点,可以从最后他对待赢虔的态度和手法之上,虽然他对赢虔很了解,但是还是做了以防万一的做法,在清理法理规章制度上双重保证了赢渠梁的领导地位,这时候他才撒手而去,可见秦献公嬴师隰这个人,不只是能打仗,而且做事细致入微,谨慎小心。

相关事件

  • 前369年,桃花在冬天开放。[227]

史籍记载

秦惠公死,子出子年幼即位,由其母与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秦出公被沉渭河溺死,献公嬴师隰即位,废止从死(殉葬)制度,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渭水北岸),在蒲、蓝田(今陕西蓝田西)等地设县。公元前378年(秦献公七年)“初行为市”。十年,立户籍相伍。二十一年,大破魏军于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斩首6万,将魏人赶出函谷关,这是为战国时秦对东方各国的第一次大胜。天子周显王派遣特使庆贺,赠以黼黻。《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232]

其他形象

文学形象

在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秦献公于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中短暂登场,只描写了太史儋拜见秦献公时的预言以及雨金栎阳。[233]

影视形象

2009年首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裂变》中,秦献公许还山饰演。[234]

秦孝公

秦孝公秦献公四年(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出生 。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其父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时年仅21岁。

人物生平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国经历了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秦国政局不稳之机夺取了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孝公之父秦献公继位后,割地,与魏国讲和,安定边境,迁都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富平县东南),修养生息,并且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失地,无奈愿望没有实现便去世[235]

求贤纳才

秦孝公继位时与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韩昭侯赵成侯并立。当时黄河肴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战国六雄中,楚国魏国秦国接壤。魏国占有原本属于秦国河西地区,从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沿洛河北上修筑长城楚国自汉中郡往南,占有巫郡黔中郡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同年,秦孝公两路出兵,向东围攻陕城(今陕西省韩城市),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236]而赵、韩两国也趁秦孝公继位未稳之机率军攻打秦国。[237]

秦孝公二年(公元前360年),周显王派使臣送来祭肉[238]

商鞅变法

卫国商鞅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垦草令

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变法遭到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产生激烈的争论。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前359年命商鞅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关于商鞅变法的时间,许多记载为前356年,实际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就决定变法,而《垦草令》就是商鞅秦孝公提出的变法方桉,见[239]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前356年任命商鞅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240]主要内容为: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

经过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国力开始强大。前358年,秦国西山(古代地名)|西山(今河南省熊耳山以西)击败韩国 (战国)|韩国[241]前357年,楚宣王右尹黑来迎娶秦孝公的女儿,与秦国联姻。[242]前355年,秦孝公魏惠王杜平 (古代地名)|杜平(今陕西省澄城县东)会盟,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局面。[243]

第二次变法

平定太子事件后,秦孝公商鞅大良造,开始第二次变法。[244]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245]

经过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逐渐强大,百姓家家富裕充足。秦国人路不拾遗,山中没有盗贼。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怯于私斗,乡村、城镇秩序安定。[246] 周显王派使臣赐予秦孝公霸主的称号,诸侯各国都派使者前来祝贺。前348年,韩昭侯亲自前往秦国,与秦孝公签订停战盟约。 前342年,秦孝公太子驷率领西戎九十二国朝见周显王,显示了秦国西方霸主的地位。

大事件

河西之战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魏国为争夺河西地区发生多次战争,其中秦国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石门山(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三场战役中取得胜利。经过商鞅两次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强大,具备了收复河西地区的能力[247][248][249]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250] 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251]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252]。 同年,秦孝公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253]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齐军宋国景敌、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襄陵(今河南省睢县)。 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前来救援赵国齐国军队击败, 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 秦孝公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 。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的进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元里之战

前354年,赵国入侵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两地。[254]此举招致魏国的干涉,魏国出兵助卫,包围赵都邯郸市|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255]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256]同年,秦孝公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包围焦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但没有攻克,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257]

秦魏讲和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258]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赵成侯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魏国陆续与各国和谈后,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夺回安邑并包围固阳。 为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秦孝公于前350年与魏惠王彤地(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缓和了两国紧张的关系[259]

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泗上十二诸侯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强防守,并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来改变魏国进攻秦国的意图。秦孝公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派商鞅游说魏惠王,劝说他除了号令等十二个小国外,还要向北联合燕国,向东攻打齐国,迫使赵国屈服;向西联合秦国,向南攻打楚国,迫使韩国屈服,这样霸业可成。商鞅还建议魏惠王顺从天下之志,先行称王,再图霸业。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开始称王,按照天子的规格大建宫室,制作丹衣九施七星之旗,并召集各小国参加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南)会盟,秦公子少官和赵肃侯也应邀参加 ,诸侯会盟后又前往朝见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礼制的行为引起了齐、楚等国的愤怒,诸侯纷纷倒向齐国[260]

西鄙之战

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国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

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国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机对秦孝公说:"秦国魏国的关系,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国兼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占据崤山以东,与秦国黄河为界。形势有利时就向西侵犯秦国,不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如今君上圣明贤能,秦国繁荣昌盛。而魏国刚刚被齐国击败,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必然要向东撤退。魏国一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一统天下的帝王基业啊!"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

同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九月,秦孝公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 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为政举措

变法图强

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秦孝公即位之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来到秦国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 奖励军功,颁布军功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等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击败魏国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秦孝公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国马陵之战遭受齐国重创,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决定趁魏国实力尚未恢复之机,大举攻魏。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击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同年,秦国联合大荔戎包围了魏国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

因病去世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历史评价

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61]。"

司马迁史记》:"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262]

范晔后汉书》:"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

贾思勰:"秦孝公用商君。急耕战之赏。倾夺邻国而雄诸侯。"

唐甄:"昔者孟子之世,天下强国七,秦孝公发愤于西陲,布恩惠,振孤寡,招战士,明赏功,西斩戎王,南破强楚,虎视六国,狙以济之。"

曾国藩:"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又称秦惠王秦惠文君姓,考古名,传世名秦孝公之子,称王前称秦伯骃(驷),伯爵。

前325年,惠文王正式称王,随后韩国 (战国)|赵国|赵、燕国|燕、中山国|中山和宋国|宋也都先后称王,史称五国相王;同年秦昭襄王生。前311年,惠文王死,太子秦武王即位。

生平

嬴骃(驷)在身为太子时曾经杀人,因秦国变法,贵族犯法与庶民同罪,使得其太傅受到连坐之罚,公子虔受到劓刑公孙贾受到黥刑,自己虽为储君不能受刑法却也遭到流放数年。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骃(驷)继位,是为秦惠文君。同年公子虔等告商鞅反,商鞅欲逃魏,魏拒之,返,入商邑,反,攻(今陕西华县)。秦军攻商鞅,斩之于渑池,车裂其尸于咸阳,并灭其族。惠文君元年(前337年),来朝。惠文君二年(前336年),周显王|周天子来贺;惠文君三年(前335年),惠文王举行冠礼。惠文君四年(前334年),天子赐惠文王文武胙,齐、魏两国国君彭城相王[263]

惠文君五年(前333年),委任阴晋人公孙衍犀首大良造惠文君六年(前332年),魏割阴晋(今陕西华阴)与秦,秦更名为“宁秦”;惠文君七年(前331年),公孙衍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惠文君八年(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与秦,此地原属秦,战国初期为魏将吴起夺取[264]

惠文君九年(前329年),渡河,夺取汾阴皮氏,与魏王惠于应。同年围焦,夺占焦[265]

惠文君十年(前328年),张仪担任秦国丞相。同年,魏割上郡十五邑与秦;

惠文君十一年(前327年),设立义渠县义渠本为戎人建立的国家),义渠君称臣;归还魏国的焦、曲沃(本为晋国重要都城,今山西曲沃)两地[266]

惠文君十二年(前326年),初次实行腊祭(彷效东方列国);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四月戊午(四月初四,儒略历3月9日),韩、魏两国相互承认各自为“王”,秦相张仪攻陕(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但把此地百姓交归魏国[267]

惠文王元年(前324年),称王,更为元年。

惠文王二年(前323年),张仪与齐、楚大臣在啮桑会聚;

惠文王三年(前322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魏国为相[268]

惠文王五年(前320年),王游至北河(戎人之地,位于黄河之北)。

惠文王七年(前318年),乐池担任秦国丞相,韩、赵、魏、燕、齐与匈奴的联军共同攻秦。秦使庶长嬴疾与联军在修鱼苦战,虏其将申差,败赵将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人,为修鱼之战[269]

惠文王八年(前317年),张仪复任秦国国相[270]

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司马错伐灭巴、蜀两国。《水经注》卷二十七引来敏《本蜀论》的记载惠文王用计灭古蜀:“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同年秦攻夺赵中都西阳两地。

惠文王十年(前315年),韩太子苍秦国当质子,秦国攻夺韩国的石章;同年败赵将;伐取义渠二十五城[271]

惠文王十一年(前314年),秦将樗里疾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之弟)攻取魏国焦,在韩岸门处击败韩军,斩首万人,韩将犀首公孙衍)逃走。同年,封公子通地。同年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燕国大乱[272]

惠文王十二年(前313年),秦惠文王梁王(即魏王)会于临晋;庶长嬴疾攻打赵国,俘虏赵将赵庄。同年张仪相楚[273]

惠文王十三年(前312年),魏章|庶长章楚国丹阳(今湖北丹江口市),虏楚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夺楚国汉中(今陕西汉中),取地六百里,设置汉中郡[274]楚国韩国雍氏,秦使庶长嬴疾助韩攻齐,到满,又助魏攻燕。

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服,蜀相陈壮杀蜀侯来降[275]。同年,惠文王病逝,太子嬴荡继位,是为秦武王[276]

秦武王

秦武王.jpg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秦悼武王,《世本》作秦武烈王,《越绝书》作秦元武王;《史记索隐·秦本纪》记载名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惠文王之子,在位4年。

生平

继位

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其子秦武王继位。

早年

秦武王尚为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他继承王位后,很多大臣在秦武王面前指责张仪说他为人不讲信用、反复无常,以出卖自己的祖国谋图国君的恩宠,如果大王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所耻笑。[277]前310年,秦武王张仪魏章驱逐至魏国。同年,秦武王魏襄王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东)会见,派兵攻打义渠丹犁[278]

前309年,秦武王秦国设置丞相的官位,任命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此举成为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设立丞相制度的君王。丞相制度在中国有将近长达1600年的历史,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才被废除,历史证明,这一举措相当有远见,并为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79][280]

前308年,秦武王魏襄王临晋城外相会。[281]渭河河水变红三天。[282]

驱逐张仪

秦武王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继承王位后,很多大臣都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283]诸侯们听说张仪秦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纷纷背叛了连横政策,恢复合纵[284]

张仪害怕被杀,便对秦武王说:“东方诸国有乱秦国才可以得利,我愿意利用齐王憎恨我这一点前往魏国齐国必然攻魏,两国开战胶着之际,秦国可趁隙伐韩,兵临周都,挟持天子,成就帝王功业。”

秦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魏国齐湣王听说张仪魏国,果然派军攻打魏国魏哀王很害怕。此时张仪派遣他的门客冯喜楚国,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出使齐国,成功游说齐湣王罢兵,获得安全。

假道伐韩

秦武王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即位不久,就意欲攻打韩国韩国军事重镇宜阳,是周国韩国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屏障。秦军若想兵出函谷关,首先必须掌控此地,才可以保证物资与兵员的输通顺畅。

秦武王借一机会请教左右丞相甘茂樗里疾,对他意欲灭掉周王室、得到应有威望的想法有何见解,实则是询问攻打韩国夺取宜阳之计。[285]

伐韩一事,樗里疾表示反对,因为到韩国的路途遥远,劳师费财,还不一定能有收获,万一赵、魏二国再从背后偷袭后果不堪设想。而甘茂则认为:“伐宜阳,定三川”是秦国挺进中原、成就帝业的关键所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伐韩宜阳,必先破韩魏联盟,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能越魏而援韩,韩一旦被孤立,宜阳虽然城池坚固,兵精粮足,但也是有可能被秦军所攻破的。甘茂自请入魏,声言将使魏王不但不偷袭秦军,而且还会出兵助秦。武王大喜,给了甘茂很多财物,让其出使魏国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秋,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与其建立了秦魏联盟,魏国答应出兵助秦,共伐韩国甘茂返回秦国后,与秦武王订立息壤之盟,秦武王表示将全力支持甘茂,派其与庶长封率军攻打宜阳

当秦、韩两军在宜阳交战时,冯章秦武王说:“宜阳久攻不下,如果韩、楚两国联合,趁我军疲惫之时进攻,那么我方肯定处境危险。不如大王许诺将汉中郡割让给楚国,麻痹楚国不让它救援韩国,这样韩国必然孤立。”秦武王于是派冯章出使楚国,向楚怀王许诺割让汉中之地。宜阳之战结束后,秦武王背约没有割地。[286]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军攻克宜阳孤城,斩首六万。秦军乘胜渡过黄河,夺取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韩襄王被迫派公仲倗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287]

意外身亡

秦武王争强好胜,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此位居高官。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秦武王无子,群臣迎立秦武王异母弟、在燕国作人质的公子稷回国继位,是为秦昭襄王[288]

为政举措

连横卫秦

秦武王重齐使,示秦、齐夹击韩魏之形,以此绝韩魏趁秦武王新立攻秦妄想。 秦武王樗里疾与韩使欢娱,叙秦韩之好,以此羁縻韩国樗里疾的母亲是韩女,秦武王的母亲是魏女,是秦惠文王魏襄王结盟时定下的姻亲。此时,齐国孟尝君为齐相,压迫魏国魏国权衡利弊,在秦齐之间左右摇摆。秦武王元年(前310年),秦武王魏惠王临晋(今大荔东)相会,巩固秦、魏联盟。通过一系列紧张的外交活动,秦武王稳住周边邻国,使其不能趁秦新君初立图秦。其后,开始着手解决秦中央的魏籍权臣问题,然而因秦武王意外身死,并未完全执行。

联越制楚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怀着不同的目的来祝贺武王荡即位为新的秦王秦武王亲自接见越国使者,与越国达成夹击楚国的密约,以此制楚。越国勾践灭吴后成为东南大国,国力强盛,此时是仅次于楚国的第二大国。楚、越水土相接,人文相近,彼此以为害,一直都在谋划消灭对方。

平定蜀乱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蜀相陈庄作乱,杀死蜀侯通国。秦武王甘茂平定蜀国叛乱,诛杀陈庄,并派兵攻打义渠丹犁

设立丞相

秦武王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耻于与六国为伍,见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便把秦国的相国一职,改称为丞相秦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秦国设置丞相官位,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任命甘茂为丞相兼领上将军,樗里疾为右丞相。命甘茂等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轶事典故

秦武王举鼎

秦武王生性粗直,威猛雄壮,好与勇士角力为戏。大力士乌获任鄙皆为其重用。齐人孟贲,是著名的力士,曾在野外见黄、黑两牛相斗,孟贲从中以手分之,黄牛伏地,黑牛犹触斗不止。孟贲大怒,左手按黑牛之头,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孟贲秦武王招致天下勇力之士,来到秦国秦武王素闻其勇,拜为大将,与乌获任鄙一同受到宠信。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然后直入洛阳,以窥周室。

周赧王遣使郊迎,使者向秦武王天子问候之意,并声称天子在王城将备盛礼迎接秦武王秦武王谢辞使者,不敢与周王相见。他知道九鼎太庙之中,遂往观看。入太庙,见九个宝鼎一字排列,甚为壮观。那九鼎大禹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载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土之数,足耳俱有龙纹,又称“九龙神鼎”。夏传于商,商传于周,迁之于洛邑。迁时,用卒徒牵挽,牛车负载,不知重量几何。

秦武王围着九鼎观览一番,赞叹不已。九鼎名称各不同,鼎腹有(即古九州名)九字相别。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叹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秦武王回头问任鄙孟贲道:“你们二位,能否举起此鼎?”任鄙推辞说:“我只有百钧之力,此鼎重千钧,无法举起。”孟贲笑道:“我试试。”于是用两根粗绳系在鼎耳之上,伸开双臂,套入绳索之中,狠狠喝道:“起!”那鼎离地半尺,重重砸在地上。由于用力过猛,眼珠迸出,眼眶流血。秦武王笑道:“虽然勉强举起,也太费力了。你既然能举动,难道寡人举不动?”任鄙进谏道:“大王万乘之躯,不可轻试!”秦武王不听,卸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更用大带扎缚其袖。任鄙拉着他的袖子苦苦劝谏,秦武王大怒道:“你自己不能举,难道妒忌寡人之力吗?”任鄙见秦武王发怒,不敢再谏。秦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将两臂套入绳索中,想道:“孟贲勉强举起,我偏要举起再行走几步。”于是尽平生之力,屏一口气,喝声:“起!”那鼎亦离地半尺。正要迈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声,将胫骨压断。众人急忙把他扶归公馆,秦武王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气绝而亡。秦武王即位时曾言:“得游巩、洛,生死无恨。”今日果然死于洛阳

周赧王闻变大惊,急备美棺,亲往视殓,哭吊尽礼。秦人奉丧以归。秦武王无子,迎其异母弟稷嗣位,是为秦昭襄王昭襄王讨举鼎之罪,诛孟贲,族灭其家,因任鄙能谏,任为汉中太守

扁鹊秦武王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秦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秦武王把这话告诉扁鹊扁鹊听后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秦武王于第九十二回《赛举鼎秦武王绝胫 莽赴会楚怀王陷秦》中登场。在宜阳之战后,秦武王前往周都雒阳,前去太庙观看九鼎秦武王恃力好胜,想与任鄙孟贲比赛举鼎。任鄙劝谏秦武王不要举鼎,而孟贲却将九鼎之一的雍州之鼎费九牛二虎之力举高半尺。秦武王亲自举鼎,将鼎举离地半尺之后突然手中无力,鼎坠落后砸到秦武王右脚上,致使胫骨骨折,秦武王因失血过多于当夜死去。周赧王听到消息后亲自准备棺木,前往吊丧。樗里疾在朝中宣布甘茂怂恿秦武王入周观鼎,甘茂害怕遭樗里疾所害,无奈逃到魏国,最终客死魏国

影视形象

2013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赫子铭饰演秦武王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英巴图饰演秦武王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嬴姓,名,一名,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悼武王(简称秦武王)之弟。在位时间长达56年,在他数十年的统治下,期间任用包括魏冉范雎白起等名臣,治军备战,富国强兵,为其曾孙秦始皇奠定将来一统天下的基础。

前306年,秦武王意外死亡,诸兄弟争位;赵武灵王秦国魏冉等大臣合谋,于是得立,是为秦昭襄王,简称秦昭王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着名之西元前260年打败赵国长平之战就是在其在位晚期发生的。前256年,昭襄王灭东周。前251年,昭襄王死,享年75岁。

生涯

即位

前306年,武王东周的大力士孟说举行举周九鼎的比赛,却因胫骨折断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

公子稷当时在燕国赵武灵王用计,由代郡的宰相赵固将他从燕国迎入赵国,再送到秦国去。秦国的群臣大多表示反对立他为,但在魏冉等人的支持下,与武王同父异母的他,继承秦国君王之位,是为“昭襄王”,简称“昭王”。

即位的公子稷在死后上谥称为“昭襄王”。

武王遗臣

继位初期是由武王的遗臣樗里疾甘茂向寿公孙奭等人协助处理政务。

前306年,楚国进攻韩国,包围韩国的雍氏之地。韩国派遣公仲秦国甘茂寻求援助。

甘茂昭襄王说:“如果韩国知道秦国不支持,恐怕会与楚国结盟吧。如果变成那样的话和我国处于交战状态的魏国也会顺势与楚国结盟吧。因此不让这3个国家伐秦的同盟结成,对我们会比较有利。”

同时,韩派遣张翠秦国张翠以“有病”为由,以日行一县的缓慢速度进入秦国,才见到了昭襄王甘茂

甘茂说:“韩国想必没有很紧急吧,才让你这样带病来到这里。”张翠回答:“我不要紧。”甘茂又问:“真的是这样吗?”张翠回答:“如果真的没有那么急迫,我韩国势必会弯下腰投降楚国,怎么可能会派我来这里呢?”

这回答让甘茂昭襄王说了“原来啊。”因此出兵救援了韩国

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亦称安国君,是战国时期秦国第35位国君,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柱(一作式),秦昭襄王次子,秦庄襄王之父。

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

人物生平

被立太子

秦孝文王嬴姓赵氏(一说秦氏),名柱(一说名式),是秦昭襄王的次子,母唐氏,祖母为宣太后秦昭襄王在位时,受封为安国君。公元前267年(秦昭襄王四十年),安国君的哥哥悼太子去世。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四十二年),秦昭襄王安国君立为太子

确立嗣子

安国君生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成为太子后,便将他非常宠爱的一位妃子立为正夫人,号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嗣。安国君有一位排行中间的儿子名叫异人异人因生母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而作为秦国公子在赵国作人质。后在吕不韦的活动下,华阳夫人成功说服安国君异人作为继承人,随后二人命吕不韦担任异人的老师,又委托他带给异人很多礼物,在此之后,异人在诸侯中的名声日益增大。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异人成功返回秦国,成为安国君嗣子,改名子楚

即位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五十六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追尊已故的母亲唐八子唐太后,与秦昭襄王合葬。并且立正妻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太子

秦孝文王元年十月己亥日,秦孝文王服丧期满,正式即位。

去世

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去世,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孝文王,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

秦孝文王死后,太子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

主要成就

政治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元年),秦孝文王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赐宗室亲戚,开放苑囿游乐。

军事

秦孝文王的信仰是富国强兵,吞并六国。虽然因寿命原因没完成志愿,但其孙嬴政吞并六国,建立秦朝,算是完成了孝文王的遗愿。

人物评价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短,故后世对他没有太多评价。

寥寥无几的评价主要是负面的:秦孝文王太子时纵欲,没有做出杰出的贡献。

轶事典故

五足之牛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秦孝文王出游到朐衍(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期间,有人献上五足之牛

与子异人

有一次异人趁安国君空闲时进言道:“父亲也曾羁留在赵国赵国的豪杰之士知道父亲大名的不在少数。如今父亲返回秦国,他们都惦记着您,可是父亲却连一个使臣都未曾派遣去抚慰他们。孩儿担心他们会心生怨恨,希望父亲将边境城门迟开早闭,防患于未然。”安国君认为异人说的话极有道理,为他的奇谋感到惊讶。

亲属成员

长辈

曾祖父:秦孝公渠梁(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

祖父: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

祖母:宣太后芈八子(?―公元前265年)

伯父:秦武王(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

父亲: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

母亲:唐氏(生卒年不详)

兄弟

兄:悼太子(?―公元前267年)

弟:蜀侯嬴煇(?―公元前259年)

妻妾

夫人:华阳夫人(约公元前296—公元前230年),得宠,无子嗣。

妾:夏姬(?―公元前240年),生秦庄襄王

子孙

儿:

子傒

秦庄襄王子楚(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

孙: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长安君成蟜(生卒年不详)

曾孙:

扶苏(?—公元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

个人争议

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后即去世,终年五十三岁。秦孝文王的死因引起了后人的猜想。

老病而死

秦孝文王在死时52岁,在当时已是高龄,再加上他在做太子时纵欲过度,又为秦昭襄王服丧一年,导致病亡。

纵欲过度:吕不韦曾提到,子楚共有二十多个兄弟。这还只是安国君的儿子数量,他的女儿没有统计在内。证明安国君妻妾之多。

精神原因:安国君长期不得志,精神状态不好。秦昭襄王即位后,立长子悼太子)为太子,而安国君是次子,本与太子宝座无缘。后来悼太子秦昭襄王四十年(公元前267年)先死了,安国君才被立为太子。此外秦昭襄王晚年猜疑心特别重,连大将白起都被赐死,所以太子安国君一定活得提心吊胆,情绪压抑。

吕不韦谋害

吕不韦为了让子楚能尽快即位,在秦孝文王服丧完成并即位后,毒死了秦孝文王

兴奋致死

由于秦昭襄王在位时间长(五十六年),所以太子苦熬才等到继位这一天,十分兴奋。同时安国君在当太子时长期享与安乐,一临朝就被冗杂的政务所击倒。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东周列国志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秦孝文王于第九十九回《武安君含冤死杜邮 吕不韦巧计归异人》中登场,其事迹与《史记》记载基本相同。在第一百零一回《秦王灭周迁九鼎 廉颇败燕斩二将》中,秦庄襄王继位后立赵女为王后,在为其父除丧三日后,与群臣宴会散席回宫后去世。国人都怀疑是吕不韦准备让子楚提前登基,买通秦孝文王左右毒杀秦孝文王,但都畏惧吕不韦的势力,不敢多言。

秦皇纪

殷扬的小说《秦皇纪》 中,秦孝文王在第三卷第九章 太子赢柱中出现。

阳谋春秋

孙皓辉小说《大秦帝国》中,秦孝文王在第四部《阳谋春秋》第一章“暮政维艰”中首次出现,此后作为主要人物贯穿第四部全书。

影视形象

2000年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郭立饰演安国君秦孝文王)。

2001年的电视剧《吕不韦传奇》:马书良饰演安国君

2015年电视剧《芈月传》:许路阳饰演安国君嬴柱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扮演者不详

2018年电视剧《皓镧传》:王茂蕾安国君

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7月6日),《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作秦庄王,《雍州》作秦襄王。名子楚,《战国策》记载原名子异异人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在位3年。他是中国第一位太上皇(虽然为追尊)。

人物生平

赵国为质

异人的祖父是秦昭襄王,父亲是昭襄王太子秦孝文王|安国君,母为夏姬 (秦孝文王)|夏姬。异人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国君有子二十多人,异人于是被送往赵国作为质子 (东亚政治)|质子秦国长平之战后坑杀赵兵,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居住于聊城市|聊城,倍受冷遇。他缺少出行的车马和日用的财物,生活困窘,十分失意。[289][290]

立为适嗣

吕不韦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经商时,恰巧遇到失意的异人。吕不韦认为只要将异人送回秦国继承王位,日后便可获利不计其数,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屯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这就是成语“奇货可居”的来历。吕不韦于是前去说服异人赞同他回国登基的计划,异人也答应吕不韦事成之后与他共同统治秦国[291]吕不韦还将自己宠爱的歌姬赵姬 (秦庄襄王)|赵姬献给异人,日后赵姬异人生下秦始皇|秦王政[292]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异人作为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和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说“我异人夫人看成亲母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夫人[293]

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异人养子华阳夫人就趁安国君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异人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异人为继承人安国君华阳夫人赐送厚礼给异人并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异人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逃归秦国

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国派大将王𬺈率师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作为报复赵孝成王想杀死异人泄愤。异人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贿赂守城官吏逃出赵国通过出征的秦军返回秦国 。因为华阳夫人楚国吕不韦事先叫回国后的异人穿楚国服装面见夫人华阳夫人果然大为感动正式收异人义子并改名子楚[294]。。

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因为子楚夫人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被隐藏起来母子二人得以活命。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王后子楚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回到秦国

继承王位

前257年,秦昭襄王王龁|王龁围攻赵国首都邯郸,作为报复,赵孝成王想杀死异人泄愤。吕不韦异人密谋,拿出六百斤金贿赂守城官吏逃出赵国,通过出征的秦军返回秦国[295]华阳夫人楚国人,吕不韦事先叫回国后的异人穿楚国服装面见夫人华阳夫人果然大为感动,收异人为义子,并改名子楚[296]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位,即秦孝文王子楚被立为太子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后突然去世,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

秦庄襄王继位后下令大赦天下按功表彰先王功臣优待宗族亲属布施于民。并尊生母夏姬夏太后养母华阳夫人华阳太后任命吕不韦为相邦封文信侯。赵孝成王也主动派使者将赵姬母子送还来交好秦国

攻灭东周

秦庄襄王元49年东周文公与诸侯密谋攻打秦国秦庄襄王获悉命吕不韦率军攻灭东周国迁东周公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大片土地[297]同年,秦庄襄王又命蒙骜攻取了韩国 (战国)|韩国成皋(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和荥阳[298][299]

盛年早逝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庄襄王薨享年三十五岁。子政继位是为秦始皇帝秦王政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封秦庄襄王太上皇[300][301][302]

为政措施

秦庄襄王登基元年宣布大赦天下施德布惠于人民。同年秦庄襄王蒙骜伐韩,韩国被迫割让成皋等地。秦国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秦庄襄王二年和三年庄襄王连续命令蒙骜攻打赵国,秦庄襄王蒙骜攻打赵国夺取了太原山西省太原市榆次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南、狼孟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等三十七座城池。同年三月蒙骜又攻取了魏国高都山西省晋城市东北和河南省卫辉市西南。

秦庄襄王三年三月和四月庄襄王还命令蒙骜攻取了魏国高都汲王龁攻打上党郡设立太原郡魏公子信陵君合纵五国联军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蒙骜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军闭关不出此战过后信陵君名震天下。而秦庄襄王怒于此战的失利想要囚禁在秦国质子魏太子增经人劝说后秦庄襄王才打消此念头。

历史评价

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拔之。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龁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

轶事典故

奇货可居

由于秦庄襄王的母亲并非安国君秦昭襄王世子即后来的秦孝文王所宠爱的妃子加上安国君有儿子二十多人故被送去赵国为人质称为“质子”。

当时秦赵两国不时交战故他在赵国质子之时受到的待遇很差。当时在赵国的商人吕不韦富甲天下遇见子楚的时候以为“奇货可居”。吕不韦认为只要为子楚秦国争取到安国君继承人的地位他日子楚为王即可使吕不韦的获利不计其数。吕不韦照顾子楚加以栽培把自己宠爱的歌姬赵姬献给子楚子楚钟爱。吕不韦并为子楚到秦国争取安国君所宠爱而没有儿子的华阳夫人欢心成功令安国君子楚世子安国君即位为孝文王一年而驾崩子楚继位为秦王

历史疑点

暴病离世

秦庄襄王怎么死的?

庄襄王三年五月丙午(前247年7月6日),秦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他突如其来的早逝,有人认为是因为他撞破了吕不韦赵姬的奸情而被吕不韦所杀。葬于芷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秦庄襄王之墓俗称子楚陵,因秦始皇陵在其北,又称见子陵秦庄襄王去世后,其子秦王政继位,秦王政称皇帝后,追尊秦庄襄王太上皇

家庭成员

父亲秦孝文王安国君前302年―前250年

生母夏姬―前240年

嫡母华阳夫人约前296—前230年

妻子赵姬―前228年

儿子秦始皇长安君成蟜

后世纪念

秦庄襄王陵俗称“韩森冢”位于西安东郊的韩森寨圆丘形封土底径140余米高约22米占地30余亩1956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墓冢外延10米为文物保护区外延100米为建筑控制地带。墓有残损。墓前原有后代所立墓碑已残碎。

秦庄襄王陵

韩森冢有人认为是秦庄襄王陵有人认为是秦孝文王陵还有认为是汉墓的说法歧义甚多。《长安志》卷一尖冢条“《两京道里记》曰‘在通化门外二里’《长安志》认为是秦襄王陵但究竟是昭襄王还是庄襄王并不清楚。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错误是受《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的影响“始皇七年庄襄王夏太后死。孝文王后华阳太后孝文王合葬寿陵。夏太后子庄襄王]]葬芷阳夏太后独别葬杜东曰‘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百年后旁当有万家邑’。”夏太后葬在杜东史记张守节正义》云“夏太后陵在万年县东南二十五里。”约在今杜陵附近。按西望吾夫言之孝文王陵应在杜陵的西或西北遂有后人认为韩森冢秦冢

韩森冢现存封土近方形底边长67米高22米原定为秦庄襄王陵

秦始皇帝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8月10日[参 1]嬴政赵氏,时称秦王政始皇帝,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是秦庄襄王之子[古 1]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出土《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中称其为赵正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为赵政[注 2][参 2]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嬴政,后世通称嬴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为“祖龙[注 3]。他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十三岁即位,先后铲除嫪毐吕不韦,并重用李斯尉缭,三十九岁时灭亡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参 3],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帝中国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参 4]。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参 4],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典章法制[参 3],奠定了中国政治史上两千馀年之专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过重,是秦朝在他死后3年速亡的重要原因。

称呼

自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过去“天子”、“”、“”等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因而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自称“秦始皇帝”,简称“始皇帝[参 5]

秦始皇将“”和“”两个字结合起来,是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受命于天”,反映了他并不满足仅仅做一个人间的统治者[参 5]

正式称谓

秦始皇帝”和“始皇帝”的称谓,首见于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着作的《太史公书》,即《史记》,其中“秦始皇帝”出自《秦本纪[参 10],而“始皇帝”则出自《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参 10][参 11]。由于秦始皇首度将“”和“”两个字结合起来,故此秦始皇的正式称谓应为“秦始皇帝[参 12]

早年生活

人质之子

嬴政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父亲是秦公子秦庄襄王|异人(有一说为吕不韦),母亲是赵姬 (秦庄襄王)|赵姬

由于秦昭襄王采用了范睢远交近攻[古 3]的战略,将近攻的对象选定为邻国韩国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停战。按照当时的惯例,两国需要互换人质质子 (东亚政治)|质子)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质子 (东亚政治)|质子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又名子楚,即秦庄襄王),异人当时是被秦昭襄王立为太子安国君(即秦孝文王[古 4]的其中一个庶子异人有20多个兄弟[古 5],加上他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古 6],因此他继承王位的机会很低。更不幸的是,由于秦赵两国已发生数次的军事冲突,因此异人赵国的待遇并不好[古 7][参 13]

异人就这样成为赵国的人质,但是濮阳大商人吕不韦却改变他晚年的命运[古 8]吕不韦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很快成了异人的朋友。当时异人的父亲安国君已即位为秦王华阳夫人被立为王后,但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便亲自游说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古 9],指秦王年事已高,如无意外子傒便会登位,必重用士仓阳泉君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古 10]阳泉君大惊下问计于吕,吕不韦巧施簧舌,指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王后倘若能立异人太子异人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作为国舅阳泉君,在权势方面也就得到保障[古 11]

阳泉君吕不韦说服,同意游说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公子异人遣返秦国[古 12]

安然返秦

异人的返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赵国不允异人返国,吕不韦不得不亲自游说赵孝成王,指秦国不会因为一个质子而放弃攻赵,但若厚礼相送异人返秦登上王位,便可以赢得未来秦王的友谊,而且吕不韦更称现时秦孝文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赵国尽管以异人为质,秦国也随时可以另立秦王赵国只会一无所得,最终赵王同意异人返国[古 13]

自返秦后,吕不韦便让异人穿着楚服拜见王后王后大悦并替异人改名为“楚”,史称“子楚[古 14]。其后子楚秦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古 15]秦王大讶,在丞相面前称其儿子们没人比得上子楚,同时在王后劝说下将子楚立为太子[古 16]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享年54岁。随后太子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兼封文信侯,赐食邑蓝田十二县[古 17],并继续秉承“远交近攻”的国策,对三晋(韩赵魏三国)开战,以确立秦国的强势地位[参 13]。不过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享年35岁,时年13岁的嬴政因而正式坐上秦王的宝座[参 14]

身世之谜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子楚赵姬 (秦庄襄王)|赵姬所生。但《史记·吕不韦列传》却记载,吕不韦将姬馈赠给子楚时,已经知道她怀孕,亦即是说嬴政很有可能是吕不韦私生子东汉史家班固亦引用此说法,在他的着作《汉书》中称嬴政吕不韦私生子[古 18]

奇货可居”的故事是作为秦始皇嬴政身世的主要证明,分别记载在《战国策》及《史记·吕不韦列传》中,但即使是同一个故事,在细节上仍有不少出入,现摘录下表如下:

细节 《史记》版本 《战国策》版本
吕不韦的籍贯 阳翟人[古 19] 濮阳人[古 8]
吕不韦与子楚的初次会面 秦昭襄王在位后期 秦孝文王在位时
吕不韦游说对象 华阳夫人之姊[古 20],未提及秦孝文王之子子傒 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古 9],并提及若秦孝文王之子子傒登位,必重用士仓,阳泉君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古 10]
子楚返秦经过 于邯郸之围期间逃亡赴秦[古 21] 吕不韦成功游说赵孝成王使其放子楚回国[古 13]
吕不韦所封食邑 河南雒阳十万户[古 22] 蓝田十二县[古 17]
吕不韦献姬一事 有详细记载 没有记载


历代史家均相信《史记》所载,其中以清人梁玉绳为之辩论最力,但梁却跟很多文人,包括明人王世贞[注 8]汤聘尹[注 9]一样,质疑“不韦献匿身姬”的说法;在他所着的《史记志疑》中,根据唐初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所云:“十月而产,妇人大期”,但《史记》却以十二月作大期,此外亦指出若赵姬未足月就生下嬴政子楚绝无不知的道理,而且修史很多时候服务于政治,为了证明本朝得位“顺天应人”,对前朝故事总有曲笔、污蔑之辞,可信性存疑,由于汉承秦祚、恶尽归秦,司马迁总不能公然在史书中翻桉,故此特意记下生秦始皇的年月,至于一般人相信“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应为误读《史记》的缘故[注 10]。翻译《吕氏春秋》的外国学者约翰·诺伯洛克John Knoblock)教授及杰弗瑞·瑞杰尔Jeffrey Riegel)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是用以诽谤秦始皇吕不韦[参 15][参 16],而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吕不韦生父论”中所谓的赵姬“怀胎十二个月”,根本就不可能成立,这是因为人类的妊娠时间只有266天(不足九个月)[参 17]

近代治先秦史名家马非百不但质疑“不韦献匿身姬”,更指《史记》中“奇货可居”的版本实属伪造,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吕不韦封邑的记载。据《汉书·地理志》所言,秦代并无河南之名,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至汉高祖时,始改名河南郡[古 23]吕不韦之采邑显然不会是河南郡,而是《战国策》所记载的“蓝田十二县”。此外,马非百司马迁在记述六国史事时,多数引用《战国策》,惟独“奇货可居”一事别据他说,令人奇怪[参 18]。此外,“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只在《史记》记载,并没有其他同时代的文献记录,按照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的说法,在史学上属于“孤证”,可信性成疑[参 13]

另一方面,郭沫若亦在《十批判书》提及其他疑点[参 13]

  1. “不韦献匿身姬”一事与春申君将怀有身孕的李园之妹,献给无子的楚考烈王的情节雷同,过于巧合。
  1. 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有“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之说,显然与前文“赵姬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自相矛盾。

即位

嬴政即位当年,晋阳发生叛乱,后被秦将蒙骜迅速平定[古 24]

由于年龄尚幼的关系,嬴政尊称相国吕不韦仲父主持国政[古 25],以蒙骜王𬺈麃公等为将军[古 26]

当时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都会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门下的,他们都收留下来,并供养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一般称为“门客|食客”,而以供养食客众多名扬天下的,则以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为首。吕不韦自地位巩固后,感叹以秦国之强,居然在养士方面不如战国四公子,因此亦大力招揽食客,并重金礼聘许多有学问的人,其门下食客一度达三千人[古 27]。他更授意自己的食客编撰《吕氏春秋》,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古 28][参 13]

日本就实大学综合历史学系李开元教授的分析,当时秦国的国政,完全掌握在三大外戚势力手中,分别是以嬴政的养祖母华阳夫人为代表的楚系外戚,嬴政真正祖母夏姬 (秦孝文王)|夏姬为代表的韩系外戚[注 11],以及嬴政生母赵姬为代表的赵系外戚,这三大外戚势力的倾轧,深刻地影响嬴政即位初期的历史[参 19]

成蟜叛变

成蟜[注 12]秦庄襄王之子,嬴政之弟,其生母有可能是祖母夏姬为代表的战国韩国韩国系外戚的族人[参 19][注 13],被封为长安君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嬴政成蟜率军攻打赵国成蟜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叛秦降赵。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今甘肃省岷县[古 29]成蟜投降赵国后,被赵悼襄王封于饶(今河北省饶阳县东北)[古 30]

对于成蟜叛变的原因,据李开元分析,有可能因为其主要靠山,韩系外戚的夏姬秦王政七年去世[古 31]嫪毐赵姬授意下,彻底清洗韩系外戚势力,领兵在外的成蟜被迫叛乱[参 19]

有一说法指秦朝末代君主子婴成蟜的后裔[参 22][注 14]

嫪毐之乱

秦庄襄王亡故后,吕不韦太后赵姬嬴政的母亲)的关系一直藕断丝连,不过这段不伦关系似乎是赵姬主动单方面展开的[注 15][参 13]。随着嬴政年龄渐长,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阳具特别大的人嫪毐(làoǎi,音涝矮,粤音路蔼)作为门客[参 23],并借机让嫪毐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表演阳具驱使桐木车轮转动的把戏,故意传到太后赵姬耳中[古 32]

正如吕不韦所料,太后果然对嫪毐大感兴趣,于是吕不韦假装不知情地将嫪毐带进宫中,并找人假意告发嫪毐有犯腐刑|腐罪之嫌。另一方面,吕不韦又暗中教唆太后,替嫪毐安排“给事中”的职务留在宫中。太后深以为然,暗中收买行腐刑的役人,不对嫪毐执行腐刑,但要他们对外宣称嫪毐已受刑,并将嫪毐的胡须拔除。嫪毐就这样成为服侍太后赵姬身边的侍宦[古 33]

太后完全为嫪毐的“巨阴”而痴狂,其间竟意外怀孕。为了避人耳目,太后嫪毐捏造卜卦|卜辞,指居于咸阳不利,双双移至秦国旧都(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古 34],其间太后嫪毐诞下两子[参 23][参 13]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嫪毐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为其封田[古 35]嫪毐门下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希望做官而自愿成为嫪毐门客的,也达到千馀人[古 36]

不过按照秦国的规矩,封侯可谓相当困难,例如王翦在灭楚前,曾向嬴政提到自己为将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赏[古 37],而王翦当时已经有消灭赵国,重创燕国的战绩。令人讶异的是,《史记》也没有提到嫪毐封侯的原因。有学者推断,嫪毐封侯不外乎军功或告奸(商鞅法:告奸者与杀敌同赏),正是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成蟜蒲鶮屯留发动叛乱,有可能是嫪毐平定成蟜之乱有功,他才有封侯的资格[参 19]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岁的嬴政按照惯例到秦国旧都雍举行冠礼[古 38][参 13],其间有人向嬴政告发嫪毐为假宦,并与太后赵姬淫乱,甚至还试图以其与太后所生之子为秦王嬴政下令彻查[古 39]嫪毐决心孤注一掷,先发制人,遂伪造秦王太后印信,引导其童仆门客和少数受骗军队发动政变,攻击蕲年宫[古 40]

嬴政令相国吕不韦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注 16]率兵平叛[古 41]嫪毐军本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击溃[参 23][参 13]。在悬红铜钱百万的重赏下[古 42]嫪毐被生擒,被送至咸阳后,处以车裂之刑,“夷三族”,其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参 23],其童仆门客皆被流放蜀地,太后赵姬则被囚在雍都[古 43]

可是在当时,禁锢亲母始终有悖孝道,嬴政馀怒未消,下令凡为太后求情的,先用蒺藜责打,然后杀掉,为此有27位进谏者被杀[古 44]。这时齐国茅焦劝说嬴政,指出幽禁母亲有损嬴政声名,难以让天下人信服;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会寒了天下人才之心,对收买六国人心、统一天下大业不利[古 45][古 46]嬴政顿时茅塞顿开,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厚葬被杀的大臣,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阳,复居甘泉宫,母子关系得以恢复[古 47]茅焦因此事被尊为上卿[古 48]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茅焦的一番话未足于令嬴政改变初衷,真正让嬴政担忧的,是赵系外戚势力在嫪毐之乱中几乎烟消云散,让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出于帝王平衡的需要,嬴政才宽大对待嫪毐流放蜀地的门客,以及将赵姬迎归咸阳,避免楚系外戚独霸朝堂[参 19]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九年),太后赵姬去世,谥号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茝阳[古 49]

吕不韦失势

嫪毐叛乱最终牵连到相国吕不韦嬴政打算诛杀吕不韦,但吕不韦毕竟令嬴政父亲得以登上秦王之位,有拥立之功,而且有众多吕不韦门客求情,于是打消了判处吕不韦死刑的念头[古 50]。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嬴政以失职为名罢免吕不韦相国职务,并把吕不韦放逐到其领地[古 51]

不过一年过后,吕不韦仍然名声显赫,有不少来自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专程拜访吕不韦[古 52]嬴政惟恐吕不韦发动叛乱,在公元前235年(秦王政12年)向他赐下一封指责他的敕书,大致内容如下: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被下诏,命他与其族人迁往蜀地,想到嬴政不会放过自己,惟有服毒酒自杀[古 53],遗体被其食客偷偷安葬在洛邑北邙山[注 17]

嬴政对于吕不韦的旧部,与参加吕不韦葬礼的宾客,采取下列措施:[古 54]

嫪毐吕不韦相继死去后,嬴政怒气稍敛,就让流放到蜀地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咸阳[古 55],并警告其臣下若胆敢像吕不韦嫪毐等人不遵从正道处理国事的话,就会剥夺其官职,家人充当为奴[古 56]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忠夫推测,在嫪毐叛乱事件当中,嬴政查出背后跟吕不韦有关,实际已出乎嬴政的预料[参 13]。至于陈舜臣则推测少年嬴政早有铲除吕不韦,独揽大权的念头[参 24]。另一方面,从嬴政嫪毐叛乱之后三年,才对吕不韦作出较严厉处分,以及对出席吕不韦葬礼宾客的不同处分,都显示嬴政在政治上的慎重[参 24]

至此,嬴政彻底扫清了威胁自己王位的因素,大权独揽,成为秦国名实相符的君主

歼灭六国

统一前的预备

尽管嬴政即位初年年龄尚幼,但其麾下秦军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例如秦国将领蒙骜分别在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韩国十三城[古 57],以及在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攻取魏国二十城,并在该地设置东郡[古 58][古 59]

郑国渠

郑国渠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建造[古 60][注 21],位于今日中国陕西省泾阳县上然村泾出口一带。建议者为来自韩国(战国)|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 (水工)|郑国,其真正身份是韩国间谍|细作

当时三晋之一的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法向东用兵,韩国便让水工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让秦国凿通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馀里,用来灌溉农田[古 61]。工程进行途中,郑国的阴谋被发觉,嬴政打算杀掉郑国郑国指自己虽然是为韩国做细作而来,但建渠不会为韩国延续多少国祚[注 22],而渠建成以后的确会对秦国大为有利[古 62]

实际上以秦国之强,也免不了受到自然灾害的烕胁,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蝗灾严重导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嬴政下诏鼓励老百姓纳粟受爵[古 63],在某程度上说明在关中地区建渠,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因此嬴政最终命令郑国继续把渠修成[古 64]

自渠成后,淤积溷浊的泾河水被引至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硷地,面积达四万多顷,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饥荒年份,为并吞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该渠也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古 65]

谏逐客书与李斯

虽然郑国渠的建设本身对秦国利大于弊,但其企图疲弊秦国的意图,郄引起秦国本土大臣的警觉,认为山东六国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在他们的怂恿下,嬴政颁布“逐客令”,驱逐一切出身六国的客卿[古 66][参 25]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嬴政颁布“逐客令”的时间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吕不韦嫪毐之乱被罢免的时间,因此“逐客令”很有可能针对的是“养士三千”的相国吕不韦,以削弱吕不韦的势力。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出身自楚国上蔡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为了避免被逐的命运,李斯主动向嬴政上书,这就是着名的“谏逐客书”,内容大致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参 2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参 25]。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参 25]。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参 25]。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諌逐客书》节录

嬴政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逐客令[303],命人追回李斯,并恢复其官职。

征辟韩非

韩非出身韩国公族[古 67],有口吃的毛病[古 68],与李斯都是战国着名思想家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觉才学不如韩非[古 69],他们都信奉“性恶论”,认为人的思想容易受到环境左右[参 25]

商鞅变法后使秦国强大后,秦国的统治阶级便相当重视法家思想,并用之作为治国方针[参 25]。另一方面,韩非荀子处学成归来后,多次上书韩王,但不为所用,于是写下《五蠹》、《孤愤》、《显学》、《难言》等着作。

韩非的着作流传到秦国后,嬴政相当欣赏其所阐述的治国思想,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古 70],当从李斯口中得知作者为韩非后,即以战争作要胁,逼韩王韩非出使秦国[古 71]

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韩非出使秦国[参 26],受到嬴政的欣赏,准备加以重用,李斯姚贾[注 23]嬴政重用韩非,私下诬陷韩非,说韩非韩国宗室公子,必定不会效忠秦国,既然不能为嬴政所用,那就是一个祸患,劝嬴政韩非禁锢在云阳[古 72][注 24]嬴政深以为然[参 27]。不过李姚两人害怕嬴政反悔,为免夜长梦多,于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参 27]韩非想向嬴政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古 73]

后来嬴政后悔,命人赦了韩非的罪名,但为时已晚,韩非已被毒杀[古 74]

在众多韩非着作中,嬴政则比较欣赏韩非在《孤愤》、《五蠹》的理论阐述,例如韩非在《孤愤》中称有才有谋的人,一定有远见并且能明察秋毫,不能明察,就不能照亮私暗处的奸邪;能执法之人,一定性格坚毅并且为人刚劲正直,不刚劲正直,就不能矫正奸邪[古 75]。另一方面,韩非亦在《五蠹》论述,指作为明君,应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指诗经书经),而该以法令为教本;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吏为师;不提倡游侠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才能奠定称王天下的资本[古 76]

韩非亦毫不客气称学者(儒生)、言议者(纵横家)、带剑者(墨家侠者与侠客)、患御者(怕被征调作战的人)、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五蠹),指这些人无益于耕战,就像蛀虫那样有害于社会[古 77]。这些论调也间接影响嬴政日后作出“焚书”、“坑儒”的决定[参 27]

歼灭六国

郑国渠建成后,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国的三大粮仓——巴蜀汉中关中就此全部建成,嬴政因而发动了历时十年的统一六国战争。

总方针

李斯早在担任吕不韦门客的时候,很快就得到面见嬴政的机会,他不动声色地向嬴政献上消灭六国之策,指现时正是吞并六国最好的时候,这个时机如果不抓住的话,一旦六国中兴,订立合纵的盟约对抗秦国的时候,秦国要席卷中原,吞并六国就要付上相当沉重的代价[古 78]。另一方面,魏国大梁人尉缭亦指六国与秦国相比,六国诸侯就像郡县的首脑,但六国合纵对付秦国却是一桩大麻烦,为免重蹈智伯夫差齐愍王因敌手联合攻击而亡的覆辙,希望嬴政不要吝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受贿的大臣,打乱六国诸侯的合纵计划,这样虽然损失些许财物,但却可以消灭所有诸侯[古 79]

嬴政深以为然,听从了尉缭的计谋,为了显示恩宠,嬴政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古 80],并任命李斯长史,负责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能收买的六国权贵大臣,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把他们杀掉;成功离间六国君臣关系后,嬴政随即派良将随后攻打。由于秦军战胜所付出的代价甚少,故嬴政任命李斯为客卿[古 81]

嬴政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附表:六国灭亡顺序
年份 秦王政纪元 被灭国家
公元前230年—前229年 秦王政17年—18年 韩国
公元前229年—前228年 秦王政18年—19年 赵国
公元前226年—前225年 秦王政21年—22年 魏国
公元前224年—前223年 秦王政23年—24年 楚国
公元前222年 秦王政25年 燕国
代政权[注 25]
公元前221年 秦王政26年 齐国

削弱赵国

嬴政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韩国,因为韩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弱,但是韩国还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而且三晋唇齿相依,嬴政担心秦灭韩时,赵国仍有助韩的可能,所以在灭韩之前,必需大幅削弱赵国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11年),赵军将领庞煖率领主力北上攻打燕国,想胁迫燕国一起进攻秦国嬴政赵国进攻燕国之际,以救援燕国为由,派王翦桓𬺈杨端和率军两路攻打赵国,拉开了消灭六国的序幕。

当赵军攻取了赵燕边境的勺梁(今河北省定州市北)时,王翦出兵攻打赵国上党郡;当赵军攻取了燕国的狸(今河北省任丘市东北)时,王翦已攻克了赵国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橑杨(今山西省左权县)等六座城池。王翦统率军队十八天,让军中年俸禄不满百石的小官回家,每十人当中挑选二人留在军队。当赵军攻取了燕国阳城(今河北省保定市西南)时,桓𬺈攻克了赵国邺城(今河北省磁县邺镇)和安阳(即新宁中,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当庞煖闻讯挥师南下救援时,秦军已经将漳水流域全数吞并。秦军与赵军同步行动,赵国只夺得北方边境的几座城池,却丢失了南方、西方的九座城池,实力大减[注 26][古 82][古 83][古 84]

公元前234年(秦王政13年),秦军再度进攻赵国平阳(今河北磁县东南)、武城磁县西南),斩首10万,大败赵军,并杀死赵将扈辄[古 85]赵国经过秦国这次攻击后,国力大衰,仅能退守邯郸自保。

不过秦军并没有打算罢手,同年十月,秦将桓𬺈又率秦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大破赵军,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省葶城西南)[古 86]。公元前233年初(秦王政14年),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领他的部队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经激烈战斗后,秦军大败。桓𬺈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奔回秦国,史称“肥之战”。赵国夺回了被秦国占领的土地,李牧因此战受封为“武安君”[古 87][古 88]

灭韩赵两国

尽管李牧在肥之战挫败了秦军的兵锋,但赵国只能仅仅自保,消除了赵国援韩的可能,秦国可算是达到了目的。

赵国国力被大幅削弱后,韩王安被逼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14年)向秦国称臣[古 89]。公元前232年(秦王政15年),秦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军至邺城,一军至太原,取狼孟[古 90],但其后在番吾再被李牧击败,史称“番吾之战[古 91]

秦国虽然进攻赵国失败,但并不能挽回韩国危如累卵的形势。秦王政16年,韩国被迫割让南阳一带土地给秦国。当年九月,嬴政内史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由他代理南阳守之位,并开始命令所有秦国国内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征发兵卒、徭役[古 92],为大规模的灭国战争作好准备。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17年),嬴政借着赵国发生大地震饥荒,无力援助韩国的大好机会[古 93],命内史腾攻打韩国,并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将其国之地设置颍川郡[古 94],建郡治于阳翟(今河南禹州[注 27][参 27],但嬴政下令将“天下不轨之民”迁于南阳的举措[古 95],却造成韩国故地局势不稳,秦国一度陷入新郑骚乱及李信之败的窘境。

嬴政自然不会因为灭韩而满足,赵国同时发生大地震与饥荒[古 93][参 29][参 30],可说是消灭赵国的大好机会,于是大举出兵,命王翦杨端和为将,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古 96]赵国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两军相持[古 97]

吸取了番吾之战失败的教训,秦国遂派间谍贿赂赵国权臣郭开[注 28],要郭开离间李牧赵王郭开其后向赵王迁进言,指李牧司马尚欲谋反。赵王迁乃使赵葱齐国出身的将领颜聚,取代李牧为将。李牧拒不受命,更使赵王迁倍加相信李牧试图谋反,因此使人暗中拘捕李牧并将他处决,并免除司马尚的将军之位[古 98][古 99]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国王翦军破赵军,杀赵葱,俘颜聚,占邯郸赵王迁被俘虏,赵国灭亡[古 100][参 27]。赵公子嘉邯郸被攻占后,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收拾残部,并自立为代王,向东与燕国的军队会合[古 101]。至于秦军则暂停军事行动,驻扎在中山,做好攻打燕国的准备[古 102]

王翦攻占邯郸后,嬴政亲自到邯郸,找到当初与他在赵国时,与母亲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其后经太原上郡返回都城咸阳[古 103][参 27]

新郑骚乱

韩国遗民并未因为韩国沦亡而变得安于现状,反而该地正酝酿着反秦的馀波。

虽然韩王安自被虏后,嬴政并没有将他流放至蛮荒之地,目的是显示宽容态度,以此怀柔韩国遗民,对其他国家的君王示以姿态,有利于秦国各个击破[参 31],但自从荆轲刺秦事件后,嬴政山东六国的态度大变,韩王安也被牵连,在秦王政二十年被迫离开韩国本土,以割断他和韩国遗民之间的联系[参 32]。同时由于韩国并没有对秦国作殊死的抵抗,嬴政只是将韩王安迁徙至附近的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参 31][参 32],留下了温和的余地。

然而事情的发展与嬴政的预料相反,就在韩王安被迁徙的次年(秦王政二十一年),韩国遗民愤于国破王迁,在新郑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骚乱[古 104][参 32]。虽然这次骚乱被镇压,但韩王安却因新郑骚乱受牵连而亡[古 105][参 31][参 32]

魏国

早在秦王政16年韩国南阳地的时候,迫于秦国强大的军力,魏国亦主动向秦国献地求和,秦国在该地设置丽邑[古 106]。此时嬴政正调集主力全力攻赵,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使魏国苟延残喘。

公元前226年(秦王政21年),嬴政借口王背弃献出[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土地的承诺,并袭击秦国南郡为理由[古 107],派王贲率大军出函谷关[注 29],攻占了楚国北部的十几座城[古 108]。在保障了攻魏秦军侧翼安全后,王贲旋即回军北上突袭并围困住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大梁居于睢水颍水鸿沟的交汇之地,护城河十分辽阔,五座城门皆备吊桥,地形易守难攻。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王贲竟引黄河鸿沟汴渠)水灌入城内[古 109]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大梁城被水浸近三个月,城墙崩坏,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古 110][参 27]嬴政魏国地区设立砀郡,又建置泗水郡

昌平君叛秦

楚国是南方大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不过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尽管如此,三晋灭亡后,仅存的楚燕齐三国当中,以楚国最为强大。楚国亦随之成为继赵国后,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绊脚石。

秦灭楚国的战争,史记记载得十分简略,予人的印象是秋风扫落叶一般,但从《云梦秦简》(亦称睡虎地秦简)的《编年记》的记载来看,情况不完全是这样,至少秦灭楚之战是相当艰难的,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昌平君

昌平君楚考烈王熊元的庶子[注 30][参 33],名启[注 31][参 34],其父熊元返楚即位为楚王后,他与其生母滞留在秦国[参 34]。由于他与华阳夫人同属楚国王族,故此成为楚系外戚的主力,活跃于秦国政坛,更与嬴政联手平定嫪毐之乱[古 41][参 34]吕不韦去相后,昌平君继任为丞相[注 32][参 34]

嬴政决定消灭楚国后,随即召开廷议,参与者为秦国主要大臣,包括昌平君李信王翦,就攻楚方略提供意见[注 33](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不过对于灭楚所需兵力,李信王翦却产生分歧。李信认为需二十万人灭楚,但王翦却称灭楚需要六十万人[古 111]嬴政倾向采用李信的方略,这是因为王贲魏国前,曾试探式攻击楚国,轻易地取得楚国十馀城[古 108],让嬴政得出灭楚不难的结论。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称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古 112]。另一方面,昌平君因对攻楚颇有微辞[注 34],故在秦王政21年被贬至郢陈[古 104]

郢陈原属陈国国都,被楚国所灭后称为陈县[参 31]。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29年),秦国名将白起攻陷楚国国都(今湖北省荆州市),在该地设置南郡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县[古 113],故此亦称为郢陈[参 34]。由于郢陈以西与韩国国境相连,故此郢陈一旦发生纠葛,往往牵动秦韩楚三国[参 31]

郢陈一地虽然最终被秦国所占,但其楚人势力并没有被消灭,反而一直成为楚人反秦的温床,从秦灭楚之战至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楚人反秦的重要事件几乎都与郢陈之地有关[参 31]。因此嬴政昌平君贬至郢陈,是有深刻的政治用意。由于昌平君长年仕秦,并协助平定嫪毐之乱,加上他没有跟故国楚国联系,因而得到嬴政的信任[参 31]昌平君徙至郢陈的表面理由是负责监管韩王安[古 105],但实际上,嬴政却希望利用昌平君楚国公子的身份,安抚郢陈地区的楚人[参 32],为灭楚作准备。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22年),嬴政李信蒙武[注 35]等将兵二十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楚国腹地,攻击平舆(今河南汝南县东南)和寝(今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大胜楚军,兵锋指向楚国首都寿春[古 114](今安徽寿县),但是昌平君却在这个时候据郢陈叛秦归楚,截断了南征秦军的后路,郢陈楚人纷纷响应,而颍川郡韩国遗民亦闻风而叛,秦军形势危急[参 31]

李信的征楚大军随即引兵向西攻占鄢郢(即郢陈),然后接到颍川郡父城[注 36](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告急的消息[古 115],于是李信蒙武相约会师父城,以平韩人之叛。昌平君叛军虽未能守住郢陈,但实力未损,他们紧紧追击秦军,连着三天三夜不休息,结果在父城附近与韩人叛军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古 116][参 31]

李信之败,主要是因为王贲灭魏前,对楚国进行的军事行动过于容易,让他产生误判,以为郢陈地区及附近郡县的反秦力量已被消灭,没有考虑到郢陈地区的楚人仍有相当可观的反抗力量,虽然寿春楚王负刍的楚军力量薄弱,容易攻取,但长年事秦的昌平君在关键时刻叛秦,却给予李信军致命一击,终至一败涂地[参 31]

王翦灭楚

楚国收复楚国故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古 117][参 31],再加上李信惨败的消息,都令嬴政感到惊恐,更感大失面子,因为启用李信及贬斥昌平君出京都是由他作决定[参 32]。他不得不亲自前往频阳,登门造访被贬斥出京、还乡养老的[[[王翦]][古 118],强行征召王翦攻楚。王翦本来以自己年老多病拒绝攻楚,但见嬴政面色不豫,担心自己重蹈武安君白起的覆辙[注 37],不得已答应嬴政的请求,并称攻楚需六十万人,他要求全权指挥六十万兵力,嬴政一一答应,并亲自到到灞上王翦的大军送行[古 119]。为了消除嬴政的疑心,王翦称自己征战多年仍未得以封侯,故希望嬴政赐予数量众多的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为子孙挣下一份家业[古 37],大军出征期间,又不厌其烦地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古 120]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23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沿着之前李信攻楚的行军路线,直扑郢陈[古 121],苦战久攻不下。秦王政23年4月,与昌平君一样同为楚国公子而仕于秦的昌文君战死[古 122]。同年另一路秦军南至平舆,攻陷寿春,俘楚王负刍

秦王政24年约3月,王翦军攻破郢陈[注 38][参 35][参 36]嬴政亲自出巡郢陈,以镇慑反秦势力[古 123],而昌平君在收到楚王负刍被俘的消息后,撤出郢陈,被楚军大将项燕拥立为楚王[古 124],在淮南地区继续进行反秦事业。王翦蒙武统领秦军消灭楚军馀孽,昌平君战死,项燕淮北蕲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蕲县镇)兵败自杀[古 125][古 126][参 32]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25年),王翦大军平定了长江以南一带,降服了越族的首领,设置了会稽郡楚国彻底灭亡。该年五月,秦国为庆祝灭掉楚国而下令特许天下聚饮[古 127]

荆轲刺秦与灭燕

太子丹燕王喜之子,过去曾在赵国质子,由于嬴政幼时在赵国生活,故与太子丹相当要好。其后嬴政被立为秦王太子丹又到秦国质子,但嬴政苛待太子丹太子丹心生怨恨,最终逃归燕国[古 128][参 27][参 24]

太子丹逃返燕国后,打算报复嬴政对他的无礼,但燕国弱小,力不能及[古 129]。他的太傅鞠武秦国国土辽阔,敢战之士众多,且有山川之固,劝诫太子丹不要因为自己被嬴政欺侮的怨恨,而去触动嬴政的逆鳞[古 130]

正在此时,秦将樊于期(即桓𬺈[注 39])得罪了嬴政,逃到燕国,被太子丹收留[古 131]。不过鞠武十分反对太子丹收留樊于期,他指嬴政肯定会借此事大造文章,迁怒于燕国,为了避免给嬴政藉词攻燕,应该让樊于期流亡匈奴,他提倡六国合纵,与北面的匈奴和好,才有对付秦国的可能[古 132]。不过太子丹认为这个策略所需的时间太长,而且樊于期已走投无路,让他投奔匈奴即是让他送死,自己总不能够因为害怕秦国,而摒弃樊于期的投奔[古 133],因此不接纳鞠武的建议。

鞠武认为太子丹过于短视,为了结交樊于期而不顾国家大祸,心灰意冷下向太子丹推荐田光[古 134],而田光亦接受了鞠武的游说,亲自面见太子丹[古 135],再向太子丹推荐卫国荆轲[注 40][古 136],最后田光自戕以激励荆轲太子丹卖命[古 137]

知道田光自戕的太子丹表现得相当悲痛[古 138],当时秦军已经消灭赵国,驻兵中山,兵锋直指燕国燕国君臣唯恐大祸临头,因而与逃至代地的赵公子嘉结盟,共同防御秦国太子丹认为魏楚齐燕四国合纵已经没有太大意义,打算派勇士前往秦国,像曹沫劫持齐桓公般,逼嬴政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若不答应则将嬴政杀死,使秦国国内陷入溷乱[古 139]荆轲正是执行这件事的最佳人选,因此太子丹尊奉荆轲上卿[古 140]

荆轲帮助太子丹完善刺杀嬴政的计划,知道嬴政悬赏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来购买樊于期的脑袋[古 141],就劝樊于期自杀[古 142]。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燕国荆轲为正使,秦舞阳为副使[古 143],带同樊于期的脑袋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出使秦国献给嬴政[古 144]

荆轲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厚赠嬴政宠幸的臣子中庶子蒙嘉[古 145]蒙嘉嬴政面前说尽好话[古 146],令嬴政大为高兴,安排了外交上极为隆重的九宾仪式,亲自在咸阳宫接见荆轲秦舞阳两人[古 147][参 27]荆轲捧着樊于期的首级,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古 148]。走到殿前台阶下的秦舞阳脸色突变,害怕得发抖,大臣们都感到奇怪[古 149]荆轲以“秦舞阳为蛮夷,因未见过天子威严而心生恐惧”作解释[古 150]嬴政荆轲递上秦舞阳的地图,荆轲展开地图尽头,一把淬毒的匕首[注 41]露出来[古 151]

荆轲左手抓住嬴政袖子,右手用匕首刺向嬴政[古 152]嬴政大惊,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想要拔剑,却因为剑身太长,拔不出来[古 153]荆轲追赶嬴政嬴政绕柱奔跑[古 154]。由于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大臣们吓得发呆,大家都失去常态。而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武士都在殿下,没有诏谕不能上殿[古 155]。这时侍医夏无且把一个药囊向荆轲扔去,荆轲伸手挡了一下[古 156]嬴政趁这时把剑转到背后拔出,回头砍断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将匕首扔向嬴政,惜撞在铜柱。嬴政荆轲连砍八剑,武士冲上殿来,杀掉荆轲[古 157]。事后嬴政评论功过,赏赐群臣及处置罪官都各有差别,其中以夏无且拦截荆轲有功,赏赐黄金二百镒[古 158]

嬴政大发雷霆,于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命令王翦辛胜的军队跨过易水,大败燕、代两军于易水之西[古 159]。其后一年,秦军攻陷燕国都城燕王喜太子丹代王嘉等人率领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王翦以称病为由归秦[古 160][古 161]。秦将李信紧紧追击燕王太子丹[古 162]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古 163]代王嘉则建议燕王喜杀掉太子丹,以求嬴政的宽恕[古 164]燕王喜接纳代王嘉的建议,派使者杀了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嬴政[古 165]。当时秦军主力几乎调往南线进攻楚国燕王喜代王嘉两人得以在辽东苟延残喘。

不过嬴政并未因而罢手,五年后(秦王政廿五年),王贲嬴政之命,扫除燕国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虏了燕王喜代王嘉[古 166][古 167][古 168]燕国彻底灭亡[参 27][参 24]

齐国

公元前264年,齐王田建即位,在位达44年,即位初期由母亲君王后辅佐。

齐国因处在东部海滨,秦国频频进攻三晋楚国,这四国面对秦国的进攻只有分别谋求自救,因此齐王建在位时期,齐国境内并没有遭受太大战祸[古 169],但这种和平却是建基于其馀四国的牺牲,因为有这四国为田齐阻挡强秦,田齐才可以享有和平。另一方面,君王后生前对秦国处处忍让,对四国不施以援手,甚至赵国在长平之战战败后,也没有劝诫齐王建及时援助赵国,结果随后秦军轻易地包围邯郸赵国国力大削,为六国灭亡种下远因。

君王后逝世后,秦国重金收买了齐国丞相,出身自君王后家族的后胜,使齐国即不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齐王建甚至在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亲自到秦国朝拜,嬴政咸阳设酒宴款待[古 170]

秦国灭五国后,齐王建才顿感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古 171],并断绝和秦国的来往,但为时已晚。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嬴政齐国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古 172],命王贲在灭燕之后率军南下攻齐[古 173],而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刚担任秦国的将军,亦有参与灭齐战事,作战胜利后被授予内史[古 174]

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燕国南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抵抗,大军直抵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齐军措手不及。齐王建听从后胜的建议,不战而降[古 175][参 27],后被迁到共城[古 176]。秦军攻入临淄后,百姓居然没人敢反抗[古 177]。不过事后齐国百姓反而埋怨齐王建不早与诸侯合纵攻秦,仅对秦国言听计从,以致亡国,讽刺道:“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古 178]

齐国的灭亡也标志着战国时代的落幕,结束500多年来诸侯长期割据纷争的局面,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家——秦帝国。这一年秦王嬴政为三十九岁[参 27]

卫君角解国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秦军并吞魏地二十城,在该地设置东郡,第二年(秦王政6年),五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继而攻下卫国卫君角惟有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而魏国河内郡因山势险阻而得以保全,但朝歌却被秦国攻占,至于卫国原本的首都濮阳则合并至秦国的东郡[古 179][古 58][古 180]

秦灭六国后,卫国仍然被嬴政保留。直至秦二世元年,才下令将其解国,废卫君角为庶人[古 181]卫国从而成为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关东国家。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连系着秦始皇皇后身分的历史之谜,也就是说,嬴政皇后(或王后)有可能出自姬姓卫国公族[参 37],而公子扶苏有可能为卫国来的皇后(或王后姬氏所生[参 37](有另一说指扶苏生母为楚国公主[参 38]),这也解释了秦二世胡亥即位后立即废掉卫君角的原因,即秦二世矫诏杀死其兄扶苏后,剪除东方起义军利用扶苏和其外戚卫国的影响上的威胁[参 37]

分析

历代不少文人都曾经探讨过六国被秦国所灭的原因,其中以位列唐宋八大家的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六国论较为着名。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古 182]苏轼则认为秦国因养士而轻易地灭六国,而统一后又因视养士无用而速亡[古 183],大概是出于宋朝士子张元、吴昊两人因累试不第而叛宋投夏的感慨。至于苏辙则以地理战略的角度着手,指山东六国必需保有韩魏两国作屏障,韩魏两国位处中原,当两国不保,其馀四国只能被秦国各个击破[古 184]

事实上,六国之亡是主要受到内因外因等多个因素影响,三苏的论点合起来,才比较接近秦能统一六国的真相,但仍然有不足之处。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古 185],秦人能做到足食、足兵、国人信服这三点,只要上台的不是昏君,自然能兼并六国。例如秦人有关中沃野之利[古 186],又有巴蜀的盐铁之利[古 187],不惧山东六国的盐铁封锁,北有郑国渠,南有都江堰,已做到“足食”一点;军功授爵,首级易功,士卒敢战,已做到“足兵”一点,而商鞅徙木示信,则做到“国人信服”一点,因此才对山东六国造成压倒性优势。

除此之外,秦国武器制造的流程与制度十分严谨,每一件兵器从生产工人、仓库保管、工场的责任人,一直到中央政府的总监制者,都要实名在产品上记录。这种制度称为“勒名工官”,既是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也是产品流通监管制度,可以从头到尾追踪每一件武器产品的行踪,因此秦国兵器精良无比[参 32],1982年发现的秦代铜戈“十七年丞相启状戈”正是具体例子(现收藏在天津市博物馆)。

此外,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其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没有强大,或者是势均力敌的敌人,故可专心一致向东方扩张。即使征东失败,有崤山函谷关之固,亦可足以自守,休养生息,坐待山东六国互相攻伐。相比起三晋的地狭人众来说,秦国可说是地广人稀,故此秦国经常招徕三晋百姓到秦国种地,并赐田宅,免兵役,专事耕织,这样秦国本土百姓就可完全投入兵役,轮番作战[古 188][参 39]

史书记载当时秦国百姓勇悍,却甚为单纯[古 189][参 39],以兵戎来说则秦最强悍,三晋次之,齐人最怯[参 40]秦国为免民风变得柔弱,故采取措施以尽量减少秦国百姓与关东百姓的接触。如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张仪魏国陕县后,即将当地人遣回魏国[古 190]秦国即使招徕三晋百姓开垦,也只把他们安置在新辟地方,不与秦国百姓接触[参 39]。保持强悍民风,亦是秦国消灭六国的主要因素。

史家杜正胜在其着作指出,战国时代各国都透过税制及户籍制度对百姓直接支配,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农民),承担国家赋税,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支柱。不过到了战国后期,六国农民朝不保夕,经济破产,无法支持战争的开支及征召,六国的赋税基础受到破坏,因而败亡[参 41][参 39]

六国合纵本是嬴政在统一战争最大的绊脚石,但六国本身各怀鬼胎,且山东六国之间亦时常发生战事,例如赵燕两国已经因连年战争,而成为生死大敌,在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燕王喜赵国长期遭受秦国攻击,主将廉颇又出奔魏国燕王喜不但没有打算援赵抗秦,反而有意趁火打劫进攻赵国。出征前燕王喜曾询问剧辛关于庞煖的情况,剧辛庞煖容易对付。燕王喜于是以剧辛为将攻打赵国赵国庞煖迎战。最终赵军大胜,俘虏燕国两万人,剧辛被擒杀[古 191]。从上述例子可见六国合纵关系十分脆弱,终被秦国逐一轻易击破。

=政治措施

嬴政用武力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均对后世造成巨大的影响。

初并天下诏和称皇帝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称为“”,但自平王东迁后,周室衰落,楚吴越三国分别僭越称王,而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威更形低落,其间发生“五国相王事件”,各诸侯不但各自称王,还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的王位,一时间“王”的称号亦大幅贬值,因此“皇、帝”之名开始形成。当时各国诸侯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权及统一的依据,纷纷从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为自己王族编造古代帝王谱系。如战国后期齐愍王秦昭襄王互称东西两帝[参 39]

嬴政统一六国后,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议说,五帝的土地虽然广阔,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是否觐见不由天子控制,不少诸侯更加是听宣不听调,嬴政的功业已经超越三皇五帝,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称谓,以泰皇[注 42]最尊贵,因此向嬴政献上“泰皇”的尊号。颁布律令的称为“制书”,诏告天下事件的称为“诏书[注 43],印章称“[注 44],所说的话称“”,群臣称其为“陛下”。天子不再自称为“寡人[注 45],改称为“[注 46][古 192]

嬴政接受王绾等人的大多数建议,但对于群臣向自己献上的尊号“泰皇”,则将其泰字去掉,采用上古“”一字,称为“皇帝”,并追尊其父庄襄王太上皇,废除谥法[注 47][古 193]。自称“始皇帝”,后代则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古 2]。百姓则称为“黔首[古 194][参 5]

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和氏璧(一说是蓝田玉)磨成玉玺,亦即是后世相传的“传国玉玺[注 48]玉玺大小为四寸方形,由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璧精研细磨[参 42]玉玺上方凋着五条龙,上写八个虫鸟篆字,根据记载和现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寿昌[参 43]”、“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见《三国志·吴书》)”、“受命于天,既寿且康(见《应氏汉官》、《皇甫世纪》)”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史家裴松之说法)”四种说法。

五德终始说

秦始皇采用战国阴阳家邹衍五德终始说,认为黄帝属土德,有黄龙大蚯蚓出现。夏朝得木德,有青龙降落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格外茁壮茂盛。商朝金德,所以才从山中流出银子来。周朝属火德,所以出现赤乌的祥端。秦继周而兴,加上秦始皇的先祖秦文公在出猎时遇上黑龙,故秦应属水德。为配合水德的特性,以十月为岁首,年初朝贺改至十月一日进行,色尚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天子乘舆六尺、车驾六马)等制度都以“”为数,并更改黄河的名称为“德水”。其他水德的特性包括方向尚“北”,季节尚“冬”等[参 1][参 5]。因为水主阴,阴代表刑杀,秦始皇以此作为其加重严刑酷法的依据[古 195][古 196]

三公九卿

由于秦代国祚短暂,加上记载残缺,对于秦代的官僚制度只能作出间接推断,但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东汉班固所着《汉书》,都指汉承秦制,因此对于秦始皇时期的官僚体制,主要是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不过无论如何,秦始皇确立百官体制,称“三公九卿”,并沿用后世的说法,仍为人广泛接受。

关于“三公”一词出现的时间,应在春秋之末[参 44]。至于“九卿”则自周初至战国初期,未曾发现各国采用此官制的证据,但可以确定“九卿”一词出现在春秋鲁定公鲁哀公在位期间[古 197],且与‘三公’连在一起。先秦文献中关于九卿之说的确切记载是《吕氏春秋[古 198],另外《吕氏春秋·十二纪》中也有类似的制度描述,可以视为‘九卿’一词的最早出处[参 4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百官体制,以丞相总理国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纠察和监察工作,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九卿”掌控宫廷事务,包括郎中令(宫中保安)、治粟内史(掌财政)、奉常(掌宗庙礼仪)、太仆(掌皇室舆马)、廷尉(掌刑狱)、少府(掌山海池泽)、卫尉(掌宫门卫兵)、典客(掌“蛮夷”事务)及宗正(掌宗室事务),但因为文献记载的缺乏,故未能确定太尉御史大夫是否真正履行实务。至于九卿的数目开始时只是象征式,只是观念上之官制,并未尝为“九”之数字所拘。直至东汉才将观念上之九卿,坐实为事实上之九卿[参 44][参 39]

另一方面,秦代官制亦设博士七十二人,以备谘询,又设将军(掌征讨)、将作少府(治宫室),所有官员都由朝廷委任,随时调动任免,并须每年考绩。秦始皇建立的官僚制度,成为历朝政治制度的典范[参 39]

采用郡县制

秦国消灭六国后,朝堂上对于如何管治六国故地,究竟是采用沿用已久的郡县制,还是复行封建展开讨论。当时丞相王绾认为,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若果不在此三地分封宗室,此三地就无法真正被朝廷控制,因此建议秦始皇分封诸子,以屏藩皇室。这个建议尽管得到大部分大臣支持,但当时担任廷尉李斯却力排众议[古 199]

李斯周王室作例子,指周王室亦分封不少姬姓公族,但他们的后代却因为血缘疏远,纷纷割据,互视对方为寇仇,周天子根本无力阻止诸候之间的争端,而且诸侯根本不再将王室放在眼内,最终周朝分崩离析。分封诸子只会导致日后诸侯割据,兵甲不息[参 45]。要使天下安宁,只能推行郡县制,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才可以消除天下人的野心[古 200]

秦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参 5],指诸侯王才是扰乱天下的祸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天下人才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渴求和平。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春秋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注 49],直至秦亡为止,共置五十四郡[参 46],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古 201],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汇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以下是秦代初期三十六郡的资枓:

据刘宋裴骃史记集解》记载,秦初三十六郡分别是:

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治理上采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参 47]。县之下实行“乡亭制”(亦称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啬夫”听讼和征税,“游徼”侦缉盗贼。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参 47],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种制度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参 48][参 39],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萨特拉庇)和县作为行政区划机构[参 49]。。

除此之外,历来盘踞在淮河流域淮夷泗夷早已变为民户[古 202],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由于秦始皇认为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地酋长无诸驺摇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古 203]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志着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参 50]。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参 48]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汉高祖刘邦认为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于孤立而亡,于是推行郡国制,大封刘氏宗室子弟为王,但却导致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因此历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销毁兵器

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钟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注 50],放置在宫廷里[古 204]

去险阻,坠城廓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文内容如下: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幷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着仪矩。

译文:皇帝兴师用兵,诛灭无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武力消灭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归服。论功行赏众臣,惠泽施及牛马,皇恩遍布全国。皇帝振奋神威,以德兼并诸侯,天下统一太平。拆除关东旧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处险阻。地势既已平坦,众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抚。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红,事事井然有序。皇恩覆盖百业,合力勤勉耕田,无不乐业安居。群臣敬颂伟业,敬请镌刻此石,永留典范规矩。
—《史记·秦始皇本纪》

至于拆除原关东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这是由于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孟子·告子篇》的记载,魏国着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孟子却不以为然,指责白圭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古 205]

此外,据《汉书·沟洫志》的记载,当时齐国和赵魏两国是以黄河为界,赵魏两国位处黄河上游,地势较高,齐国的地势低下,黄河泛滥时齐国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齐国首先沿着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黄河的泛滥。自从齐国沿黄河筑了堤防,令黄河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于是赵魏两国也沿着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古 206]。从以上记载可见,战国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为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秦始皇才强调采取“决通川防”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徙置富豪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关东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咸阳[古 207],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为主[参 31][注 51]。这是因为齐鲁之地崇尚“齐鲁学”,崇尚聚众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秦国主流思想“三晋学”截然不同[参 39],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舆论,齐鲁儒生讥讽秦始皇封禅一事正是明证[参 31]。不过相比起齐国来说,秦始皇更为担心楚国故地[注 52],例如他往楚国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参 31],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楚人强烈的复仇欲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本地兼并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咸阳,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参 39]

统一文字

秦始皇为统一人们的思想,大造天神,统一文字,强行教化。使小篆隶书为全国通行的字体,对中国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文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书同文”政策,按照当时任廷尉李斯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文字[参 48][参 5],将史籀大篆简化为小篆(亦称秦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参 51],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古 208][古 209],但现时世人皆称李斯小篆的鼻祖[参 52],其相传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西汉时期,闾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为一章合并为《苍颉篇》,共五十五章[古 210]西汉时期又称《仓颉》、《爰历》、《博学》为三苍[参 53],但因多种原因,《苍颉篇》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唐朝张怀瓘所着《书断》记载,秦朝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隶书[参 54],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为御史。由于小篆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程邈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为程邈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古 211],但正史没有关于程邈的生平记载。

经济措施

统一度量衡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重量单位的统称。度是用来计算长短,量是用来测量体积,衡则用来计算物件重量。战国时代,各国都采用不同的度量衡标准,致令在换算过程中显得十分溷乱。

以计算物件体积的“量”来说,各国都有计算“量”的标准,例如魏国的量制以益、斗、斛为单位,齐国的量制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据《左传》记载,姜齐的定制为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四区为一釜,十釜为一钟[古 212]齐国田氏门阀为了夺取姜氏的齐国政权,收买民心,故改变量制,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另一方面,以量度物件重量的“衡”来说,赵国的衡制以𬬱、镒为单位。楚国以铢、两、斤为单位。据楚墓出土的砝码测量,楚制一斤平均值是260.798克[参 55]

各地度量衡制度的不同,显然不利统一,故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下令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以商鞅变法时制定的秦度量衡作为标准,规定标准度量衡器具须由官府负责监制,民间不得私铸,亦规定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参 56]。秦代度量衡器具的测算标准为:一尺为23.1厘米,一升为201毫升,一斗为2010毫升,一斤为256.25克,一石(120斤)为30.75公斤[参 55],每件标准度量衡器具均刻上以小篆写成的铭文[参 51]

廿六年 皇帝尽并兼天下 诸侯黔首大安 立号为皇帝 乃诏丞相状绾 法度量则 不壹嫌疑者 皆明壹之

解说:诏书中的“廿六年”即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皇帝”指秦始皇。“黔首”指百姓。“丞相状、绾”指右丞相隗状和左丞相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意思指度量衡不统一或者有问题的话,都要弄清楚,并统一起来[参 57]
—《青铜诏版》[参 58]

不过秦始皇也明白,要在短时间内推广单一的度量衡标准,可说是相当困难,甚至有可能引起一场大溷乱。因此一般推断,秦始皇会在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下达前,先设立一个过渡期,暂时承认各地的度量衡标准,并制定严格的换算率作为折衷办法[参 59]

货币

统一货币可说是秦始皇在经济领域方面的重大举措。秦始皇三十七年,重新发行钱币,把原来的圆形方孔钱推广全国,废除原来全国各地相异的货币,克服过去商品流通使用和换算的困难,使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有更佳的流通、支付和储蓄的价值作用。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无论在形状、价值都不尽相同。当时通行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形态,布币三晋地区主要的流通货币,形状像农具中的镈(bó,博);此外,齐燕赵三国亦流行使用呈小刀状的“刀币”,有些刀币更可长达十六公分;秦地、西周东周、赵魏沿河(靠近秦国)之地则流行“圆钱”;至于郢爰铜贝,则只在楚国流通。当时货币经济仍未确立,各国自铸货币,甚至私人铸币,货币价值则取决于其中的含铜量,含铜量愈高,货币的价值愈高[参 55][参 59]

秦始皇因各地币制紊乱,遂废止关东六国原本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货币[古 213],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注 53](二十两[注 54])为单位,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古 214],直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参 60]

需要注意的是,“半两钱”只是对秦国铜钱的统称,不是指铜钱的实际重量。据《史记·平准书》记载,秦钱既重,又轻重不一[古 215],故此难以使用,并非一种理想的货币。另一方面,“半两钱”圆形方孔的设计,亦非秦始皇首创,班固《汉书·食货志下》记载秦钱“质如周钱[注 55]”,可见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已经有类似的货币设计。不过无论如何,圆形方孔的铜钱设计可以用绳索捆绑成串,携带方便,遂成为东亚各国货币的原形。

重农抑商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大力推行重农抑商的措施,他在琅琊台刻石明白写着:“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参 11],其具体措施是把商人和罪犯、奴隶作为首先“谪戍”(充军)的对象,让他们长期地出外远征,并到新征服的荒凉地方开垦,如河套地桂林南海等地,使边地得到开发[参 56]。当时秦徭役法规定,首先征召有罪吏、赘婿[注 56]及贾人(即商人);其次征召曾为商贾的人;再其次征召祖父母或父母曾为商贾的人。此外,富人也得先服徭役,称“发闾右”,最后才征召贫弱人家,称“发闾左[古 216][参 56]

不过秦始皇并非鄙视商人本身,相反他对某些富商大贾,他仍给予一定的尊重,例如当时有个经营畜牧业的大亨乌氏倮,牲畜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秦始皇诏令乌氏倮位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同诸大臣进宫朝拜。另一方面,巴蜀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其先祖自得到朱砂矿后,竟独揽其利达好几代人,家产也多到不计其数,更以弱女子之身守住先人的家业。秦始皇认为寡妇清是个贞妇,除了对她以客礼相待外,为了表扬她还为她修筑了“女怀清台[古 217]

使黔首自实田

据刘宋裴驷《史记集解》引东晋徐广叙述,指在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但对于此诏令的真正意思,史学界众说纷芸。有学者在其着作称,此诏令是指按国家规定数额,让黔首自己设法占有足额土地,不再保证按规定或阶级授田,并认为这是战国授田制的崩溃[参 61],此外更指西汉初年的“名田制”正是“使黔首自实田”政策的延续。

除此以外,秦始皇31年时的粮价高得离奇,米价每石为一千六百钱[古 218](平常年份粮价为每石30钱[注 57]),但该年却没有任何大型自然灾害的记载。由于史料缺乏,故无从得知粮价高昂与“使黔首自实田”的因果关系。

另一方意见则指,秦始皇不太可能让百姓自行占有土地[注 58],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以授田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保证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土地原则上是国有的,由国家授田给百姓耕种[参 62]。从控制百姓的角度来说,给予百姓自行占有土地的自由,即等于削弱自身对百姓的控制力,而控制力一旦削弱,国家就会引发动乱,这恰恰是秦始皇所不愿看到的[参 62]

因此,“使黔首自实田”一句未必指废弃秦国原有的土地制度(国家授田制),土地国有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该诏令可能是要求新近得到授田的百姓,去“充实”从国家领到的土地,努力垦荒,专心农耕,不要弃农经商[参 62]

军事建设

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主要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建设,但也给当时百姓带来繁重的徭役负担。

修筑长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秦始皇下令将秦赵燕三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辽东绵延万里,成为“万里长城”的前身[古 219]。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古 220]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点在汉乐浪郡遂城县[古 221](今朝鲜清川江入海处)。与现代留存的明长城相比,秦长城的工程规模远远不及。现时靠近九原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内,便残存着秦朝建造的长城遗迹[参 59]

不过后世不少人都质疑秦始皇修长城的意义。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侵入至燕郡代郡[古 222]。可见长城本身在抵御匈奴的作用并不若想象中大。

筑驰道与车同轨

秦始皇从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古 223]开始,大幅修筑以京师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将秦故地和原六国境内的旧道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建。李斯正是其中一名负责驰道修筑工程的大臣[古 224]

驰道本来是天子专用的道路[注 59],修筑驰道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始皇巡游,军事用途不过是附带的功能。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驰道宽50步(合今6.9米),约隔三丈(合今7米)载一颗树,用来计算道路的里程[古 225]。驰道两边根据当地情况,种植杨,柳,槐,榆等树。驰道的路基加厚,呈“龟背形”,形成一个缓坡,有利于排水,着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西方道秦栈道秦直道[参 63]

在众多驰道中,以秦直道最为着名。据《史记》记述,秦始皇下令修秦直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巡游天下,故在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任命蒙恬兴建由甘泉宫(位于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直达大漠深处的九原郡直道,达一千八百里,工程相当浩大,堪称两千多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不但要削平高山,还需要噼山填谷,而且所经之处地势险恶、人迹罕至,甚至越过海拔1800米的子午岭而不回避,然而这条直道没能完成[古 226][古 227],但在今天[陕西省]]北部的大山中,直道的遗迹依旧清晰可见[参 37]

据考证,秦直道是完全纯人工打造,以每六至七厘米为单位,将黄土固定打硬后,再铺上一层相同厚度的黄土,然后将之又打硬,这种建筑方法称为“版筑法”,以版筑法打硬过的土壤,会变得非常坚实,植物无法在这种土壤上发芽生根[参 59]。以每六至七厘米打硬黄土,从而成为一千八百里的直道,可以想像耗用的人力及钱粮必然是十分惊人。

可是,秦代道路并不像后世的水泥路般坚实,下雨时道路即成为一片泥泞,战车会在泥泞地面留下车辙的痕迹,天晴后路面就会留下坚硬的车轮沟痕。车轮相距(即车轨)不同的战车,会因与道路上留下的沟痕不同,而有行进困难的情况,这正是秦始皇推行“车同轨[注 60](统一车距)的背景[参 59]

开凿灵渠

秦始皇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下令开凿南通百越运河[古 228]。经过实地检查,发现流往东北注入长江水系的湘江,及由桂林南注南海漓江,二条河川之间距离很短,以现时单位计算只有约四十公里。如果将这二条河川凿通,长江水系便可与南海相通[参 59]

然而,湘江漓江之间的水位差距甚大,工程接连失败,直到秦始皇命使监“禄”(史书史禄)开凿运河[古 228],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参 59]秦始皇33年)以三十六道水门,完成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工程,被称为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澪渠唐代以后,方改名为灵渠,俗称陡河

灵渠位于广西省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公里,宽十米[参 59],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陡门等子工程组成。铧嘴灵渠最主要的分水设施,位于兴安县城东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建造时以长石叠砌四周,中间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约6米,宽23米,长90米,前锐后钝,状似犁铧铧嘴湘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七分水被分水坝所阻,因而沿着大天平,经北渠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南渠注入漓江,即所谓的“湘七漓三[参 64]。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一直是岭南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参 65],此项工程在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参 66]

近代以来,随着粤汉铁路湘桂铁路的通车,灵渠内的航运逐渐停止,但直至现在,灵渠仍被当地居民用作生活用水及灌溉用途。另一方面,现时不再以水门,而以作“堰”的方式,提高湘江的水位,以解决漓江湘江之间水位高低差的问题[参 59]

大兴土木

秦始皇时期建造的宫殿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便已开始为自己的宫室大兴土木,每逢灭掉一个诸侯,都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彷造该诸侯国的宫室,范围雍门往东直到泾、渭二水交会处,殿屋之间有天桥和环行长廊互相连接起来,并把虏来的美人和钟鼓乐器放在里面[古 229]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建造阿房宫期间,秦始皇已打算在关中建造三百座宫殿,关外建四百座宫殿[古 230]。另一方面,史记亦记载在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时,咸阳城方圆二百里内已经有二百七十座宫观,以天桥甬道相互连接起来,并把帷帐钟鼓美人都安置在里边[古 231]

以下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宫殿[参 18]

宫殿名称 史籍记载 备注
梁山宫 三辅黄图 位于右扶风好畤县[古 232](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
曲台宫 《汉书·贾邹枚路传》 东汉应劭曰:“始皇帝所治处也,若汉家未央宫。”[古 233]
长乐宫 《水经注·卷19·渭水下》 位于渭水以南,其北为咸阳宫,两宫之间以渭桥相连[古 234]
兰池宫 元和郡县图志 位于唐朝咸阳县东二十五里[古 235],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一个晚上,秦始皇与四名武士正是在兰池宫附近,遇上强盗袭击[古 236]
宜春宫 《三辅黄图》 本是秦始皇的其中一个离宫,位于长安城东南,杜县东,近下杜[古 237]
望夷宫 《三辅黄图》 位于泾阳县界,北临泾水,向北望为夷狄之处,故以此为宫名[古 238]。秦二世胡亥则在望夷宫被赵高胁逼自杀。
钟宫 《三辅黄图》 位于鄠县东北二十五里,应为秦始皇收天下兵戈销为钟鐻后,钟鐻停放之处[古 239]
咸阳宫 《三辅黄图》
《史记·秦始皇本纪》
咸阳宫本为秦始皇召见荆轲之处[古 147]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秦始皇与群臣置酒咸阳宫[古 240]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后,秦始皇将咸阳宫用作处理日常事务,以及群臣接受诏令的地方[古 241]
信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27年),秦始皇下令在渭水南面建造信宫,不久又把信宫改名叫极庙,以象征处于天极的北极星。从极庙开通道路直达骊山,又修建了甘泉前殿,并修造两旁筑墙的甬道,从咸阳一直连接到骊山[古 242]
兴乐宫 《三辅黄图》 秦始皇时期建造,西汉时经多番修缮,周长二十馀里[古 243]

阿房宫

阿房宫亦称阿城,位于渭水南岸,雍州长安县(今西安市)西北十四里[注 61],本来在秦惠文王统治期间建造,但惠文王逝世却令宫殿的建造搁置[古 244]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认为现时所居的宫殿狭小,不符合自己皇帝的身份,而且位于渭水北岸的咸阳人烟稠密,扩展宫殿规模受到限制。当得悉周文王周武王分别建都的两城,都是位于渭水南岸后,认为该地才是所谓的帝王之都,故打算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建造“朝宫”,首先建造前殿,称为“阿房[古 245],这正是“阿房宫”的名称由来。

不过以上只是阿房宫名称由来的其中一种说法,唐朝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指“阿房”指宫殿之四阿,皆称为“房”。另有说法指“阿房宫”座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大陵若阿”,亦是阿房宫名称的由来。除此之外,“阿”有“近”的意思,“房”与“旁”相通,“阿房”即近旁之意,因该宫靠近咸阳,所以称为阿房宫[古 246]。另有人指“阿房”一词乃秦始皇宠妾的名字[参 67]。可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指当时秦始皇对这个名称并不满意,准备等阿房宫修成后,改为更好的名称,结果未能如愿,阿房宫这个名称便一直沿用下来[古 247]

对于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史记》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开始建造阿房宫的时间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古 248],但同书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却记载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较合理的解释是,秦始皇28年是嬴政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时间,到秦始皇35年才下令动工。

阿房宫的建造规模相当宏大,虽然阿房宫实际上只是渭南“朝宫”的其中一个部分(即前殿),但据《史记》所述,其面积达东西五百步(693米),南北五十丈(116.5米),高数十仞[古 249](约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下可建为五丈旗[古 250],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古 249][古 251];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此外亦修造天桥,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连接起来,以象征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古 252]。另据《三辅旧事》所述,阿房宫的宫门以磁石制造,亦称“却胡门”,四夷朝拜时若有兵刃藏身,必然被发现[古 253]

为了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秦始皇下令征集隐官[注 62]刑徒70馀万人,并从渭北山岳开采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分别修建骊山陵阿房宫[古 254],为此迁徙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徭役[古 255]。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由于覆土骊山的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征调到骊山陵[古 256]。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古 257],但当年冬天(公元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古 258]。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可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仅是完成地基而已[参 68][参 69][参 70],而项羽入关中后,焚烧的是位于渭水北岸的秦咸阳宫,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阿房宫(位于渭水南岸),考古学家在发掘原咸阳宫遗址时,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和红焦土,证明项羽确实曾纵火焚烧过咸阳宫[参 71]

骊山陵

秦始皇的另一个宏大工程就是花了三十馀年时间,修建自己的陵墓,后世称为秦始皇陵(亦称骊山陵),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一起,共动员了近七十万人[古 254]陵墓高五十馀丈,周回五里[古 259],从渭水北岸的山岳运取石料[古 260][古 254]。由于骊山一带盛产黄金,南面的蓝田以盛产美玉闻名,故此被秦始皇视为风水宝地,因而定此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古 261]

自秦以后,秦始皇陵即被人认识到其特异性,东汉蔡邕在其着作《独断》一书中,指古时并没有祭拜坟墓的风俗,因为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仍永远存在宇宙间,所以并不将灵魂脱离后的遗体视为祭拜的对象。对死者的祭拜是在“宗庙”内举行,直到秦始皇将“寝”从宗庙脱离,改置在陵墓旁,世人才有在陵墓外祭拜的风俗。汉承秦制,也在陵墓旁安置寝殿,还准备了让死者生活舒适的各式各样设备[古 262][参 59]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嬴政自从登基为王开始,便已着手在骊山营造陵墓,统一天下后,即征召天下罪犯为他营造帝陵。凿穿三泉,以铜制外椁(棺),墓内设计有如宫中一样,表现出百官就位的模样,至于绝品器皿及珍禽异兽等也从宫中移至墓室[古 263]。墓室内点燃着以人鱼油脂[注 63]制成的蜡烛,祈愿其永远明亮不灭[古 264]

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秦始皇下令工匠在墓室中装设可自动发射的弩弓,并以水银模拟天下河川大海,以机关使之流动,如真实世界一样[古 265]。据推断,由于水银易挥发的特性,在墓室内注入水银,弥漫的水银蒸气不但可令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水银蒸气具剧毒,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除此以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记载秦二世命人在秦始皇墓外栽种草木,从外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并下令凡没有子女的先帝(秦始皇)后宫妃嫔,都要殉葬;为了防止工匠盗墓,贪取墓室财宝,所有参与修造墓室的工匠,不待他们出来,就封闭墓门,被活埋在陵墓[古 266]。据考证,秦陵西侧发现大量暴露在外的修墓人骸骨[参 72]

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引述史料《汉旧仪》指,李斯秦始皇陵工程的主持者,他曾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古 267]。关于“旁行三百丈”的意思,专家作出解释,指修陵人从地宫向南挖巡游通道时,遇到了大砾石,最后不得不顺着砾石层改向挖掘,即所谓的“旁行三百丈”[参 72]

2006年,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率领一众考古学家,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对秦始皇陵进行探测,查明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与墓室均呈矩形状。至于墓室则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周围建了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长约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参 73]

此外,考古学家亦发现秦始皇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大到难以想象。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过程期间遇到水淹,所以才修建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墓室不遭水浸[参 73]

商周汉代帝王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但考古学家发现,秦始皇陵只有东、西两条墓道,这出乎考古学家的意料之外[参 73]

除此以外,秦始皇陵的封土堆体积庞大,堪称国内之最,但封土从何而来则尚无定论。尽管有文献记载指封土堆“取土鱼池[古 268],但秦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质疑这个说法,指封土堆的土壤样本含杂大量沙石,但取自鱼池里的土却是纯净的黄土,且粘性甚强,极少含有沙石,而且认为秦陵陵区地势南高北低,且落差很大,从山下的鱼池取土显然要费力的多。因此,取土于鱼池一说值得商榷[参 72]

另有专家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复土骊山[注 64]的说法,指封土堆其实是从墓穴中挖来,但经秦陵陵区高光谱遥感探测,在秦陵南部的骊山脚下发现了一处南北走向串珠状的巨型凹陷[参 72]。经实地勘查,这个深达30米的巨型凹陷有明显人工挖掘的迹象,而凹陷的土质也与封土相同,这也是对封土堆由来的新推断[参 72]

另一方面,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指,秦始皇地宫内水银含量的确存在异常,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正好与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若查明属实,正好说明秦朝时期已经有对中国地理作出调查和研究,可说是新的历史发现[参 73]

目前中国政府并没有对秦始皇陵动土发掘的计划,主要考虑到着手发掘后,极有可能出土庞大数量的历史文物,而在尚未完全确立妥善的保存方法下,实在不宜发掘[参 74][参 75][参 59]

兵马俑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其中一部分。

兵马俑是在1974年3月29日被陕西省临潼县村民杨志发杨彦信杨泉义等人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一致认为此遗迹规不会太大,但很快发现兵马俑的规模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参 76]。专家推测兵马俑遗址呈长方形状,东西长二百三十米,南北长六十二米,约埋藏七千多座与实物等身的兵马俑[参 59]。不过超乎预期的发掘成果,却引来保存兵马俑文物方面的困难。

当时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得悉发现兵马俑坑的消息,即指示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政府合作,迅速采取相关措施保护文物。因此挖掘工程暂时中止,在不损及遗迹的前提下,耗费近两年时间在遗迹上矗立着一座椭圆形的巨蛋建筑,并在1979年10月正式对公众开放,命名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 59]

按照中国古代建筑讲求的对称原则,在陵园的西门、北门和南门应也有兵马俑坑,但考古人员多番实地勘查,一无所获,对于兵马俑坑置于陵园东侧的原因,目前有多种说法,现摘录如下[参 59],但以下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1. 秦人葬俗坐西向东,兵马俑置于陵园东侧是顾及秦人的葬俗。
  1. 兵马俑置于东侧是表示秦坐西向东消灭六国,纪念战争胜利的意思。
  1. 兵马俑面东,正是始皇陵正门在东的原因。
  1. 兵马俑置于东侧,正符合古代阴阳战术中的“右背高山,左前水泽”,以防止敌军两侧突击,陵园其他三个方向的地形都无法符合此战术。

开疆拓土

秦始皇在位期间还扩大了国家的疆土,疆域异常辽阔,北至河套阴山,南至南越(即古时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至陇西临洮,东则延伸到了辽东朝鲜[古 269]

北伐匈奴

正当战国七雄相互攻伐的时候,北方草原匈奴东胡月氏亦相互牵制,未能全力南下干涉中原局势[参 24],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居住在中国北方与西北草原游牧民族,随即成为新生秦帝国的最大敌人。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32年),燕国人卢生秦始皇献上一本名为《录图书》的预言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根据这个“预言”,秦始皇认为最终灭亡大秦帝国的,是北方的胡人[古 270]。当时北方草原胡人当中,月氏东胡都比匈奴强大[古 271],但因匈奴人的聚居之地是河套地区,对定都咸阳秦帝国来说是最大的威胁,因此秦始皇决定遣兵征伐匈奴。

不过李斯却指出,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也从来不储蓄粮食,极难征服。如果派兵轻装前进,容易导致军粮断绝而全军覆没;如果携带大量粮食进军,物资沉重难运,也是无济于事。对秦国而言,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只会令中原百姓疲惫。遇到匈奴百姓,亦因担心他们的忠诚而不敢役使他们。如果杀掉全部匈奴百姓,这又与君父自许的“君王”作为相悖,表明反对征伐匈奴[古 272]

秦始皇没有接纳李斯的意见[古 273],他下令将领蒙恬[注 65]率兵三十万人,沿着今日兰州市鄂尔多斯市一段的黄河,北伐匈奴,企图夺取黄河河套以南之地[古 274]。次年蒙恬攻占河套以南地区,从榆中(今甘肃省兰州市)沿黄河往东一直连接到阴山,划分成四十四个县,并设置九原郡,沿着黄河修筑长城,于险阻设置要塞[古 275][古 276]

其后,秦始皇又遣蒙恬渡过黄河去夺取高阙阳山(即阴山)、北假一带地方,筑起堡垒,逐次向北推进势力[古 277][古 278]。当时的匈奴单于头曼被迫北迁[古 279],秦军在外奔波达十馀年,并屯驻在上郡一地,蒙恬之名威震匈奴[古 280]

据考证,秦军迅速取胜的最大原因,就是普遍使用弩弓作远程武器。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比拟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对马背上的匈奴骑手而言,是最致命的武器。中国着名的兵书经典《武经七书》指出,是对付古代游牧民族的最有效武器。由于的结构过于复杂,对匈奴人来说,他们很难装配或彷制[参 77]

为了充实河套以南新设郡县的人口,秦始皇下令将罪犯迁移至新郡县[古 281],当地被称为“新秦[古 282]。当年(秦始皇33年下半年)在西方出现彗星,为不吉之兆,故此秦始皇再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往新辟之地,以修筑长城及戌守南越地区[古 283]

主父偃在《諌伐匈奴书》所言,蒙恬所戍之地地势低洼,而且是无法种植五谷盐碱地[古 284],实在未能供给三十万戍卒的兵粮,故此必须仰赖内地的补给。为了从黄腄(今山东省烟台市)和琅琊等沿海之地运送粮食至北方的黄河,原本仅一石的东西,必须花费三十锺(192石)[古 285]。正因如此,秦朝百姓迫不得已肩负着沉重的负担。即使男子拚命耕种,也生产不及军役所需的食粮;女子日以继夜纺织,也无法满足军用帐幕所需。百姓疲惫,孤儿寡妇及老弱病残者无法生活,倒在道路两旁死去的人,屡见不鲜[古 286]。直到蒙恬死后,在河套以南戍边的劳役因陈胜起义,关东大乱而军心不稳,很快散去,从而迫使秦帝国放弃河套以南之地[古 287][古 288]

南征百越

现存史料提及有关秦国南征百越的历史,可说是相当简略。对于秦军南征百越的经过,军事部署、作战环境以及秦军面对的军事困难,《史记》的记载甚至可以用“一鳞半爪”来形容[注 66],但可以肯定南征百越的时间,实际上远比北伐匈奴要早。

根据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王赵佗所述,他已经在岭南地区生活了49年[古 289]。由于《史记》记载赵佗籍贯真定[注 67],并非岭南当地人,故此可以参考他在岭南生活的时间,从而推算出秦始皇何时开始南征百越。自文帝元年往上推朔49年,为秦王政20年(公元前227年),正值赵国被消灭的次年,可见在赵国灭亡后不久,赵佗随即因为赵人的身份而被征召入伍,成为征越大军的其中一名士兵。因此可以肯定秦始皇在消灭六国的同时,便开始进行征服五岭以南的军事行动,而且更持续了十多年之久[古 290]

岭南自古属于“瘴疠之地”,亦称“百越”,意指当地生活着众多部落。汉初文学家贾谊自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亦听闻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古 291]汉人长沙如此,比长沙更南的岭南,其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即使是驰骋疆场半生,未尝言苦的伏波将军马援,自受命讨伐在交阯地区发动叛乱的征氏姐妹以来,在平定叛乱后亦自言后悔未有听从弟弟少游的话,做个平民百姓,反而从军平越[古 292]。当时汉朝已统治岭南地区达百馀年,土地半垦,道路粗通,郡、县、乡、里四级政权已建立,已有不少越人汉化,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已有巨大变化。马援在提及征越之战时,仍犹有馀悸,恐怕客死异乡,可以想像到秦朝时期,岭南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较二百年后的马援时代恶劣十倍,而现存的史料均指,秦始皇对号称“瘴疠之地”的岭南采取军事行动的最大目的,是看中当地出产的犀角象牙翡翠及珠玑等物[古 293],以及扬威海外[古 294]

秦征百越的经过,综合现存史料可分为四个阶段[参 78]

深入岭南

约公元前227年(秦王政20年),秦始皇下令使尉屠睢南郡为后勤重地,在当地征发“吏卒”、“新黔首”、“甲兵”及各种军输物资等所谓“楼船之士”[古 294][参 78],沿湘江水道[注 68]为主要补给线,深入百越之地。南征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越人纷纷逃入深山密林[古 295],逃避秦人的统治[古 296]

越人反攻

秦征百越之前,由于百越地区的部落们已经矛盾重重,甚至多数相互攻击[古 297],难以共同抵御秦军的攻势,但问题是百越地区部族众多,尽管各自为战,但越人逃入深山丛林的举措,令秦军难以彻底消灭其有生力量,加上秦军水土不服,当地瘴疠横行,致使军中大疫,非战斗减员情况日益严重,战事陷入长期化,正如《淮南子》记载的“三年不解甲弛弩”。

在战事中期,秦军击杀了当地最大部落的首领[古 298]西瓯国首领译吁宋[古 299],但越人并未屈服,反而推举桀骏为新的首领,这个新推举的首领在一次夜袭中大破秦人,并击杀征越秦军最高统帅屠睢[古 300]

战事僵持

秦灭六国,百战百胜,但在百越地区的征战居然令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淮南子.人间训》语),甚至连主帅也被击毙。秦始皇大怒,为了迅速结束战争,惟有下令对百越增兵,而楚国之亡又让秦军兵力得到释放,秦始皇乃“发卒五十万”[注 69],分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今湖南靖州县境)之岭,一军守九嶷(今湖南宁远南)之塞,一军处番禺(今广东广州)之都,一军守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一军结馀干(今江西余干境)之水[古 301]。五路并进,企图一举攻下百越全境。

不过兵力的增加,再加上越人反抗,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袭扰秦军勉强维持的补给线,令秦军几乎陷于崩溃[古 302][古 303],因此秦始皇下令使监禄(即史禄)负责转运粮饷。

为了支持长期战争的物资消耗,史禄决定派遣士兵,开凿连接湘江漓江之间的运河,后世称为灵渠[古 304][古 305],使中原五岭以北地区之兵员和粮草,能通过水运进入百越地区。由于开凿灵渠属于庞大工程,按当时技术条件,至少也得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故此战事陷入僵持。

移民戍边

灵渠”的建成只是为战争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并不能保证最后的胜利。秦征南越统帅尉屠睢战死后,继任统帅尉任嚣,起初亦无良策对付越人之丛林战,最后才想出了军队屯垦[古 306]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之持久战和移民同化的策略。

屯垦和移民战术是控制百越地区最有效的方法,但见效慢,至少须五六年时间才能初见成效。由于当时秦始皇已消灭六国,故有充分条件迁移关东六国的“新黔首”(即所谓“中县之民”)往百越地区“移民戍边”[古 307]。对于这些“新黔首”,秦始皇秦国官吏根本不把他们当人看,把他们留在百越地区,与“越人杂居”,对秦始皇说有双重好处:一是消灭了六国“乱民”或“惰民”;二是稳定了百越地区[参 78]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自下诏征发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等往百越地区后,秦始皇认为岭南“粗定”,故在当地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古 308][古 309]。次年(秦始皇34年)始皇又下令贬谪执法不公的狱吏戌守百越地区[古 283]。自秦王政20年令屠睢百越,至秦始皇33年岭南“粗定”,对百越地区的战事共进行了十三年。

尽管百越地区粗定,令岭南地区自此纳入秦国版图,但秦国却为此付出极其沉重代价,长期的征越战事导致百姓靡敝,民不聊生[古 310],而时任南海尉任嚣[注 70]得悉朝廷因对越战事的缘故,中原疲敝已极,就留居南越,称王不归,并派人上书,要求朝廷征集无婆家的妇女三万人,来替士兵缝补衣裳。秦始皇只同意给他一万五千人。于是百姓人心离散、土崩瓦解,密谋造反的十家有七[古 311]

另一方面,移民“戍越”的黔首,多数出身自六国故地,他们为了逃避“戍越”,纷纷逃入深山密林,沦为盗贼,从而成为始皇崩后,六国故地相继叛乱的导火线[古 312]

天下巡游

秦始皇一统天下,十年期间六次巡游近全土三分之一[注 71],以示强、威服海内[古 313],但亦采怀柔手段舒缓昔六国反抗未平之情绪;如袭之礼行封禅,依齐人八神信仰登成山祭日主。《峄山刻石》曰:“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追求长生

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随后的记载“...三十二年,....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显示秦始皇深信不疑且陆续遣人寻求不死之药。三十三年焚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始皇去世前一年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表明确方士徐市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而且无功归返。 次一年“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遭遇暗杀事件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引起无数六国贵族的仇视,故遭到暗杀并不罕见,除了荆轲刺秦较为人所熟悉外,《史记》还记载三宗针对秦始皇的暗杀事件。

高渐离暗杀未遂

战国燕国人高渐离,擅长击(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是荆轲好友。荆轲死后,秦始皇下令通缉太子丹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遂改名换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过了不久,高渐离考虑到长久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恐怕没有尽头,就不再隐藏自己的身份,应邀往宋子城里人家轮流作客,表演击筑,听众都赞不绝口,并向高渐离赐酒以示赞赏。后来因高渐离击筑技艺高超,被秦始皇传进宫中表演。但被秦始皇的某位臣子告发,秦始皇虽然特赦他的死罪。但让人先弄瞎他的双眼以防行刺[参 79]。不想高渐离双目虽瞎,却灌于筑中,在始皇听其击筑着迷不留意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始皇高渐离暗杀秦始皇最终失败,并以身殉[参 80],自此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以前曾为东方六国的百姓[古 314][参 81]

博浪沙行刺事件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29年),秦始皇在第3次巡游途中途经博浪沙(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随行车队突然遭到一个120斤(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重的大铁椎撞击,但大铁椎砸在了另一辆车上,行刺失败,秦始皇没有受伤[参 82]

张良博浪沙行刺事件的主谋,他的家族五代仕韩,出于灭韩之恨,几乎散尽家财寻求勇士谋划刺杀秦始皇[古 315],后来找到一个大力士[参 82],以大铁椎撞击秦始皇的车驾,惜误中副车,秦始皇为此大索十日,追捕甚急[古 316]张良惟有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藏起来[古 317][参 23][参 81]

咸阳暗杀事件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31年)一个晚上,秦始皇与四名武士一起,在咸阳一带微服出行,但在兰池宫附近遇上一众强盗袭击,情势危急,幸而最终击毙企图袭击秦始皇的强盗。由于怀疑事件另有主谋,故在关中地区大索二十天[古 236][参 81]

焚书坑儒

秦始皇崇尚法家治国理念,他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方法

秦始皇的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各种指责纷纷而来,不同于秦始皇法家的种种学说不绝于耳。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丞相李斯认为这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主张严厉镇压这些士人,秦始皇支持李斯的看法,并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 所谓“焚书”,就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和巩固秦朝的统治,开始销毁除《秦记》之外的其他六国的史书,保留关于农业、技术、卜筮和医药的书籍。除了博士官所职,天下敢私藏诗、书、百家语的人,都命令守、尉将其藏书烧掉。有敢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史记·秦始皇本纪》)。这一政策从前213年一直执行到前206年秦朝灭亡。但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曾下令将一些禁书保存于皇家图书馆,直到西楚霸王项羽攻破咸阳后纵火,这些书籍才彻底消失。
  •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卢生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秦始皇相信不死之药的真实存在。将皆诵法孔子的儒生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古 318]

史记·儒林列传》中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六艺从此缺失。[古 319]但若非大规模顶撞皇帝,始皇对士人也不是那样不友善。如博士之廷议制度,或前述行封禅之礼,即召鲁儒士议之。

祖龙之死

凶兆出现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1年(秦始皇36年)的一年之内,连续发生三件怪事。

首先是当年出现“荧惑守心”的天文现象,古人把“火星”称作“荧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的“天蝎座”,而荧惑守心的出现则被称为大凶之兆,轻者天子要失位,严重的情况就是皇帝驾崩[参 83]

同年有一块陨石东郡地区(今河南省濮阳市)坠落,其间有人在陨石上刻上“始皇帝死而地分”七字[参 84],传入秦始皇耳中。秦始皇大怒,下令御史前去挨家查问,但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块石头周围的人全部抓来杀了,并焚毁了那块陨石。这次事件让秦始皇心情不快,故此他让博士作了一首《仙真人诗》,等到巡行天下时,走到一处就传令乐师弹奏唱歌[古 320]

同年秋天,有一位使者从关东走夜路经过华阴平舒道,其间有人手持玉璧拦住使者,要求使者将王璧送至滈池君,并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他缘由,那人随即失去踪影,并留下玉璧,使者惟有捧回玉璧,向秦始皇叙述自己的奇遇。秦始皇沉默了好一会,称山鬼最多只能预知一年的事,并轻描澹写地指现时已是秋季,这话未必能应验。他在遣退使者后,又称“祖龙”的意思是“人的祖先”,(意指“祖龙死”与他无关)[古 321]

其后,秦始皇让御府察看那块玉璧,竟发现该玉璧是始皇二十八年出外巡视渡江时,沉入水中祭拜水神的那块,故为此占卜,占卜的结果是迁徙才吉利(史记记载的卜辞称“游徙吉”),因而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北河榆中地区,每户授给二十等爵一级[古 322],而秦始皇则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37年)进行第五次巡游,亦是他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巡游[参 81]

最后的巡游

公元前210年年尾(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踏上第四次全国巡游之旅,随行的包括他的幼子胡亥,左丞相李斯及执掌中车府令的赵高,右丞相冯去疾则负责留守京师[古 323],其具体巡行路线如下:

咸阳 → 云梦(今湖北省云梦县 → 海渚(今安徽省桐城市
→ 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 →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
→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 吴(今江苏省苏州市 → 琅琊
→ 荣成山(今山东省荣成市 → 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
→ 平原津(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
→ 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一行在该年十一月到达云梦,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参 85],经丹阳到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最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古 324]。碑文除了颂扬秦朝的功德外,还有整顿吴越之地风俗的用意。据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着作《日知录》载,春秋越王勾践为反击吴国,鼓励生育以增加人口,因此养成吴越地区百姓不重贞节的风气[参 39],故命人在碑文刻下“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一段。碑文全篇如下: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
六王专倍,贪戾傲勐,率众自彊。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闲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
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有隐情。
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
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之后从会稽山折回,途经吴地,声势浩大,避居当地的项梁项籍(即项羽)叔侄也看到,项籍更称“吾可取而代之”。尽管项梁担心项籍祸从口出,惹来族诛之祸,立即叫项籍噤声,但自此项梁项籍开始另眼相看[古 325]

横渡长江后,秦始皇沿海岸北上到达琅琊台[古 326]。这是秦始皇第三次到达琅琊台,并在当地召见方士徐巿,距离他初会徐巿的时间,已经有九年的时光[参 59]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描述,徐巿当时仍未渡海向东求取仙药,故推断与秦始皇会面后,徐巿随即东渡大海。由于徐巿在寻找仙丹的过程中花费大量钱财,害怕面对秦始皇的雷霆之怒,故托辞称蓬莱仙药虽可能取得,却总被大鲛鱼阻挡,因此无法抵达仙人岛,要求增派神箭手及装备连弩对付鲛鱼。不久秦始皇在晚上梦见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像人,大惑不解下邀请某博士解梦,博士指海神一向以大鱼蛟龙作斥侯,一般人是不会梦见海神的,不过秦始皇在祭祀方面对神灵恭敬周到,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才会迎来[古 327]

因此秦始皇应允徐巿的要求,派遣射手捕杀鲛鱼。从琅琊向北直到荣成山(今山东省荣成市),都不曾遇见鲛鱼,直到到达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的时候,才射杀了一头大鱼[参 81],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古 328]

沿着山东半岛沿岸绕行,秦始皇在抵逹黄河下游的平原津(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时,突发重病倒下[注 72]。群臣知道秦始皇忌讳“死”一字,因此不敢将死字挂在嘴边,但秦始皇的病情仍没有好转[古 329]

秦始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故命人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当时正在上郡(今陕西榆林附近)监视蒙恬部队的长子扶苏[参 86],命扶苏咸阳参与丧事,但是这封遗书却存放在中车府令兼掌印玺事务赵高的办公处[参 81],没有送达扶苏手上[古 330]。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参 87])逝世[古 331][参 81],巧合的是,秦始皇的出生地点与逝世地点,仅相距一百多公里[参 59]

史记·秦本纪》载:“始皇帝立十一年而崩。”但因后来版本传抄将“立”错写“五”,造成后世以为秦始皇活到五十一岁[参 88]清代史学家钱大昕指出错误,但没有找到相关证据,直到南京师范大学团队在日本高山寺所藏抄本中找到版本依据,再加上旁证材料,才将错误改过[参 89]

身后

沙丘之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记功,炫耀声威。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秋七月,行至沙丘平台,秦始皇驾崩,《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历是以夏历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此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

丞相李斯恐天下有变,乃秘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所至,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车中可其奏事,独胡亥赵高及宦者五六人知。诈为丞相李斯始皇遗诏于沙丘,立子胡亥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赐死。是为沙丘之变。此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八月丙寅(前210年9月10日)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天下始知秦始皇驾崩

世人只知(八月)丙寅日为发丧日,却不知秦始皇死之具体日期。由于秦末战火,秦代史料多亡佚,司马迁多方寻访,得知秦始皇死于秋七月丙寅。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子朔,无丙寅日,八月丙午朔,有丙寅日。司马迁不做考证,将其写入《史记》,是《史记》一大败笔。[可疑 ]

秦始皇本作书命在上郡(今陕西榆林附近)监军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但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在秦始皇死后,伪造了遗诏立胡亥皇帝,是为秦二世,并赐死扶苏

秦朝灭亡

秦二世即位后不久,前209年七月, 庶民陈胜吴广率领戍卒大泽乡起事反秦并迅速壮大。 随后,天下大乱。尽管陈胜、吴广攻打关中失利,被秦军反扑击败,但原东方六国相继复国,秦朝走向崩溃。 前207年,秦始皇驾崩后三年, 楚将项燕之孙项羽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将章邯统帅的秦军主力。同年九月,赵高秦二世,欲自立为帝,但遭到大臣反对,遂立子婴秦王。即位当日,子婴即设计诛杀赵高,但对秦朝灭亡于事无补。十月,秦王子婴灞上向楚将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随后项羽刘邦争夺天下,爆发了持续五年的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建立汉朝而告终。

赵佗独立

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南海尉任嚣病重,临终前把时任龙川令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赵佗[古 332]召来,向赵佗南海郡虽位处偏僻,远离中原,但占地数千里,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凭此成为一州之主,并提到自己有切断通往中原道路的打算,以抵抗中原流寇的侵犯。由于信任赵佗的能力,除了赵佗外,任嚣并没有将他的打算告诉他人,其后更将任命文书交给赵佗,让他代行南海郡郡尉的职务[古 333]

任嚣不久病亡,继任为南海尉赵佗岭南横浦关(今广东省南雄市北)、阳山关(今广东省阳山县北)、湟溪关(今广东省英德县境内连江入北江处)等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进犯,并藉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参 90][古 334][参 91]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此时桂林两郡的越人也趁机纷纷独立,古蜀王族后裔蜀泮在象郡击败其它骆越族的部落首领,以螺城(今越南河内市东英县内)为都城建立了瓯骆国,自称“安阳王[古 335]。随后赵佗出兵攻打安阳王并将其赶走,接着还兼并了桂林郡象郡[古 336][参 91]赵佗考虑到象郡越人部落势力过大,将象郡分拆为交趾九真两郡,仅派两使者管理重大事务,日常事务仍由各部落首领自己管理[参 92][参 91]。约公元前203年(汉高祖三年),赵佗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古 337][参 91]

轶事

秦始皇的身高

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国使者荆轲企图行刺嬴政时,嬴政由于不能及时拔出其佩剑,结果弄到要绕柱奔逃,十分狼狈[古 153][古 154]

在一般的认知中,嬴政佩带的应属青铜剑,而青铜剑容易折断,故此一般青铜剑都是短剑,最负盛名的青铜剑——越王勾践剑全长仅55.6厘米,这种长度的剑随手就可以拔出。对于司马迁这段记载,历史学家一直都显得很困惑[参 77]

公元1974年,考古学家发现一把接近1米的青铜长剑,现收藏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次考古发现推翻了以往“青铜剑不能铸得太长”的认知。可以推断,当年嬴政就是佩带这种加长版的青铜剑,所以在被行刺时因剑身过长,而不能及时拔出佩剑,也是可以理解的[参 77]

此外,历史学家发现拔剑困难还有另一个原因,盖因战国时期帝王及官员都习惯将佩剑“负”在身后。他们做过实验:身高在1.90米以上的人才能自行拔出背在身后达1米的青铜剑。根据这个实验,秦始皇的身高应该低于1.90米,因此秦始皇才无法及时拔出身后的佩剑[参 77]

秦始皇的佩剑

据《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一书所述,随身佩剑是亲政的重要标志,因此有说法指秦始皇在亲政后曾经让人打造两柄青铜剑,并在剑上刻了两个字“定秦”。一柄随身携带,一柄埋在观台下。秦始皇死后,随身佩剑很有可能与主人一同入葬[参 77]

秦始皇讨论禅让

此外,西汉刘向所着的《说苑·至公》亦记载,秦始皇曾经与博士们讨论“禅让”的问题:

事缘六国破灭之后,秦始皇在某日召开廷议,以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武王)行世袭制,而五帝行禅让制,询问群臣何者为优,然后择而从之。由于这涉及皇位继承的敏感议题,博士们都对此保持缄默,只有博士鲍白令之称五帝让贤,是视天下为官天下;三王世袭,是视天下为家天下[古 338]

秦始皇认为自己德行继承自五帝,故欲“官天下”,将天下留给贤德之人,并反问鲍白令之,何人能承继自己的事业。鲍白令之当堂向秦始皇浇了冷水,指秦始皇行“桀纣之道”,在任期间推行多项工程,滥用民力过甚,与五帝的德行相比差得远。面对鲍白令之的一番话,秦始皇沉默了好一会,面露惭色,最终打消了“禅让”的念头[古 339]

事实上,由于战国时早有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的前科,而且秦始皇又自认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参 39],有“禅让”的念头也不足为奇。只不过《史记》是研究秦始皇生平的最权威资料,《史记》没有记载该事,意味着“秦始皇谈禅让”一事只能作为轶事参考。

民间传说

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女6,000人渡东海求神仙。《楚义六帖》记载,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瀛洲(即今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秦氏为其后代,但是有后代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

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

纪年

秦王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西元 前246年 前245年 前244年 前243年 前242年 前241年 前240年 前239年 前238年 前237年
干支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秦王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西元 前236年 前235年 前234年 前233年 前232年 前231年 前230年 前229年 前228年 前227年
干支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秦王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西元 前226年 前225年 前224年 前223年 前222年
干支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秦始皇帝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西元 前221年 前220年 前219年 前218年 前217年
干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秦始皇帝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36年 37年
西元 前216年 前215年 前214年 前213年 前212年 前211年 前210年
干支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家庭

父母

弟弟

后妃

后宫列女万余人[注 73]

公子公主

公子

秦始皇诸子据史可查者二十四人,但只有五人名字流传至今

  • 十二名公子被戮死于咸阳

公主

十名女儿,皆称公主,但封号与姓名、出生顺序等不详(皆被矺死于杜)。

秦朝皇帝列表

秦·始皇帝

嬴政(前221年-前210年)

秦二世

秦二世(前230年-前207年),是秦朝的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前207年在位,嬴姓,名胡亥。后人多称秦二世,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最小的儿子)[304],公子扶苏的弟弟。

生平

胡亥始皇帝敕令,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法律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赵高奸诈,欲立愚笨的胡亥,作为傀儡,设计秘不发丧,在李斯的帮助下,矫赐死公子扶苏,杀死扶苏兄弟姐妹二十馀人,立胡亥天子,是为沙丘之变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殉葬,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了在骊山陵墓里。征调武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赵高甚至愚弄皇帝,取了一只鹿欺骗二世,表示此为一匹马,是为指鹿为马成语由来,二世愚昧,认为自己已经无法分辨事物,从此皆听信赵高摄政

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左丞相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上书请求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各种苛捐杂税。二世听信赵高谗言,诛杀李斯赐死冯去疾冯劫

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投降项羽刘邦攻下武关赵高惶恐。八月己亥(前207年9月27日),据史记所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之后,二世乃出居望夷之宫。过三日,赵高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逼胡亥自杀望夷宫。临死前二世说只愿当万户侯阎乐不准,遂自杀,时年24岁。以平民之礼葬。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称胡亥墓

秦二世的年龄

秦二世即位年龄有两种说法:

  • 二是《秦记》云“二世生十二年而立”,即前221年出生。

时至今日,秦二世二十一岁即位说影响甚广,马非百[305]王蘧常[306],英人杜希德[307]等均从此说,杜希德还明确考辨“他当时二十一岁,《史记》卷六的结尾误作十二岁”。

秦末王

子婴(前207年)在位47天。

参考资料

  1. 《史记·卷五·秦本纪》: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闲,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妻,生子成为适。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2.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嬴生秦侯。
  3. 秦本纪,国学网
  4.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
  5. 秦本纪,国学网
  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7. 《史记·卷五·秦本纪》: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8.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
  9.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
  10. 《史记·卷五·秦本纪》: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
  11. 《元和姓纂·卷五·十阳·梁》: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
  12. 《毛诗序·诗经·国风·秦·车邻》:《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13. 《国语·卷十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公曰:“姜、嬴其孰兴?”对曰:“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公说。
  14. 《史记索隐·十二诸侯年表》:其,名也。案:秦之先公并不记名,恐其非名。
  15. 《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秦庄公其元年。
  1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遂将击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17. 李学勤. 《秦国文物的新认识》. 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文物》1980年第九期. 1980年. 
  18. 杨宽. 《西周史》. 上海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第571至572页. ISBN 7208045380. 
  19. 《史记·卷五·秦本纪》: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
  20. 《帝王世纪·秦》:秦襄公二年,徙都汧。
  21. 《史记·卷五·秦本纪》: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
  22. 史记·卷五·秦本纪》: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岁余,复归世父
  23. 秦襄公嬴开,博雅人物网
  24.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数欺诸侯,诸侯叛之。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
  25. 《史记·卷四·周本纪》: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
  26.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秦襄公既侯,居西垂。
  27. 《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秦襄公)八年,初立西畤,祠白帝。
  28.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29. 《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秦襄公)十二年,伐戎至岐而死。
  30.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襄公立,享国十二年…葬西垂。生文公。
  31.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国学网
  32.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襄公)十二年…卒。生文公。
  33.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
  34.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
  35.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3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37. 秦文公是如何让秦国成为一方诸侯的?,搜狐
  38.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为宁公(应为宪公)。
  39. 《史记正义·秦本纪》引《括地志》转引《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彘,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媦,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媦亦语曰:“二童子名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陈仓人乃逐二童子,化为雉,雌上陈仓北坂,为石,秦祠之。
  40. 《水经注·卷十七·渭水上》:昔秦文公感伯阳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北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其来也自东南,晖晖声如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
  41.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作鄜畤后九年,文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祠之。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雊。以一牢祠,命曰陈宝。
  42.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
  43. 《史记正义·秦本纪》引《括地志》转引《录异传》云:秦文公时,雍南山有大梓树,文公伐之,辄有大风雨,树生合不断。时有一人病,夜往山中,闻有鬼语树神曰:“秦若使人被发,以朱丝绕树伐汝,汝得不因耶?”树神无言。明日,病人语闻,公如其言伐树,断,中有一青牛出,走入丰水中。其后牛出丰水中,使骑击之,不胜。有骑堕地复上,发解,牛畏之,入不出,故置髦头。汉、魏、晋因之。武都郡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
  44.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谥为竫公。竫公之长子为太子,是文公孙也。
  45.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静公不享国而死。生宪公。
  4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赐谥为竫公。竫为太子,是文公孙也。
  47.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卒…竫公子立,是为宁(应为宪)公。
  48.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宪公)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
  49. 《史记·卷五·秦本纪》:德公生三十三岁而立。
  50. 《左传·桓公三年》: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
  51. 《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生五岁立。
  52. 《左传·桓公四年》: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
  53.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宪公)十二年,伐荡氏,取之。
  54. 《史记集解·秦本纪》引徐广曰:皇甫谧云葬于西山,在今陇西之西县。
  55. 编钟之谜,有道网
  56. 《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生五岁立,立六年卒。
  57. 《史记·卷五·秦本纪》:宁公卒,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废太子而立出子为君。
  58. 《左传·桓公十年》: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
  59. 《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六年,三父等复共令人贼杀出子…三父等乃复立故太子武公。
  60.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杀出子也。
  6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阳。立其弟德公。
  62. 《帝王世纪·秦》:德公元年,初居雍。
  63. 《史记·卷五·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梁伯、芮伯来朝。
  64.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德公享国二年。居雍大郑宫。生宣公、成公、缪公。葬阳。
  65. 《史记·卷五·秦本纪》:长子宣公立。
  6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67.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秦德公既立…作伏祠。磔狗邑四门,以御蛊菑。
  68. 秦本纪,国学网
  69. 《史记·卷五·秦本纪》:德公生三十三岁而立,立二年卒…长子宣公立。
  70.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宣公)四年,作密畤。
  71.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祭青帝。
  72. 《史记·卷五·秦本纪》:与晋战河阳,胜之。
  73.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宣公)十二年,宣公卒…立其弟成公。
  74. 《史记·卷五·秦本纪》: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
  75.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成公享国四年,居雍之宫。葬阳。
  76. 《史记·卷五·秦本纪》: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缪公。
  77. 《风俗通义》卷一:孔子称 “民到于今受其赐”。又曰:“齐桓正而不谲,晋文谲而不正。”至于三国,既无叹誉一言;而缪公受郑甘言,置戍而去,违黄发之计,而遇殽之败,杀贤臣百里奚,以子车氏为殉,诗黄鸟之所为作,故谥曰缪。
  78. 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卷一:周书谥法篇:“名与实爽曰谬。”通作缪,蔡邕独断:“名实相反为缪。”史记蒙恬传:“蒙毅曰:‘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故立号曰缪。’”论衡福虚篇:“且近难以秦穆公、晋文公,曰:夫谥者,行之迹也,迹生时行以为死谥。穆者,误乱之名;文者,德惠之表。”皮日休皮子文薮秦穆谥缪论云:“晋惠公之在位,作宗庙之蠹蝎,为社稷之稂莠,一立十五年,其为害也大矣。今之学者,以秦穆为缪,尚疑其谥,得斯人也,可以谥缪为定。 ”据此诸说,则缪为缪戾之缪,旧有是说;而吴曾辨误录下尚谓“后世称穆而不称缪”,谢肇浙文海披沙犹举以与鲁缪、关壮锡相比,是知一十而不知二五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四曰:“古书昭穆之穆,与谥法之缪,二字相乱。礼记大传:‘序以昭缪。’注:‘缪读为穆,声之误也。’坊记:阳侯杀缪侯而窃其夫人。’释文:‘缪音穆。’公羊传:‘葬宋缪公。’释文:‘缪音穆,凡此后彷此。’史记蒙恬传:‘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然则秦缪公之谥,当读如缪,所谓名与实爽曰缪也。蒙恬(桉当作蒙毅)秦人,其言必有自矣。”
  79. 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80. 史记》载“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81. 《毛诗序·诗经·国风·秦·渭阳》:《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大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
  82.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穆公)三十九年,缪公卒…其太子罃代立,是为康公。
  83.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康公)四年,晋伐秦,取少梁。
  84. 《左传·文公十年》:夏,秦伯伐晋,取北征。
  85. 《左传·文公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
  86. 《左传·文公十三年》: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悔也。”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乃行。绕朝赠之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既济,魏人噪而还。秦人归其帑。
  87. 《史记·卷五·秦本纪》:康公立十二年卒,子共公立。
  88. 《左传·宣公元年》:晋赵穿帅师侵崇。
  89. 《左传·宣公二年》: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夏,晋赵盾救焦。
  90. 《左传·宣公四年》:秦伯稻卒。
  91.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共公…居雍高寝。葬康公南。生桓公。
  92. 秦共公是个最没有存在感的君王,也是很聪明的君王,东方头条,2017-05-22
  93. 《史记志疑》 1981年4月 中华书局
  94. 《左传·宣公八年》:春,白狄及晋平。夏,会晋伐秦。晋人获秦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
  95. 《左传·成公十三年》:晋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士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栾针为右…五月丁亥,晋师以诸侯之师及秦师战于麻隧,秦师败绩,获秦成差及不更女父,曹宣公卒于师,师遂济泾及侯丽而还。
  96. 梁玉绳《史记志疑》1981年4月 中华书局
  97. 史记·卷五·秦本纪》:桓公立二十七年(应为二十八年)卒,子景公立。
  98. 左传·襄公十一年》:楚子囊乞旅于秦,秦右大夫詹帅师从楚子,将以伐郑。郑伯逆之。丙子,伐宋。
  99. 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郑简公)四年,与楚伐宋,晋率诸侯伐我,秦来救。
  100. 左传·襄公十一年》: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壬午,武济自辅氏,与鲍交伐晋师。己丑,秦、晋战于栎,晋师败绩,易秦故也。
  101. 《左传·襄公十二年》:冬,楚子囊、秦庶长无地伐宋,师于扬梁,以报晋之取郑也…秦嬴归于楚。楚司马子庚聘于秦,为夫人宁,礼也。
  102. 《春秋·襄公十四年》: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括、郑公孙虿、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伐秦。
  103. 《左传·襄公十四年》:于是,齐崔杼、宋华阅、仲江会伐秦,不书,惰也。
  104.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楚人以皇颉归。印堇父与皇颉戍城麇,楚人囚之,以献于秦…秦人不予。更币,从子产而后获之。
  105. 秦本纪,国学网
  10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景公)三十六年…景公母弟后子针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针复来归秦。
  107. 《左传·昭公十九年》:费无极为少师,无宠焉,欲谮诸王,曰:“建可室矣。”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嬴氏至自秦…令尹子瑕聘于秦,拜夫人也。
  108.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先归,说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为太子娶。
  109.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无忌无宠于太子,常谗恶太子建…(楚平王)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太子闻之,亡奔宋…楚人遂杀伍奢及尚。
  110. 《史记·卷五·秦本纪》: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
  111.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楚平王)十年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楚大败,吴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吴兵之来,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夹汉水阵。吴伐败子常,子常亡奔郑。楚兵走,吴乘胜逐之,五战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吴人入郢。
  112.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113. 《左传·定公四年》: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 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114.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115. 《左传·定公五年》:申包胥以秦师至,秦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以救楚。子蒲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自稷会之,大败夫概王于沂。吴人获薳射于柏举,其子帅奔徒以从子西,败吴师于军祥。秋七月,子期、子蒲灭唐。九月…吴师败楚师于雍澨,秦师又败吴师。吴师居麇…焚之,而又战,吴师败。又战于公婿之溪,吴师大败,吴子乃归。
  116.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毕公享国三十六年。葬车里北。生夷公。
  117. 《史记·卷五·秦本纪》:哀公立三十六年卒。太子夷公,夷公蚤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
  118. 秦本纪,国学网
  119. 秦本纪,国学网
  120. 秦始皇本纪,国学网
  12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简公)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122.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五年,伐绵诸。
  123. 杨宽认为注非秦地,应是汪字之误,见杨宽所着《战国史料编年考证》第220页。
  124. 《战国史料编年考证》,2001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125.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秦惠公)七年,败秦于注。
  126.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九年,伐韩宜阳,取六邑。
  127.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楚悼王)十一年,楚厚赂秦,与之平。
  128.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十年,与晋战武城。县陕。
  129.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十一年,秦侵阴晋。
  130. 林剑鸣,《秦史稿》,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131. 《吴子·励士》:君试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132. 《史记·卷五·秦本纪》: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
  133.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秦惠公)十三年,伐秦,败我武下,得其将识。
  134.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惠公享国十三年。葬陵圉。生出公。
  135. 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快资讯,2018-07-13
  136.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
  137. 《左传·哀公四年》:葬秦惠公。
  138.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悼公享国十五年。葬僖公西。城雍。生剌龚公。
  139. 秦本纪,国学网
  140.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
  14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厉共公)三十四年,厉共公卒,子躁公立。
  142.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其元年,彗星见。
  143. 《史记·卷五·秦本纪》:躁公二年,南郑反。
  144.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躁公)八年,六月,雨雪,日、月蚀。
  145. 《史记·卷五·秦本纪》记载(秦躁公)十三年,义渠来伐,至渭南。《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则记载为(秦躁公)十三年,义渠伐秦,侵至渭阳。按水北为阳。究竟是渭南还是渭北两处记载不一致,但到达渭水是肯定的。
  14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躁公)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怀公。
  147.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躁公享国十四年。居受寝。葬悼公南…怀公从晋来。
  148.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躁公)十四年,躁公卒,立其弟怀公。
  149.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怀公从晋来。
  150. 《战国史料编年辑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51. 《史记·卷五·秦本纪》:怀公四年,庶长鼌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
  152. 杨宽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怀公…享国四年。葬栎圉氏。 2001年11月
  153. 《史记·卷五·秦本纪》:怀公四年,庶长鼌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
  154.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灵公元年,生献公。
  155.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其后百余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156. 《史记·卷五·秦本纪》: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
  157.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灵公)七年,与魏战少梁。
  158.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八年(应为二十九年),复城少梁。
  159.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灵公)八年,城堑河濒。
  160.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灵公)八年,初以君主妻河。
  161.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灵公)十年,补庞,城籍姑。
  162. 《史记·卷五·秦本纪》: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
  163.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肃灵公,昭子子也。居泾阳。享国十年。葬悼公西…简公从晋来。
  164. 《吕氏春秋·卷二十四·当赏》:公子连亡在魏。
  165.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
  166. 贺次君《史记书录》引日本高山寺藏本《史记集解·秦本纪》(第23至25页):简公,厉公子而怀公弟也。
  167. 司马贞《史记索隐·秦始皇本纪》:按:本纪简公名悼子,即剌龚公之子,怀公弟也。且《纪》及《系本》皆以为然,今此文云“灵公”,谬也。
  168. 《世本·诸侯》:简公名悼子,即刺龚公之子,怀公弟也。
  169. 《史记·卷五·秦本纪》: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
  170. 《史记·卷五·秦本纪》: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
  171. 171.0 171.1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简公从晋来。享国十五年。葬僖公西。生惠公。
  172. 《吕氏春秋·卷二十四·不苟论·当赏》:公子连亡在魏。
  173.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十三年(应为三十四年),公子击围繁庞,出其民。
  174.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十六年(应为三十七年),伐秦,筑临晋、元里。
  175.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魏文侯)十七年(应为三十八年),伐秦至郑,还筑洛阴。
  176.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
  177.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于是魏文候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
  178.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简公)七年,堑洛,城重泉。
  179.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180.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简公)十四年,伐魏,至阳狐。
  18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惠文王)八年,魏纳河西地。
  182. 《史记·卷五·秦本纪》: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
  183.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简公…其七年。百姓初带剑。
  184.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简公)七年,初租禾。
  185.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简公)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186. 秦本纪,国学网
  187.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简公)十六年卒,子惠公立。
  188.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五年,伐绵诸。
  189.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秦惠公)七年,败秦于注。
  190.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九年,伐韩宜阳,取六邑。
  191.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楚悼王)十一年,楚厚赂秦,与之平。
  192.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十年,与晋战武城。县陕。
  193.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惠公)十一年,秦侵阴晋。
  194. 《吴子·励士》:君试无功者五万人,臣请率以当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此励士之功也。
  195. 《史记·卷五·秦本纪》:惠公十二年,子出子生。
  196.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惠公享国十三年。葬陵圉。生出公。
  197. 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快资讯,2018-07-13
  198. 秦本纪,国学网
  199. 秦本纪,国学网
  200. 《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应为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
  201. 《吕氏春秋·卷二十四·不苟论·当赏》: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 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
  202.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太子,立为献公。诛出公。
  203.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出公享国二年…葬雍。
  204.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
  205.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灵公元年,生献公。
  206. 《史记·卷五·秦本纪》:怀公四年,庶长鼌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怀公太子曰昭子,蚤死,大臣乃立太子昭子之子,是为灵公。灵公,怀公孙也。
  207. 《史记·卷五·秦本纪》: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
  208.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简公从晋来。
  209. 《史记·卷五·秦本纪》:出子(应为出公)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
  210.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21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212.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穆公)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213.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二年,城栎阳。《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徙都之。”
  214.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献公立七年,初行为市。
  215.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216.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六年,初县蒲、蓝田、善明氏。
  217. 《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昂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
  218.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周烈王)二年,秦胡苏帅师伐韩,韩将韩襄败胡苏于酸水。
  219.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四年,与秦战高安,败之。
  220.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
  22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穆公)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222.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
  223.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三年,日蚀,昼晦。
  224.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年,日蚀。
  225.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六年,民大疫。日蚀。
  226.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227.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献公)十六年,桃冬花。
  228. 杨宽根据《周季编略》考订年表记载的时间正确,见杨所着《战国史料编年编证》第266页。
  229.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七年,栎阳雨金,四月至八月。
  230.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231.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国学网
  232. 秦本纪第五,国学网
  233.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秦献公之世,上天雨金三日,周太史儋私叹曰:“秦之地,周所分也,分五百余岁当复合,有霸王之君出焉,以金德王天下。今雨金于秦,殆其瑞乎?”及献公薨,子孝公代立。
  234. [[1]]
  235. 《史记·卷五·秦本纪》: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236. 《史记·卷五·秦本纪》: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应为燕文公)、韩哀、赵成侯并。淮泗之间小国十余。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应为巫郡)、黔中。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于是乃出兵东围陕城,西斩戎之獂王。
  237.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四年,(赵)与韩攻秦。
  238.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二年,天子致胙。
  239.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卒定变法之令。
  240. 《史记·卷五·秦本纪》: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241.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元年(应为五年),秦败我西山。
  242.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楚宣王)十三年,君(应为右)尹黑迎女秦。
  243.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七年,与魏王会杜平。
  244.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245.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韩昭侯十一年(应为十五年),昭侯如秦。
  246.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247.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十九年,败韩、魏洛阴。
  248.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献公)二十一年,章蟜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
  249.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
  250.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
  251.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252.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253.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254.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郸伐卫 ,取漆富丘,城之。
  255.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围我邯郸。
  256.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孝公)八年,与魏战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
  257.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秦公孙壮率师城上枳、安陵、山氏。
  258. 《古本竹书纪年·魏纪》:(梁惠成王)十八年, 惠成王以韩师败诸侯师于襄陵。齐侯使楚景舍来求成。公会齐、宋之围。
  259.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魏惠王)二十一年(应为二十年),与秦会彤。
  260. 《战国策·卷六·秦策四·或为六国说秦王》: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
  261. 《过秦论·上篇》
  262.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国学网
  263.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二年,天子贺。三年,王冠。四年,天子致文武胙。齐、魏为王。
  264.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五年,阴晋人犀首为大良造。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八年,魏纳河西地。
  265.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
  266.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十一年,县义渠。归魏焦、曲沃。义渠君为臣。更名少梁曰夏阳。
  267.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十二年,初腊。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使张仪伐取陕,出其人与魏。
  268.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十四年,更为元年。二年,张仪与齐、楚大臣会啮桑。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相魏。
  269.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五年,王游至北河。七年,乐池相秦。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长疾与战修鱼,虏其将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270.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八年,张仪复相秦。
  271.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272.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十一年,摢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公子通封于蜀。燕君让其臣子之。
  273.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十二年,王与梁王会临晋。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张仪相楚。
  274.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十三年,庶长章击楚于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275.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攻燕。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276.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五):惠王卒,子武王立。韩、魏、齐、楚、越皆宾从。
  277.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278. 《史记·卷五·秦本纪》:武王元年,与魏惠王(应为魏襄王)会临晋…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
  279.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280. 《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秦使甘茂定蜀。还,而以甘茂为左丞相,以樗里子为右丞相。
  281.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武王)三年,与韩襄王会临晋外。
  282.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武王)立三年,渭水赤三日。
  283.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284. 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中国社会科学网,2012-07-18
  285. 《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甘茂为秦约魏以攻韩宜阳》:甘茂为秦约魏以攻韩宜阳,又北之赵。
  286. 《战国策·卷四·秦策二·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287. 《战国策·卷一·东周策·秦攻宜阳》: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
  288. 《史记·卷五·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
  289.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
  290.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吕不韦贾于邯郸》: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聊城。
  291.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292.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293.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此时蚤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适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适,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适,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原得子楚立以为适嗣,以讬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适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294.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吕不韦贾于邯郸》:(吕不韦)乃说秦王后弟阳泉君…阳泉君曰:‘然。’入说王后,王后乃请赵而归之。
  295.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秦昭王五十年,使王𬺈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
  296.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吕不韦贾于邯郸》: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
  297. 《史记·卷五·秦本纪》: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298. 《史记·卷五·秦本纪》: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应为荥阳)。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299. 《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秦庄襄王元年,蒙骜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
  300. 《史记·卷五·秦本纪》:(秦庄襄王三年)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301.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茝阳。生始皇帝。《史记正义·秦始皇本纪》引括地志:秦庄襄王陵在雍州新丰县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谓为子楚。始皇陵在北,故亦谓为见子陵。
  302.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是也,谓之霸上。汉文帝葬其上,谓之霸陵。
  303. 《史记》 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
  304. 见孙楷着《秦会要》世系
  305. 见《秦集史》,中华书局1982年8月第1版,上册,页98。
  306. 见《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页48。
  307. 见《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页98—99。


引用错误:组名为“注”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
引用错误:组名为“参”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參"/>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
引用错误:组名为“古”的<ref>标签存在,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古"/>标签,或结尾的</ref>标签丢失